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67
    【思食】四食之一,又作意念食。于第六意識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滋長相續諸根。《大乘義章》卷八曰︰‘過去業思,是其命根,令命不斷,說為思食。若如是者,一切眾生所有壽命,皆由往思,不應言無。或當應以彼現在思想而活命者,說為思食。’簡單的說,意思食者,因想好事而生喜樂,以資益身心,稱為思食。見‘四食’條。

    【思量能變識】唯識宗所立‘三能變識’之一。唯識家以為‘識’能轉變生起萬法,或變現為心內主觀(見分)與客觀(相分)認識作用之主體,故稱為能變。思量能變又稱第二能變,指的是第七末那識。末那識梵文ManasVijnana,Manas意譯為意,Vijnana意譯為識,合譯為意識,但這與第六意識同名,因此保留末那原名,以示區別。此識恆常執持第八識見分為‘我’,而思量計度,即是此末那識的體性行相。此也是第七識稱為恆審思量的由來,故稱思量能變。在諸識中,雖然第六、第七識能審思量,然以第六識有間斷,故不稱思量能變。

    【思量識】三能變識的第二能變之名,即第七末那識。

    【思惑】新譯雲修惑,舊譯雲思惑,愛惑,假惑。三乘之聖人于修道所斷之貪嗔痴等迷事惑也。小乘三界合有十惑。大乘有十六惑。

    【思慧】三慧之一。思惟自理而得之智慧也。于定散之中,屬于散慧。

    【苦】逼惱身心,即謂之苦。《佛地經》五曰︰‘逼惱身心名苦。’《大乘義章》二曰︰‘逼惱名苦。’

    【苦受】三受之一,五受之一。受者,領納外境之義。境有順、違、俱非三境,故受有苦、樂、舍三受。逼迫身心,領納違情之境而起苦惱之感者,稱為苦受。其為三受之一者,系指于身心所領納的逼迫不悅之感受;其為五受之一者,僅指于身所領納的逼迫不悅之感受。見《成唯識論》卷九。參閱‘三受’、‘五受’條。

    【苦果】使身心苦之果報。從惡業而生者。總言之,則生死之果報皆苦也。就中分別之,則如天上者樂果,如地獄者苦果。如人界者苦樂互立也。

    【苦法智】八智之一。斷三界見惑時,觀欲界苦諦,而其斷已之解脫道智也。《俱舍頌疏》二十三曰︰‘緣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數》曰︰‘因觀欲界苦諦,而斷見惑之智明發也。’

    【苦法智忍】八忍之一。觀欲界苦諦,而正斷其見惑的無間道智。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暉鈔》下末曰︰‘忍謂信,光無始來,于苦諦執我我所等。今得無漏智,知苦諦無我我所,信唯苦理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