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停心觀
洪丕謨
五停心觀為佛教禪觀中重要的修習方法,其法尤為法相唯識宗所重視。法相唯識宗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所創的一個佛教宗派,由于其法以萬法唯識為歸,所以有法相唯識宗之稱。又由于他們師徒二人平時經常住在西安的慈恩寺里,加之人們又習稱窺基為慈恩大師,故而這一宗派,也常被稱為慈恩宗。此外,這一派還因奉《瑜伽師地論》為根本教典,人們亦稱之為瑜伽宗。
佛門修習五停心觀的目的,全是為了清除世俗無窮無盡的貪欲,從而使心思得以安定下來,並使人的先天智慧和良知,得到較大程度的開發。
五停心觀依次為不淨觀、慈悲觀、因緣觀、界分別觀、數息觀。
關于五停心觀的大致內容及其對治的世俗貪欲,近代精于唯識之學的正果法師曾概括為︰
(1)不淨觀,即觀內外境界的不淨相,對治貪欲過患,而停止其心。
(2)慈悲觀,即于親品、怨品、中品有情,觀其可憐憫相,而修與樂拔苦的慈悲觀,對治嗔恚過患,而止息其嗔恚之心。
(3)因緣觀,即觀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相續的道理,唯法唯事,唯因唯果,無我體我相,無作者受者,對治愚痴過患,而停止其心。
(4)界分別觀,即以觀心分析地、水、火、風、空、識六界,或十八界,對治平時的我慢過患,而停止其心。
(5)持息念(數息觀),即以念持出入息,令心息相依,計算息數,對治散亂過患,而停止其心。
修習不淨禪觀,主要是修習者通過對自身、他身、種子、住處、歸葬等種種內外境的觀照不淨,消除人生貪戀,堅定出世修行的信念而獲大智慧。
修習慈悲禪觀,主要是修習者在禪定狀態中觀想世間一切生命(人和飛禽走獸等)的可憐可憫之處,從而產生慈悲同情的念頭,以對治原先具有的嗔恚殘忍之心。
修習因緣禪觀,其法主要是在禪定狀態中觀想十二因緣、三世因果相續之理,以對治不明覺悟者的愚痴。
修習界分別禪觀(也叫界方便觀),主要是在習禪時觀想六界和十八界諸法都由地、水、火、風、空、識六大和合而成。因為六合聚散不定,生滅無常,所以我見多者適宜修習這一禪觀。
修習數息禪觀,就是坐禪修習,從一到十默數呼吸出入,如此循環往復,是為了對治心思散亂浮躁,從而攝心靜慮,進入理想的禪定境界。
以上五停心觀,《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二十七、三十、三十一等卷中,都有較為深入詳細的論述,而《安般守意經》一書,還對數息有著專門的講解。
平時人們修性養心,難以進入高級入靜階段的最大障礙,往往在于貪欲和散亂,因此對治貪欲的不淨觀和對治散亂的數息觀,就成了五停心觀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兩大修持之法。
不淨觀和數息觀的具體修持方法如下。
一、不淨觀
《瑜伽師地論》第二十六卷說,不淨有六種︰一為朽穢不淨,二為苦惱不淨,三為下劣不淨,四為觀待不淨,五為煩惱不淨,六為速壞不淨。因為修習者平時最粗重的貪愛,往往在于內身起貪欲,外身起淫欲,所以修習不淨禪觀,尤以對治內、外兩種欲貪的朽穢不淨為最重要。
按照《瑜伽師地論》的說法,朽穢不淨有兩種。
(一)依內朽穢不淨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依內朽穢不淨?謂內身中發毛爪齒,塵垢皮肉,骸骨筋脈,心膽肝肺,大腸小腸,生藏熟藏,肚胃脾腎,膿血熱疾,脂肪膏髓,腦膜涕唾,淚汗屎尿;如是等類,名為依內朽穢不淨。
修習者于坐禪修性時觀想依內朽穢不淨,可以有效地對治內身的種種欲貪,使心地清淨升華。
(二)依外朽穢不淨
《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依外朽穢不淨?謂或青瘀,或復膿爛,或復變壞,或復 脹,或復食n,或復變赤,或復散壞,或骨或鎖,或復骨鎖,或屎所作,或尿所作,或唾所作,或涕所作,或血所涂,或膿所涂,或便穢處;如是等類,名為依外朽穢不淨。
依外朽穢不淨的禪觀修習,比起依內朽穢不淨來,顯然要復雜得多。這是因為淫相應貪,復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承事貪。
對于以上四種貪愛的驅除之法,又有對治法和通治法的不同。
1.對治法
以對治法治顯色、形色、妙觸、承事四種貪愛的禪觀之法為︰
顯色貪是見到女郎身上朱紅粉黛、青黃赤白等誘人色彩而起貪愛,對治之法是即刻想象死尸的青淤膿爛等相,其心即熄。
形色貪是見到美女明眸皓齒,巧笑倩兮,或楚腰縴細,曲線玲瓏,內心生起非分之想,對治之法為觀想死尸皮肉變赤,血筋青脹,其心即熄。
妙觸貪為與女人擁抱觸摸,見其肌膚滑膩柔嫩而起淫欲,對治之法為觀想死尸腐爛之後被蟲蛆啃嚙,最後只剩下一副駭人的骨鎖(骨架),其心即熄。
承事貪為見到別人行止威儀,出呼入擁而起貪愛,對治之法為觀想死尸埋沒荒草,骨散形壞,其心即熄。
對于以上四種貪愛的對治之法,《瑜伽師地論》總結道︰由依四外不淨所緣,于此種相應貪淫,心得清淨︰若于青瘀,或于膿爛,或于變壞,或于 脹,或于食n作意思惟,于顯色貪令心清淨;若于變赤作意思惟,于形色貪令心清淨;若于其骨,若于其鎖,若于骨鎖作意思惟,于妙觸貪令心清淨;若于散壞作意思惟,于承事貪令心清淨。如是四種,名于淫貪使心清淨。
2.通治法
所謂通治法,就是觀想死尸腐爛後剩下的骷髏骨架,其心忽有徹悟,從而通治顯色、形色、妙觸、承事四種貪欲。由于觀骨鎖不淨相有著通治四貪的效驗,並且其相在日常生活中也比較容易被人們接觸到,所以修習時較易入手。正如正果法師在《佛教基本常識》第三章《聲聞行果》中所說的那樣︰骨鎖觀既然能夠通治四貪,其所緣的境相亦容易看到,如博物館中陳列的全具人體骨鎖,與曠野古墓中暴露的尸骨,及醫學上所用的人體骨骼的塑像、掛圖等,都足為修觀人的取相境。于外所取相境,數數取緣其相,令心與相熟習,則于正修觀時,于內心中起假想作意思惟觀察,則甚為容易。
具體說來,修習骨鎖不淨觀的方法,又有初習業、已熟修、超作意三位。第一位初習業為作意未熟必須作意策勵才能起現的初入手階段(漸略不淨觀);第二位為雖然作意已熟,但也仍須起觀想,方始明道的中級階段(轉略不淨觀);第三位為觀心純熟,不必作意觀想,就能使不淨行相任運眼前的超級階段(極略不淨觀)。
三位修習的具體內容和方法,《俱舍論•分別聖賢品》說得頗為詳盡︰
然瑜伽師,修骨鎖觀總有三位︰一初習業,二已熟修,三超作意。謂觀行者欲修如是不淨觀時,應先系心于自身分,或于足指(趾),或額或余,隨所樂處心得住已,依勝解力,于自身分假想思惟皮肉爛墮,漸令骨淨,乃至具現全身骨鎖。見一具已,復見第二,如是漸次,廣至一房、一寺、一園、一村、一國、乃至遍地,以海為邊,于其中間骨鎖充滿。為令勝解得增長故,于所廣事漸略而觀,乃至唯觀一具骨鎖,齊此漸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初習業位。為令略觀勝解力增,于一具中先除足骨,思惟余骨系心而住,漸次乃至除頭半骨,思惟半骨系心而住,齊此轉略不淨現成,名瑜伽師已熟修位。為令略觀勝解自在,除半頭骨,系心眉間,專注一緣,湛然而住,齊此極略不淨觀成,名瑜伽師超作意位。
對于以上對治、通治貪欲的種種依內、外朽穢不淨之觀,《俱舍論•分別聖賢品》並總結道︰
修不淨觀,正為治貪,然貪差別,略有四種︰一顯色貪,二形色貪,三妙觸貪,四供奉貪。緣青瘀等修不淨觀,治第一貪;緣被食等(被鷹雕狼狗等食)修不淨觀,治第二貪;緣蟲蛆等修不淨觀,治第三貪;緣尸不動修不淨觀,治第四貪。若緣骨鎖修不淨觀,通能對治如是四貪,以骨鎖中無四貪境。
以上佛門禪修五停心觀中的不淨觀,以不貪為自性,修持者修習之時,通過種種假想,力排心中所起各類貪欲,從而達到自心清淨、不起任何波瀾的寂靜境界,因此屬于氣功中的意念功法一類。
二、數息觀
數息觀也叫持息念,梵文音譯為阿那阿波那念。在梵文中,阿那意譯為持息入,意即把外風(空氣)引進體內;阿波那意譯為持息出,亦即把內風引出體外。
和天台宗六妙門坐禪法近似的是,法相唯識宗的持息念,也有數、隨、止、觀、轉、淨六種差別相,只不過是名稱微有出入而已。但就其具體內容來說,則兩者之間,又似乎不盡相同。比如修習天台宗六妙法門,每門都分修、證兩種,此則非但不分,並且在方法內容上也有著一定的差別。
(一)數息
所謂數息,就是把心系于默數呼吸出入的次數往來上,使之降服修習者心猿意馬、雜念紛紛的一種禪修方法。
其法數息之前,先放寬身心,調和呼吸,避免太緩方便和太急方便兩種過患的產生。因為呼吸出入之息太緩,容易在習禪數息時不是心生懈怠昏昏欲睡,就是心思散亂難以收攝;反之呼吸出入之息太急,又往往易使習禪數息者身心產生不平等,甚或偶爾還有產生肢節疾病的可能。
放寬身心,調和呼吸後,坐禪修習數息,便可正式開始。數時從一到十,不增不減。為什麼要不增不減,以十為標準呢?這是因為數得太少容易引起思想急促,數得太多又易于發生思想馳散。至于從一到十的具體數法,又有以一為一算數、以二為一算數、順算數、逆算數四種情況。
1.以一為一算數
以一為一算數,就是數息之時,以一吸作為一數,一呼也作為一數。這樣一息中,一個呼吸來回下來,以算數計,就數到了二。如此從一到十,只要五息,也就是五次呼吸來回,就數滿了。《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以一為一算數?謂若入息(吸)入時,由緣入息,出息(呼)住念(出息住而未生,名出息住),數以為一。若入息滅,出息生,出向外時,數為第二。如是展轉數至其十,由此算數非略非廣,故說唯十,是名以一為一算數。
2.以二為一算數
以二為一算數,就是數息之時,以一息中的一呼一吸作為一個計數來數。《瑜伽師地論》說︰雲何以二為一算數?謂若入息入而已滅,出息生而已出,爾時總合數以為一。即由如是算數道理,數至其十,是名以二為一算數。入息出息說名為二,總合二種數之為一,故名以二為一算數。
3.順算數
所謂順算數,就是不管以一為一算數,還是以二為一算數,在數息之時,都從一到十,從頭到尾,順著數目先後的次序順次數將下去。《瑜伽師地論》說︰雲何順算數?謂或由以一為一算數,或由以二為一算數,順次展轉數至其十,名順算數。
4.逆算數
所謂逆算數,就是不管以一為一算數,還是以二為一算數,于數息之時,都從十到一,從尾到頭,逆著數目先後的次序逆次數將過來。《瑜伽師地論》說︰雲何逆算數?謂即由二種算數,逆次展轉從第十數、次九、次八、次七、次六、次五、次四、次三、次二、次數其一,名逆算數。
修習數息,不管修習四種算數中的哪一種,如若心一馳散,都有可能發生數減失、數增失或雜亂失等過失。糾正之法,就是把心及時收回,不管數到十中間發生過失的哪一個數目,都得從一或從十開始,重新順數或者逆數。如果修習者克服了以上三種數息過失,那就入于合格的正數了。為此,《俱舍論•分別聖賢品》指出︰然于此中,容有三失︰一數減失,于二謂一;二數增失,于一謂二;三雜亂失,于入謂出,于出謂入。若離如是三種過失,名為正數。若十中間心散亂者,復應從一次第數之,終而復始,乃至得定。
(二)隨息
學者修持數息,如果呼吸出入,默數純熟,完全達到心無散亂,數與息彼此之間悅適相應的爐火純青境界,就可進而修習隨息了。
隨息之法,就是棄舍算數,把思想意念一心系在息上,很自然地隨著息的出入而出入。其簡明的基本修持之法,正果大師歸納為︰先隨息從外入內,即從鼻入流至咽喉,復從咽喉流至心胸,從心胸流至臍輪,如是展轉乃至流至足指(趾),心皆隨逐。復隨息從內出外,行至一麻一麥,半指一指,半張手一張手,一尺二尺,乃至多尺,息去近遠,心皆隨逐。
以上隨息之法,《俱舍論•分別聖賢品》這樣記載道︰
隨謂系心緣入出息,不作加行,隨息而行,念息入出時各遠至何所。謂念息入,為行遍身,為行一分,隨彼息入行至喉、心、臍、髖、髀、脛,乃至足指(趾),念恆隨逐;若念息出,離身為至一磔(一張手),一尋(八尺),隨所至方,念恆隨逐。
經過一個階段的修習,心意隨息出入,如能一任自然,無半點勉強之處,那就進入證心一境、身心輕安的三摩地境界了。接著便可一心習止。
(三)止
隨息純熟,系心于息,心意與息一起自然往來,其境雖妙,然而根據佛家要求,還有起念的不足。這時如能進一步攝心習止,在修習的層次上便就高了一層。
所謂止,就是把心念止住在鼻端、眉間、心窩、臍輪等處或身上的任何一個地方,凝然不動,湛然寂然。為此,《俱舍論》指出︰止謂系念唯住在鼻端,或在眉間,乃至足,隨所樂處,安置其心;觀息住身如珠中縷(串珠的線),為冷為暖,為損為害。
(四)觀
所謂觀,就是觀察。觀察以審視息在鼻口咽喉、四肢手足的出入為先,待純熟後,又可展轉遍觀色、受、想、行、識等五蘊。《俱舍論》有雲︰觀,謂觀察此息風已,更觀息俱大種造色,及依色住心及心所,具觀五蘊以為境界。
關于遍觀五蘊之法,《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七指出︰謂于入息出息及息所依身作意思惟,悟入色蘊;于彼入息出息能取念相應領納作意思惟,悟入受蘊;即于彼念相應等事作意思惟,悟入想蘊;即于彼念若念相應思及慧等作意思惟,悟入行蘊;若于彼念相應諸心意識作意思惟,悟入識蘊。如是行者,于諸蘊中乃至多住,名已悟入,是名悟入諸蘊修習。
因為觀取五蘊的修習之法牽涉到佛教教義,內蘊深奧,這里暫且不說。
(五)轉
所謂轉,就是把出入息觀移轉到五停心位之後的身念住觀、受念住觀、心念住觀、法念住觀這四念住觀上來進行修習。《俱舍論》說︰轉謂移轉緣息風覺(觀心),安置後後勝善根中,乃至世間第一法位。
因為四念住觀為佛教法相宗僧伽成就毗婆舍那而設,所以一般修性養生者較少涉足。
(六)淨
淨即清淨之意。《俱舍論》說︰淨謂升進,入見道等。升進見道以前,由于修習者的觀行還沒有達到斷除煩惱的高度,所以不能稱之為淨,只有當修習到無學位盡智生起之時,已能徹底斷除一切煩惱,才可稱淨。
撇開法相宗教義,坐禪修性者為了進入更高的理想境界而獲身心明淨的大智慧,也非得遠離有損身心健康的種種煩惱,直至最後完全斷卻煩惱不可。
修習五定心觀,其所獲得的結果為亂心得定,成就了殊勝的奢摩他。然而,修持者為了成就觀慧的毗婆舍那,還可進而修習四念住觀,或曰四念處觀。為此,《俱舍論》二十三說︰依已修成滿勝奢摩他,為毗婆舍那修四念住。四念住的名稱依次為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其四念住的大體情況如下。
1.身念住
此念住觀我身為父母所生肉身,身內身外,無不血水污穢,到處都充滿不淨,所以其觀法多從觀身不淨入手。
2.受念住
此法觀受為苦。受為人生對苦與樂的感受。樂從苦的因緣而生,然後又生苦樂,而世間並沒有實的樂,所以說是觀受為苦。
3.心念住
心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所起的心識,其心識由于念念生滅,沒有所謂常住之時,所以觀無為常,其心念即住。
4.法念住
這一念住之觀的要點在于觀法無我。法為以上色、受、識等蘊之外的一切,因其並沒有自主自在之性,所以說是觀法無我。
以上四念住,專為對治修解脫行者于色身執淨、于諸受執樂、于心行執常、于諸法執我的四種障礙而設。總起來說,又有兩種差別。
1.自相別觀
自相別觀的修習之法,正果法師有雲︰自相別觀,即觀身受心法各別的自性,故名自相觀。身念住,即觀大種、造色、五根、五境,總括十色處及法處所攝色,皆是不淨,對治于色身妄計為清淨的顛倒。受念住,即觀六受,身所有領納皆是其苦,對治于諸受妄計為樂的顛倒。心念住,即觀六識,心集起染淨生滅無常,對治于六識心王妄計為常的顛倒。法念住,即觀除色蘊、受蘊、識蘊之外的所余一切法,無有常一主宰固實不變的我性,對治于一切法妄計為我的顛倒。
2.共相別觀
《俱舍論•分別賢聖品》說︰如何修習四念住耶?謂以自共相觀身、受、心、法。身、受、心、法各別自性,名為自相。一切有為皆非常性,一切有漏皆是苦性,及一切法空、非我性,名為共相。正果法師似乎說得更為明白,他說︰共相別觀,即身念住觀身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與余一切法俱是空、無我性。如是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皆別別觀受心法與其余有為法俱是無常性,與余有漏法俱是苦性,與一切法俱是空、無我性。無常是有為法的共相,苦是有漏法的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四念住別別于身受心法觀其無常、苦、空、無我,故名共相觀。
以上兩種別相觀中,又有不雜緣觀和雜緣觀的區別。單觀一法的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為不雜緣觀,其第四種法念住為雜緣觀。雜緣觀的修法,有法、身,法、受,法、心等二二合緣之法;有法、身、受,法、受、心,法、心、身等三三合緣之法;有身、受、心、法總四合緣之法。由于初觀心未純熟,所以先當從不雜緣觀修起,此後待到觀心漸熟,便可漸次進修二二合緣、三三合緣以至總四合緣了。
四禪八定
四禪為佛門世間禪修習中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的合稱,又有四禪天、四靜慮、四靜慮天等說法。自古以來,佛教向有三界諸天之說。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為營營擾擾的眾生世界。欲指財、色、名、食、睡五欲,而尤以男女色欲為主,故曰︰男女參居,多諸染欲,故曰欲界。其位于欲界的諸天,有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睹史多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六處。色界的位置處于欲界之上,這是一種離欲眾生所居之天。色的含義為物質,因其地宮殿高大,是色化生,故名色界。色界諸天有初靜慮的梵眾、梵輔、大凡三天,二靜慮的少光、無量光、極光淨三天,三靜慮的少量、無量淨、遍淨三天,四靜慮的無雲、福生、廣果、無煩、無熱、善現、善見、色究竟八天。位于色界之上的為無色界,其地為無形色眾生所居。因其但有四心,無色形質,故名無色界。無色界以其不同定心境界,而有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之分。佛法有雲︰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故而佛教所說的三界諸天,就修性養心的禪定之法而言,意即思想所達境界的反映。由于四禪所達的思想境界,已超然離開欲界而入于色界十七天,所以氣功界多稱之為高級氣功。
就四禪其心所修總體來說,有所謂十八支的說法。因為支能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禪,故名為支。其十八支在四禪的分布情況為初禪五支︰覺支(又名尋支)、觀支(又名伺支)、喜支、樂支、一心支;二禪四支︰內淨支、喜支、樂支、一心支;三禪五支︰舍支、念支、慧支、樂支、一心支;四禪四支︰不苦不樂支、舍支、念支、心支。
一、初禪
色界初禪的入禪途徑,就是在覺、觀、喜、樂、一心五支,尤其在覺、觀二支支撐下所采取的思維形式。通過這一形式,使此心脫離紛紛擾擾的欲界,趨于離欲清淨的色界。
按照初禪的進程,又有前行和正禪兩個階段。
(一)前行
寬衣安坐,行調身、調息、調心之法,使之端正身體、和調氣息,一心遠離欲界的紛擾。此後又有粗住、細住、欲界定、未到定四個步驟。
1.粗住
入禪之初,感到自己心路泯泯澄淨,GG安隱,不馳不散,名為粗住。
2.細住
粗住之後,思維幽然杳然,入細入深,較之粗住更進一步,是為細住。
3.欲界定
進入細住階段,接踵而來的有心境豁然開朗之妙。其豁然開朗境界的出現,因修持者稟賦、悟性、思維等個體差異而有所不同,少則一二天,多則一二月。
當心境豁然開朗之時,坐禪者大有我身如雲如影、爽爽空淨之感。然而,此時雖有爽爽空淨之感,但是也正因為猶有身、心之相,未得一心入定的功德,所以名為欲界定。
4.未到定
坐禪至此,雖然又進一步,到了身心虛豁空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的階段,然而由于性障猶在,尚未正式入于初禪,所以名曰未到定。于此時也,只要精勤不退,一心不散,少則一日,多則一月,再多則一年,保持這一禪定之心不壞,便可因產生八觸、十功德而入于初禪之正了。
(二)正禪
進入正禪的標志為八觸、十功德。
1.八觸
未到定積時既久,在定中感到身上似乎微微產生動、癢、輕、重、冷、暖、滑、澀等感覺的,叫做八觸。八觸既生,說明這時已正式入于初禪了。
正禪中八觸大致如下︰動觸為忽然身體動搖起來;癢觸為渾身癢如蟲行;輕觸為身輕如雲,有飄浮感;重觸為身如重石,有沉實感;冷觸為身冷如水;熱觸為身熱如火;澀觸為身體粗澀,宛如樹皮;滑觸為肌膚細滑,有如乳酥。以上八觸與《止觀》第八稍有出入︰
八觸者,心與四大(地、水、風、火)合則有四正體觸,復有四依觸,合成八觸。重如沉下,輕如上升,冷如冰室,熱如火舍,澀如挽逆,滑如磨脂,軟如無骨,粗如糠肌。此八觸,四上四下,入息順地大而重,出息順風大而輕;又入息順水大而冷,出息順火大而熱;又入息順地大而澀,出息順風大而滑;又入息順水大而軟,出息順火大而粗。
八觸為入于初禪之境,地、水、風、火因一時往來交替而出現的八種正常反應。對此要處之泰然,不必驚慌失措,隨之就入于十功德之境了。反之如果不明八觸原委,對之心煩意亂,疑慮叢生,失了主見,那就氣血被擾,反而變好事為壞事了。
2.十功德
八觸出現之後,十功德即隨之而生。十功德又名十眷屬,其內容為︰空、明、定、智、善心、柔軟、喜、樂、解脫、境界相當。
有關十功德的情況︰空為身心皆空,明為明淨美妙,定為寂定清靜,智為智光顯現,善心為與人為善之心油然而生,柔軟為心善性溫,喜為慶喜前悟,樂為禪心悅樂,解脫為心離苦境,境界相當為境念不亂。
十功德可以伴隨著八觸中的任何一觸而起,要緊的是听其自然,不可執著。如果執著,便就入于魔道了。
以上八觸、十功德只產生于初禪階段,不見于二禪、三禪、四禪之境,所以有初禪特相之稱。
綜括初禪三天,渾成一氣,不需分段。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主要以眼、耳、身、意四識對治覺、觀二支外,鼻、舌兩識在這里已不起作用。
二、二禪
二禪的思維,因呵棄了初禪的覺支、觀支,另立內淨支,所以二禪與之對應思維的,為內淨支、喜支、樂支(寂然在定)、一心支四支,而尤以喜、樂二支為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上,二禪只有意識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都處在悄然寂然的狀態。如就其層次而言,二禪所歷之境,先後有少光、無量光、極光淨三天。《俱舍頌疏》八曰︰第二靜慮有三天者,一少光天,于二禪內光明最少故,名光天;二無量光天,光明轉增量難艱故,名無量光天;三極光淨天,光明勝前,遍照自然故,名極光。
關于二禪第三天的極光淨天,因為其時已經口絕言語之音,有以光當語之妙,所以又名光音天。《佛祖統紀》第三十一說︰光音天無覺、觀、語言,以光當語,又此天語時,口出淨光。可見靜慮到此,已多少帶有點特異功能的味道了。
然而,二禪雖然已入于定心細微之境,舍離覺(尋)、觀(伺)的粗動,但還是因為感受了喜、樂之念,所以即使有幸免去劫末的大火災,可是最後還是逃不了劫末的大水災。此處劫末的大火災、大水災,都借指坐禪中意識的感受。《俱舍論》十二說︰第二靜慮喜受為內災,與輕安闊身如水故。其原因在于,二禪定靜慮中所感受到的喜的潤身作用,和水大(四大之一)的潤身作用相似,所以也屬一種內災。為此,若要消除這種內災,勢必更要進取,入于三禪。
三、三禪
三禪的思維,因呵棄第二禪的喜受,而與舍支(行舍)、念支(正念而不染著)、慧支、樂支、一心支相維系,而尤以舍、樂二支為受。
在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上,三禪也僅只意識在起作用,其他眼、耳、鼻、舌、身五識,亦皆悄然寂然,退避三舍。而其意識所歷之境,為少淨、無量淨、遍淨三天。由于第三禪天,能由深妙的禪定而生三界第一的身心快樂,無有疲極,所以名之為定生喜樂地。《涅經》二十一說︰有佛世界名曰不動,若有眾生聞其華(花)香,身心安樂,譬如比丘入第三禪。可見三禪所得身心安樂,一向為佛界坐禪所重。
四、四禪
四禪的思維,由呵棄三禪的樂受,而與不苦不樂支(又名中受支)、舍支(舍棄第三禪的樂支)、念支(念以自己的功德補以往之過)、一心支(猶如清水)發生聯系。
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識中,四禪也僅有意識的作用,以與舍受相應。
由于四禪階段的意識,已處在心一境性的高級禪定狀態,于感受中舍棄了三禪的樂支,所以其時不苦不樂,一塵不染,心如清水止水,湛然寂然。
在色界四禪之法的基礎上,佛門又有無色界四無色定,或稱為四空處定的禪定修持之法。在名稱上,四禪稱禪,四無色定稱定,那麼,禪與定兩者又有什麼區別呢?其實這種字面上的不同,僅僅只是就色界和無色界相對而言,而沒有什麼實質上的差異。為此佛書有雲︰若色、無色相對,則色禪為禪,無色為定。所謂定,正是針對欲界的思想散亂而言。
按照無色界的不同定心境界,其四無色定分別為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
1.空無邊處定
此為無色界禪定的第一天,亦即第一種境界。習禪由色界的四禪至此,由于其時心地湛然寂然,忽生形色之身如牢如獄之感,所以作心欲出離此身,作無邊之空,空無邊的觀想。《俱舍頌疏•世間品》說︰修此定前,于加行位,思無邊空,作無邊解,名空無邊處。
2.識無邊處定
這是無色界禪定的第二天,亦即第二種境界。其時進一步舍棄無邊之空,純以內識作心識無邊之想,由于心與識的無邊相應,所以有識無邊處定之稱。
3.無所有處定
這是無色界禪定的第三天,亦即第三種境界。修持者由于修持至此,更厭其識,進而觀取心識均無所有,因為心與無所有相應,故名為無所有處定。
4.非想非非想處定
這是無色界禪定的第四天,亦即第四種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