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高僧傳》卷第四,有《唐京師西明寺圓測傳》,傳中稱;‘釋圓測者,未詳氏族也,自幼明敏慧解縱橫,三藏奘師為慈恩基師,講翻唯識論,測賂守門者隱听,歸則緝綴義章,將欲罷講,測于西明寺鳴鐘召眾,稱講唯識。基慊其有奪人之心,遂讓測講訓。奘講瑜伽,還同前盜听受之。……’這實是誣蔑之辭。因為《成唯識論》一書是在玉華宮翻譯的,玉華宮是唐代皇室的別宮,在陝西宜君縣境,距長安三百華里。奘師每言玉華宮之宏偉,即閻浮提之兜率天宮。以如此重門疊戶的皇家宮院,豈能賂守門者可竊听?這一段無稽之談,使圓測受誣千古。圓測的唯識學,是繼承真諦攝論一系;而窺基自奘師繼承者是護法一系的唯識,兩人在理論上見解不同,早有矛盾,以致窺基的弟子慧沼著《成唯識論了義燈》,駁斥圓測的《成唯識論疏》》這無非是門戶之見作祟。圓測于周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公元六九六年)入寂,世壽八十四。
【楊仁山】清季末年,中國佛教復興的關鍵人物,也是唯識宗復興的播種者。仁山,字文會,安徽石棣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一八三七)。他的父親樸庵公,道光十八年進士,與曾國藩同年,故仁山及長,入曾國藩幕督辦軍糧。後因讀《大乘起信論》而學佛,時當洪楊亂後,江南文物蕩然無存,欲求一本佛經而不可得,仁山發願流通佛經,集友好共同創設‘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
光緒四年,仁山以參贊名義,隨曾紀澤出使歐洲,結識得日本真宗僧侶南條文雄,自南條處獲悉中國唐代散夫之佛經,多為日本寺院所保存,因之委托南條,在日本代為搜購。仁山與南條相交三十年,南條在日本為之搜購得散逸經書近三百種,其中包括著唯識宗的經疏。例如窺基大師所撰《成唯識論述記》六十卷,亦是由日本找回來的。楊仁山在(成唯識論述記敘)中稱; ‘……有窺基法師者,奘公之高弟也,親承師命,翻譯《成唯識論》,會萃十家而成一部;並以聞于師者,著為《述記》,學相宗者,奉為準繩。至元季而失傳,五百年來,無人得見,好學之士,每引為憾。近年四海交通,得與日本博士南條上人游,上人以此書贈予,……以是見唯識一宗,流傳于世,非偶然也。’
仁山晚年曾創設‘ 洹精舍’,為我國最早的僧學堂之一,門下弟子中,濟濟多士,歐陽竟無撰《楊仁山居傳》,有謂;‘唯居士之規模弘廣,故門下多材,譚嗣同善華嚴,桂伯華善密宗,梨端甫善三論,而唯識法相之學有章太炎、孫少侯、梅擷雲,蒯若木、歐陽漸,亦雲伙矣。’楊仁山逝世于清宣統三年,世壽七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