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劃)105
    【無所有處定】四無色定之一,又作少處定。此定超越識無邊處定,與無所有相應,即思惟無所有之相而安住之。見‘四無色定’條。

    【無性】指諸法無存在的實體。性者體之意。一切諸法因緣和合而生,因緣離散則滅,無有實體,故稱無性。此復有下列三解︰一、與‘無自性’同義。《成唯識論》卷九載︰若有三性,如何世尊說一切法皆無自性?頌曰︰‘即依此三性,立彼三無性,故佛密意說,一切法無性。’二、唯識宗所立五種性的第五種。指不具三乘無漏種子的有情。全稱無性有情。又作無有出世功德種性、人天乘性、無種性。以其唯具人天有漏種子,故不起出世無漏之智以解脫生死,而永遠沉淪六道不能出離。然彼能修人間之善業,遂得人天之善果,此即所謂‘無性闡提’。三、為印度十大論師時代著名的論師,生卒年代不詳,曾為無著的《攝大乘論》作注釋,稱為《攝大乘論釋》,十卷,唐代玄奘三藏譯。論釋中曾引用陳那《掌中論》文字,故判斷為陳那的後輩。

    【無表色】指受戒時,以強盛之身口表業為緣,滿身四大制造之一種色體也。此色體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恆防止身口之過非,故以之為戒體,其物體外相不顯,故名無表。又為由身內地水火風之四大而生者,故名為色。是非如他色有物質,有障礙,然由四大之色法而生,故攝于色法之中。此乃小乘有部宗之義。大乘唯論宗以之為第八阿賴耶識所有之思種子別作用,攝之于心法。此無表色有善惡,善性之無表色,有招樂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惡功能。惡性之無表色,有招苦果之業道功能,又有念念倍增之防善止善功能。《俱舍論》卷一曰︰‘無表雖以色業為性,如有表業,而非表示令他了知,故名無表。’

    【無表思】唯論宗之說。受戒之時,以第六識思心所隆盛之勢力,于第八識燻其種子,此思心所之種子有防非止惡的功能,故以之為戒體。此戒體于外相無表示,故名無表思,順小乘有部之義,名為無表色,彼宗以無表之戒體為色法故。

    【無表業】業體有表業無表業二種,舊雲作業無作業。小乘有部以二業皆以實之色性為體,故復名之曰表色無表色,成實宗以為以非色非心為體,大乘法相宗以為以心法為體,而假名曰表色無表色。

    【無垢識】阿賴耶識異名之一。此識有染淨二分,從有漏種而生者,是染第八識;從無漏種而生者,是淨第八識,阿賴耶識轉染成淨,體性無垢,名無垢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