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心理與生理現狀為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
    第三章心理與生理現狀為自性功能發生的互變

    佛說︰“你先前雖然解悟到本覺靈妙光明的自性,既不屬于因緣所生,又不是自然的本能。但是你還沒有明白這個本覺根元,既不是和合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所生,但又是和合自然界各種現象才能表現其作用。自然界的現象,不外明暗通塞四種境界。在這四種互相對待互為消長的現象當中,你能見的自性,究竟與哪一作用相和呢?如果與光明相和,當你看見光明在你眼前的時候,其間何處摻雜你能見的自性?倘若能見的自性有形相可以辨別,摻雜以後又變成哪種形相呢?若是沒有能見的自性作用,怎樣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如果認為看見光明的就是自性,如何又可以見到這個能見的自性呢?倘若能見的自性本來圓滿,那麼,何處方與光明相和呢?如果說光明本自圓滿,就不需要與能見的自性相和。若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有別,認為摻雜起來才發生看見光明的作用,在理論上,就失去自性與光明的意義。假若摻雜起來,便失去了光明與自性的意義,那麼,所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相和,當然也不合理了。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是同樣的道理。倘若認為自然界的和合才產生自性功能的作用,都是錯誤的。從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合的觀點去研究,也同上面所講的道理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一切現象,都是互相對待的。能見能知各種對待現象的自性,卻是超然獨立的。)

    阿難說:"既然這樣。如我思惟:這個靈妙正覺的本元,與一切外界現象,以及心思念慮的作用,不是和合的了?”佛說:"你現在又說能知能見的自性功能,與自然界現象不相和合,便又落于偏差。假若不相和合,看見光明的時候,這個能見的自性與光明,必然各有它的邊際。你仔細研究,哪里是光明?哪里是能見自性的精靈?當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接觸的時候,哪里是這兩種邊際的界限呢?如果光明的邊際里,絕對沒有能見自性的作用,當然各不相干,自然也不知道光明的現象在哪里,更不知道光明的邊際。其他如黑暗,以及通塞,都同這個道理一樣。從不和的觀點來說是這樣,從不合的觀點去研究,假如能見的自性與光明根本不能相合,那麼,能見的見性與光明就互相違背,各不相干,猶如耳朵與光明根本就各不相關一樣。如果能見的自性尚且不知光明的現象在哪里,怎樣可以辨別它與光明相合或不相合呢?所以也同上面所講不和的道理是一樣,不須辨別即知。”(自然界的萬有物象,以及虛空,本能都有放射的功能。人們自身的精神,也具有放射的作用。自性能見能知和感覺的作用,與萬象接觸,自然發生感覺的作用。如果二者不相和合,即不起作用。)

    佛又說:“總之,你還不明了一切現象,都是自住本體上的浮生光影,自然界一切現象的變幻形相,隨時隨地出現,也隨時隨地滅了。(能量的互相變動,才有物理現狀的形成。心理精神和能量互變,所以一切不定。)所有現象有形成與滅盡,都如幻變。這種幻妄變化的現象,形成自然界的形形色色。可是真心自性本體,仍然是靈妙光明,不隨變幻而變化。人們心理生理的各種作用,如五陰(色、受、想、行、識。)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十二處(上面所講的大人與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十八界(上面所講的十二處的中間界限。)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起的心理生理的虛妄現狀。因緣分離,虛妄的現狀就跟著消滅。殊不知生滅去來的作用,都是自性本體功能的現象顯變。這個稱為如來藏,或者真如的自性卻永遠住于靈妙光明、如如不動的本位。周遍圓滿十方,在自性本體的真常當中,求其去來生死與迷悟,也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變幻現象,其實在自性本體上,根本了無所得。心理與生理的五陰作用經驗的分析

    佛說:“何以見得五陰(又名五蘊。)即心理與生理的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

    色陰︰譬如有人,用清淨的眼楮,去觀看明朗的天空,自然晴空一片渺無一物。假如這個人,始終不動的向空凝視,眼神經便發生疲勞的變態,便會看見虛空中幻影的光華,或者其他種種不平帶的景象。你要知道眼前身心所生與自然界色陰的現象,也同樣是自性本體功能的變態。這種虛空中的幻象光華,既不是來自虛空,也不是出自眼楮假若是來自虛空,當然應該還入于虛空。虛空若有了出入,就不成為虛空了。虛空既不成其為虛空,自然不容許有幻覺光華的起滅。猶如你的身體,不能再容納另一個阿難一樣。如果幻象的光華,是從眼晴而出,當然也應該還人于眼楮,既然光華出自眼楮,自己當然可以看見光華的出處。假若光華是可以見到的,光華出去,眼內自然清清淨淨,應該也可以轉而見到自己眼楮的內質形狀。如果光華的存在,是不可見的,出去既然遮蔽虛空,回來應當也遮蔽眼目。再說:當眼楮看得見光華的時候,它當然是沒有受遮蔽。何以又必須要晴朗的虛空,才能現出眼楮的清淨與不清淨呢?所以應當知道身心交感發生的色陰,都是時間空間星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受陰:譬如有人,手足沒有病,四肢百骸都很舒適,並不記得身體的存在,根本沒有違順的感覺。假若這個人用兩只手掌,互相摩擦,心理便會發生澀滑或冷熱的感覺。生理交感的受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這種感受現象,既不來自虛空,也不出自手掌。假若是來自虛空,它既能使手掌有所感觸,身上其他部分又何以不能同時感觸呢?難道虛空會選擇感覺的處所?如果這種感觸出自手掌,應該不靠摩擦便已具有。再說:"感覺如從手掌心里發生,兩手合攏靡擦,掌心才知道有感受,那兩手離開摩擦作用;感覺應該鑽回身內。那麼,臂、腕.骨樁等部分,應該也同時知道感受鑽回的情形。如果另外還有一個知覺的心,可以知道感受作用的出入,這個知覺,自然是另外一個東西,在身中往來。更何須等到兩手合攏摩擦以後,才會知道這一個感觸呢?所以應當知道生理感覺的受陰,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想陰︰譬如有人,談說酸梅的味道,嘴里就會流出口涎。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發生酸澀的感覺。想陰的思想變化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例如說到酸梅,嘴里就流涎。這種酸涎,既不從酸梅流出,也不是無故從嘴里流出。假若是從酸梅生出,梅子應該自會說酸,何必要人來說。如果嘴里听到酸梅便會流出酸性的津液,嘴巴應該自听,何必要等到耳朵發生听覺,听里才流出涎來呢?如果是耳朵听到,酸涎就會流出,那麼這種酸涎,為什麼不從耳朵內流出來呢?又如想到腳踏懸崖,足心就會酸澀,也和嘴流酸涎的道理一樣。所以應當知道想陰的知覺、感覺、幻覺、錯覺等等心理思想,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行陰:譬如一股暴流的水,波浪一個一個互相連續。前面的波浪與後面波浪,下連續不斷,並不超越。從表面看去,確是一股強有力的暴流。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水的動力流性,不從虛空而生,也不是水自身具有,更不是水性一定要流。但是又離不開空間與流水作用。假若水流從虛空而生,那麼,十方無盡的虛空,都成為無盡的流水,世界自然都會受到沉淪。如果這個流性是水自身所具有的,那麼它應該另有一種性能,不只于水而單獨存在,別有形相,清楚地在那里。如果這個流性就是水性,那麼,靜止不動時候,應該不是水的自體了。假若暴流的形成,是離開虛空與水的自性,另外別有一種動能,可是事實上,虛空以外,更沒有虛空可得,水流以外,更沒有水流存在。所以當知身心本能活動的行陰,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識陰:譬如有人,拿一個寶貴的瓶子,塞住兩頭的孔穴,里面裝滿了空氣,帶去千里以外的國土。精神生命的識陰活動作用,也同是這個道理。瓶子里的虛空,既不是從那一處空間而來,也不是從這一處空間而入。假若是從那一處的空間裝進了虛空,那麼,這個原有的瓶子,既然帶著這一處的虛空離去,在原有的地點,應該少了一瓶虛空。如果瓶子里的虛空,在到達目的地時,傾入空間,那麼,打開瓶孔,傾倒的一剎那,應該可以看見瓶里的虛空倒出。(人生精神生命活動的作用,猶如空瓶狀況。身體中間,除了生理的各種機能以外,並無一個精種的實質。只是自性真空功能所生的識陰,在支使身心內外的活動。)所以當知識陰所生精神意識的生命活動,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心理與生理的六根作用(五官與意識)經驗的分析

    佛說,“其次,何以見得六入(即六根,包括五官與意識)的作用,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眼。例如上面所說的,眼楮瞪視虛空,發生疲勞,看見虛空里幻變的光華現象。須知眼楮和疲勞所生的幻變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變態。因為自然界有光明與黑暗兩種現象,人們在其中發生看見的作用,吸收這種種現象;就稱之為見的住能。這個看見的作用,離開明暗兩種現象,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看見的性能,不從明暗而來,也不由眼楮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從光明而來,遇到黑暗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光明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黑暗?如果是從黑暗而來,遇到光明的時候,看見的性能,應該跟著黑暗消滅,何以又可以看見光明呢?假若是從眼楮而出,眼楮並沒有儲備明暗兩種現象。那麼,這個能見的精靈,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生,面前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現象,反轉回來,也應該可以看見眼楮。再說:如果是虛空所生,乃是虛空自己在看,與眼晴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眼楮吸收外界現象的"眼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2)耳。譬如有人,用手指很快地塞住兩個耳朵,塞久了,耳朵與听覺,就發生疲勞的變態,听到頭腦里有嗡嗡聲音。須知耳朵與疲勞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變態。因為虛空有動靜兩種境界,人們在其中發生聞听的作用,感受這種有聲無聲的動靜現象,我們稱之為听的性能。這個聞听的作用,離開動靜兩種境界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聞听的性能,既不從動靜的聲音而來,也不由耳朵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從無聲的靜境而來,听到有聲時,聞性應該隨著靜境而消滅,何以又可以听到有聲的響動呢?如果是從有聲的響動而來,當無聲時,聞性應該跟著響動而消滅,何以又可以听到無聲的靜境呢?假若是從耳朵而出,耳朵並沒有儲備動靜兩種境界。那麼,這個聞所的作用,本來就沒有自性了。如果是虛空所生,虛空既然自有聞听的性能,就不是虛空了。再說:虛空自然能聞,與耳朵听聞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耳朵聞听感受外界有聲無聲動靜等的"耳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它然界的性能,

    (3)鼻。譬如有人,用力急搐鼻子,鼻子搐久了,發生疲勞的變態,就有冷氣吸入感觸。因為有這種感觸,便分別出鼻子通塞與虛實,以及香臭等氣味。須知鼻子與疲勞作用,二者都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變態。因為有通塞兩種現象,人們在其中發生嗅覺的作用,感受這種通塞現象的,我們稱之為嗅覺的性能。這個感受,離開通塞兩種現象,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應當知道這個感受的性能,既不是從通塞而來,也不是由鼻子而出,更不是虛空自然所生,假若是因暢通而來,鼻子塞住的時候,感受的性能,應該也跟著暢通而消滅,何以又可以感受堵塞呢?如果是從堵塞而來,當暢通時,應該又跟著堵塞而消滅,何以又可以了解香臭等等感觸呢?假若是從鼻子而出,鼻子里並沒儲備通塞等現象。那麼,這個嗅覺的性能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由虛空所生,虛空里的嗅覺應當可以嗅到你的鼻子,並且虛空自然有嗅覺的作用,與鼻子感受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鼻子內外感受的"鼻入”都是時間空間星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譬如有人,用舌舔自己的嘴唇,舔久以後,嘴唇發生疲勞的變態。這個人如果有病,就感覺到有苦味。如果無病,就有甜的感覺。因為有甜與苦的不同,才顯出舌頭的感覺作用。當嘴唇與舌頭不動的時候,應該是淡然無味的。須知口舌與味道作用,都是正覺自性所發生的變態。因為有甜苦淡等味性的變化,人們在其中發生感覺的作用,吸收各種變化的味性,我們稱之為知味的性能。這個知味感覺的作用,離開甜苦淡等變化,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應當知道這個會嘗甜苦淡的味性,既不是從甜苦淡而來,也不是由舌頭而出,更不是從虛空所生。假若是從甜苦而來,嘗到無味時,這個知味感覺的作用,應該也跟著甜苦而消滅了,何以又可以感覺到淡呢?如果是由淡而出,嘗到甜味時,知性就應該消滅了,何以又會感覺到甜苦二味呢?如果是從舌頭而出,舌頭沒有儲備甜淡苦的味素。那麼,這個知昧的感覺,本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生,虛空自有味性的感覺,不必經由你的口舌才知味性的變化。"再說:是虛空自知嘗味,與舌頭知味的感覺,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舌頭分別知味感覺的"舌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變化。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5)身。譬如有人,一只手是冷的,一只手是熱的,用冷的手,去接觸熱的手,如果冷手溫度很低,熱手的溫度便跟著下降。如果熱手溫度高,冷手的溫度便跟著升高。這樣冷熱接觸與分開的作用,就發生了感觸,顯出知覺的作用。冷熱相交流,發生感觸疲勞的變化。須知身體與感觸疲勞的現象,都是正覺自性研發生的變態。因為有接觸與分開兩種感受作用,人們在其中發生感覺的反應,吸收冷熱等各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知覺的性能。這個知覺的體性,離開接觸與分開的兩種感覺作用,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知覺的作用,既不從接觸與分開的感覺而來,也不從你合意與不合意才有。既不是由身體而生,也不從虛空所出。假若從接觸的時候才有感覺,當分開的時候,感覺就跟著接觸離開而消滅,何以又能夠知道感覺分開了呢?合意與不合意二種作用,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是從身體而生,身體上沒有儲備接觸分開合意與不合意的四種固定現象。那麼,你身體上的這個知覺,原來就無自性了。如果是從虛空所出,虛空自有知覺,與身體的感覺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身體感覺外界冷熱等的"身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6)意。譬如有人,勞苦疲倦就要睡眠,睡夠了便覺醒,看見過的事情就會記憶,失去記憶就是忘記。生命過程的各種事情與思想,生起、保存、變易、消滅的種種顛倒經驗,習慣的吸收存留在心里,似乎很有次序地潛伏著。這種情形,就叫做意識知覺作用。須知意識與知覺疲勞現象,二者都是正覺自性研發生的變態。因為有生起滅了兩種作用,人們自性有收集知覺的功能,在生滅兩種作用中間,吸收保留,形成內在知覺思想的境界,發生能知能聞等作用。如果回轉見聞功能之流,流不及地,空空洞洞,了了朗朋的境界。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知覺的性能。這個知覺的性能,如果離開睡眠清醒與生滅等相對的作用,畢竟沒有一個固定的自體。因此當知這個知覺的根元,不從睡眠清醒生滅作用而有,也不從身體上而出,更不是虛空所生。假若是從清醒來的,到了睡眠的時候,這個知覺的作用,已經跟者清醒的現象而消滅,何以又會睡眠呢?如果一定在思想生起的時候,才有知覺的作用,思想滅掉的時候,就不應該知道思想已經滅了,還有誰可以知覺到思想的消滅呢?如果知覺是從思想滅了而有,那麼,思想再生起時,知覺已經跟著滅了而消滅,這中間誰又知覺得思想的再生起呢?如果知道的作用,是從身體內部而出,睡眠與清醒兩種現象都憑借身體才發生作用。假若離開睡眠與清醒兩種行為,這個知覺的作用,等于虛空中的花朵,畢竟沒有固定的自性。如果是從虛空所生,虛空自有知覺,與人身的知覺又有什麼相干呢?所以當知意識知覺思想的“意入”,都是時間空間里的虛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身心與外界作用(十二處)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二處(身心與外界)本能,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眼與色相。你現在舉眼去看外面的樹林,以及園中的泉池。這些色相,是因為有色相才生出眼楮看見的性能?還是因為有眼楮才生出色相的現象呢?假若是眼晴生出色相的現象,那麼,當眼楮看虛空時,虛空並沒有色相。色相的性能消滅,應該顯出一切俱無。既然一切色相俱無,誰又明白那便是虛空?同樣的,辨析虛空,也是這個道理。(如果虛空根本是什麼色相都沒有,又拿什麼叫做虛空呢?假若是外界色相生出眼楮看見的性能,那麼,觀看虛空沒有色相,這個可以看見的性能也應該消滅。見能既然消滅,其他一切也就沒有了,誰又能明自何者是虛空,何者是色相呢?所以當知,可以看見的性能,與外界色相和虛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見能和色相,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2)耳與聲音。你再听這個園林里面,通知大眾吃飯時,就打鼓。集合大眾時,就撞鐘。鐘鼓聲音,前後連續。試問,這是聲音來到耳邊?還是耳朵去到聲音那里?假若是聲音來到耳邊,就如同我到城里去乞食,此地就沒有我了。同樣的,假如這個聲音已經到了你的耳邊,其他的人,應該都不再听到。何以很多的人,可以同時听到鐘聲,同時都來集會吃飯呢?如果是你的耳朵到達聲音那邊,如同我從城里回來此地,城里就沒有我了。同樣的,當你听到打鼓的聲音,你的耳朵已經去鼓的所在,若同時鐘聲發出,應該不能同時听到。更何況在同一時間,另外還有象、馬、牛、羊種種動物及其他混雜聲音。如果听能與聲音,不是來往接觸的,那麼,一切聲音便應該听不到了。(聲音是音波振動,發出聲浪,普遍傳達,發生耳膜听覺的反應。音波雜亂,听覺亦可同時听到雜亂的聲音。既不是耳朵去聲邊,也不是聲音來耳際。音波達不到,耳膜就沒有听覺的反應,以上所說,只是說明听覺與聲音的偶然作用,並不常存。換一個例來說:例如心中有事,沉思很深。雖然有音波聲浪到達耳膜,因為心不在焉,也不起听覺的反應。並且音波聲浪,亦受時間空間的限制,暫有還無。听覺的作用,亦受心理與時空的限制,忽起忽滅,都沒實際長存的。)所以當知,听覺與聲音,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听覺與聲音,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鼻與嗅覺。你現在再嗅這個爐中所燃的檀香香氣。這種香,假使燃燒很多,整個城內,都會嗅到香氣。試問,這種香氣,是生于檀木?還是出在鼻子里?抑或發生在虛空中?假若這種香氣出在你的鼻子里,既然從鼻子所出,那香氣應當從鼻子里噴出來。鼻子不是檀香木,何以鼻子里會有檀香香氣?再說,你嗅聞到香氣,應當是從鼻子吸入,若說香氣從鼻子里出來,卻說是嗅聞到的,便不合理了。如果是香氣生于虛空,虛空的本性是永遠一樣的,香氣也應該永遠存在,何以必須靠爐中燃燒枯木,才會有香氣呢?如果香氣是發生在檀香木上,那麼,這種香質,因為燃燒而變成煙,鼻子嗅到香氣時,應該先受到煙氣籠罩,才會聞到香味。何以煙氣騰空,散布還不太遠,而數十里內,都已嗅聞到了呢?(香嗅都是放射性的作用,使鼻管嗅覺發生反應。檀木木發出的煙,並不是香,只是木質燃燒以後,質量轉變,成為煙霧。以上所講,只是說明嗅覺與氣味的偶然感應作用而已。)所以當知,鼻和嗅覺與香味,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嗅覺與香味,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性能。

    (4)舌與味覺。你要吃飯時,去托缽乞化。其中遇有酥酪醍醐,稱之為上等滋味。這種滋味,是虛空中自性?還是從舌頭發生?抑或是存在于食物里面呢?假若這種滋味,是從舌頭發出,在你的嘴里只有一個舌頭,這個舌頭,已經成為酥酪味,再遇到蜜糖,應該不會再變移。如果真的不變,就不能稱為知道滋味,如果變移,舌頭只有一條,何以一個舌頭,嘗出很多種滋味呢?如果滋味存在于食物里面,食物並沒有知覺分別,怎能自知滋味?再說:食物自知滋味,等于是別人在飲食,于體有何相干,又怎能稱為知味呢?如果滋味是虛空中自生,那麼,你談虛空,虛空卻是什麼滋味?假使虛空是咸味,既然成了你的舌頭,也應該同時咸了你的臉。如果這樣,這個世界的人,都和海魚一樣了,而且既然常常受到咸味,便不會知道淡味,可是若真不知道淡味,當然也就不會覺得咸味了。咸淡都不知道,怎麼稱之為味呢?(舌頭有感覺滋味的味覺神經,因為食物本身的味素不同,吃到听里,舌頭的味覺反應就不同,所以知道味別。上面所說的聲頭只有一條,何以同時嘗到很多種滋味,只是說明舌與滋味的反應作用並不常在。)所以當知,滋味和舌頭與味覺,都沒有固定的所在。也就是說嘗性與味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5)身體與感觸。你在早晨,用手摸頭,這個摸觸的知覺,是誰能夠感觸呢?試問,能感觸的是手?還是頭?假若是手,頭就不會有知覺,何以頭也會知覺呢?如果知覺在頭,手就沒有用,又怎能叫做感觸呢?如果手與共,各自都有感觸的知覺,那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身體。如果頭與手是一個知覺所生的感觸,那麼,手與共,就是一體了,真的是一體,感觸究竟在哪里呢?如果是在本能內,本能沒有固定所在。假定有固定所在,就不是本能了。離開本能與固定所在,虛空當然不可能與你發生感觸的。所以你應當知道,身體感覺的作用和身體,都沒有一個固定的處所。也就是說身體作用與感覺,二者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意識與思想。人們意識所生的思想,不外善的、惡的、無記的三種性能,產生種種法則。這個思想法則,是由心所生,或是離心以外。別有一個所在?若思想的就是心,那麼,思想所生的法則,就不是自心抽象的影像。如果不是自心所起,那麼,思想根源究竟在哪里呢?如果離開自心,另有所在,那麼思想法則的性質,是有知的呢?還是無知的呢?如果是有知的,那就可以稱之為心了。既是自心,這與你抽象的印象是不同的。因為那個有知的思想,同樣等于你自心的能量。如果這也就是你的心,何以你的心所產生的思想,有時候又不同于你的個性呢?如果思想本自知的,那麼,這個思想作用,事實上,並不就是色、聲、香、味、離合、冷暖、虛空形象等等任何哪一樣物象。那麼,它究竟是在哪里呢?現在的色相與虛空,實際上都沒有思想的表示。不應該說,現實人間以外,還有另一個虛空存在。既然心不是可以把捉的東西,心所生的意識處所,又從何去建立呢?所以應當知道,思想與心,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在。那麼,心所生的意識與思想法則,兩種都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身心與外界之間(十八界)經驗的分析

    佛又說:“何以見得十八界本能(身心與外界中間的邊際性)都是真如自性的本體功能呢?

    (1)眼與色相之間。如你所了解的,眼楮和色相是產生眼識的基本原因,生出眼楮識別的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眼楮而生,以眼楮為界限呢?還是因色相而生,以色相為界限呢?假若是因眼晴而生,倘若外界沒有色相與虛空,便沒有什麼可以分別的。即使你有識別本能,又有什麼用呢?並且你能見的本能,根本不是青黃赤目的色相。它既然無從表示,又從哪里去立界呢?如果認為由于外界色相而生,當虛空沒有色相時,你的眼楮識別作用,就應該消滅了。又何以能夠識別知道這就是虛空呢?而且當外界的色相變遷時,你也能識別色相在變遷。假如你的識別本能,不跟著變遷,那麼,色相所生的界限,又怎麼去建立呢?如果隨同色相的變動而變遷,所謂界限的情形,自然就沒有了。如果是不變的,便應該是永恆的。既然因色相而生起作用,就不應該又能識別虛空所在。如果認為眼識同時能兼有這二種作用,是由眼楮與色相相對,共同產生的,那麼,當眼楮色相二者相合時,中間識性就分離了而不起作用。識性若是可以分離的,那麼,識性與眼楮和色相也都能相合了。這樣體性便發生雜亂,又怎麼去成立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眼楮是接觸外界色相的基本原因,產生眼楮的識別作用,以及眼識與色相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眼楮與色相,以及色相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2)耳與聲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耳朵和聲音是產生耳識的基本原因,生出耳朵的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耳膜而生,以耳膜為界限呢?還是因聲音而生,以聲音為界限呢?假若是因耳而生,既然動靜兩種現象並不現在面前,耳膜就不會知道了。如果耳膜一無所知,知覺尚且不成立,這個識別的作用,又是什麼形狀呢?如果你認為是耳膜听見了聲音,因為沒有外界的動靜,就不形成听聞的作用,怎樣可以把肉質形狀的耳朵,雜在色相之中,名之為識界?所謂耳識的界限,又從何建立呢?如果耳識生于聲音,因為有聲音,才有識別的作用,那就與能聞的听覺無關。"但是沒有能聞的听覺,又會亡失聲音所在。如果識別的作用,從聲音產生,承認聲音是因能聞的听覺才有聲音的現象,那麼,能聞的听覺,應該也同時能聞听識別的作用。如果不能聞听識別的作用,就是沒有界限。能夠聞听識別的作用,這個識別,也等千是聲音。而且識別的作用,既已被聞的听覺所聞,那個知道能聞的本能,已在聞听的,又是誰呢?如果根本是無知的,猶如草木土塊,就不應該有聲音與能聞的听覺混雜而成中間的界限了。界限既然沒有中間性的固定本位,哪里再有內外現象可以成立呢?所以應當知道,耳膜是听覺聲音的基本原因,產生耳膜听覺的識別作用,以及听覺與聲音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耳膜听覺與聲音,以及听覺與聲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3)鼻與嗅味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鼻和香味是產生嗅覺的基本原因,生出真的嗅覺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為鼻而生,以鼻腔為界限的呢?還是因香味而生,以香味為界限呢?假若是因鼻子而生,那麼你心里把什麼當作鼻子?是那個肉質的如同兩爪形狀的鼻子呢?還是那個具有嗅覺作用是鼻子呢?如果認為肉質的是鼻子,肉質的只是身體一部分。那麼,身體的知覺乃是感觸的一種,應該稱之為身體而不能稱之為鼻。這樣只能說是身體的感觸作用,不能認為是鼻子的單獨本能。如果認為是感觸作用,感觸是生理本能的反應,更不應該認為一定是鼻子的作用。鼻子的名詞形相,尚沒有確定,所謂鼻子嗅覺與香味的界限,又從何處去建立呢?如果認為嗅覺就是鼻子的知覺,那你心里認為什麼才是知覺呢?如以肉體神經的反應為知覺,那麼,肉體的知覺,乃是生理神經的觸覺反應,不能說是鼻子的作用。如果以虛空為知覺,既然虛空自己有知覺,肉體應該沒有自己的知覺,這樣,虛空應該就是你自己了。你的身體既沒有知覺,那你這個也就不存在了。如果以香味為知覺,知覺既然屬于香味,與你又有什麼相關。假使香氣和臭味是由鼻子生出,那麼,香臭二種氣流並不生于蘭花和檀香,當二者沒有時,你嗅自己的鼻子是香的呢?是臭的呢?臭的就不是香,香的就不應該臭,如果香臭兩種氣味都能夠同時嗅到,你一個人應該有兩個鼻子了,等于有兩個同時能嗅的自性。那麼,目前同我問答的,也應該有兩個阿難,哪個才是你自己的真體呢?如果鼻子只是一個,香臭本來沒有什麼兩樣,臭就是香,香也就是臭,香臭兩種並沒有個別的體性,界限又從哪里去建立呢?如果是因香味才產生識別的作用,識別作用既然因香自有,那麼,同眼楮能夠看東西一樣,眼楮能夠看東西,卻不能同時看自己的眼楮。如果香味本身自有識別性能,就不應該知道自己有香味。能夠知道有香味,就不可能生出香味了。不知道香味的當然不能識別香味。香味既然不是知覺自己所具備的,苦味的界限也不能成立了。識別的作用自己不知道有香,氣味界限也不是由香味而建立,既然沒中間性存在,自然也不能形成內外。那麼,鼻的嗅覺作用,畢竟是虛妄的暫有現象。所以應當知道,鼻子是聞到香味的基本原因,產生鼻子嗅覺的識別作用,以及A與香味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4與香昧,以及嗅覺與香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4)舌與味性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舌和味性是產生辨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識別本能。這個識別的作用,是因舌而產生,以舌為界限呢?還是因滋味而生,以滋味為界限呢?假若是舌自產生;那麼世間的甘蔗、烏梅、黃連、食鹽、細辛,姜桂,都沒有它己的滋味了。當你自己嘗舌時,是甜的,還是苦的呢?如果舌是苦的,那個嘗舌的苦味的又是誰呢?舌如是不能自嘗本身的滋味;那麼,能知覺辨昧的又是誰呢?舌的,本身自住若不是苦的,便沒有滋味發生,又如何去成立界限呢?如果識別的作用因味而生,它自已能成為滋味,也就等子舌頭一樣,應該不能自嘗是什麼滋味。又何以能識別,分辨這是滋味,那不是滋味呢?再說,一切不同的滋味,並不是一物所生。滋味既然從多方面產生,識別的作用,亦應該有很多的體性。識別的作用的體性如果只有一個,而滋味是從識體而生,那麼,咸、淡、甘、辛混合同生,無論形相如何變異,味性卻只有一個,應該沒有分別不同的作用。如果沒有不同的分別,就不叫做識別的本能,什麼又是舌與辨昧的識別之間的界限呢?當然不應該說虛空生出你的心性識別本能。如果是舌與滋味和合產生辨味的識別作用,在這和合的中間,原來就沒有識別的自性,又怎樣能生出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舌是味性的基本原因,生出舌的辨昧識別作用,以及舌與滋味之間的界限,三姓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舌與滋味,以舌頭的辨味作用與滋味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展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臼然界的本能。

    (5)身體與感觸之間。又如你所了解的,身體和感觸是產生感覺的基本原因,生出身體識別感覺的本能,這個識別感覺的作用,是身體所產生,以身體為界限呢?還是因感觸而生,以感觸為界限呢?假若是因身體產生的,如果身體不與其他物體接觸分離,便不會有接觸與分離兩種感覺,身體哪里有識別作用存在呢,如來是由于和物體接觸而生,是兩種物體自己接觸,根本沒有你的身體。事實上,哪里有沒有身體的感覺,也能夠知道和物體接觸與離開呢?你要知道,物質是沒有感觸知覺的東西,身體是有知覺感觸的作用的。知道身體的感覺是因為接觸所生,知道接觸的作用,是因為有身體。但是感觸的作用,並不就是身體,身體也並不就是感觸。身體的形相與感觸的現象,兩種本來沒有一定的所在。聯合所有的機能,便是身體的自己體性,身體的所有機能以及感覺離散了,形相就等于虛空。因此可知身的內外的界限,尚沒有固定性可成立,所謂中間性,又如何成立呢?中間性既不成立,內外性根本是空的,那麼,你識別感覺的產生,又從誰去立定界限呢?所以應當知道,身體是感觸的基本原因,產生身體識別的感覺作用,以及身體與感覺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固定的自性。所以身體與感觸,以及身體識別與感觸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

    (6)意識與思想之間,叉如你了解的,意念為思想產生意識的基本原因,生起分別意識思維法則的本能。這個分別意識思維的作用,是由意念所生,以意念為界限呢?還是因為思維法則而生,以思惟法則為界限呢?假若是由意念而生,在你的意念中,必有思惟的作用,才能發現表明你的意念。如果沒有思惟法則,意念也就無由而生了。離開外緣與思惟法則,京念就沒有形態,分別的意識又有什麼用呢?再說你的分別意識心與一切思想較正的作用,以及了解辨別的性能等,和意念是同二的作用呢?還是不同的作用呢?假如是同一個作用,那也是意念,怎樣又生個什麼所思想的呢?若不同是一個意念,應該沒有所分別的意識,如果沒有所分別的意識,何以是意念所生呢?如果有所分別的意識,又何以識別這意念呢?意念與分別意識,無論是同,或是異,兩個性質都沒有確定成立,(只是為理論名詞上區別的方便)界限又如何可以絕對地定位呢?如果識別作用是因思惟法則而生,世界一切思惟法則的產生,離不開色、聲、香、味、觸的作用。那麼,你現在觀察色法:(光、色、時、空與物質等)一切聲音、香氣、滋味,以及身體的感觸,現象形狀都很分明,都直接與五根(眼、耳、鼻、舌、身)對待,並非完全由意念所包括。你的分別意識決定要依于思惟法則所生,現在你仔細觀察,各種法則是何形狀?如果離開色、空、動、靜、通、塞、合、離、生、滅等,超越了這一切現象,終結便沒有什麼可得的了。分別意幟產生,色、空等等現象法則也跟著發生。分別意識消滅,色、空等等現象法則跟著消滅。所以然的根本原因既然不存在,那個因它而生的分別意識作用、是什麼形相呢?假如那個形相沒有,分別意識的思惟法則的界限又怎麼去產生呢?所以應當知道,意念是思想的基本原因,發生分別意識思惟的法則,以及意念思想與分別意識思惟法則等之間的界限。三處都沒有絕對固定的自性。所以意念與思惟法則,以及分別意識之間的邊際,三者既不屬于因緣所生,也不是自然界的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