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結語
    一、現代教育的危機

    ——游于藝,而不志于道(本末倒置);

    ——重物質,而忽略心靈(舍本逐末)。

    孔子曾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這一句話啟發我們為學應先本而後末,由內而及外,這樣才能體用兼備,華實並茂。

    現代的教育太過于重視知識和技能,所以教出來的學生大多只知‘游于藝’,而不明白‘道’是什麼東西?只知貪名求利,而不曉得什麼是‘仁義德行’?

    現代人大多只重視物質生活,而忽略了精神生活;甚至以為玩弄物質就是精神的享受。殊不知老子有‘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的教誨;佛陀也把‘色’和‘聲’稱之為‘色塵’和‘聲塵’,因為除了聖樂和梵唄以外,一般現代音樂大都像灰塵一樣,是會蒙蔽心智、覆蓋德性的。有許多學科,明明是研究物質,怎麼是精神呢?心理學是一門‘掛羊頭,賣狗肉’的學科;表面上有精神的味道,其實研究的都是有關行為的科學。

    許多現代人都認賊作子,以為思想、觀念和意識是‘真心’。其實,他們所謂的觀念,就是佛經上所說的‘法塵’,‘法塵’就是意識所攀緣的名相;這種東西跟‘色’、‘聲’、‘香’、‘味’、‘觸’一樣都會蒙蔽心智,所以也叫做‘塵’。

    我們一般的思想,其實都是‘妄想’和‘雜念’。以思想來研究心性,無異是在緣木求魚,永遠辦不到的;因為腦中有妄念,就無法產生清淨的心智。好比水本身動蕩不停,就會失去照明的作用。

    當我們有了雜念和思想,就無法了解真正的心性。譬如︰海水激蕩時,我們只見到波浪,而見不到水。所以經上說︰‘離開了分別的妄念和意識,才能明心見性。見到心性是非常美和非常愉快的一件事,因為真心亙古常存,不生不滅,比虛空還廣大(心包太虛)。’有了這種胸襟,可以引發民胞物與的同體大悲、無限量和無條件的慈愛心。

    圓覺經上曾說︰有雜念的人,無法見到萬物的真相。這好比船只正在行走時,船上的人就無法見到岸上景物的本來面目;當我們坐在正在行駛的船只上,我們以為岸上的景物在移動,這就叫做‘舟行岸移’。由此可知,我們所見到周遭世界,都是‘錯覺’或‘幻覺’。

    由于現代教育不研究心性的道理,而把畢生精力都投注在知識和技藝上;這種‘舍本逐末’、‘騖外遺內’的毛病,造成了許多‘失落的一代’和‘迷失的自我’。

    不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而只游于藝,就好像樹木只有枝葉而沒有樹根、只開花而不會結果一樣。不明白心性和智慧的道理,而一味追求知識和技藝,到頭來還是機械性的東西,對人類的和諧與幸福沒有多大幫助;因為和諧與幸福真正的泉源在于內心的寧靜而非向外境追求。所以技藝和知識,沒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不但無益,反而有害人類。難怪現代的社會問題和犯罪行為層出不窮。

    古人因為有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研究學問目的在濟世;今人研究學問,不以道德和仁愛做基礎,所以目的大多在賺錢發財。只有技藝,而沒有道德理想,生活的內容和人生的意義將是多麼貧乏!因為他的生活是刻板而沒有情趣的。這種人縱使拿到碩士和博士學位,美其名叫做‘專家’,其實只不過是‘匠’字號的人物而已。

    孔子說︰‘行者余力,則以學文。’佛陀也告誡我們︰‘先學好有關心性和人生的真理,再讀其他知識性和技術性的書籍;因為世俗的知識和技能,只是菩薩用來度化眾生的工具罷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先學‘解除切身的煩惱’、‘明見自己的心性’以及‘利益一切眾生’的真理。自己分內的問題不解決,不會待人處世,學習再多的知識和雕蟲小技又有什麼用處呢?所以我們應該明辨這件事情的內外利害、輕重急緩,研究學問才有受用,才能學以濟世。

    本書介紹許多道德和命運的關系,其目的在于希望諸君多在心地和品德下功夫,五福自然就會臨門。

    二、摘要

    本書的主旨在于探討五福的意義、種類、原因、條件和關系,並且介紹獲得五福的原理與方法。

    第一福是長壽,長壽主要是慈悲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二福是富貴,富貴是施舍和恭敬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三福是康寧,康寧是清淨心所感應的結果。

    第四福是好德,好德就是叫我們廣結善緣、多積福德、鍛煉心智。因為前面三種福都是世人享用的果實,而其根本原因就是好德。假如我們今生不多播好德的種子,那麼福報享用盡了,必然遭到貧窮、下賤、多病和短命的惡運。

    第五福是善終,善終是由于我們行善而不執著善的行為、名相和果報而獲得的。換句話說,善終是心無掛礙所導致的結果。

    一切福德和智慧都離開不了心地,只要我們在心地上多下功夫,多播善種,常拔惡草,常以慈悲的水灌溉心田,常用智慧的光普照善苗,必然會開出五福的美果!

    所以說︰‘幸福來自內心,不要向外尋求!’從外境和物質當中得到的快樂是短暫而且膚淺的;因為外在的事物都會產生變化,怎麼能靠得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