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釋疑 第二章 釋疑2
    兩千多年前,釋迦世尊就告誡弟子不得迷信。釋尊在般舟三昧經中說︰‘不得事余道,不得拜于天,不得祠神鬼,不得視吉良日。’又雲︰‘不得卜問請祟,符咒厭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擇良旦良時。’

    世人祭祀神,雖屬迷信,但他們心目中到底還有神鬼和因果報應的觀念。所以迷信者,是沒有遇到佛門善知識啟發他們的正信。最可悲哀者,是那些根本沒有神鬼觀念的人們。他們不信因果,不畏神鬼,胡作妄為,不畏報應。此輩人死後墮落,不知何劫才能超出三途也!

    二、佛教並不消極逃世

    早年讀書,曾讀過下面這首詩句︰

    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侍漏五更寒,

    日出山寺僧未起,看來名利不如閑。

    當時我感到,作和尚的好寫意,生活如閑雲野鶴,悠閑自在。及至我皈依三寶,與佛門僧眾稍有往還後,才知道那位詩人是信筆而寫,誤人不淺。原來出家的比丘眾,過的是積極嚴肅,刻苦自勵的生活,絕不似詩人筆下寫的那麼懶散自在,即是佛門在家信眾,其行為生活也外似消極怯懦,實際上卻積極勇猛的。

    原來佛教徒以慈悲為本,忍辱為行。對于聲色貨利,五欲六塵,多遠避之。不似世人心無厭足,惟得多求。這就使一般自命為積極前進的人,給加上消極逃世的帽子,認為佛教不適合于現代這種物競天擇的競爭社會。但是佛教真的是消極逃世的宗教嗎?不,只要對佛法稍有了解的人,就會知道佛教積極入世的精神。比方同一對生老病死的看法,乃有中國黃老的清靜無為,魏晉名士的放浪形骸。而在佛教,卻慈悲勇猛,精進不懈。這是佛教的偉大處,也表示佛教的積極性。

    也許有人問︰‘我常看見和尚或信佛的人,只在深山中或寺廟里誦經念佛,這種生活怎能說是積極呢?’這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大乘佛法的精神是普度眾生,要度眾生就要先學習度眾生的方法。譬如有人溺入水中,你縱有救人之心,但因不會游泳,只好站在岸上呼號。另外有人雖會游泳,但卻不願多管閑事,他只袖手旁觀。這時若有一個既有救人之心,又會游泳技術的人,躍入水中,就可把溺水的人救上來。而佛門弟子——不拘是出家的比丘或在家的信眾,那些誦經念佛的,都是發下救人宏願,而正在練習游泳技術的人。

    並不是拿這些話來為佛門弟子辯護,事實上佛教的基本精神本來如此。釋迦世尊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不惟入地獄,且常住地獄,不惟常住地獄,而且莊嚴地獄。’地藏王菩薩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大乘理趣經說︰‘不怖地獄,不求生天,不為己身而求解脫。’這都是佛教中自我犧牲的服務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