唯識名詞白話新解(一∼五劃)71
    【六識】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了別的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以色、聲、香、味、觸、法六境為所緣,而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之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見《成唯識論》卷五所載。

    【六識十名】第六意識,有十種名稱。即︰第六識、意識、攀緣識、巡舊識、波浪識、分別事識、人我識、四住識、煩惱障識、分段生死識。見《宗鏡錄》卷五十。

    【六識立名】十八界中的六識界,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作用。即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為所緣,生起見、聞、覺、知等了別作用。這六識得名的由來,有隨根得名和隨境得名兩種。一、隨根立名︰隨所依之根,而立六識之命。即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立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之名。二、隨境立名︰即是隨其所緣之境,而立六識之名。前六識所緣之境,是色、聲、香、味、觸、法六境,以其了別的塵境,而立色、聲、香、味、觸、法六識之名。唯隨根立名通于自在位,(八地以上菩薩,可以五根互用),隨境立名不通于自在位,故論典中多從隨根立名。

    【六識行相】行相,指心、及心所所具有的認識作用,心、心所以各自身性能,游履于境相之上,以游履于所對境之相狀,故稱為行相。《唯識三十頌》稱前六識為‘了境為性相’。頌文中‘了境為’三字應重讀,即了境為性,了境為相。性者體性,指識體的自體分;相者行相,即是見分的作用。本來了別外境只是前六識的行相,但以其體性微細難知,故以用顯體,雙雲了境為相,了境為性。

    【六識取境四因】前六識又稱了別境識,前六識取境,受四種力量的驅使,即欲力、念力、境界力、數習力。《瑜伽師地論》曰︰‘六識取境,由四因故,能令作意,警覺趣境。’此四因即︰一、欲力︰欲是希望,如果心于彼境,生起愛著,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二、念力︰念是記憶,如果心于彼境,生起記憶,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三、境界力︰謂識所緣境界,或極可意,或極特殊,則心于彼境,生起作意力。四、數習力︰數習力就是習慣力,如果識于某種境界,已極諳悉,則于彼處生起作意力。如穿越馬路,听到汽車聲,自然提高警覺。

    【六識相應心所】第六識是我人的心理綜合中心,它所緣的是法境,通于過去、未來、現在,也通于善、惡、無記三性,及現量、比量、非量三量;性境、獨影境、帶質境三境。由于它的作用特別強,所以六位五十一個心所,全部與之相應,如《八識規矩頌》所稱︰‘相應心所五十一,善惡臨時別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