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 第四章 佛教在華弘傳概要2
    資治通鑒漢紀三十七謂︰‘初帝聞西域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書及沙門以來。’

    以上二說,略而不詳,佛祖統記中有較詳盡之記載,且亦為一般所采信者,謂︰(永平)七年帝夢金人丈六,項佩日光,飛行殿庭,旦問群臣,莫能對,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之時,西方有聖人者出,其名曰佛。帝乃遣中郎將蔡鄭 鼐埃 ┤客踝竦仁 巳聳刮饔潁 扒蠓鸕饋br />
    十年,蔡值扔謚刑祗麼笤輪⑶ 鰣紉賭μ Ⅲ梅 跡 梅鵓 耔蟊玖 蜓裕 匾園茁恚  逖簦 家隕趁歐思 縈諍樺退隆br />
    十一年,敕洛陽西雍門外立白馬寺,摩騰始譯四十二章經,藏梵本于蘭台右室,圖佛像于西陽城門及顯節陵上。

    綜上所說,佛教來華,當在漢武帝之後,至明帝時天竺沙門來華,朝廷尊之,遂載之史籍,傳于後世。其後西域譯經大師相繼東來,宣譯佛經,華土有志之士也相繼西行求法,于是釋迦世尊的經教就漸漸在中國弘傳流布了。

    二、佛經翻譯

    東漢末季,西域沙門相繼東來,弘傳世尊之教。然而佛法弘揚,須藉經典為媒介,故我國早期佛教,恆視譯經為一重大事業。我國上自晚漢,下迄中唐,前後七百年間,佛經翻譯的工作未嘗間斷。今日大藏經所傳,數逾八千余卷,是皆為古德篳路藍褸之下所遺留的智慧結晶。

    佛經的翻譯,可略分為三個時期;自東漢至西晉可稱為前期;自東晉至南北朝可稱中期;自隋統一至唐中葉可稱為後期。宋元以降,雖亦偶有譯者,然不過補苴而已。

    國人之知有佛經,早在西歷紀元之前。魏書釋老志載︰‘漢哀帝元壽元年,博士弟子秦景憲從大月氏王使伊存口授浮圖經。’是為國人聞佛經之始,然此僅為口傳,並無筆譯——事實上,釋迦世尊的經教,最初結集的時候,都是誦口傳,並無筆錄記載。至佛滅數百年後,隨教所彼,各土漸有佛經寫本。我國最早的譯經,相傳為迦葉摩騰譯的四十二章經。而佛教史上最早的譯經事業,除摩騰外,當以安世高,支婁迦讖來華為始。

    安世高,安息國(今波斯地)人,早歲出家,博探經藏。弘化四方,遍歷諸國。以漢桓帝初來華,至洛陽,未久通華語,宣譯眾經,改梵本為漢語。其後二十余年間,譯出安息守意經等三十九部。高僧傳稱其所譯之經︰‘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