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菩薩之意︰
“菩薩”是梵語“菩提薩綞(土垂)”(Bodhisattva)的簡稱。“菩提”是
覺悟的意思;“薩綞(土垂)”是有情之意,“有情”簡單地說既是眾生;“菩
提薩綞(土垂)”就是覺悟的眾生。覺悟的眾生有三種︰一者、羅漢--自己覺
悟;二者、菩薩--除了自己能覺悟之外,還可引導別人覺悟;三者、佛--自
己能覺悟,又可以引導眾生覺悟,而且他的覺悟是最圓滿。
二、菩薩之行為︰
菩薩的行為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薩上求智慧使自己成佛,以慈悲
心度化一切眾生;既是菩薩應學習種種智慧自度,做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引導
其他眾生也能走上解脫之道。
三、菩薩之開始︰
菩薩都從凡夫做起,甚至于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過去在行菩薩道時,也
是凡夫。凡夫要發菩提心。發菩提心既是發成佛之心,是修行菩薩道的最初所應
具有之心,以此心去救度眾生。如果只是貪求成佛之心,沒有要救度眾生之心,
那不等于說是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要以大悲心為基礎,見眾生受苦,就會以智
慧、悲心救度之,所以發此成佛之心才是真正的發菩提心。如果只是羨慕佛果是
至高無上的覺悟,為追求這樣的覺悟而發心成佛,那是不想救度眾生,只不過是
要求個人的解脫罷了,此種心並不是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的凡夫既是菩薩,我
們稱他為初發心菩薩。初發心菩薩必須發種種成佛度眾生之願望,以此願望為目
標,以完成他的願望為目的,願望實現了,就是他成佛之日。
菩薩要努力實踐六度,既是六度波羅蜜,以實現他成佛之願。
四、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是菩薩的行為。六波羅蜜是古印度話(parami),意思是度到彼岸;
另一個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邊,登上陸地就
安全、安穩,絕不會再度的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稱為度到彼岸。佛陀說眾生在
生死苦海中飄浮,沒法游到安全之陸地上,比喻修行者斷除了煩惱,就是已經出
離了生死輪回,到達沒有生死之彼岸,稱為波羅蜜。發菩提心者,必須修種種的
六度萬行,以完成他成佛之願。六度就是六波羅蜜,也既是所謂的布施、持戒、
忍辱、精進、禪定和智慧。
、布施︰
ヾ、財施︰以錢財施舍給貧窮疾病者,或資助慈善團體。一切身外物稱為外
財,所以財施也稱外施。
ゝ、無畏施︰我們令眾生不害怕,無恐怖,無災害,稱無畏施。菩薩行無畏
施時往往連自己的生命也布施給眾生,故無畏施也稱為內財施。佛說持戒就是一
種無畏施。
ゞ、法施︰以世間的善法,以及佛陀所宣揚的宇宙人生之真理,勸導人們修
善斷惡,離苦得樂,乃至涅盤,稱為法施。
為什麼布施能度到彼岸呢?因為我們有種種煩惱,所謂貪 痴三毒,在此三
毒中影響最大的就是貪,要解決此大煩惱,就要從布施著手。因為眾生認為千辛
萬苦得來的財物是屬于自己的,舍不得給別人,那就是貪心在作怪,我們要由捐
一毛錢,捐一塊錢給眾生,從中慢慢開始學習布施。吝嗇與貪心的煩惱是每個人
都具有的,為有行布施才能對治我們慳貪之心。凡是貪心煩惱重的人,是不舍得
把自己的財物給予別人的,故佛陀教導眾生要修行布施。但是以此方式布施,並
不能完全稱為行菩薩道。因為此種布施只是度個人內心的煩惱而已,而菩薩是觀
察到眾生苦,願令一切眾生得樂,所以行布施;另外菩薩知道行布施是有因果、
有果報的,他要行菩薩道,利益眾生,其本身必須要具足種種福德因緣,而此福
德因緣是要靠修行得來的。菩薩必須具有高尚的品德、地位、財富,這樣對眾生
的影響力才大,眾生才會听他的話,所以菩薩要求種種福德。佛陀說他是一個求
福德的人,是福德圓滿的覺者,他的福報是世間第一,即使是佛陀涅盤兩千多年
後的今天,世人還建造金碧輝煌的廟宇來供奉他,而這種福德圓滿是佛陀累劫修
行布施波羅蜜得來的。因為佛陀有很多福報,才能以無量無邊的財富布施給眾
生,故菩薩修行的第一步為布施。
一般人行布施可以得到將來的果報,不能稱為到彼岸,這只是求人天福報罷
了。如果要求人生的解脫,對治慳貪的心,便要行布施。一個行菩薩道者,也要
行布施、因為要度自己慳貪之心,同時將來還可得到大福德;另一方面,菩薩看
見眾生疾苦,以其所擁有的龐大財產布施給眾生,令眾生得樂,所以此三種布施
是行菩薩道者所應做的事。
一個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者,如有人向他討錢,就應該布施,如果他一毛不
拔,舍不得施與,就沒有資格稱為菩薩,沒資格達到解脫之境界,因為他還有慳
貪的煩惱,世間的善人都能慷慨解囊,慈悲濟世,為慈善事業盡心盡力,何況是
菩薩行者呢?
法施令眾生能听聞到正法,了解人生是很苦惱的,同時也使他們懂得解脫的
道理,能令他們走上解脫之道,這三種布施能度我們到達生死解脫之彼岸,故稱
為波羅蜜。
有些人行布施是貪求地位、福報、名譽,這不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故不
能稱為波羅蜜。六度波羅蜜是為修學菩薩道的菩薩而講的。
、持戒︰
戒律可分為三種,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
ヾ、律儀戒︰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
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
等,戒稱為律儀戒。受持律儀戒的原因有三︰
為了防止墜落,確保我們在善道中受生。
世間的善人都能奉公守法,遵守法律,何況是一個菩薩行人?所以菩薩行
者更應該杜絕各種侵犯眾生的惡行。
戒律能戒掉我們的煩惱,以它為依止,令我們不做因果上的惡行為,故戒
律可以度我們毀犯的惡行為。
ゝ、攝善法戒︰
菩薩行者發願行一切善法,如果不這樣做,就是他的過失,故應戒除。善法
有六度萬行,稱為菩薩學處。
ゞ、饒益有情戒︰
發心行菩薩道者,一定要發利益一切眾生之心,以一切善法、資財、神通等
利益有情。菩薩行者起 心後,就不想利益眾生,他應戒掉此惡心,生起利益眾
生之心,稱為饒益有情戒。
持戒是修行之根本,持戒則可產生定,生起智慧。貪心重的人,整天想侵害
眾生,想從眾生那兒得到利益,認為持戒有損己利,所以菩薩行者先要修學布
施,減少自己慳貪之心後,才來持戒。當然,此次地對個別的人來說有時是不一
定的,但對一般慳貪重的人來講,那是肯定的。一個肯布施的人,他才肯持戒,
連布施都不肯做,他一定不肯持戒,因為他慳貪、吝嗇,不願意給眾生利益。持
戒就是要防範他的貪 痴,他哪里願意做呢?故菩薩的修學應從布施開始,然後
才發心持戒。
、忍辱︰
菩薩行者要忍耐種種苦。忍可分為忍辱與忍之不同。忍辱是忍受種種的惱害。
六度中的忍不止是忍受各種惱害而已,它可分為三種︰
ヾ、生忍(耐怨害忍)︰忍耐眾生對菩薩所做的損害。
ゝ、法忍(安受苦忍)︰菩薩在修道的過程中應忍受饑、渴、寒、熱、天災
人禍、疾病等世間的一切苦法。
ゞ、無生法忍(諦察法忍)︰以堅韌的意志,審諦觀察思維我們對佛法的認
可。比如有人講一些佛法,我們听了內心沒有不耐煩,不同意,可忍受那個道
理,稱為無生法忍。萬法本來是不生不滅的,這是真正究竟之法,我們听後能接
受嗎?慢慢觀察,了解後可真接受,既是無生法忍。
這三種忍可令菩薩度到無煩惱的生死解脫之彼岸。
做父母親的可忍受孩子打他一巴掌,但這不能令他們度到彼岸,因為他是以
貪愛子女的心來忍受。如果我們被其他眾生打罵,而能忍受,此即可度到彼岸,
理由是︰一切事物都是因緣和合,如幻如化,眾生執著實有,故不能忍受。當我
們能觀察到一切都是如幻如化,沒執著,就可以忍受。忍受並非是眾生令我們苦
惱,我們要忍氣吞聲,強忍住,此為凡夫的忍辱。六度中的忍辱波羅蜜是要以智
慧看透世間之真相,接受此一事實。比如有人罵你“王八蛋”,你觀察到眾生有
煩惱,講出此話,那只是聲音罷了,看透,接受它,不起煩惱,以智慧觀察而
忍,可令我們度到生死解脫之彼岸。
如果眾生辱罵我們,為了要做好人,而忍受他,這就是無智慧,因為你先認
為是苦惱,然後才把它忍住。《金剛經》中記載佛陀修忍辱波羅蜜時,有一世做
忍辱仙人,歌利王用刀肢解他的身體,他一點也沒起 心,因為他對自己的身心
無執著,對眾生的煩惱行為亦無執著;他能修忍辱波羅蜜,看透一切無常,在這
一切因緣和合的假相中,不認為有眾生,有眾生做出此行為來惱害我,我在忍
辱,故他是忍辱仙人。
我們對佛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稱為無生法忍。無生法忍對凡夫來說是不容易
生起的。凡夫往往對佛法一知半解,抱著一顆懷疑的心,沒有真正的理解、真正
的信心;佛弟子以為佛法是佛陀為我們所開示,它必定是好的,如果是以此心態
去相信佛法,他如果在修行的過程中,發現到某個修行法不能使他解脫時,則會
生起毀傍之心,此即使沒有無生法忍。根據佛經中的記載,有些佛弟子修道,自
己只是進入四禪,卻以為已證悟了四果,當他臨命終時,煩惱生起,就以為佛陀
欺騙他。他不能忍受佛陀所說的法,誤解了。佛法中的涅盤法就是無生法,對此
種無生法生起堅定的信心,絲毫沒懷疑,稱為無生法忍。這樣的忍辱才能使我們
到達生死戒脫之彼岸。
如果只是忍受有情所給予我們的苦惱,並不能度到彼岸,那只不過是凡夫之
忍。修學菩薩道者,應該觀察這世間的苦、樂等等,都是我們的煩惱在作祟,看
透煩惱的作用後,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看到一切都是五蘊、業行為的一連串發
生罷了,里面是苦、空、無常、、無我,既然無我,就無需忍,這才能真正到達
彼岸。了解真理者,一定能了解此忍辱。如果有人還是認為人家污辱他,而後才
生起要忍辱的心,那他就已經有不能忍的時候了。
如果有人不能忍別人給予他的苦,就得學習怎麼忍受。如有一只狗吠你,你
听不動它的意思,就不用忍,因為你知道它愚痴,看到人就吠,你看透這個事
實,接受後就不用忍,這才是忍辱波羅蜜。有人罵你,你看到眾生愚痴,鬧起煩
惱,他的煩惱叫他罵你,他和狗吠一樣,你看透此事實後,就知道原來是沒有什
麼可忍的,此忍辱波羅蜜才能使我們度到生死之彼岸。
、精進︰
勤勞不懶惰就是精進。以世間法說做事很賣力,就是精進;佛法中的精進是
努力的去行善,去做好事。菩薩要以精進的精神修行六度波羅蜜。
ヾ、披甲精進︰
于所修的善行不退。行善時不管遇到什麼困難,波折,一定要完成它,永不
退心。如一個兵士上戰場時穿上鎧甲,不容易被刀槍所傷害,他就勇敢地沖上前
殺敵;披甲精進也是這樣,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一定要完成一件事情。有此堅
定的信心,我們才能完成所制定的目標,實現我們的誓願。而菩薩廣大慈悲,立
深誓願都是很難完成與實現的,那就得加倍努力去完成它,稱為披甲精進。
ゝ、攝善法精進︰
菩薩行者對一切善法都要努力的去修學,稱為攝善法精進。
ゞ、饒益有情精進︰
它與饒益有情戒相似,但是有點兒不同。饒益有情戒是指凡是對眾生有益之
事,都應該去做;而對眾生有害的事,就不應為之;饒益有情精進是指菩薩做種
種利益眾生的行為,就好像父母親一心一意的希望子女完成學業、成家立業,這
樣努力的去栽培他們。饒益有情精進是努力給予眾生種種利樂,做種種利益他們
的事業,精進不懈怠。
精進通六度,例如布施,菩薩要精進的布施,甚至連自己的生命、財物、妻
子、子女等一切都布施個精光,這才是精進布施。持戒也是一樣,一切微細地戒
律,菩薩都不犯,稱為持戒精進。所以在六度中都有精進度在作用,才可完成精
進波羅蜜,故精進是十分重要的。菩薩行者更應該在禪定與智慧兩度上加倍用
功。
、禪定︰
菩薩要利益眾生,度化眾生,而自己卻心亂如麻,沒有定力,就沒有智慧。
沒有定力的人比較容易生起煩惱,如何利益眾生呢?故菩薩行者一定要修禪定。
如有人以求各種神通之心而修禪定,此既是以凡夫心來修禪定,不可稱為禪定波
羅蜜;又如有人為解脫而修禪定,引發種種神通,生起種種智慧,以神通、智慧
等等得到解脫,此可稱為到彼岸;但是菩薩除了使自己能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
外,他還要通過修學禪定獲得種種智慧、神通力來度化眾生,以引導他們也走上
解脫之道,這才稱為禪定波羅蜜。
禪定可分為三種︰
ヾ、安住靜慮︰
禪定古印度文稱為禪那,意思既是靜靜的思維修行,也既是靜慮。安住靜慮
既是安住禪定。我們有昏沉與掉舉的煩惱業習,使我們的心不能敏銳的觀察此世
間,不容易發覺吾人心念的起落,所以要通過修禪定使他輕安,時時刻刻保持
它,不生起昏沉、掉舉的煩惱,這樣我們才能敏銳的觀察世間,不容易被迷惑。
ゝ、引發靜慮︰
既是引發禪定,菩薩要給予眾生利益,沒有神通力,他所給予的利益是不大
的;菩薩必定要認真修四禪八定,在深的禪定中可以引發種種神通,以種種的善
巧方便度化、利益眾生,故菩薩要修引發靜慮。
ゞ、辦事靜慮︰
行、住、坐、臥都在定中,稱為辦事靜慮。此種靜慮也稱為那伽定,既是菩
薩在一切時都在定中,有此定力的菩薩則可進入世間做各種利益眾生的事業。
這三種靜慮,使我們遠離昏沉的煩惱,能更敏銳的觀察世間,而生起智慧,
所以禪定能生起智慧,智慧能使我們解脫,度到生死解脫的彼岸。如有人修禪定
只是為了求各種神通,則不能稱為禪定波羅蜜。
、智慧︰
智慧可分為世間智慧與出世間智慧。
ヾ、世間智慧︰古印度稱為五明,既是世俗慧。
聲明︰世間的種種語言。
因明︰世間的哲理、辯論的法則以及邏輯推理的論斷方式,稱為因明。
醫方明︰醫學知識,醫治眾生種種疾病的學問、方法,稱為醫方明。
工巧明︰世間的種種科技、技術,稱為工巧明。
內明︰佛教以三藏十二部教法為內明,己是佛陀及其弟子所說的一切佛法。
佛法稱為內學,其他的知識稱為外學。這五種學問稱為世俗的智慧,我們以
世間分析、聰明智慧,就可學習他。
ゝ、聖義諦慧︰
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真實的智慧。既是要以此智慧覺悟這個世間“人無
我”、“法無我”。所謂的“人無我”既是無作者、受者之眾生;“法無我”既
是一切法空無自性。修行者覺悟到人、法二無我之智慧,稱為聖義諦慧。此智慧
是世間最究竟、最優勝的道理,它既是佛陀所說的無我、無常、苦、空,也就是
一切萬法無自性空。覺悟此智慧者就是能夠解脫,故唯有佛陀與阿羅漢等解脫者
能覺悟的智慧,並不是世俗人所能完成的。
ゞ、饒益有情慧︰
此智慧只是佛與大菩薩才能完成,既是說佛、大菩薩能有種種智慧判斷,知
道如何給眾生利益;眾生有何煩惱,要以何法來度化,使他們解脫生死等等,稱
為饒益有情之妙慧。佛陀有無上的智慧,他教導貪心重的眾生,修布施來對治
它;淫欲心重的眾生,修不淨觀來對治它,此既是饒益有情慧。
饒益有情慧既是一切智慧,這些智慧是我們真正修行之所在,被稱為“眼
楮”。就好像一個人走路要到達目的地,就要有眼楮;如果菩薩沒有智慧,在修
行過程中,就會做出一些不得要領的盲修瞎練,所以佛法中說“五度如盲,智慧
如眼。”既是此意。
釋迦牟尼佛稱為覺者,就是智慧的覺悟。身為佛弟子的我們,就是要學習佛
陀智慧的覺悟,並非要學習佛陀走路、善心或功德;而其他的各種修道法都是學
習怎樣去完成智慧的覺悟。覺悟是修行者的最終目標,學佛者如不知道佛陀是一
個覺者,只認為他是一位品德高尚,了不得的大人物,那就容易誤解學佛的目
的。佛是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聖者,所以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就是智
慧。而菩薩所修行的六度,最終是要完成智慧波羅蜜。如果一個菩薩行者能完成
智慧波羅蜜,那肯定前五度也完成,還必須完成智慧波羅蜜。
菩薩以修學一切佛法,觀察世間,通達人、法二無我,然後要學習種種利益
眾生的方法。如果菩薩覺悟,證得果位後,而不會利益眾生的方法,就得努力修
學,如一些中國禪宗開悟之後的祖師一樣,要跟隨另一位祖師學習接引渡化眾生
的方法。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化度他們的法則也不一樣。如果教導他們的方法
不合根機,則不能另眾生覺悟。
佛陀時代的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他教導兩個弟子修行,一個弟子修不淨
觀;另一個修數息觀。他們修學了一段時候、都沒有成就,舍利弗尊者就去請教
佛陀。佛陀說︰“你的兩個弟子,一個在家時是打鐵的,應修數息觀,而不是不
淨觀;另一個在家時是替人收尸的,應修不淨觀,而不是數息觀。你不懂得利用
適合眾生根機的修行方法教導他們,所以沒有成就。舍利弗的兩個弟子听從佛陀
的教導去修行,很快就證果了。由此可見,舍利弗尊者自己能夠修行覺悟,卻不
懂得如何應機緣教導令人覺悟,所以我們修學菩薩道者要令眾生覺悟,就得學習
饒益有情慧,既是學習給眾生利益的種種智慧觀察力。
五、修行六度的加行法︰
所謂的加行,就是用自利利他的心,勇猛地修行不退,稱為加行。菩薩的加
行以布施來說是菩薩應該觀察︰我要給予眾生利益,現在有眾生來求助于我,就
要歡歡喜喜地布施給他;另一方面,布施可得大財福德,將來會有更多的大財
寶、福德布施給眾生,所以要努力布施;在另一方面是菩薩深知自己有慳貪的
心,要用布施來對治他,故要努力布施,此就是布施的加行。
持戒的加行也是一樣,菩薩觀察︰我要給眾生利益,就要持戒,不要損害他
們;另一方面,菩薩若不持戒,自己就會墜落,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那又怎
樣去利益眾生呢?所以菩薩以自利利他兩種心,努力去觀察修行六度,勇猛不退
的去完成六波羅蜜,稱為加行。
六、修行六波羅蜜之功德︰
修行六波羅蜜具有四種最殊勝的威德︰
、修布施可度慳貪;修持戒可度毀犯;修忍辱可度 心;修精進可度懈
怠;修禪定可度散亂;修智慧可破一切邪見。
、修行六度是成佛之資糧︰古時的人出遠門,有些地方是沒有東西吃的,
所以身邊要帶一些錢、食物與飲品等必需品,稱為資糧;而修行也要有資糧,菩
薩修行六度是成佛的資糧。
、修行六度在現世法中,自己得到利益,從攝受眾生中也可得到利益。
、修六度將來可得到廣大無量的異熟果。所謂異熟果是︰現在做業,將來
在不同時候、不同地點才得到果報。例如︰殺母是逆罪,今生死後必定下地獄受
苦,這就是一種異熟果。修六度將來可得到種種好的果報,所以六度能令菩薩到
達生死解脫之彼岸。
七、總結︰
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 心;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智慧度
愚痴(邪見)。此六度可度我們的煩惱,同時也能度眾生,所以它被稱為六波羅
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