煩惱
    在四聖諦(苦、集、滅、道)的苦聖諦中,苦的生起因是我們過去所做的業

    及現前的煩惱。過去所做的業已造,現世要受報;而現前的煩惱決定于我們,可

    要它生起或不生。那些修行的聖者,證果的聖人,可以把握自己的煩惱,不讓它

    生起;我們凡夫沒辦法,這其中有多個原因,一般認為這是我們業障深重,但是

    根據佛陀說我們的煩惱是從六根接觸外境後,因為迷惑而生起的。煩惱的種類很

    多,有的分成六根本煩惱、有的稱為三毒;六根本煩惱再分成十惑;再分成小隨

    煩惱、中隨煩惱、大隨煩惱等等。現在要講的是根本煩惱,以及大、中、小各種

    隨煩惱。

    一、根本煩惱︰

    最根本的煩惱有貪、嗔、痴,稱為三毒。一般人說某人很貪心,很會發脾氣,

    很愚痴,這與佛法中所說的貪、嗔、痴有點不同。

     、貪︰佛法中說貪是于三有及資具(順境)染著不舍。三有是欲有、色有、無

    色有。因為眾生貪欲界、色界的種種事物,及貪無色界的種種心態,使他們

    繼續在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六道)中受生,再度輪回生死。眾生對欲

    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欲界;眾生對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

    色界;眾生對無色界的種種事物有貪愛,則生在無色界。當一個人無欲界的

    種種貪愛,就會生到色界;對欲界、色界之種種貪愛已斷除,則在無色界受

    生;斷除這三界的種種貪愛,就再也不來三界,叫做不受後有,再也不貪著

    這三有了。

    貪著三有及資具是講貪著三界中的種種事物。我們生長在人間,貪求人間所

    享有的物資。比如貪著住富麗堂皇的房子,睡高廣的大床,穿華麗的衣服,

    坐舒適的椅子,此種貪著使我們再來欲界受生。但是此貪心是過去的業習,

    它在我們過去業中形成了這種心理,就如一個人他本來沒有抽煙,今生有人

    叫他抽,慢慢學習,對香煙染著,上了癮,生起貪愛的心,看到香煙就想抽,

    以後沒看到香煙也想要抽,我們說他對香煙有貪愛。凡夫對三界的事物也好

    想染上煙癮一樣,沒有在眼前,內心都想要,所以造成下一世再來三界中的

    任何一界受生死輪回,所以貪是三有之貪。

     、嗔︰一般人對嗔的了解是︰發怒,生氣等,但佛法中說嗔是于三苦及資具(

    逆境)憎惡不能忍受。

    苦有三苦︰

    ヾ、苦苦︰既是身心之苦受。生、老、病、死、怨憎會屬之。

    ゝ、行苦︰東西變化無常,我們做不了主。五蘊熾盛苦屬之。

    ゞ、壞苦︰既是樂受變壞或得不到。愛別離、求不得苦屬之。

    對于這三苦,凡夫不能忍受,不想要它,但業報又是如此這般做不了主,又

    丟不掉,所以對這三苦起嗔心,然後對引起三苦的東西也起嗔恨。例如︰某人嗔

    恨某某人,對仇人的東西也起嗔恨心。又如有人駕一輛老爺車,半路拋錨了,不

    能準時赴約,結果苦惱起,嗔心生,連那輛老爺車也都被敲、被踢,這就是對此

    資具也討厭。

    貪是對于順境起貪愛之心;嗔是對于逆境起嗔恚之意,它們所對的境是絕然

    不同的。貪、嗔的心絕對不會同時生起,貪愛那個東西,絕對不會嗔它;嗔那樣

    東西也絕對不會貪它。或許有人會這樣認為︰我愛某個人,我也恨他。這件事是

    應該如此理解︰比如一對戀愛中的男女,結婚前覺得對方有許多優點與美德,結

    婚後卻發現對方有一些缺點,結果有時貪愛他,有時又嗔恨他,但貪愛與嗔恨的

    部分是不一樣的。兩種心情混在一起時,他就搞糊涂了,到底我是愛那個人呢?

    還是恨那個人?所以貪愛與嗔恨之心決不會同時生起,但貪愛與嗔恨之間,取舍

    不定時,則產生愚痴。

     、痴︰既是無明,于諸事理迷惑,是非不明,事理無知。對四聖諦、三寶的實、

    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既是說對于真理的實、三寶

    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三件事情迷惑,沒有信心;或是對一件

    事不知分辨對與錯,這都是愚痴。比如說你愛某人,是愛他的優點與美德;

    你嗔某人,是討厭他的缺點。這使你混淆,把兩件事當作一件事,不知是對

    或是錯,不能明辨是非,就產生愚痴。實際上世間的種種事物是不可能十全

    十美的,但你要美滿、美好,好的你要,壞的你不要,好壞在一起時,不能

    分辨是非,而產生不知取舍,結果不知如何是好,這就是愚痴。

    我們對事理不明白,不知曉,這也可說是愚痴。當我們愚痴時,往往會做出

    各種傻事,比如看到人受病苦的折磨,我們可憐他,認為反正他是要死了,不如

    把他人道毀滅,讓他早日解脫,這就是愚痴。因為我們不明白病苦中有因果業報,

    決不會因為斷了他的命就可以解脫。今生他要受如此病苦,這世逃不掉的,這使

    對事理不明白而產生的愚痴。

     、慢︰把自己和別人相對比,內心產生高傲的心理,稱為慢。慢有許多種,最

    普通的一種就是“自尊心”。當你比別人差時,事情做不成功,失敗了,別

    人嘲笑你,有滿心的你就產生苦惱,認為你與他平等,這就是慢。眾生“慢”

    的心理可分三種情況來看︰

    ヾ、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高,而你也認為比他人高。

    ゝ、你的地位、名譽與他人平等,而你卻認為比他人高。

    ゞ、你的地位、名譽比他人低,而你卻認為與他人平等或比他人高。

    慢的產生是把自己與他人作對比而產生的。比如人有汽車,我沒有,認為他

    人沒什麼了不起,我只是不要買罷了,這就是慢--與人平等,卻認為自己比他

    人了不起。再比如︰來這兒听法的信徒都是平等的,假設這其中有一位是大學生,

    他可能會認為自己是大學生而起慢心--比他人高,自己也認為比他人強。但他

    回到家里,進了廚房,他的媽媽可能就會說︰你這個大學生有什麼了不起,不會

    煮也不會炒,還是我比較行(慢)--比他人低,確認為比他人強。所以慢心的

    生起是以自己的長處與別人的短處相比,而生起高慢之心。

     、疑︰對于諸真理常猶豫不決。歷史記載二千多年前釋迦牟尼佛修道成佛,解

    脫生死,你卻認為有煩惱怎麼能夠解脫生死呢?對此真理產生不信的心理,

    稱為疑。此懷疑使我們不能接受真理,並非真理不可讓人懷疑,而是我們對

    于任何事物都存有懷疑之心,這是一種煩惱。比如我告訴你們我的俗姓是“

    甦”,有人听了就相信,但有些人听了就會產生“是不是姓甦啊?”此懷疑

    之心,就是他內心的一種煩惱。有再打個比方︰“美國太空人已登上月球。”有人听了就產生“是不是真的呀?”他根本不想去尋找答案,不去了解,

    就直接產生懷疑,這種“疑”的心理狀態,就是煩惱。我們對某些事理,再

    還沒有真正了解之前是可以持有懷疑的態度。當我們真正徹底明了後,就能

    接受、相信它,這種懷疑的態度佛法可接受。

    在佛經中說︰如果一個人沒證悟初果,他對四聖諦、三寶多少會有疑問。這

    疑問我們可以保留,但因此而妨礙我們證悟初果。有些人說他對某種修行方法深

    信不疑,但經過一段長時間的修行後,如果沒有證悟,就會生起疑問,懷疑起來。

    這並不表示當初他對某修行法門沒有懷疑,而是他的疑心被信心遮蓋住。“疑心”

    是一個很深的煩惱,它是根本煩惱之一。例如︰有人對“四念處”這個修行法有

    信心,他用十多年去修學,但沒有什麼成就,就懷疑此修行法;因為沒證悟,更

    懷疑那些證悟者修行證悟的成果是否是真實的,這就是疑的煩惱。一般很深的“

    疑”煩惱凡夫是不容易發現的,除非我們面對修行、煩惱等磨練的時候,才可知

    道我們對佛法的道理是否是深信不疑。證初果者斷戒禁取見、我見,對世間看得

    很清楚,對佛法就毫無懷疑了。

     、不正見︰對于因果道理等起不正確之知見。

    ヾ、身見︰執著世間有個身心是我,稱為“我執”。我執有兩種︰在行為方面的

    我執就是“我慢”;在思想方面的我執稱為“我見”,也叫做“身見”。我

    執並非是听完無我,相信無我,也確定無我的道理是正確後,就無此煩惱,

    而是放下我見的煩惱罷了。我執中的“我慢”是我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煩惱,

    踫到任何一件事物,我們就有一個心境內、外的對立,外面的是外境,里面

    的是我。因為有我執就會生起貪生怕死之念頭,就會起貪、嗔、痴等煩惱。

    譬如對“無我”的道理深信不疑的人,被人用刀子威脅時,他會怕死,此怕

    死的行為不是我見,而是我慢。“我慢”不可憑听講道理來破除,它必須以

    修道來斷除;“我見”是一種思想上的煩惱,它可通過明了無我的道理,就

    可破除之。

    ゝ、邊見︰由于身見對于我生起斷、常見,稱為“邊見”。先有我見,才有邊見。

    執著世間有一個永恆的我,認為我死後一了百了,什麼都沒了,稱為“斷見”。

    ゞ、邪見︰謗無因果(業因果)、無作用(轉世、父母),無事實(佛、阿羅漢)。謗無因果,起種種邪見。認為作善無善報,做惡也無惡報,此是無果。

    有些人認為人的出生是“無因”的,就是由父母生出來;死後一了百了,既

    是“無果”。有些人認為殺死雞鴨無需受報,雞鴨是生下來讓人吃的,此屬

    于“無果”。世間有三世,既是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但他不相信,此

    既是“無作用”;對佛陀所說的三寶、四聖諦等,以為“無事實”,而加以

    毀謗。

    々、戒禁取見︰執持不正確之戒律。有人持牛戒,以為牛吃草沒殺害生命,就認

    為也應該吃草;有些人認為牛是干淨的,所以吃牛肉不吃豬肉,這些都是“

    戒禁取見”。

    ぁ、見取見︰執取諸見為已見,認為此見是最優勝的,最正確的,而生起斗爭,

    稱為“見取見”。執取前面四個見,認為是最正確的,也是見取見;比如你

    認為人死了一了百了,此是“邊見”中的“斷見”,而你卻執著這種見解是

    正確的,這個執著稱為“見取見”。世間人往往執著自己的思想、知見是正

    確的,別人的是錯誤的,乃至執著正確的知見是對的,亦是見取見的煩惱在

    作怪,並非我見。

    這六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痴稱為三毒。貪、嗔、痴、慢、疑為“五鈍使”

    (思惑)要修道才能斷除。不正見中的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稱

    為“五利使”(見惑)要見道才能斷除。五鈍使和五利使合稱為十惑。

    二、隨煩惱︰

    隨煩惱就是隨著根本煩惱而生起之煩惱,共有二十個。

     、小隨煩惱︰行相互違,各別生起。

    ヾ、忿︰對現前逆境,不能忍受,起嗔心。

    ゝ、恨︰對過去逆境起嗔心,念念不忘,不舍而起嗔心。比如說,現在人家罵你,

    你再做其它事務,不理會他,過後在想起就生起嗔恨之心。脾氣暴躁的人,

    忿心所容易生起;豪爽粗礦的人,生氣後就沒事了,忿心所比較多,懷恨心

    少;城府很深的人,遇到逆境是忿少,他不出生色,但懷恨在心。有些人現

    在你講他幾句,他若無其事,但過後越想越恨。中國人講女人懷恨三年,意

    思就是說女人把事情掛在心上,念念不忘,就是恨的心理。

    ゞ、惱︰有了忿恨後,越想越苦惱,身心煩躁惱熱,心跳加速,熱血沸騰,並以

    粗暴言行騷擾他人,或疾言厲色的怒罵別人,使他人也苦惱。

    々、害︰惱後就無悲愍及愛心,常以打殺、恐嚇等侵損逼害眾生。就好像他對我

    不仁,我就對他不義。

    惱與害之差別︰有些人“害”的煩惱少,被人欺負,只會在那而“惱”罷了,

    即使他很苦,也不敢害人,這種人就是有良知,有慈悲心者,他沒能力反抗,因

    為不敢害人。反之有一些人,他有害的煩惱,苦惱之後就要去對付別人,這就是

    由“惱”轉為“害”;有些人很殘酷,路過見到一些貓、狗等小動物,他都無緣

    無故地踢一腳,這是沒有惱,但是有害的心理,沒有慈悲心;看到蛇、蟑螂就一

    定要打死;看見蟑螂討厭是因為惱、忿、恨,所以打;但是看見青蛙也要打死,

    那就是害的心。這世間就是有一些沒有慈悲心的人,經常損害別人。

    ぁ、嫉︰即妒忌,不能忍受他人之成就、優勝而起嗔心。有些人妒忌別人的名譽、

    地位、財富等。妒忌別人比自己漂亮;別人的孩子比自己的聰明;別人做事

    有成就被贊嘆,而令你生起妒忌等等。此煩惱是與他人無關,沒人惹你,是

    自己不能忍受別人比你優越,而生起妒忌的心理。

    あ、誑︰虛偽的夸大,或是以言行假裝有才德,為求名利來欺騙他人。比如有人

    問一個問題,你不會,但為了表示你的學問淵博,你就不自量力的亂答;或

    是原本你無能力,卻假裝自己有能力辦事。甚至無德之徒以種種虛假的行為

    表現,讓人家以為他有德行,此亦稱為誑。此煩惱有欺騙他人的心理。

    ぃ、諂︰以言行隱藏過失,並奉承他人,以免名利有損。這是為了取信于別人,

    拍馬屁也是一種諂。小孩子做錯事後,往往為了怕被打而表現乖,這就是諂

    的心態。

    い、覆︰覆並不是心的善、惡,而是後悔做錯了事,但隱藏不願讓人知道,恐怕

    損己之名利。例如凡戒後,心想還好沒人知道,這就是覆的煩惱。

    諂與覆之不同︰覆是隱藏自己的過失,不願人知,他並沒有對他人有特別的

    意圖;諂是當你知道某人能給你利益,就隱藏自己的過失,以便對方相信你,希

    望能從那兒得到好處。

    ぅ、驕︰對自己的成就染著喜悅。漂亮的女人,大多數都是心高氣傲︰甚至有些

    只有幾分姿色的女人打扮的漂漂亮亮後,就高傲起來;或是有些人會縫衣、

    理發,事成後,就到處夸耀,對于自己的成就染著,內心歡喜,這就是驕。

    驕與慢不同,驕是自己做事有了成就,產生高傲的心理;慢是以自己的能力

    與別人相比,自己認為比他人高一籌,而心高舉。

    う、慳︰不欲施舍所得之物。慳就是慳吝,是因為貪而形成的一種吝嗇,但是慳

    與貪不同,“貪”是希求多;“慳”是擁有很多財物,而舍不得施與他人。

    有些人有貪,沒有慳;但慳的人一定貪,貪的人不一定慳;因為有些貪多的

    人,有人來乞求,他願意施舍;慳的人貪得無厭,那兒願意給人?所以慳的

    人對于自己的財物、知識、能力都不願與人分享。慳的人最容易收藏東西,

    見到有人來向他求乞時,苦的要死,因為他認為自己的財物減少了。

     、中隨煩惱︰與一切不善心俱起。我們心中有不善的大、小隨煩惱生起時,因

    為心中無慚愧,令其它的煩惱繼續活動。

    ヾ、無慚︰自己沒自尊,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不自我反省,不自以為恥。假設

    偷東西的人,經過自我反省後,很後悔,稱為慚。

    ゝ、無愧︰對自己之過失及缺點,他人指責非議不以為恥。假設一個人要偷東西,

    怕他人知道,而放棄偷盜的念頭,則稱為愧。

    大、中、小隨煩惱是以它的斷除難易來分類。在一個人的修行過程中,小隨

    煩惱更難斷除,中隨煩惱比較難,大隨煩惱更難斷除,根本煩惱最難。一個修行

    者如果還有忿、恨等煩惱的話,還有下面與修禪定有關的其它煩惱。

     、大隨煩惱︰一共有八種,便一切污染心。

    ヾ、不信︰對四聖諦、三寶的實、德、能(真實、功德、自能修成),不能信受。

    既是對于真理的實、三寶的功德、自己與他人能修行解脫,這三件事情沒有

    信心。

    ゝ、懈怠︰對已做、未做之善業不努力做,既是懶惰。對于好事,不願意去做;

    對于壞事,也不願去斷除。懈怠的人不願做事,最愛休息;坐禪或念佛人往

    往因懈怠而去睡覺。

    ゞ、放逸︰不警覺煩惱之生起,不約束自心,放縱它去造業。與懈怠相似。懈怠

    是懶惰不做;放逸是貪、嗔、痴驅使你不做。比如現在叫你靜坐,你貪愛要

    看明天的那場戲,就坐在那兒想,結果因為貪而放逸;又如你嗔恨某人,靜

    坐時就想起他,越想越氣,因嗔而放逸,索性不靜坐了。放逸的人愛做放逸

    心所想做的事。

    々、昏沉︰于所觀境,神志昏暗,不能了知。既是沒有足夠的心力保持所要修的

    境,這樣會妨礙我們修種種的觀行。例如︰有人靜坐時修數息觀,從一數到

    十,沒一下子就神志昏暗,頻頻點頭,對與剛才所做的事,什麼都不知道,

    好像要睡覺了,稱為昏沉。

    ぁ、失念︰于所觀境,不能明記清楚。對于現前之念,沒辦法掌握,不能記得它。

    如念頭專注在眉心不久,就跑去想其它地方,而不記得剛才心念是在眉心。

    失念與昏沉之差別︰失念與昏沉都是不能明記剛才所發生的境界。失念時神

    志清楚,但東想西想;昏沉是神志混淆,模模糊糊,什麼都不知道。

    あ、散亂︰內心妄念紛飛,流散雜亂。此種散亂的煩惱是因為失念而引起的。佛

    說我們的心象猴子般跳來跳去,現在把它放在眉心,結果因為失念而妄念紛

    飛,心念流散雜亂起來。散亂不僅是對剛才的境,不能明記,而且心念一直

    在轉變,思潮起伏,一下子想這,一下子想那;失念則未必如此,例如︰靜

    坐時原本你是在念佛,忽然間想起還有一件事沒做完,要怎樣安排與處理等,

    心念就想到那件事去了,這是失念但不散亂。

    ぃ、掉舉︰于所觀境,心不安定,常回憶過去境。比如,今天做了一件樂事,在

    靜坐時一直回味,時不時想到它。當一個人修到初禪後要入二禪時,他一直

    會回憶初禪的境,稱為掉舉。

    い、不正知︰對于所觀之境,不能正確明了;對自心不知安在何處。例如靜坐時

    觀察呼吸,對于出入息的進出、粗細不能明了。

    三、總結︰

     、煩惱之生起︰內心先有煩惱業習種子為因,現前種種境界為緣,因緣會合煩

    惱生起,無有煩惱者,隨緣生故無自性。

     、煩惱之滅除︰不正見及疑在見道後即刻不生,其余煩惱必須通過修道一分一

    分地除去。覺悟後常能以智慧觀照,生起正念、正知,則煩惱業習便無緣生

    起;若念念正念分明,則煩惱永不生,既是斷煩惱。

     、煩惱是苦,苦不一定有煩惱。證悟有餘涅盤的羅漢還在苦中,在進入無餘涅

    盤之前還有行苦。業種子以煩惱為助緣而加速受報,並造新殃。業種子無煩

    惱為助緣便不得增長,然非斷滅。煩惱雖無自性,空無人我,但因果業報不

    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