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02
    【勒那摩提】梵名Ratnamati、譯作勒那摩提,又譯作勒那婆提,意譯寶意,中天竺沙門,北魏宣武帝正始五年來到洛陽,奉敕與菩提流支合譯《十地經論》十二卷,及《妙法蓮花經優婆提舍》一卷,由沙門僧朗、覺意、侍中崔光等任筆受。後又于趙欣宅中譯出《究竟一乘寶性論》四卷。據《歷代三寶記》載,勒那摩提與菩提留支共譯《十地經論》後,以意見不合而互不相訪。後來佛陀扇多的弟子慧光,于相州南部弘揚地論,闡揚師之學說,形成了相州南道派;而菩提流支的門人道寵,在相州北部弘揚地論,形成了相州北道派。

    【梅光羲】近代著名唯識學家,為楊仁山居士的入室弟子。字擷雲,以字行。江西南昌人,清光緒六年(一八八○)出生,光緒二十四年戊戌科舉人,以道員在湖北候補,受到總督張之洞的賞識,派遣到日本陸軍振武學學堂學軍事,畢業後又入早稻田大學習政治經濟,回國後任湖北提法司使,入民國後在司法界任職。

    擷雲早年從楊仁山研究唯識,卓然成家,民國二十年,以《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論文,在海潮音雜志發表,深為佛教學者所重視,太虛大師曾作《相宗新舊兩譯不同論》梅擷芸作《書後》,守培法師亦發表了評論的文章。擷雲晚年,在重慶的國民政府司法院任職,戰時生活艱苦,擷雲居陋室、食粗糲,而手不釋卷,忙于佛學寫作。民國三十六年(一九四七)病逝,世壽六十八歲。遺留有唯識學著作多種,主要者為《相宗綱要》、《相宗綱要續篇》、《相宗史傳略錄》、《大乘相宗十勝論》等多種。

    【張克誠】民國初年的唯識學者,最早在北京大學及中國大學講授唯識的人。克誠原名炳楨、以字行。他是四川廣漢人,生于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幼年聰敏,十二歲即讀畢六經,二十歲中秀才,以後屢試不第,乃退而學《易》以自遣。他家資富有,在廣漢等地設立小學十余所,以提倡新學;並創辦小型手工藝工廠以開拓實業。光緒末年,他到北京考入殖邊學堂,三年畢業,入蒙古宣撫使姚錫光幕,參與機密。後任大同防護使署執法處處長,日理刑事判決,心理壓力甚重,一日偶讀《楞嚴經》,有所感悟,乃棄官不為,返回北京,居廣濟寺研究佛典,于法相唯識用功特勤。民國七年,以蔣維喬推薦,入北京大學哲學系開設‘唯識學’課程。爾後中國大學亦開唯識課,由克誠講授。克誠嘗謂︰‘唯識一宗,最盛于唐,自奘基而後,古著不傳本國,道緒中寢。明代諸師,間多誤解,所差毫厘,謬以千里。’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克誠病逝于北京騰峰寺,享年五十六歲。遺留著作有《成唯識論提要》、《百法明門論淺說》、《八識規矩頌淺說》、《印度哲學》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