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印光大師時代的佛教狀況
第三章印光大師的傳略與著作
第四章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
第五章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實踐方法
第六章印光大師對時代的影響
第七章結論
附錄一參考書目
附錄二印光大師年譜簡編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的動機
印光大師(一八六一——一九四0)乃我國近代宏揚淨土法門最成功、影響最廣大深遠的高僧。這是稍為認識近代中國佛教發展及佛門人物者,不論在家、出家多,皆知的事實。
我國留美的哲學大師陳榮捷博士,在他的名著《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一)中,主要介紹的是本世紀以來,中國佛教的現代化運動。其全書六章中,佛教的部份,即佔了二章,可見其重要性。而在書中第二章第二節〈由淨土的形式主義到虔敬主義〉中,其核心人物即是印光大師。陳博士認為‘中國的佛教幾百年來可以說是已經縮減為淨土一宗’(注二);可是大多數的佛教徒,久已慣于‘口頭誦修,外加捻數念珠、誦經、禮拜佛像、放生、祈求長壽與永生等’,變成純粹的形式,不再有任何意義和生命(注三)。
就在這樣的衰微期中,卻逐漸醞釀出中國佛教復興的生機。雖然這是‘由于無數虔誠的文人與非文人佛教徒的努力’,可是‘給予這種復興相當的激發,至形成其具體中心的’,陳博士特別指明︰就是印光大師(注四)。並確定其時間和地點為‘一九二一年以前,在北京近郊的淨土宗中心紅螺山,覺醒的跡象就已經很明顯’(注五)。此外,陳博士亦在文中對印光大師的一生,多所推崇;也提到他和寧波觀宗寺諦閑大師(一八五八——一九三二),對淨土宗虔敬主義普遍復興的鉅大影響(注六)。
筆者雖然身為出家眾的一份子,也久仰印光大師的事跡,但因學殖荒蕪,一直缺乏對這樣一位偉大的佛門宗師,做深入的研究。在‘中華佛學研究所’的第三年,因欲撰寫畢業論文,苦于題目未定,所長聖嚴上人是筆者的論文指導教授,鑒于中國近代佛教史的領域,急須學者加以探討,因命筆者以〈印光大師的生平與思想〉為題,從事資料的研讀和論文的撰寫。藉此因緣,方能對印光大師的一生偉大行誼有深刻的體認。也不得不嘆服于所長取嚴上人對筆者治學方向的厘定,是如此的正確和饒有深意,令筆者獲益無窮。
不過,筆者素無撰寫論文經驗,要全面析論如此重要的一代大師,顯非易易。故歷經無數波折和努力,又蒙所里師長的賜教和同學的指正,方能勉強完篇。此一研究的心路歷程,筆者視之為學佛過程中,最為珍貴的一次經驗︰使筆者從蒙昧的摸索當中,如蛹之掙扎、脫殼,而後化蝶能飛,逐漸了解學思的艱苦和略窺治學的門徑了。
第二節研究的資料、範圍、方法和限制
印光大師的著作數量甚多,各種《文鈔》(正編、續臨、三編),《嘉言錄》,《文鈔菁華錄》,《法語》等文字,在百萬言以上,實卷軼浩繁。再加上圓寂後,歷年弟子、同道們撰寫的《永思集》(正、續篇),《畫傳》,《紀念文集》等,更是龐大無比。面對如此眾多的文獻資料,要全部收集,短期內相當困難。然而,要探討印光大師的一生行誼,劫又非從中取材不可。幸運的是,在台灣熱心佛教典籍出版的廣定法師,窮數年歲月,耗盡無數心血,將印光大師生平的全部著述及其他相關文章,皆一一搜羅編次,精印成七大冊,由‘佛教書局’廣為流傳(注七)。筆者如非得此便利,將難以進行本論文的研究。這是筆者首先要感謝的。
在研究範圍上,本論文將透過印光大師的一生行誼,將其潛心修道和宏法濟世的偉大風範,全面性地呈現出來。在章節的安排上,第一章為緒論,交代研究的動機和研究的範圍、方法、資料、及其限制等。第二章以印光大師當時佛教狀況為背景,分析其在清季的處境、佛教的活動等。第三章則探討印光大師的生平傳略和著作的種類及編輯。印光大師的家庭教育極為特殊,長期隨兄讀書,深受儒家經典影響,卻又基于本身的經驗,對佛法有欽慕皈依之心,于是毅然出家,並成為當代有名的高僧,其生平的經歷值得探討。又印光大師對中國民眾的巨大影響力,乃是透過他的著作,反映他的長期個人修持經驗和思想,其著作的種類及出版經過,亦須說明。故合並于本章討論。第四章是探討其一生學佛及宏法的中心理念——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印光大師何以揀別禪、密,而推崇淨土?他的淨土思想源自何處?他對往生生因及攝心念佛等理論,持何態度?這些都是分析印光大師淨土思想的理論基礎所必須了解的。本章將加以分析,使其脈絡清楚。第五章探討印光大師在淨土思想的實踐方面,到底如何落實?從敦倫盡分、閑邪存誠的入手方法,以及將家庭教育與因果報應相結合,又鼓勵在家修行和提倡念佛治病,這些都反映了在他的生活經驗中,有深厚儒、佛交流的成份在。其影響社會,發生作用的層面,皆可在本章的分析中,有具體的概念。第六章則陳述其對時代的影響,分別探討其在家弟子與出家弟子中,各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弘一律師、德森法師、大醒法師為出家弟子;高鶴年居士、範古農居士、李炳南居士為在家弟子。此六人皆為各領一方的宏法健將,承襲印光大師的佛教思想,而加以發揮光大。最後是結論,再綜合前面各章所論,加以連貫為完整的觀點,使研究的成果,得以清楚交代。
在方法上,采用歷史學思想史的文獻處理法,盡量排比資料,形成客觀的歸納意見,再出之以個人中肯的評論。務使印光大師的人格和思想,能恰如其份的表達出來。
然而,筆者的學術訓練不夠,在資料的解析上,每感力不從心。因此,敘述性多于分析性,學術邏輯的嚴謹度,也稍嫌松懈。卻因短時內,難以全部彌補過來,只好俟諸異日再說了。
〔注釋〕
注一︰陳榮捷著《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廖世德中譯,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版。
注二︰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三︰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四︰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五︰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六︰陳榮捷《現代中國的宗教趨勢》注七︰釋廣定匯編,《印光大師全集》共七冊、佛教出版社,一九八六年再版,是現今最全的版本。
第二章印光大師時代的佛教狀況
第一節清末的時局狀況
佛教的發展,和時代及地區的習尚,密切相關。情末的時局狀況,對佛教的學風,有深刻的影響,自是無庸贅言。但清末的時局狀況,又是怎樣的呢?
自西元一八四二年鴉片戰爭後,清廷對外的戰爭及交涉,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在列強船堅炮利的逼迫下,除戰火波及之處,民亡、物毀之外.列強藉締結不平等的條約,始則要求通商、傳教,繼則割地、賠款,如有欲求不遂,軍事武力隨之,非達目的不止。至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戰爭後,更要求在通商口建立工廠,要求在內地建鐵路,開采礦產,和劃分勢力範圍。使中國有面臨瓜分的危險(注一)。
清廷對內的處境又如何呢?自干、嘉的盛極而衰,因耕地不足,及龐大人口的壓力,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于是有白蓮教大規模的叛亂,費時八年(一七九六—一八0四),才告平定(注二)。因戡亂而支出的鉅大經費和兵力的耗損,促使清廷統治的危機加深。更因鴉片戰爭爆發,外力入侵,使局勢惡化。接著太平天國的戰事又起,規模更大,東南精華地區悉淪入戰火區,人民被災流離,田園荒蕪欠收;雖力會國藩、李鴻章的定亂,卻隨即又卷入捻亂的洪流中。而以一九0O年庚子事變,義和團的無知盲動,終于釀成八國聯軍的慘禍。清廷自此,病入膏肓,直到一九一一年被推翻為止,可說,戰禍連年,無長期安定的生活(注三)。
在這種痛苦不堪的歲月中,藉信仰以安慰心靈,便成了民眾自然的需求。印光大師就是出生于這樣的時代里。
第二節清末佛教的處境
清末中國佛教的艱難處境,正如時局變亂的內外根源一樣。一方面是鴉片戰爭後,西洋勢力的涌入,特別是傳教士藉此機會,在中國境內大肆擴張,破壞神像、摧毀民族信仰、侵奪教產,造成各地層出不窮的教案(注四)。另一方面,則來自清廷政策上的壓迫,因張之洞(一八三七——一九O九)在戊戌變法之年,著《勸學篇》,主張用全國寺廟財產與學,作為興辦教育的經費,獲朝廷批準(注五)。後雖由西太後廢止(注六),然始終為各省土豪劣紳所覬覦,寺廟財產被並佔者,不計其數。使佛教經濟陷入更嚴重的危機。
由于佛教對中國歷史文化,已有悠久深厚的關系,值此噩運時期,激發有識之士,出面挽救,欲使佛教自劫灰中重獲新生。章太炎居士(一八六八——一九三六)首先于光緒三十一年(一九0五)發表‘告佛子書’,一面喚醒僧徒認清時代,要急起直追自辦學校。一面忠告當時的士大夫們,不應對佛教有此荒謬舉動,應對此世界最高的佛法加以發揚(注七)。
光緒三十二年,江甦天寧寺文希法師,首創普通僧學堂,招收僧青年入學,施以新佛教教育,後雖被保守派所阻擾,事業中挫(注八);但,楊仁山居士(一八三七——一九一一)于光緒三十三年(一九0七)就‘金陵刻經處’設立‘ 洹精舍’,招集緇素青年十數人,研究佛學、漢學及英文。就學緇素中的歐陽竟無、仁山、太虛、智光等,因而成為日後五十年來中國佛教的領導人物(注九)。楊仁山居士被稱為‘現代中國佛教之父’(注一O),實非虛譽。
另外,由于日本淨土真宗的介入,引誘杭州地區的中國佛寺,受其以日本政府的保護為名,納入其系統(注一一),引起清廷的警覺。于是兩江總督端方,在宣統元年(一九0九),于南京三藏殿開辦僧師範學校,聘月霞、諦閑兩法師相繼主持教務,培養佛教師資人才。大虛、仁山、智光等,亦曾在此受教育(注一二)。
總之,佛教因受滿清政府的岐視與壓迫,加上西洋傳教士的侵凌,遂激起僧青年的自覺自救。各省既有興學的風氣,僧青年亦能警覺時代變局中的革新之道,于是中國新佛教之風氣,便開始在僧青年中醞釀。
第三節清末佛教思想
清末的佛教思想,在時代潮流的沖激之下,到底呈現怎樣的一副面貌呢?
我們知道,中國佛教的宗派,如︰俱舍、成實、三論、唯識、真言等各宗,在唐中葉以後,已漸失傳,天台、華嚴也失去了活力;只有禪、淨二宗成為中國民眾信仰的兩大主流。而從北宋永明延壽(九0四——九七五)著《萬善同歸集》以來,禪、淨融合的主張,逐漸成為中國近世佛教發展的思想趨向。到明末蓮池大師(一五三五——一六一五)和弦嬤切瘢ㄒ晃寰啪擰 渙 邐澹┤保 鑊 蝗諍系乃枷耄 礁叻濉G迥┬岳矗 蜢 詰拿宦洌 輝儔磺康鰨 煌磷諞蚨 閃酥饕 姆 牛ㄗ 蝗 S」獯笫Τ邢 模 褪欽庖蛔釔氈榛 姆鸞趟枷耄ㄗ 凰模 H歡 詰筆保 煌練 湃狽φ嬲 羈套 值拇笫Γ 諫緇嶸細暇 閿 闖閃朔鸞痰鬧饕 畽 欣粗 斗葑擁難現蒯 櫻ㄗ 晃澹 S謔牽 」獯笫Φ姆 某黽遙 紫讓娑緣模 褪僑綰胃母鉲瞬渙擠縞校 騁躍煌練 諾男祿 br />
一般而言,清末雖有唯識學的典籍,自日本帶回中國,並對民國以來的佛學研究,起重大的影響,但在研究上仍屬起步階段而已。事實上,唯識學的復興,即在日後,也限于知識份子中的流傳而已,非一般人所能理解。因此,傳統的佛教思想中,如《大乘起信論》、《楞嚴經》和《阿彌陀經》等,還是大行其道(注一六)。
並且,近代的中國是多災多難的時潮,國勢衰微,人心思變、彷徨,要驟然提升佛學的義理層次,事實上不可能。這就是狄楚青等,何以辦《佛學叢報》時,會大力推薦印光大師的《文鈔》,並獲得社會巨大回響的原因(注一七)。
印光大師所以宏揚淨土法門,就是有見于清末戰亂,生靈涂炭,其他法門無法直接利濟群生,所以堅信唯有淨土法門才能適應于時代的需求。他說︰
因茲天災人禍,屢屢降作,匪盜縱橫,民不聊生。憂世之王,(叔心)焉傷悲。(中略)發四宏誓願,與大菩提心,自行化他,共修淨業。以期一期報盡,徑生西方,親炙彌陀(計一八)。
民國以後,由于時局的擾攘依然沒有太大改善,渴求宗教的信仰,是社會廣大民眾的普遍呼聲,而印光大師的淨土思想,透過其《文鈔》的感人力量,遂使千千萬萬的信徒,在佛法中獲得慰藉。他也因而成了中國近代佛教史上,信眾最多,影響最深遠的高僧之一。
印光大師的一生事業,雖以淨土法門為中心,但是他因早年受儒家思想的長期薰陶,對儒佛思想的會通,以及濟世的宏願,亦努力不懈,且有卓越的成就,所以他並非單純在寺院苦修的淨土行者而已。這也是許多知識份子,願意追隨他,以及使淨土法門在現今中國社會仍是有力的宗派之最大原因。
〔注釋〕
注一︰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頁八。東華書局,一九八七年。
注二︰孟森《明清史講義》,頁五九0——六0二,里仁書局,一九七二年。
注三︰張玉法《中國現代史略》頁十——十一。
注四︰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六八——六九。東初出版社,一九八四年。
注五︰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三——七四。
注六︰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五——七九。
注七︰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五——七九。
注八︰同上。
注九︰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八O。
注一0︰洪啟嵩、苦啟霖主編《楊仁山文集》,頁三二,文殊出版社,一九八五年。
注一一︰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七七。
注一二︰東初《中國佛教近代史》上冊,頁八0。
注一三︰江燦騰《台灣當代淨土思想的新動向》東方宗教討論會第二屆年會文,一九八七年九月。
注一四︰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七,頁四,大虛〈蓮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塔銘〉。
注一五︰聖嚴譯《中國佛教史概說》,頁一七八,商務書局,一九七0年。
注一六︰洪啟嵩、黃啟霖主編《楊仁山文集》,頁二六。
注一七︰《佛學業報》于民國元在十月出版,其中頗多佳作,借至民國三年,即以費絀而止。參見蔣維喬《中國佛教史》卷四,現代大系二八冊,頁四六三。
注一八︰印光《印光大師全集》冊一,頁五九七——五九八,印光《佛法要論序》。
第三章印光大師的傳略與著作
第一節印光大師的傳略
一、家庭背景
清咸豐十一年(一八六一),十二月十二日,印光大師誕生于陝西省東南部的 陽縣,赤城東村的趙家。
印光大師的父親趙秉綱、母親張氏,都是在鄉里為人推敬的長者(注一)。他有二位兄長︰大哥從龍、二哥樊龍。他排行老三,學名紹伊,字子任。
從現存有限的資料來看,趙家只是薄有田產的農家,而非富裕的大地主。在三個兄弟之中,老大從龍是飽讀詩書的知識份子,二哥樊龍可能較無讀書的天賦,所以要兼顧農事(注二)。趙家對排行第三的印光大師,安排讓其長時間的追隨大哥讀書,七歲至十四歲,是在 陽家中讀;十五歲至二十歲,是到長安讀。像這樣長期在一個兄長教誨下學習,可說相當奇特,我們不了解家庭中的這種安排,是基于什麼樣的考慮,但從印光大師日後在著作中所流露的文字素養和淵博的知識,可以斷定是相當有效的學習。印光大師一生安法,藉文字為媒介者多,其雄辯、流利,為古今僧人所罕見,得力于家庭的長期培養之功,是不可磨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