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二十五劃)15
    【粗相現行障】十地菩薩所斷十重障的第六種。這也是俱生所知障中的一部分,由于執著或染或淨的粗相現行,它障礙六地無染淨的妙道,入六地時便能永斷。由這種因緣,故說入六地時,斷除二愚及其粗重,二愚為︰一、現觀察行流轉愚,就是在第五地中,執有實在的雜染行人,現觀苦集諸行流轉,為有漏染分所攝。二、相多現行愚,就是在第五地中,執有實在淨相的行人,因執取無漏淨相,多作有相觀行,而未能多時住于無相妙觀。見《成唯識論》卷十。參閱‘十重障’條。

    【虛空無為】唯識宗所立的六種無為之一。虛空非色非心,離諸質礙執著,其性無礙,無可造作,故名無為。這是以‘虛空’形容真如法性,真如法性猶如虛空,歷萬劫流轉,此法性常住不變不改。故虛空無為從觀得名,謂由修無我觀所顯的真理,似虛空之相,離一切色、心等諸法障礙,所以稱虛空無為。

    【通達位】通達真如之位,又作見道位,為唯識宗所立五種修行階位中的第三階位。這是菩薩的見道之位,于十地的初地入心,通達于二空無我之理,此即見道位。有情無始以來,為無明煩惱覆障,因而顛倒妄想,起惑造業,沉緬苦海。自發心學佛以來,歷經多劫修行,猶未能認識唯識真實義性。不過,于世第一法的次剎那,于十地的初地極喜地,至此通達真實識性,入通達位,即是見道位。此位所見之道,即二空真如,亦即是唯識實性。《唯識三十頌》第二十八頌曰︰‘若于時所緣,智都無所得,爾時住唯識,離二取相故。’《成唯識論》解釋此頌曰︰‘若時菩薩于所緣境,無分別智都無所得,不取種種戲論相故。爾時乃名實住唯識真勝義性,即證真如。智與真如,平等平等,俱離能取所取相故,能取所取俱是分別,有所得心戲論現故。’

    在加行位時,所修的四觀四智,以猶帶相故,未能實住唯識。而在此通達位,不但所取之境空,能取之識空,即能觀之智亦空。而實證此二空境界之智,就是無分別智,無分別智是諸智的根本,故又名根本智。依于根本智,先親證法性——即實住唯識,然後即起有分別的後得智。見道菩薩,即以此二智——根本智與後得智,緣真俗二境。

    【偷盜】十惡業之一。不與而取,稱為偷盜,乃盜取他人財物之意。于身、口、意十種惡業中,與殺生、邪淫同屬身業。據六舊《華嚴經》卷二十四十地品之說,偷盜之罪能令眾生墮于三惡道,若生于人中,亦必得二種果報,一為貧窮,二為失財不得自在。見《十不善業道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