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網經菩薩戒略注
聖一法師講述
各位諸山長老、大德高僧︰
今日後學到九華山,參加傳戒法會,去年仁德老法師蒞臨廣東順德縣,邀請本人于今年九華山開戒前講梵網經,此是正信之行,與香港寶蓮寺開戒前,先講梵網戒經一樣,我即答應下來。
菩薩戒名道俗通行戒,已受戒或欲受戒的在家、出家菩薩者,都可以听,因此傳戒前,先說梵網經,令一切見者聞者,皆種下成佛的善根。
戒的意義是什麼?很多人尚未明白︰
(一)戒就是道德,不論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別人恭敬我們,是恭敬我們的道德,不是恭敬我們的外表。小乘經中記載,一國家內有一位大臣,國王很恭敬他,這位大臣想知道︰“究竟國王那一方面恭敬我,且試他一試,究竟是我的學問,還是我的才能,受到國王的恭敬。”
這位大臣到皇宮里,偷了一個錢,守宮的人尊重他,雖知而不捕他。第二天,他偷二個錢,這守宮殿的人也放過他,第三天,他就偷了五個錢,守宮的人實時捕著他,綁他到國王前,國王說︰“你偷了國家的錢,犯了國法要死。”這位大臣說︰“國王啊,我現在試出來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學問才能,而是道德,現在我知道道德可貴,請國王讓我出家吧!”國王答應了他,許他出家。
偷國家的錢財,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沒道德,無論我們的學問及才能多麼好,若破了戒,沒有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昔日孔子到處教學,贊嘆兩位學生︰顏回、閔子騫。後來孔子將心法傳給閔子騫,他不傳給文學第一的子由子夏,也不傳給能言而多財的子貢,他傳給顏回、閔子騫,閔子騫是道德第一。
戒律是道德軌範,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為人尊重者是“道德”這兩個字,離了道德即無戒,離了戒亦無道德,所以我今天提出,“戒”就是道德。
(二)“戒”又是我們的清淨心,瓔珞經雲︰“一切凡聖戒,盡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持戒,心則清淨,在清淨心中建立萬德,建立萬行,猶如白紙,有了紅點、黑點、綠點,就染污了,失去用處,若這白紙未被染污,可以寫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心經,可以寫一切經典,染污了的白紙,什麼也寫不上去。我們這個心亦復如是,心清淨可以修六度萬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例如黃金有礦,什麼都造不了出來,若果黃金煉去了礦,黃金就可以造佛像、菩薩像、羅漢像、以及造一切器具,皆因這黃全是純金無礦,所以“戒”是什麼?是我們的清淨心,心清淨,即成等正覺。
(三)現在是末法時代,人人希望振興佛教,有主張坐禪來振興佛教的,有主張辦學來振興佛教,可不可以呢?且看釋迦牟尼佛的一句話︰“佛在世以佛為師,佛滅度後以戒為師;襯嶙 潰 米 ! 襯 牆瀆桑 艚瀆勺 潰 途米。 胝襉朔鴟 狽鐶薪瀆傘 br />
以上三點︰第一,戒是道德觀念,第二,戒是我們的清糶模 諶 淠 襉朔鸞蹋 鍬允徒淶囊庖澹 衷誚饈途 狻 br />
佛說梵網經
簡單的說,梵即梵行,梵行很多,猶如網之孔,一網有多孔;戒有無量梵行,梵行清淨名為戒,諸佛有無量梵行,菩薩廣學無量梵行,就如一網多孔,所以名為梵網經。說者,悅也,佛說戒,暢佛本懷,故名悅。
經題解釋已畢,再說人題,人題是譯者。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姚興是國王的名,秦是國號,三藏指經律論。經藏詮定學,定即心,若想明心要多誦經,或持四句偈;律是戒學,論是慧學。戒定慧三無漏法,是苦海的慈航,我們欲想了生死,到涅的彼岸,不能離開戒定慧三無漏學,這位法師以戒定慧為自己之師,亦為他人之師,故稱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此雲童壽,以童子之年,而有耆壽之德,故名。
佛指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即淨滿之意,煩惱惑已淨,功德圓滿,故雲淨滿。
眾生成佛時有三身,稱為三身佛,三身佛分別名為法身佛、報身佛、及應化身佛。
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淨的法身佛。
報身佛不容易成,需經三大阿僧 劫,修種種的苦行難行,乃至無善而不成,無德而不就,功德圓滿,方可成報身佛。
釋迦佛的報身,稱為盧舍那佛,住在華藏世界,阿彌陀佛的報身,又是住在華藏世界,各各佛的報身,都是住在華藏世界。
報身又分自受用報身及他受用報身,自受用報身無相,就是大菩薩也見不到;他受用報身,大菩薩可以見到,惟是所見的各有不同,十地菩薩見的,是無量大身,其它菩薩所見的,或是千丈盧舍那身。
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度之,是為應身佛。應身是以報身為本,所以應身佛又稱為逆佛,所謂從本垂跡,就是這個意思。
應身佛有千百億化身,如釋迦佛有千百億化身,阿彌陀佛亦有千百億化身,化身佛住在凡聖同居土——暫時住的、方便的、不長久的。是故釋迦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成道,說法四十九年,八十歲便離開這個世界——應度眾生已度盡,說法已完,住世無益。
眾生成佛時,三身佛一時成,無分先後彼此。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上兩句“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是指法身佛,法身佛無相,萬佛一體,無有你我之分,亦無過去,現在,未來佛之分別,更無此土、他土、無量國土之佛的區別,萬佛一體,猶如虛空般的清淨,清淨是一體的,不能說這一邊的虛空清淨,那一邊的虛空不清淨,是故法身佛無男無女、無此無彼、聖凡兩亡、生佛俱泯,是謂不二法門。
第五酤酒戒
淫為生死本,酒為過患源,飲酒心神昏迷,助作一切罪,是故如來制戒。
所謂無明酒,無明生一切惑,酒造一切罪,四分律言,酒有三十六失,大智度論謂酒有三十五失,沙伽陀比丘能降毒龍,後酒醉臥地,蝦蟆食其沫唾,佛言︰“現在甚至蝦蟆也不能降服。”我國儀狄造酒,禹輒疏焉。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
酤者賣也,自開酒店或酒廠,賣酒與人,其過難量,違菩薩利他之行,教人賣酒亦然。
酤酒因,酤酒緣,酤酒法,酤酒業。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希利貨貿,四、真酒,五、授與現前人。
酤酒因︰貪利求財。
酤酒緣︰米、麥、甘蔗、葡萄等,皆可造酒。
酤酒法︰一切廣告及推銷術。
酤酒業︰賣酒與人。
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緣。
酒有多種,或花或果,皆可造酒,但令飲之醉人,皆不得酤,惟藥酒除外。又雖似酒色酒香,而無酒味,飲不醉人,可以賣,如醋之類。
而菩薩應生一切眾生明達之慧。
菩薩上求佛道,以佛道下化眾生,教眾生以般若智斷除煩惱。
明即三明︰能知過去,是宿命明;知現在生來死去,是天眼明;知生死已盡,是漏盡明。
達是三達︰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具足三明三達,見性成佛。
而反更生一切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迷真認妄,認物為己,是眾生的顛倒相。大乘起信論雲︰“無明不覺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三細者︰無明業相,能見相,境界相。三細迷失真如佛性,若無三細,人人皆見佛性。
六粗者,枝未無明是也︰一、智相(俱生無明),二、相續相,三、執取相,四、計名字相,五、起業相,六、業系苦相。有此六相,生死無了期。
一切眾生,既有三細六粗之顛倒,再加上飲酒,助其放恣,更無慚愧,酒後失言,醉時造罪,如狂馬無韁,迷性胡為,菩薩若以酤酒為業,助眾生顛倒之心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六說四眾過戒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說人非。
修行人第一要明心,心不明,不知自心中無量劫來罪垢,明心,才知自己心內積聚無邊罪垢,故應一一懺悔,一一洗除,所謂隨緣消舊業,更不作新殃。永嘉禪師雲︰“但自懷中解垢衣,誰能向外夸精進。”心垢洗除淨盡,返本歸元。
心如明鏡般清淨,本無外物影像,所以明心的人,在真心內,絕無他人是非,是以不說他人過非。
六祖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臥。”此乃示人修行,明心除垢,直捷返家之文。
又雲︰“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此乃示導別人返本之文。
假如不觀心,不明心,不除心內垢,而于心外妄見他人是非,絮絮而說,影響佛教,令無量眾生不信佛,是故如來制此戒。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
沙彌出六塵之家,比丘比丘尼出生死之家,菩薩出無明之家,本來是好事,但僧團中良莠不齊,不應把一兩個人的過失,算為整個僧團的過失,使佛教蒙受壞的名聲,影響初發心人,退失信仰。
比丘比丘尼,稱為僧寶,佛滅度後,佛法流傳世間,全賴僧寶住持,續佛慧命,若口說出家人的罪過,致令比丘比丘尼轉*輪時,無人听受,法不流通,斷佛教慧命。
根據內典說,比丘比丘尼有過,應依戒律三種勸諫︰第一、私人勸諫,第二、屏處勸諫,第三、羯磨,大眾勸諫,絕不是向外宣揚;過去有三武一宗之禍,皆由外道向國王毀謗出家人所致。
在家菩薩,護持佛教,亦不能說他們的罪過,損壞佛教聲譽,如是緇白四眾,佛門弟子,受菩薩戒者,不得隨便信口說其過失,更不得教他說,自辱佛門,令聖道不行,貽誤後學。
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
此戒六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有說罪心,四、所說罪,五、所向人說,六、現前人領解。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應為說因,說緣,說法,說業。
說因者,無始劫以來之惡口習氣為因,說緣者,以種種借口為緣,說罪過法者,說其輕重罪相,說業者,了了出口,令人領解相信,說業已成,當來受拔舌地獄苦果。
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
外道惡人,知見不正,執著我見,斷常等見,嫉忌佛教,說佛法是非法,律是非律,不能出苦海,不能生天國,如是毀謗佛法。
二乘人相信小乘,不喜大乘,雲大乘非佛說,又雲大乘律,有開有遮,亦非佛說。
菩薩聞後應生慈悲心,教化外道,舍邪歸正,信仰大乘;教二乘人,回小向大,修大乘行,如無著禪師,度天親菩薩發菩提心,宏揚大乘。
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應該摧邪扶正,護持佛法,而反更說四眾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七自贊毀他戒
真如佛性,無自無他,若見自他,不見佛性;真如平等,無人我相,見人我者,見惑煩惱是也,贊毀者,思惑是也,思惑有憎愛,故有贊毀。菩薩破見惑,不見人我,破思惑,則無憎愛,所以不自贊,不毀他,贊毀兩亡,自行教他,故名菩薩。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
自贊者,自己贊嘆自己的功勞,贊嘆自己的長處,毀他者,譏人過失,說人之短。
菩薩觀業如幻,善惡性空,怎可自贊?怎可毀他?自贊著我,心生驕慢,驕必敗。菩薩觀心清淨,不見他人的過失,何用毀他,等如明鏡現像,鏡內無像,何用毀像,雖鏡無像,能現妍丑,好丑從緣,我們心內清淨,雖知道別人的過失,但心內不著別人的過失,又何用毀他人過,所以不說他人非,更不毀他過。
若自贊毀他,又教人自贊毀他,則心內有四條罪,一、自贊,二、毀他,三、教人自贊,四、教人毀他。
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贊毀心、四、說贊毀具,五、前人領解。
毀他因是嫉忌心,毀他緣是想提高自己的聲望,令人恭敬供養,毀他法是以語言文字宣揚,毀他業是前人領解贊毀之語。
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菩薩無我,與眾生一體,應代一切眾生受苦,猶如一個大家庭,家內成員與主人是一體,若有事情發生,主人承擔一切責任,免大眾受苦,所謂惡事向自己。
一件事情之能夠成功,亦非一人之力,全賴大眾合作,所以好事應歸他人。
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菩薩應宣揚人家的好事,隱藏他人的過失,免人受毀,今反其道而行,攬功歸己,獨佔功勞,人家好事不稱贊,人家壞事到處宣傳,令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第八慳惜加毀戒
佛法流通于世,普渡群生,故有財應行布施,流通財,令他人得福,有法應施法,流通法,令他人得慧,所以菩薩舍財舍法,盡空一切,與道相應,是故如來制此戒。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
財要流通,輾轉布施,令眾生得福,法更要流通,師長善友教導我們,我們又轉教一切人,令依法修行而得慧,如是福慧雙修,故名佛子。
有財而自不用,又不施與人,有法自不修,又不教人,名為自慳。
自己慳財慳法,又教人慳財慳法,教人不行財布施,不行法布施,名教人慳,自致無福無慧,自慳尚不可,何況教人慳,則有自行教他兩條罪。
昔日佛在世時,有貧女乞了兩個錢,自己不用而供養大眾僧,釋迦佛實時為她授記,將來在震旦國做國王,就是武則天女王。
五台山有一位法雲比丘,因他前生吝法,今生非常愚魯,大眾稱他牛雲,後蒙文殊菩薩指點,宿障業除,得大智慧。
佛子修行,不離福慧,施財得福,施法得慧,福慧圓滿,名之為佛,是故有財應布施,有法亦應宣揚流通,利益眾生。
慳因,慳緣,慳法,慳業。
慳因是秘藏愛惜,慳緣是自私自利心,慳法是︰懂說不懂,有說無,或閉門謝客。
昔日杭州有一大富翁,出家人向他化緣,他就慳惜,門前寫四個字︰“僧道無緣”,人家便不敢向他化緣,後來濟公聖僧續下一句曰︰“畜生有份。”他死後果然成為狗,他的兒子知道後,養 一生。
因、緣、法,和合而成慳業,果報作餓鬼。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慳毀心,四、示慳相,五、前人領解。
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
施財施法,外利眾生,內舍貪煩惱,無始劫以來的慳貪煩惱令我們作餓鬼,惟有布施,才可滅去慳貪煩惱。
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為首,隨前來乞者所須,有財施財,有法施法。得忍菩薩有三施︰舍王位、舍頭目皮骨、舍妻子;出家菩薩有四施︰紙、筆、墨、法;在家菩薩有二施︰財、法。
而菩薩以惡心 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惡心是不希望別人安樂, 心是恐怕別人勝己,布施是慈悲心,以慈滅惡心,以悲滅 心,一錢一針一草雖微,惟施心大,福亦大,一句一偈之法雖少,卻含法身妙理,一微塵許法之微,卻能詮一切法,所謂“一即一切”。若有來求財者不施與財,有來求法者不為說法,反而罵辱人,非是菩薩,反得波羅夷罪。
第九 心不受悔戒
忍辱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忍則妄想不生,煩惱不起;既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則證無生法忍,在無生忍中,尚不見有我有人,何來有 ,無 則生諸善根,永為佛種,所以如來制此戒。
若佛子,自 ,教人 , 因, 緣, 法, 業。
所謂一念 心起,百萬障門開, 火炎炎,燒盡菩提種, 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所以菩薩要滅自己的 心,增長自己的慈悲心,以慈悲心度眾生, 心不能度眾生, 心只會結冤;若佛子自己起 心,又教人起 心,即非佛子。
此戒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隔 心(不欲和解),四、示不受相,五、前人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