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戒里面,有四條是根本戒。現在,再進一步談談五戒的重要意義,以及在現實生活中應注意的問題。
第一條不殺生。
不殺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我們的悲心,這個問題的關鍵是應該從小孩培養起。大家都有小孩,作為父母家長,應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有意識地給他們灌輸護生、愛護小動物的思想。但是很多家庭都忽視了這種初期教育。前兩年,有一位居士帶著她讀初中的兒子到寺里來。她告訴我,她兒子有一天放學回家,不解地給她講了一件事。老師在班上評比作文。有個女同學的作文題目是《媽媽教我殺雞》,內容講述了她媽媽如何教她殺雞。文中詳細描述了她的一系列心理活動︰從她起初戰戰兢兢地把雞殺得半死,渴望不死的雞如何掙脫人的手,帶著滿身的鮮血,在地上試圖逃命地狂跑,一邊流血,一邊不停地慘叫時的害怕和膽怯到後來在媽媽的指導下,逐步學會能一刀將雞殺死的“本領”,以至于她如何練得殺雞的膽子愈來愈大的。在此基礎上,逐步鍛煉得不僅敢殺雞,連黃鱔也敢剮了,並還得到許多人的贊揚,都紛紛請她代為殺雞……這位居士的兒子很不能理解為何同學的媽媽,會去教自己女兒干這種殘忍可怕的血淋淋的事呢?這不難看出小孩子的純潔和可愛,他們是一張白紙,有非常大的可塑性。關鍵在于做父母的如何做孩子榜樣,如何去引導和教育你的孩子。你為什麼不培養她的愛心和同情心而去培養孩子的殘忍心?從小就學殺雞、殺鴨、剮黃鱔,孩子幼小的心靈,那種初始的可貴的慈悲心在家長的引導下一點一點地泯滅了,乓 鬧鸞г 耍 《 氖遣斜└禿枚貳U饈嵌嗝純殺 氖慮椋 孀拍炅淶某ィ螅 備鋈死 婧退 死 妗か緇嶗 娣か 逋皇保 爍鋈死 嬪逼鶉死矗 岣 奔ι毖家謊 岫 拙俚模 踔量梢園迅改敢駁背杉ρ忌繃恕U飧隹剎皇撬敵 埃 傲僥甌ㄉ顯 槍 輝螄 耗暇├炒笱W辛椒蚋徑際牆淌冢 幢凰 悄綈 那咨 癰 彼懶恕K 親約號嘌 艘桓黿 約核徒 嗇溝墓餱郵鄭』褂幸晃患欽 諞黃 惱呂鍰傅劍 衷謨幸恢中灤偷畝 婢擼 緡σ話幢慊 瓜殖齦髦指餮 執 奈淦骼創蚧韉腥恕5奔欽嚦醇 桓魴『 諭婺侵滯婢擼 閔杴拔實劍骸罷廡┤淦髦校 閬不賭囊恢鄭俊斃『 鸕劍骸拔蟻不兜丁!凹欽哂治剩骸拔 裁茨兀康犢墑親鈐 嫉奈淦靼。俊閉飧魴『 谷換卮穡骸拔蟻不兜叮 涯源 沉絲醋潘 把 飧霾毆 倍囁膳碌南敕 頤親齦改傅鬧檔蒙釧跡 頤橋嘌 氖鞘裁慈耍空饈竊諗嘌 L乩眨 嘌 餱郵職。 庋 男『 訓牢頤親齦改傅拿揮性鶉溫穡浚∩鄙 畝癖ㄊ親鈧氐模 芑 ㄖ皇強 姑喚 ┤羌膊﹝ 硨投堂 皇芄 撬籃蟺降賾 廊ヵЙ埂 br />
第二,不偷盜。
這條戒本來叫做“不與取“,就是別人沒有給你,不管你用什麼手段,把它弄到手里,都叫偷盜,這是佛教對待財富的根本觀點。種偷盜的因,必定得貧窮的果報;種布施的因,必定得財富的果報。曾國藩的外孫聶雲台,學貫中西,解放前曾任上海商會會長,他著有一本叫《保富法》的書。中年以後信佛,他用佛學的觀點列舉了大量的事例來說明怎樣才能夠發財,又怎樣才能保得住財富。現在社會上大家都想發財,卻不懂得如何發財的道理和發財的方法,你應該如何如理如法去謀求財富。我們並不是講不能發財,而關鍵在于你發了財後該怎麼使用你的財富?如果你發了財僅僅只是為了個人享用,去花天酒地揮霍浪費,而不懂得回報社會,不為社會做一點點好事,那是在造罪惡。你將財富用一部分來為社會做一些有益于社會的好事,那是在培福報。所以,有無財富,那是福報;會不會用財富,那是智慧。
第三,不邪淫。
對于當前社會風氣來說,這條戒律相當值得重視。作為佛教徒,我們必須明白淫欲是生死的根本。我們要想出輪回,關鍵的問題就是關閉生死的門戶,對于我們今後了生死、出輪回、生淨土,這是一條重要保證。
第四,不妄語。
妄語戒里特別強調的是大妄語。現在有很多人不信因果,任憑自己瞎吹,說自己開悟了,曉得過去未來等,這是在種地獄因!我們千萬要注意,以免上當受騙。我們如何識別真妄的標準,美國萬佛城宣化上人曾經這樣講過︰無論一個人說得好熱鬧,我們只要看他在財色面前是什麼態度,就不難看出他說他開悟是真的還是假的了。
第五,不飲酒。
不飲酒這個戒不屬于根本戒,但還是應該很重視,這樣對我們身心清淨有極大好處。我們能夠遵守五條戒律,就可以做到防非止惡,在這個基礎上再奉行十善就不困難了。戒是制止我們作的,作了就犯戒。十善是要求我們做的,不作那是絕對錯誤的,這是很積極的。只要我們能夠認真地守好五戒,積極地奉行十善,這就是人天乘修行的綱領,給我們打好了做人的基礎,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談得上了生死,出輪回。所以不要認為守五戒簡單了,這是修出世法的起點,修菩薩行的基礎。
下面介紹一下十善的內容,著重談一談與當前我們修行的有關問題。
第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
從放生護生推而廣之,應多多地去為社會做救死扶傷、敬老愛幼、濟貧助殘、救人急難、調解糾紛以及其它的社會公益事業和維護和平的事業。作為佛教徒我們都應當勇于承擔這類有益于社會的事。這就是在修菩薩行。舉個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發生了三個青年舍身救人的事跡,但引起了種種的議論。有很多人贊揚他們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麼年輕就犧牲了,太不劃算!還有一些人竟認為這種見義勇為的事情搞不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薩行。過去諸佛在修菩薩行時,舍頭目腦髓救眾生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我們凡夫能夠發這個願,當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長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經上有一個記載︰一個婦女抱著她的小孩過河,一不小心,失手將小孩子掉進了河水里,這個婦女當時非常悲痛,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這一念頭是為了救小孩,小孩也是眾生之一,所以她死後,生到天道。我們從這一事例來推斷,那三個青年雖然死了,但他們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從因可以推果,這不會錯。
第二、不偷盜而行布施︰
偷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偷盜者不知道種下這個惡因,得的果報是貧窮困苦。反過來說,種布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這跟社會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為他的布施而減少。比如,一個應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了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于存放在“布施銀行”里,“布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地藏經》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布施後,福報就勾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布施並不一定是好事。《台州佛教》曾刊載一個消息︰“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模建設,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里來敬香,並大量布施錢財。回印尼後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這件事傳開後,布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後算了一筆總賬,這批印尼華人布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一千多萬元。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論︰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發財了。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于是他到這個廟里來拜佛,並捐款一萬元。返回香港後,他經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後來又多次專門到廟里來捐款,感到每一此捐款後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于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一百多萬元。後來他成為香港三家公司的總經理。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決不會蝕本。
第三條,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淨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關系外,絕不能亂搞男女關系。這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破壞別人家庭關系的罪惡行為,必然會受到應受的惡報。我們學佛人首先應該清心寡欲,應該認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把家庭變成清淨道場,把親屬看成法眷,現在大家同念彌陀,將來大家同生淨土,這樣,這種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家庭。
第四條,不妄語而說誠實話︰
社會上有一些人說假活成了風氣,據說是怕說真話會吃虧。其實說假話的人,別人最多受你一時的騙,不可能長期騙下去,一旦假話被敗露,這個人的聲譽信義都完全沒有了。學佛千萬不能這樣做,做人,不論你是做什麼行業的,都應該本著一個誠實的態度來工作和生活,用誠實的態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在種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個以誠信而發達起來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板姓樂,從清代開始做藥的生意。他始終不渝地認為︰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尤其是做藥生意這類行業,就更是直接地為病家救死扶傷,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藥保證質量第一,絕不摻一點假,藥的療效可以達到藥到病除,深為人們所信賴。比如說,有些中成藥里要用黃金制作,他就一定會認真地把黃金的用量用夠,決不打絲毫折扣。甚至有時急需用時,還將家人的黃金首飾拿出來用。他的很多親戚朋友對此很不理解,都說做生意怎麼能這樣做呢?你就打個廣告說藥里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不在場,你這麼認真,要虧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認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實實在在地在種因,種的善因,怎麼會虧本?怎麼會得惡報?果然,他這個做法完全正確。雖然他的藥成本高,價格比別家的貴一些,但貨真價實,療效顯著,深獲用戶信任,沒有任何一家藥房能與他竟爭得過的。現在北京同仁堂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並至今享有盛名。顯而易見,說誠實語,不妄語,是不會受惡報的。
第五條,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我們學佛的人,應該是以慈悲為懷。菩薩行里的四攝,有一條叫愛語攝,愛語就是說話和顏悅色,使用讓人樂意接受的語言,這樣能廣結善緣,也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第六條,不兩舌而說調解語︰在人際關系當中,當遇到別人之間有矛盾時,決不能在雙方之間制造糾紛,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們只能用善言去調解、去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這才是很好的結善緣。多結善緣是于人于己都非常有好處,尤其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更需要特別注意,勿說四眾過失,因為《優婆塞戒經》的戒條里把說四眾過失列為了重戒。我們常常在不經意地閑談之中就犯了這條戒,這樣做對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第七條,不綺語,而說樸實正直語言︰
綺語,就是花言巧語,不正經的語言。學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場。我們應當存直心,說直話,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或者說黃色下流的語言來污染別人的心靈,這個很不應該。而且種這種惡因,必然要受到相應的惡報。第八條,不貪而修不淨觀︰
從這一條到第十條是對治貪、嗔、痴三毒的。貪欲主要是指的對財、色、名、食、睡,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道路上的大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學佛要想成就很難。
第一是貪財。一般人對于財富的追求和欲望都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貪得無厭是最為貼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擇任何手段地盡量去謀求財富,待到財富到手後,又大肆揮霍,盡情享受。又不非但如此,還不肯將財富回報社會,更不願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善事。這樣一來,既種下惡因,必定會受惡報。“貪夫殉財”,事實如此。
第二是貪色。這是我們能不能了生死的一個問題。種了惡因,必然得惡報。你種了破壞了別人家庭、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因,你和你的親屬也必然要受到惡報,也必然會破壞自己的家庭,這是很現實的惡報。這種壞影響會讓子孫後代都受到極壞的傷害,招致惡報,是非常可怕的。作為佛教徒,更應在提高道德品質和淨化社會風氣方面做出榜樣。
第三是貪名。名,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沒有實質,但總會讓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實,貪名的根子就在于“我執”。一個人說︰“我學佛做到了‘無我’,我捐功德到廟里從來不寫我的名字,而只寫一個‘無名氏’”。一天,他來到寺廟,仔細看著功德碑上“無名氏”捐的錢最多,心里很滿意,惟恐無人知道,于是他就去問別人︰“你知道這個‘無名氏’是誰嗎?”因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無名氏”,卻故意揄揶地推說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說︰“那就是我呀!”大家于是乎大加贊揚一番,他飄飄然起來,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這個東西雖然是虛假的,但確實害人不淺,它讓人產生妄想、分別、執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們的“我執”,那麼這種妄想、分別、執著會時時刻刻擾亂我們想修行的心。盡管我們雖然種了一些善因,而讓“我執”更加重了,這樣出不了六道輪回。
第四是貪食。關于飲食,學佛人應該如何看待?飲食是用來解除饑餓,維持生命的,無需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許多人在飲食上也貪得無厭,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將山珍海味吃厭了,還將螞蟻、蝸牛等列為上品佳肴。不惜殺害大量生命,花費無數的錢財,浪費寶貴的光陰來享用所謂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種種罪惡,給自己制造種種疾病。醫藥雜志上曾報道,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死亡率最高的三種疾病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癥。這三種正是西方國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們也迎頭趕上了。現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醫學科學界發現這類疾病的根源是在于攝入了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質所致。近年來研究並提倡“素食主義”,就是為了防止疾病,解決哪些食物會致人于死命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科學的化學分析化驗,發現素食中所含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與肉食品沒有高下,只是強調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殼果,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殺、放生,種的這種因,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當然,我們學佛人並不是追求健康長壽,因為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健康長壽則只是學佛的副產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佛,身心清淨,必然能得到健康長壽。
第五是貪睡。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與社會上的看法也不同。學佛人當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調節身體疲乏,使身體得到休息,讓體力得到恢復,精力充沛。但是,睡眠過多,貪睡卻反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疲乏。如果一旦養成貪睡這個習慣,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懶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節制睡眠,用功辦道。節制睡眠對身體絕對沒有害處。美國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實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實際上,只要我們內心清淨,哪怕睡眠時間不多,但睡眠的質量提高,同樣可以恢復疲勞,恢復精力。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長時期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兩小時,但九十幾歲高齡的人卻面色紅潤,神采煥發,精力充沛!僅從健康狀況來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鮮、雞鴨魚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嗎?所以睡眠少,飲食清淡決不會影響健康。
上面幾種貪欲都是為了滿足身體這個軀殼。應該懂得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造罪惡的聚集點。佛經說︰“形為罪藪”。藪就是聚集點,通俗一點就是垃圾桶,一個隨時造罪惡的垃圾桶。為了愛護這個軀殼,造下了種種罪惡。現在,我們有幸聞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麼就應該利用它去修福慧,去做利人的事,決不能為它去制造罪惡。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隨時隨地對治種種貪欲,才會減少在這方面再造下罪惡。以上都是的是講如何對治貪心,下面一條是如何對治嗔心。
第九條,不嗔而修慈悲觀。嗔心也是最難對治的。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際關系里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會上、周圍環境里人與人產生摩擦以及發生沖突;大則可以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人類的互相屠殺等,歸根到底都是與嗔心有關。佛教導我們要修忍辱波羅密,這是一個重要的法門,是專門用來對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與社會上說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當以償報和悲心看待,做我們應該受想,甚至願意犧牲自己。佛教有一個最好的典型,那就是當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時,佛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應當以佛陀為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被給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麼?你這樣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麼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心,等待機會到來時再伺機報仇。歷史上認為著名的越王勾踐是很能忍辱的,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忍辱是一種冤冤相報,無法了結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
第十條,不痴而修因緣觀。這個愚痴,不是指沒有文化知識,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貫通三世的因果規律。不懂得這些,沒有正知正見,就分不出是非、善惡、邪正,干出愚痴的事情。參考消息上曾登載︰一個叫湯姆遜的美國人,個人資產高達兩億美金,但生性吝嗇,生前一毛不拔。當他身患不治之癥時,立下遺囑,並請律師給他做了公證︰將二億美金的資產從銀行取出現金放進棺材里,再將墳墓用鋼筋水泥做好,請兩個保安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痴之人!他就是不懂得三世因果的典型。從因果上來講,他種下慳吝這個因,即使下一世為人,絕對要受貧窮困苦報。他投生以後會知道自己前生的墳墓在哪里嗎?這是不可能的事。墳墓里面裝有巨額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皇帝就是最會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來做墳墓,但是到現在還有幾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來的?
上面講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內容,都與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是佛陀要求我們做人應該遵守的準則。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法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導,走佛指引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進而念佛求生淨土,成佛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