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賦注
    心賦卷第一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覺王同稟。

    楞伽經。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又經頌雲。如世有良醫。以妙藥救病。諸佛亦如是。為物說唯心。問。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既稱心賦。便是標宗。何假廣用文言。仍繁注解。且凡論宗旨。唯逗頓機。如日出照高山。駛馬見鞭影。所以丹霞和尚雲。相逢不擎出。舉意便知有。首楞嚴經雲。圓明了知。不因心念。揚眉動目。早是周遮。如先德頌雲。便是猶倍句。動目即差違。若問曹溪旨。不更待揚眉。答。今為樂佛乘人。實未薦者。假以詞句。助顯真心。雖掛文言。妙旨斯在。俯收中下。盡[(ㄇ@(企-止))/卓]群機。但任當人。各資己利。百川雖潤。何妨大海廣含。五岳自高。不礙太陽普照。根機莫等。樂欲匪同。于四門入處雖殊。在一真見時無別。如獲鳥者羅之一目。不可以一目為羅。治國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為國。如內德論雲。夫一水無以和[羔/(乏-之+夫)]。一木無以建室。一衣不稱眾體。一藥不療殊疾。一彩無以為文繡。一聲無以諧琴瑟。一言無以勸眾善。一戒無以防多失。何得怪漸頓之異。令法門之專一。故雲。如為一人。眾多亦然。如為眾多。一人亦然。豈同劣解凡情。而生局見。我此無礙廣大法門。如虛空非相。不拒諸相發揮。似法性無身。匪礙諸身頓現。所以藏法師雲。自有眾生。尋教得真。會理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恆誦習而不礙觀空。則理教俱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博通耳。斯乃教觀一如。詮旨同原矣。

    祖胤親傳。

    此土初祖達磨大師雲。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又雲。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亦雲。默傳心印。代代相承。迄至今日。

    大開真俗之本。

    如大乘起信論雲。有摩訶衍。能發起一切眾生大乘信根。所言摩訶衍者。此雲大乘。又大乘者。是眾生心。心體周遍。故名為大。心能運載。故名為乘。立心真如門。心生滅門。論雲。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一者法。二者義。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是知一心。是諸佛本所乘。菩薩因乘此心法。皆到如來地故。離此一心外。別無殊勝。故今賦詠。志在于此。藏法師雲。真俗雙泯。二諦恆存。空有兩亡。一味常現。所以華嚴疏雲。真俗雖相即。而各不壞其相。謂即有之空。方是真空。即空之有。方為妙有。空有不二。兩相歷然。如波即水而恆動。俗即真而俗相立。如水即波而恆濕。真即俗而真體存。已上皆況心之體用。非一非異。又雲。不壞生滅門說真如門。不隱真如門說生滅門。良以二門唯一心故。所以十方諸佛。常依二諦說法。若不得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以俗諦無有自體。即第一義諦故。

    獨標天地之先。

    傅大士頌雲。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雕。老子雲。有物渾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之曰大。寶藏論雲。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真色無形。真空無名。無名名之父。無色色之母。作萬法之根源。為天地之太祖。上施玄象。下列冥庭。元氣含于大象。大象隱于無形。為識物之靈。靈中有神。神中有身。無為變化。各稟乎自然。

    常為諸佛之師。能含眾妙。

    諸佛以法為師。起信論雲。所言法者。眾生心是。又知之一字。眾妙之門。禪源集雲。夫言心者是心之名。言知者是心之體。能含眾妙者。一心杳冥之內。眾妙存焉。清淨法界。杳杳冥冥。以為能含。恆沙妙德。微妙相大。以為所含。相依乎性。性無不包。故稱為含。又雲。妄念本寂。塵境本空。空寂之心。靈知不昧。即此空寂之知。是前達磨所傳清淨心也。任迷任悟。心本自知。不籍緣生。不因境起。迷時煩惱。知非煩惱。悟時神變。知非神變。然由迷此知。即起我相。若了此知。剎那成佛。故心要箋雲。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又況如一摩尼珠。一靈心也。唯圓明淨。空寂知也。都無一切差別色相。以體明故。對外物時。能現一切差別色相。色相自有差別。明珠不曾變易。且如珠現黑時。但雲黑等是珠。如洪州馬大師雲。起心動念。彈指瞬目。所作所為。皆是佛性。此是即妄明真。或擬離黑覓珠。如北宗秀大師雲。眾生本有覺性。如鏡有明性。煩惱覆之不見。如鏡有塵。妄念盡則心明。昏塵滅則鏡朗。此是離妄明真。或雲明黑都無者。如牛頭融大師雲。諸法如夢。本來無事。心境本寂。非今始空。宜喪己忘情。情忘即絕。此是真妄俱無。初一皆真。次一皆妄。後一皆無。皆是未見珠也。如荷澤和尚。于空無相處。指示知見。了了常知。不昧心性。見珠黑之時。但見珠體明白。不觀黑色。及青黃等雜色。既不即黑。亦不離黑。亦不黑白俱拂。了了見心性之時。不即不離。無住無著。非一非異。不取不舍。又真心本體。有二種用。一者自性本有。二者隨緣應用。猶如銅鏡。銅之質是自性體。銅之明是自性用。明所現影是隨緣用。影即對緣方現。現有千差。明即光明。明唯一味。以喻心常寂是自性體。心常知是自性用。今洪州指示能語言分別等。但是隨緣用。闕自性用也。又顯教。有比量顯。現量顯。洪州雲。心不可指示。但以能語言等驗之。知有佛性。是比量顯也。荷澤直雲。心體能知。知即是心。不約知以顯心。是現量顯。洪州闕此。又不變是體。隨緣是用。又荷澤所宗空寂知者。空寂即是無相。以神解之性。雖無形相。而靈知不昧。故雲寂知。亦雲寂照。亦雲無相之智。亦雲無知之知。如肇論雲。放光般若雲。般若無所有相。無生滅相。道行般若雲。般若無所知無所見。此辯智照之用。而曰無相無知者。何耶。果有無相之知。不知之照。明矣。何者。夫有所知。則有所不知。以聖心無知。故無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故經雲。聖心無知。無所不知。信矣。空寂即是無相。即是無知。論雲無所不知。又雲。乃曰一切知者。此知即是真知。為一切眾生自心之體。真性靈知。湛然恆照。亦雲無念之知。若有念而知。凡夫境界。故雲知覺乃眾生。若無念無知。二乘境界。若無念而知。諸佛境界。空寂即是無念。亦雲無住之知。若有所住。如人入。則無所見。若無所住。如日月光明。照見種種色。華嚴錦冠雲。含眾妙而有余者。謂一切事。皆不改本相。不離本位。法法皆能為大為小。為一為多。為主為伴。即此即彼。即隱即顯。即延即促。互相攝入。重重無盡。如帝網天珠。以要言之。隨一一事。念念皆具十玄之義。同時具足。無有前後。如海一滴。即具百川。滴滴皆爾。故名為妙。

    恆作群賢之母。可謂幽玄。

    夫般若者。是諸佛之母。故淨名經頌雲。智度菩薩母。能生一切導師。所言般若者。即一切眾生自心靈知之性耳。如寶藏論雲。夫天地之內。宇宙之間。中有一寶。秘在形山。識物靈照。內外空然。寂寞難見。其謂玄玄。巧出于紫微之表。用在于虛無之間。端化不動。獨而無雙。聲出妙響。色吐華容。窮睹無所。寄號空空。誰留其聲。不見其形。唯留其功。不見其容。幽顯朗照。物理虛通。森羅寶印。萬象真宗。其為也形。其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圓成。光超日月。德越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能轉變天地。自在縱橫。恆沙妙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于陰入之坑。哀哉哀哉。其謂自輕。悲哉悲哉。晦何由明。其寶也。煥煥煌煌。朗照十方。闃寂無物。圓應堂堂。應聲應色。應陰應陽。奇特無根。妙用常存。瞬目不見。側耳不聞。其本也冥。其化也形。其為也聖。其用也靈。可謂大道之真精。其精甚靈。萬有之因。凝然常住。與道同倫。故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任用森羅。其名曰聖。又若證此一心。則解一切法門。如止觀雲。譬如良醫。有一秘方。總攝諸方。阿伽陀藥。功兼諸藥。如食乳糜。更無所須。一切具足。如如意珠。乃至此一心。是大中大。上中上。圓中圓。滿中滿。實中實。真中真。了義中了義。玄中玄。妙中妙。不可思議中不可思議。若能如此簡非顯是。體權實而發心者。是一切諸佛種。譬如金剛。從金性生。佛菩提心。從大悲起。是諸行先。如服阿婆羅藥。先用清水。諸行中最。如諸根中。命根為最。佛正法正行中。此心為最。如太子生。具王儀相。大臣恭敬。有大聲名。如迦陵頻伽鳥。殼中鳴聲已勝諸鳥。此菩提心有大勢力。如師子筋弦。如師子乳。如金剛錘。如那羅延箭。具足眾寶。能除貧苦。如如意珠。雖小懈怠。小失威儀。猶勝二乘功德。舉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薩功德。能成三世無上正覺。

    靈性有珠。該通匪一。

    此一心靈台之性。最靈最妙。作萬法之王。為群有之體。豎徹三世。橫亙十方。大智度論雲。在有情數中為佛性。在無情數中為法性。所以華嚴經頌雲。法性遍在一切處。一切眾生及國土。三世悉在無有余。亦無形相而可得。如肇論離微體淨品雲。夫性離微者。則非取非舍。非修非學。非本無今有。非本有今無。乃至一法不生。一法不滅。非三界所攝。非六趣所變。非愚智所改。非真妄所轉。平等普遍。一切圓滿。總為一大法界幻化靈宅。迷之者歷劫浪修。悟之者當體凝寂。

    千途盡向于彼生。萬象皆從于此出。

    淨名經雲。一切法以無住為本。無住者。一切眾生第八識心。此心無住無本。故雲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如華嚴經雲。不離于心。所見清淨。又雲。不離于心無處所。是知心生一切法。如地出水。如谷孕風。如石生雲。如木出火。是知離心無法。離法無心。如長者論雲。若直說第八種子識為如來藏者。即業種恆真。生怖難信。以法如是之力。何一含識而不具神通。承本覺性之功。豈一剎塵而靡含道跡。故華嚴經雲法如是力者。本合如然。又雲佛神力者。應真曰神。所以古德雲。自力與佛力無別。自智與佛智無差。又雲。一身即以法界為量。自他之境都亡。法界即自身遍周。能所之情見絕。如大海之v。vv之中皆得大海。比眾生之心。心心皆含佛智。

    事廓恆沙。理標精實。吞滄溟于毛孔。唯是自因。卷法界于塵中。匪求他術。

    首楞嚴經雲。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我以妙明不生不滅合如來藏。而如來藏。唯妙覺明圓照法界。是故于中。一為無量。無量為一。小中現大。大中現小。不動道場現十方界。身含十方無盡虛空。于一毛端現寶王剎。坐微塵里轉大法輪。是知背境觀心。自然大明相含。不為物轉。亦如芥納須彌等。百門義海雲。且如見山高廣。是自心現作大。今見塵小時。亦是自心現作小。今由見塵。全以見山高之心。而今現塵也。是故即小容大。如雲萬象如須彌。淨心如芥子。故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即是萬法一心。一心萬法。故稱毛吞巨海。芥納須彌。非干神通變化之力。真心具德法性如是。如華嚴記雲。如經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別性者。謂一毛端性。即是一切世界差別性。今一切世界即事。隨其法性即一毛端。以性即毛端。諸界即性故。

    任機啟號。應物成名。

    一切法本無名。但是心為名。故般若經雲。六塵鈍故。不自名。不自立。皆是因心立名。故雲萬法本閑。而人自鬧。又雲三阿僧名字。皆是心之異號。如天台淨名疏雲。一法異名者。諸經異名。說真性實相。或言一實諦。或言自性清淨心。或言如來藏。或言如如。或言實際。或言實相般若。或言一乘。或言即是首楞嚴。或言法性。或言法身。或言中道。或言畢竟空。或言正因佛性。性淨涅。如是等種種異名。此皆是實相之異稱。故大智論偈言。般若是一法。佛說種種名。隨諸眾生類。為之立異字。大涅經雲。如天帝釋有千種名。解脫亦爾。多諸名字。又雲佛性者有五種名故。皆是赴機利物。為立異名也。而法體是一。未曾有異。如帝釋千名。名雖不同。終是目于天主。豈有聞異名故。而言非實相理。如人供養帝釋。毀x尸迦。供養x尸迦。毀于帝釋。如此供養。未必得福。末代執法者亦爾。或信賴耶自性清淨心。而毀畢竟空。或信畢竟空無所有。毀賴耶識自性清淨心。或言般若明實相。法華明一乘。皆非佛性。此之求福。豈不慮禍。若知名異體一。則隨喜之善。遍于法界。何所諍乎。又諸經內。逗緣稱機。更有多名。隨處安立。以廣大義邊。目之為海。以圓明理顯。稱之曰珠。以萬法所宗。號之曰王。以能生一切。之曰母。但是無義之真義。多亦不多。無心之真心。一亦不一。故華嚴私記雲。取決斷義。以智言之。取能生長。以地言之。取其高顯。以山言之。取其深廣。以海言之。取其圓淨。以珠言之。此上約有名。尚乃無數。更有無名。豈可測量。如大法炬陀羅尼經雲。佛告諸菩薩。汝等勿謂天定天也。人定人也。餓鬼定餓鬼也。乃至如一事有種種名。如一人有種種名。如一天。乃至餓鬼畜生有種種名。亦復如是。亦有多餓鬼。全無名字。于一彈指頃。轉變身體作種種形。如是眾生于一時間現無量色身。雲何可得呼其名也。若餓鬼等。有生處名字。受食名字。及壽命名字。若地獄眾生。無有名字生處者。則其形亦無定。彼中惡業因緣未盡。故于一念中種種變身。釋曰。如地獄中。一日一夜之中萬生萬死。豈可名其名字耶。又無間獄中。一一身無間。各各盡遍八萬四千由旬。地獄之量不相障礙。是知業果不可思議。非獨聖果。如雲清淨妙法身。湛然應一切。今時人將謂諸佛法身能分能遍。不信眾生亦一身無量身。以眾生業果不可思議故。是以經雲。佛界不可思議。眾生界亦不可思議。

    大士修之而行立。

    菩薩所行十波羅蜜。四攝。萬行。皆從真慈悲心起。故金剛三昧經雲。空心不動。具足六波羅蜜。又般若經雲。一心具足萬行十波羅蜜者。檀因心舍。經雲。無可與者。名為布施。是名真施。若心外有法。即名住相布施。如人入。即無所見。戒因心持。經雲。戒性如虛空。持者為迷倒。自性之律豈執事相。妄分持犯耶。忍因心受。經雲。雲何菩薩能行忍辱。佛言。見心相念念滅。豈可將心對治前境。為忍受耶。進因心作。經雲。若能心不起。精進無有涯。寧著有為。妄興勞慮耶。禪因心發。經雲。能觀心性。名為上定。豈避喧雜。而守靜塵耶。般若從心起。經雲。不求諸法性相因緣。是名正慧。寧外徇文言。強生知解耶。方便從心生。經雲。菩薩以無所得而為方便。則心外無法。方能行菩薩之道。力從心運。四大之力皆不如心。心無形故力最無上。神通變化入不思議。心之力也。願從心布。一切意願盡從心生。一切行門。皆從願起。智從心達。如來靈智。是眾生心。此心念念具足十波羅蜜。乃至八萬四千法門。皆從心出。如眾生心中有體大。今日修行引出法身。心中有相大。今日修行引出報身。心中有用大。今日修行引出化身。故知三身四智。皆自心中出。心外更無一事一法而能建立。如還源觀雲。一體起二用。一者海印森羅常住用。海印者。真如本覺也。妄盡心澄。萬象齊現。猶如大海。因風起浪。若風止息。海水澄清。無像而不現。故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一法者。所謂一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則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唯是一。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唯一真如。故雲海印三昧。二者法界圓明自在用。是華嚴三昧也。謂廣修萬行。稱理成德。普同法界。而證菩提。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契真。何有飾真之行。不從真起。此則真該妄末。行無不修。妄徹真源。相無不寂。

    覺帝體之而圓成。

    諸佛了一切法。皆是真心圓成實性。眾生迷于自心。但是遍計所執性。情有理無。如還源觀雲。良以法無分劑。起必同時。真理不礙萬差。顯應無非一際。用即波騰海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即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彩。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象。

    聲聞證之為四諦。

    聲聞不了自心。但見人空。證作苦諦集諦滅諦道諦。生滅四諦。為灰斷之果。不達一心圓教無作四諦。具廣大神通。所以舍利弗。于法華會中得見心性。親受佛記。後方懺悔雲。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

    支佛悟之緣生。

    闢支佛但于自心境內。見因緣性離。證十二因緣法門。亦成灰斷之果。皆不能一心圓具十法界之體用。

    天女之華無著。

    淨名經中。天女散華之菩薩身上即無著。于聲聞身上即華著身。大凡一切菩薩施為。皆是自心作用。以心無著故。華亦無著。是以聲聞執為心外之華。妄起厭離。雲不如法。乃隨拂隨生。故知萬法。隨自心生。隨自心滅。

    海慧之水澄清。

    大集經中。海慧菩薩初來之時。不見四眾。盡見為水。以法外無法故。

    執謬解而外道門開。邊邪網密。

    西天九十六種外道。皆不達自心。唯苦其身。行投岩赴火無益苦行。但心外見法。理外別求。皆是外道盡成邪見。如密網自圍。不能得出三界。

    役妄念而凡途業起。生死波橫。

    一切諸業。皆從有心起。無心即無業。故經頌雲。諸法不牢固。但立在于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又雲。一念中有九十剎那。一剎那中有九百生滅。故知生死即念。念即生死。所以經頌雲。有念即生死。無念即泥洹。

    括古搜今。深含獨佔。

    此一心法。諸教同詮。無不指歸傳通于此。如大乘本生心地觀經觀心品雲。爾時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告妙德等五百長者。我為汝等敷演心地微妙法門。我今為是啟問如來。雲何為心。雲何為地。乃至薄伽梵告諸佛母無垢大聖文殊師利菩薩摩訶薩言。大善男子。此法名為十方如來最勝秘密心地法門。此法名為一切凡夫入如來地頓悟法門。此法名為一切菩薩趣大菩提真實正路。此法名為三世諸佛自受法樂微妙寶宮。此法名為一切饒益有情無盡寶藏。此法能引諸菩薩眾到色究竟自在智處。此法能引詣菩提樹後身菩薩真實導師。此法能雨世出世財。如摩尼寶滿眾生願。此法能生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功德本原。此法能消一切眾生諸惡業果。此法能與一切眾生所求願印。此法能度一切眾生生死險難。此法能息一切眾生苦海波浪。此法能救苦惱眾生而作急難。此法能竭一切眾生老病死海。此法善能出生諸佛因緣種子。此法能與生死長夜為大智炬。此法能破四魔兵眾而作甲冑。此法即是正勇猛軍戰勝炱 4朔 詞且磺兄罘鷂奚戲 幀4朔 詞親釷ウ 薄4朔 詞腔鞔蠓 摹4朔 詞譴蕩蠓 蕁4朔 詞譴笫ψ油酢4朔 詞譴笫ψ雍稹4朔ㄓ倘綣笫б酢I頗  H羲懲躉 翊蟀怖幀H粑б躉 氨恢錈稹I頗凶印H韁 小R孕奈 鰲D芄坌惱摺>烤菇饌選2荒芄壅摺>烤鉤諒佟V諫 摹S倘鞜蟺亍N騫任騫4喲蟺厴H縭切姆 I萊鍪郎貧裎迦ゃS醒 捫⑴6讕跗腥<壩諶繢礎R允且蛟怠H縹ㄐ摹P拿 亍R磺蟹卜頡G捉樸選N判牡胤 H繢砉鄄 H縊敵鉹pW岳趟T蘩 俊H縭侵 恕D芏隙稀K僭倉諦小<駁冒Ⅰ穸嗦奕耆刑帷br />
    五乘道。煉出于沖襟。

    五乘者。一持五戒。得人乘。二行十善。得天乘。三修四諦。得聲聞乘。四悟十二因緣法。得緣覺乘。五具六度行。得菩薩乘。此五乘法。皆從一念善心燻煉而出。

    十法界。孕成于初念。

    十法界者。一天法界修十善業。二人法界。持五戒業。三修羅法界。行x慢業。四地獄法界。造十惡業。五餓鬼法界。造慳貪業。六畜生法界。造愚痴業。七聲聞法界。證四諦法。八緣覺法界。悟十二因緣法。九菩薩法界。行六度門。十佛法界。行平等一乘法。已上凡聖。共成十法界。升降雖殊。皆從最初一念發起。爾後念念相續成事。善因樂果。惡因若果。前後相酬。未曾遺失。故經雲。心能天堂。心能地獄。且約地獄界。法華中十如唯心。上九界亦然。如觀音玄義雲。地獄界具十如。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等。一如是地獄性者。性名不改。如竹中有火性。若其無者。不應從竹求火。從地求水。從扇求風。心有地獄界性。亦復如是。二地獄相者。攬而可別。名之為相。善觀心者。即識地獄之相。如善相師。佔相無謬。三地獄體者。以心為體。心覺苦樂。故以當體。譬如釵鐺環釧之珠。終以銀為體質。六道之色雖異。是約心。故心為體也。四地獄力者。運御名力。緣刀山。入火聚。皆是其心力也。五地獄作者。發動曰作。既能有力。即有所作。或作善作惡。皆是心作也。六地獄因者。業是心因也。七地獄緣者。緣者假藉為緣也。如貪愛潤業。即因緣會合也。八地獄果者。習果也。如地獄人。前世多淫。生地獄中。還約多淫。見可愛境。即往親附。如見美女。近前抱之。即是銅柱。名習果也。九地獄報者。報者果也。昔有淫罪。今墮地獄。受燒炙之苦。昔行淫罪。名為欲火。後受其報。即受火車鐵床之苦。初後相等。報應無善。名為報果也。十本末者。地獄本者。性德法也。地獄末者。修德法也。究竟等者。覽修德即等有性德。覽性德即具有修德。初後相在。故言等也。余九法界亦然。雖逐界行相各別。都不出一心。如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等。十界十如。皆從心體而起。先因心造作善惡等業因緣。後受凡聖苦樂等果報。初後是心。本末皆等。故雲本末究竟等。

    虛聲頓息。法空之正信旋生。

    高僧傳雲。法空禪師初棲蘭若。每至中宵。庵外常有清聲所召。屢呼空禪。及至開關。又無蹤跡。後乃悟雲。乃是自心境界。爾後其聲永絕。

    猛𦦨俄消。靈潤之真誠立驗。

    高僧傳雲。釋靈潤。常與四僧共游山谷。忽遇野火四合。三僧迸走。其靈潤獨不動。乃曰。心外無火。火是自心。為火可逃。焉能免火。言訖。火至身自斂。

    升沉表用。體具靈知。

    此知是一切眾生心體。不同虛空。性自神解。亦不作意。任運而知。禪源集雲。此言知者。不是證知。意說真性不同木石。故雲知也。非如緣境分別之識。非如照禮了達之智。直是真如之性自然常知。又不同虛空者。靈然覺知。覺知即神解義。陰陽不測謂之神。解即是智。智即是知。知即一心也。故祖師雲。空寂體上。自有本智能知。于一切染淨法中。有真實之體。了然鑒覺。目之為心。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幻。皆同真如性相。蓋為真如隨緣成于一切。一切不離真如。以理融之。唯是一味。此是通相。相即無相。若約別顯。染淨施為造作。即是真心不守自性。隨緣之相用。隱顯不定。升降一差。

    惺惺不昧。了了何虧。湛爾而無依無住。

    一切法依虛空。虛空無所依。一切法依真智。真智無所依。

    蕭然而非合非離。

    祖師偈雲。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一字寶王。演出難思之法海。

    心為一字中王。經雲。一句能訓誨八萬四千之國邑。又一切法中。心最為勝。萬象含于一字。千訓備于一言。如雲依境教理行果五。唯識中。一明境唯識。舍離心外無境。一切境不離心故。二教唯識。成論本教。釋彼唯識說故。三理唯識。成立本教所說之理。分別唯識性相義故。四行唯識。明五位修唯識行故。五果唯識。求大果亦證唯識性故。

    群生慈父。訓成莫測之宗師。

    淨名經頌雲。方便以為父。一切諸聖。皆從一心方便門入。得成祖佛。為人天之師。故華嚴經雲。以少方便。疾得菩提。以即心是故。所以疾證。又般若經雲。以無所得為方便。心外無法。豈有得耶。是以菩薩親證自心。方能入世間幻化之綱。自利利他。無有斷絕。是知十方如來。皆悟心成佛。故華嚴經頌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以經中所說西方阿彌陀等諸佛。皆是釋迦。如古釋雲。以理推之。結成正義。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故知賢首彌陀等佛。皆本師矣。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僧剎。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經中偈雲。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其中。若此不是嘆本師者。說他如來在他國土。為何用耶。且如總持教中。亦說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現。謂毗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于五智。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毗盧遮那如來。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于左右。復成二十。謂中方毗盧遮那如來四大菩薩者。一金剛波羅蜜菩薩。二寶波羅蜜菩薩。三法波羅蜜菩薩。四羯磨波羅蜜菩薩。東方阿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勢腥6鷥脹跗腥H鷥瞻 腥K慕鷥丈圃掌腥D戲獎ι繢此鈉腥摺R喚鷥氈ζ腥6鷥脹餛腥H鷥沾逼腥K慕鷥招ζ腥N鞣轎蘗渴偃繢礎R嗝圩栽諭躒繢礎K鈉腥摺R喚鷥輾ㄆ腥6鷥戰F腥H鷥找蚱腥K慕鷥綻腥1狽講豢粘刪腿繢此鈉腥摺R喚鷥找燈腥6鷥輾ㄆ腥H鷥找┌嫫腥K慕鷥杖 腥R丫叨 濉<八納惆斯┬9食扇 摺Q運納閼摺<垂乘魎濉0斯┬摺<瓷丈 僕炕 N歌舞。皆上有金剛。下有菩薩。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問。若依此義。豈不違于平等意趣。平等意趣雲定即我者。依于平等意趣而說。非即我身。如何皆說為本師耶。答中平等之定。乃是一義。唯識尚說一切眾生中有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為一佛。佛能示現以為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佛能為多身。依此而贊本師。又本師者。即我心耳。我攝歸自心。無法不備。豈止他耶。

    任性卷舒。隨緣出沒。挺一真之元始。總萬有之綱骨。

    原始該終。唯一心道。大教至理。皆同所詮。如華嚴經雲。佛子。諸菩薩初住地時。應善觀察。隨其所有一切法門。隨其所有甚深智慧。隨所修因。隨所得果。隨其境界。隨其力用。隨其示現。隨其分別。隨其所得。悉善觀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無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薩地。能善安住。

    十二因緣之大樹。產自玄根。

    此十二因緣法。皆從眾生心中建立。雲何稱樹。若眾生界中。即以無明為根。愛水溉注。抽名色芽。開有漏華。結生死果。生住異滅四相常遷。無有斷絕。若諸聖界中。發正覺芽。開萬行華。成菩提果。盡未來際供佛利生。無有休息。並從一心十二因緣大樹生起。故雲十二因緣即是佛性。又一心十二因緣者。如眼見色時。心不了名無明。心于色生愛惡名行。是中心意名識。色共識行即名色。眼與色等六處生貪名六入。色與眼作對名觸。心見色時領納名受。心于色纏綿不斷名愛。心想像色相名取。念色心起名有。一念心生名生。一念心滅名滅。如華嚴經雲。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于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又頌雲。了達三界依心有。十二因緣亦復然。生死皆由心所作。心若滅者生死盡。

    五千教典之圓詮。終歸理窟。

    諸佛案一切眾生心。宣說諸法。華嚴經頌雲。諸佛不說法。佛于何有說。但隨其自心。為說如是法。如普賢行願疏雲。指其源也。情塵有經。智海無外。妄惑非取。重玄不空。四句之火莫焚。萬法之門皆入。冥二際而不一。動千變而非多。事理交徹而兩亡。性相融通而無盡。若秦鏡之互照。猶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歷歷齊現。故得圓至功于頃刻。見佛境于塵毛。諸佛心內眾生。新新作佛。眾生心中諸佛。念念證真。

    孤標寂寂。獨立堂堂。若華中之靈瑞。

    此華三千年一現。當佛出世。表說圓教一心法門時。難聞難遇。

    猶照內之神光。

    于眾光中。神光為最。祖師雲。眾明之中。心明為上。

    截瓊枝而寸寸是寶。析釤炊  韻恪br />
    此明法法是心。塵塵合道。

    克從凡夫之身。便登覺位。類在白衣之地。直坐龍床。

    若信入華嚴一心無盡宗趣。長者論雲。如將寶位。直授凡庸。似夜夢千秋。覺已隨滅。華嚴疏雲。頓教之人一念不生即是佛者。即一切眾生心。未是佛體。妄念起故為眾生。一念妄心不生。何為不得名佛。故華嚴經頌雲。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又頌雲。法性如虛空。諸佛于中住。又般若經雲。以本性空為佛眼。若論性空。皆是凡聖之體。為不覺。忽起妄念。隨境流轉。所以雲法身流轉五道。號曰眾生。設一念起時亦是佛。以妄念無體。不出性空故。但要直下信解圓明。不在更思量推度也。華嚴疏雲。眾生心中佛。為佛心中眾生說法。此明眾生稱性普周。而佛不壞相在眾生心內。又佛心稱性普周。而眾生不壞相在佛心內。喻如水乳和同一處。而互為能和所和。且約說听解釋。以能和為說。所和為听。且將水喻于佛。乳喻眾生。應言乳中之水。和水中之乳。水中之乳。受乳中之水。雖一味。能所宛然。雖能所宛然。而互相在相遍相攝。

    听而不聞。觀之莫見。

    法身無像。真听無聲。

    常在而莫更推尋。本瑩而何勞燻煉。三界之門無體。谷里傳聲。

    首楞嚴經雲。三界之法。捏所成故。是知無體。猶如谷響。皆是我聲。長者論雲。一切法如谷響。以表萬法唯心故。華嚴經雲。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又雲。一念三世畢無余。又雲。一念現于無盡相。

    六塵之境本空。鏡中寫面。

    六塵之境。皆從妄念而生。如人照鏡。自見其面。非有別影。

    寂寞虛沖。無事不融。彌勒閣而普現。

    華嚴經雲。善財童子入彌勒閣時。見其樓閣廣博無量。同于虛空。阿僧寶以為其地。乃至見彌勒菩薩初發心。行菩薩道。八相成佛。三生之事耳。

    摩耶腹而無窮。

    華嚴經雲。摩耶夫人腹中。悉現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形像。其百億閻浮提內。各有都邑。各有園林。名號不同。皆有摩耶夫人于中止住。天眾圍繞。為顯現菩薩將生不可思議神變之相。又廣大如法界。究竟若虛空。是處胎義。

    文殊寶冠之內。

    文殊般泥洹經雲。文殊身如紫金山等。其文殊冠。毗楞伽寶之所嚴飾。有五百種色。一一色中。日月星辰。諸天龍宮。世間眾生。所希有事。皆于中現。

    淨名方丈之中。

    淨名經雲。東方度三十六恆河沙國。有世界名須彌相。其佛號須彌燈王。今現在。彼佛身長八萬四千由旬。其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嚴飾第一。于是長者維摩詰現神通力。即時彼佛遣三萬二千師子座。高廣嚴淨。來入維摩詰室。乃至其室廣博悉包容三萬二千師子座。無所妨礙。

    芥子針鋒而不窄。

    淨名經雲。以須彌之高廣。納芥子中。而不迫窄。涅經雲。于針鋒上。立無邊身菩薩等。

    近塵遠剎而全通。

    華嚴經頌雲。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如是無所礙。周行十方國。又雲。于一微塵中。一切國土曠然安住。古德雲。一切不思議事。于一切處悉能普現。其唯一毗盧清淨法身之應用耳。此法身者。即是心也。心是法家之身。所以言若能諦觀心不二。方見毗盧清淨身。一念起惡。法身亦隨現。一念起善。法身亦隨現。名為處處互現。乃至色處現。空處現。自在無礙。更莫遠推諸佛。唯一念空心是。華嚴疏雲。猶如海印頓現。經雲。一念現故。謂無前後。如印頓成。又常現。非如明鏡有現不現時。又非現現。如明鏡對至方現。以不待對。是故常現。該三際故。已上俱是一真心寂照普現之義耳。

    靡減靡增。綿綿而常凝妙體。非成非壞。續續而不墜玄風。

    亙古垂今。通凡徹聖。更無異法。唯是一心。得時不增。失時不減。升時不成。墜時不壞。如華嚴錦冠雲。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者即是心體。心體無邊。故名為大。方是心相。心具德相之法。故名為方。廣是心用。心有稱體之用。故名為廣。佛是心果。心解脫處。名之為佛。華是心因。心所行行。喻之以華。嚴是心之功用。心能善巧嚴飾。目之為嚴。經是心教。心起名言。詮顯于此。故名為經。斯即大等七字。並不離心。然心之一字。非體非用。非因非果。非義非教。雖非一切。能為一切。何以故。謂一法界心是體。若能依此悟解。念念即是華嚴法界。念念即是毗盧法身。如華嚴經雲。若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成正覺。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大業機關。金輪種族。

    釋迦佛是金輪王之種。一缽和尚歌雲。萬代金輪聖王子。這真如靈覺是。所以祖代相傳。但示即心是佛。才生信解。即紹祖位矣。

    如頻伽鳥而韻壓群音。

    頻伽鳥未出殼時。于殼中發聲。已勝眾鳥之音。此況一切生死最初際底下凡夫。未脫煩惱殼。便能識心。我當作佛。已超過一切聲聞闢支佛上。

    猶好堅樹而高升眾木。

    西天有好堅樹。出土便高百尺。超過群木之上。此況圓教之人。知心即具法界。圓解圓修。出過二乘藏通別教修行之人。若論功程。日劫相倍。

    一翳初起。繽紛而華影駢空。瞥念才興。縱橫而森羅滿目。

    首楞嚴經雲。由汝無始心性狂亂。知見妄發。發妄不息。勞見發塵。如勞目楮。則有狂華。于湛精明無因亂起。一切世間山河大地生死涅。皆即狂勞顛倒華相。是知萬法因想而生。隨念而至。故瓔珞經雲。佛言。我從本來。不得一法。究竟定意。如今始知。所謂無念。若得無念者。觀一切法悉皆無形。因此得成無上正真之道。又如起信論雲。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即無六塵境界。此義雲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念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又雲。一切境界。唯心妄動。心若不動。則一切境相滅。唯一真心遍一切處。是知心外見有境界。皆自妄念情想而生。故雲。情生智隔。想變體殊。情生智隔者。失正智而成妄想故。想變體殊者。迷真如以成名相故。還源觀雲。真空滯于心首。恆為緣慮之場。實際居在目前。翻成名相之境。唯識樞要雲。起自心相有二。一者影像相。萬法是心之影像。二者所執相。諸境無體。隨執而生。因自心生。還與心為相。

    道絕浮言。至妙難論。出生死而無別路。登涅而唯一門。

    華嚴經雲。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首楞嚴經雲。十方薄伽梵。一路涅門。此二教。唯宗一心法而求出離。是以既了一心而出。亦不住生死涅。謂大悲故。常處生死。謂大智故。常處涅。是俱住義。二大悲故不住涅。大智故不住生死。即二俱不住。又一明俱不住者。有二義故。不住生死。一見生死過患故不可住。二由見生死本空故無可住。上二皆約智故不住。有二義故。不住涅。一見涅本自有故不住。二由不異生死故不可住。

    須臾而即俗歸真。莫儔茲旨。頃刻而從凡入聖。難報斯恩。

    禪宗門下。從上已來。但了即心是佛。便入祖位。即坐道場。但信之。凡聖不隔一念。若不信。天地懸殊。如經頌雲。諸佛從心得解脫。心者清淨名無垢。五道鮮潔不受染。有解此者成大道。直饒未信自心是佛。雖淪五道。心性常淨。染不能染。故雲五道鮮潔不受染。以眾生法身。即諸佛法身。不增不減。雖隨流返流。其性不改。是以隨流作眾生時不滅。返流成佛時不增。以一切眾生。垢深障重。設遇善友開發。亦不信受。唯逐情生。不見自性。故先德雲。妄情牽引何年了。辜負靈台一點光。

    群籍共推。罕逾深理。吞蛇得病而皆是疑生。

    晉書樂廣傳。廣有親客。久隔闊不復來。廣問其故。答曰。前在座。蒙賜酒。見杯中有蛇。意甚惡之。既飲而疾。于時河南廳署。壁上有角弓。上畫作蛇。廣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復置酒前處。客見如初。豁然意解。沉痾頓愈。

    懸砂止饑而悉從思起。

    如律中四食章雲。思食者。如饑饉之歲。小兒從母求食。啼而不止。母遂懸砂囊。誑雲此是飯。兒七日諦視其囊。特為是食。其母七日後。解下示之。其兒見是砂。絕望。因此命終。方驗生老病死。皆是自心。地水火風。終無別體。

    乃至筍拔寒林。

    孟宗父病。冬中索筍。宗遂抱竹而泣。筍乃隨生。

    魚跳冰b。

    晉王祥至孝。早喪所親。後母朱氏喜食生魚。時寒。祥乃解衣冰上。冰忽自釋。雙鯉躍出。時人以為孝感。

    酒變河中。

    越王單醪投河。三軍告醉。

    箭穿石里。

    李廣少失殳。問母。父安在。母雲。汝父早被虎所傷。廣遂𢹂弓捉虎。至山向晚。見石似虎。挽弓射之沒羽。近前觀看。乃知是石。

    非蘗之所成。豈功力之能恃。

    上四事。皆從孝心及平等心所感。

    無縴塵而不因識變。道理昭然。

    此八識心有四分。一見分。二相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華嚴記雲。如契經說。一切唯有覺。所覺義皆無。能覺所覺分。各自然而轉。釋曰。此即華嚴經。上半明無外境。下半明有見相二分。各各自從因緣所生。名自然而轉。下結正義。論雲。達無離識所緣境者。則所變相分是所緣。見分名自行相。相見所依自體名事。即自證分。釋曰。此中雖是立二分家。義已有三。故次論雲。若無自證分。此者應不自憶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故釋曰。此明有自證分。意雲。相離于見。無別自體。但二功能。故應別有一所依體。若無自證。應不自憶。心心所法如不曾更境。必不能憶。謂如見分不更相分之境。則不能憶。要曾更之。方能憶之。若無自證。已滅心所。則不能憶。以曾不為自證緣故。則如見分不曾更憶。今能憶之。明先有自證已曾緣故。如于見分憶曾更境故。次下立三分。論雲。然心心所一一生時。以理推征。各有三分。所量。能量。量果。別故。相見必有所依體故。釋曰。所量是相分。能量是見分。量果是自證分。自證分與相見為所依故。論如集量論伽陀中說。似境相所量。能取相自證。即能量及果。此三體無別。釋曰。所量如絹。能量如人。量果如解數智。果是何義。成滿因義。言無別體者。唯一識故。則離心無境。次立四分。論雲。又心心所。若細分別。應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如前。第四證自證分。若無此者。誰證第三。心分別既同。應皆證故。釋曰。見分是心分。說有自證分。自證分應無有果。諸能量者皆有果故。釋曰。見分是能量。須有自證量見分。說有第四果。恐被救雲。卻用見分為第三果。故次論雲。不應見分是第三果。見分或則非量攝故。因此見分不證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釋曰。意明見分通于三量。三量者。謂現量。比量。非量。即明見緣相時。或量非量。不可非量法。為現量果。或見緣相。是于比量。及緣自證。復是現量。故自證是心體。得與比量非量而為果。見分非心體。不得與自證而為其量果。故不得見分證于第三。證自體者必現量故。第三四分既是現量。故得相證無窮過矣。意雲。若以見分為能量。但用三分亦得足矣。若以見分為所量。必須第四為量果。若通作喻者。絹如所量。尺如能量。智所量果。是自證分。若人為所使。智為能使。何物用智。即是于人。如證自證分。人能用智。智能使人。故能更證。亦如明鏡。鏡像為相分。鏡明為見分。鏡面如自證分。鏡背如證自證分。面依于背。背復依面。故得互證。亦可以銅為證自證分。鏡依于銅。銅依于鏡。

    非一種而罔賴心成。言思絕矣。

    心識變者。如密嚴經頌雲。汝等諸佛子。雲何不見聞。藏識體清淨。眾或所依止。或具三十二。佛相及輪王。或為種種形。世間皆悉見。譬如淨空月。眾星所環繞。諸識阿賴耶。如是身中住。譬如欲天主。侍衛游寶宮。江海等諸神。水中而自在。藏識處于世。當知亦復然。如地生眾物。是心多所現。譬如日天子。赫奕乘寶宮。旋繞須彌山。周流照天下。諸天世人等。見之而禮敬。藏識佛地中。其相亦如是。十地行眾行。顯發大乘法。普與眾生樂。常贊于如來。在于菩薩身。是即名菩薩。佛與諸菩薩。皆是賴耶名。佛及諸佛子。已受當受記。廣大阿賴耶。而成于正覺。密嚴諸定者。與妙定相應。能于阿賴耶。明了而觀見。佛及闢支佛。聲聞諸異道。見理無怯人。所觀皆此識。種種諸識境。皆從心所變。瓶衣等眾物。如是性皆無。悉依阿賴耶。眾生迷惑見。以諸習氣故。所取能取轉。此性非如幻。陽𦦨及毛輪。非生非不生。非空亦非有。譬如長短等。離一即皆無。智者觀幻事。此皆唯幻術。未曾有一物。與幻而同起。幻𦦨毛輪等。在在諸物相。此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世中迷惑人。其心不自在。妄說有能幻。幻成種種名。去來皆非實。如鐵因磁石。所向而轉移。藏識亦如是。隨于分別轉。一切諸世間。無處不周遍。如日摩尼寶。無思及分別。此識遍諸處。見之謂流轉。不死亦不生。本非流轉法。定者勤觀察。生死猶如夢。是時即轉依。說名為解脫。此即是諸佛。最上之教理。審量一切法。如秤如明鏡。若以此一心。為一切法之定量者。如秤稱物。斤兩無差。似鏡照像。妍丑皆現。又心成者。古釋一心有四。一紇利陀耶。此雲肉團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黃庭經所明。二緣慮心。此是八識。俱能緣慮自分境故。色是眼識境。根身種子器世界。阿賴耶識之境。各緣一分。故雲自分。三質多耶。此雲集起心。唯第八識。積集種子。生起現行。四干栗陀耶。此雲堅實心。亦雲貞實心。此是真心也。故祖佛法中。皆以心為印。楷定萬法故。若能決定信入。請各收疑。離此別無奇特。故雲言思絕矣。

    動靜之境。皆我緣持。如雲駛而月運。似舟行而岸移。

    圓覺經雲。佛言。善男子。一切世界。始終生滅。前後有無。聚散起止。念念相續。循環往復。種種取舍。皆是輪回。未出輪回而辯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若免輪回無有是處。譬如動目能搖湛水。又如定眼猶回轉火。雲駛月運。舟行岸移。亦復如是。善男子。諸旋未息。彼物先住。尚不可得。何況輪轉生死垢心曾未清淨。觀佛圓覺而不旋復。譬如動目能搖湛水者。古釋雲。以眼勞觀水。見水有動。眼若不瞬。池水則不搖。妄見若除。亦無草木成壞之相。若舉眼見色。由有色陰。舉身受苦樂。由有受陰。舉心即亂。由有想陰。舉眼見生滅。由有行陰。精明湛不搖處。即識陰。又若以遍身針刺俱知。不帶分別。則是識陰。若次第分別。則余識陰。故知一念才起。五陰俱生。微識未亡。六塵不滅。若唯識之義燈常照。妄何由生。一心之智鏡恆明。旨終不昧。又如定眼猶回轉火者。如定目看旋火輪之時。眼亦回轉。前因眼動而水動。即是因心動而境動。後因火動而眼動。即是因境動而心動。故知心即是境。境即是心。能所雖分。一體常現。故華嚴疏雲。往復無際。動靜一源。雲駛月運舟行岸移者。亦復如是。故知真心不動。妄念成差。如起信論雲。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魚母憶而魚子長。

    如魚散子。魚母不憶持。其子即爛壞。魚母若憶。子即生長。如獨影境。過去等諸法。心若不緣。境不現前。一切諸法。皆是心緣識變。若無心。即無法。

    蜂王起而蜂眾隨。

    大智度論雲。諸法入佛心中。唯一寂滅三昧門。攝無量三昧。如牽衣一角。舉衣皆得。亦如得蜜蜂王。余蜂盡攝。心王若起。從心所有善惡等法。悉皆隨起。況如王出。百司盡隨。

    印前後而無差。諸賢共仰。揩初終而不謬。千聖同推。

    如王寶印。其文頓現。無前後際。又印定天下。如佛法中。若無心印。不成佛法。是知前亦是心。後亦是心。古亦是心。今亦是心。故雲。非古盛而今衰。匪愚亡而智現。又雲。萬法不出一心矣。華嚴經頌雲。眾生心行無有量。能令平等入一心。以智慧門悉開悟。于所修行不退轉。又雲。如是一切人中主。隨其所有諸境界。于一念中皆了悟。而亦不舍菩提行。又雲。諸佛隨宜所作業。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

    是以朕跡才生。皆從此建。快馬見鞭而子先知。

    經雲。外道問佛。不問有語不問無言時如何。佛默然而坐。外道贊曰。快哉。瞿曇。開我迷雲。令我得入。禮拜而出。後阿難問佛。外道得何道理而稱贊之。佛言如快馬見鞭影。疾入正道。子先知者。舍利弗亦名子。于法華會上。初周法說。最先領解。前得授記。

    香象回旋而龍女親獻。

    象王回旋者。文殊師利于覺城東畔。如象王回。顧示四眾。最初善財童子得入。法華會上龍女獻珠。此是實報畜生女。以不得人身。是戒緩。得悟大乘心宗。是乘急。如淨名經雲。于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又處胎經雲。釋梵女。皆不受身不舍身。皆現身成佛。又偈雲。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愚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返掌。

    得果而榮枯已定。盡合前因。舉念而苦樂隨生。悉諧初願。

    唯識變定。豐儉由心。飲啄有分。追身受報。未曾遺失。不唯人間報應隨心。一切出世功德。皆在初心圓滿。如華嚴演義記雲。初發心時。得如來一身無量身。則法身開顯。得究竟智慧。得一切智慧光明。則般若開顯。以心離妄取。寂照雙流。故解脫開顯。故此心中無德不攝。因該果海。並在初心。從初發心時便成正覺。即梵行品。又言初後圓融者。以初是即後之初。後是即初之後。以緣起法。離初無後。離後無初。故舉初攝後。若約法性融通。一切因果。不離心性。契同心性。無德不收。以一切法隨所依住。皆于初心頓圓滿故。如梵行品雲。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于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十善業道經雲。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乃至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集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是知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不淨之財變為膿血。非分之寶化作毒蛇。如昔有娼姬。舍錢造普光王寺。主者不受。遂令理于寺東北上。邇後尋掘。悉變為血。所亦有屠羊之人。聚錢于竹筒之內。死後。母開之。亦成赤血。如古德雲。眾生世界海。依住形相。苦樂淨穢。皆是眾生自業果報之所莊嚴。不從他有。諸佛菩薩世界海。皆依大願力。自體清淨法性力。大慈悲智力。不思議變化力。之所成就。故知染淨緣起。不出自心。世界果成。更無別體。如經頌雲。或從心海生。隨心所解住。如幻無處所。一切是分別。又頌雲。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又唯識變定。報應無差。千駟一瓢。各任其分。朱門華戶。盡逐其緣。隨善惡現行之心。感豐儉等流之境。如前定錄雲。韓晉公在中書。因召一吏。不時而至。公怒。將撻之。吏曰。某有所屬。不得遽至。乞宥其罪。晉公曰。宰相之吏。更屬何人。吏曰。某不幸。兼屬陰司。晉公以為不誠。怒曰。既屬陰司。有何所綰。吏曰。某主三品已上食料。晉公曰。若然。某明日當以何食。吏曰。此非細事。不可顯之。請疏于紙。過後為驗。乃如之。而系其吏。明旦。遽有詔命。既對。適遇大官進食。有糕糜一器。上以一半賜晉公。食之美。又以賜之。既而腹脹。歸私第。召醫者視之。曰食物所擁。宜服少橘皮湯。至夜可啖漿水粥。明日愈。思前夕吏言。召之。視其書。則皆如其說。公固復問。人間之食。皆有籍也。答曰。三品已上。日支。五品已上而有權位者。旬支。凡六品者。季支。其有不食祿者。歲支。又雲。京兆府趙郡李敏求。應進士。入就禮部試不利。太和九年秋。旅居宣平里。日晚擁膝愁坐。忽如沉醉。俄而精魂去身。約行六七十里。至一城門之外。有數百千人。忽有一人出拜之。敏求曰。何人也。答曰。某李岸也。敏求曰。汝前年隨吾旅游。卒于涇州。何得在此。對曰。某自離二十二郎後。事柳十八郎。職甚雄盛。二十二郎既至此。亦須一見。遂于稠人中引入通見。入門。兩廊多有衣冠。或有愁立者。或白衣者。或簡板者。或有將通狀者。其服率多黲紫。或綠色。既至廳。柳揖坐。與之言曰。公何為到此。得非為他物所誘乎。某力及。公宜速去。非久駐之所也。敏求具如此答。柳命吏送出。將去。懇求知將來之事。柳曰。人生在世。一食一宿。無不前定。所不欲人知。慮君子不進德修業。小人惰于農耳。君固欲見。亦不難爾。乃命一吏。引敏求至東院。約有屋一百余間。從地至屋。書架滿文簿。簽帖一一可觀。吏取一卷。出三行。第一行雲。太和二年罷舉。第二行雲。其年得伊宰宅錢二十萬。其第三行雲。受官于張平子。余不復見。敏求既醒。具書于標帙之間。明年客游西京。過時不赴舉。明年遂娶韋氏。韋氏之外祖伊宰。將蠰別第。召敏求而售之。敏求因訪所親。得價錢二百萬。伊宰乃以二十萬貺敏求。既而當用之倦頭。以四萬為貨。時敏求與萬年尉戶曹善。因請之九十君用所資伊亦貺焉。累為二十四萬。明年以蔭調授河北縣。有張平子墓。時說者失其縣名。以俟知者。

    美惡無體。因念所持。

    一切萬法。因第八識之所持。一切好惡。是第六意識分別之所起。

    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心直事直。心邪法邪。一一法但隨心開合。更無別旨。或正殺誤殺。實報虛報。絲毫匪濫。𠷳刻不移。既自心口所為。還自心口所受。如自鏡錄雲。昔月氏國城西有大山。是離越闢支佛住處。去此不遠。有人失牛。尋到此山。值此闢支燃火染衣。宿業力故。當于爾時。缽變為牛頭。法衣變為牛皮。染汁變為血。染滓變為肉。柴變為骨。其跡既爾。遂為牛主執入獄中。弟子推覓。莫知所在。從是荏苒經十二年。後遇因緣。知在獄中。便向王說。我師在獄。願王放赦。王問獄典。有僧否。典曰。無僧。白王。願喚獄中沙門者出。我師自出。獄典尋喚。闢支佛即出。此闢支佛在獄既久。發長衣壞。沙門形滅。諸弟子等。禮而問曰。師何在此。師于爾時答以上事。弟子復問。宿世造何因。今令致此。師答曰。吾于昔時謗他人偷牛。致使如此耳。故經雲。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本性希奇。莫可思議。似服伽陀之藥。如餐真乳之糜。

    經雲。阿伽陀藥。功兼諸藥。能治一切病。又經雲。如食乳糜。更無所須。況了心之人。一切悉皆具足。

    同如意樹。雨無盡之寶。

    此如意樹。隨一切眾生心所念。悉皆雨寶。心亦如是。隨念出生萬法。無有窮盡。

    類水清珠。澄眾濁之池。

    大水清珠。能清濁水。如悟一心。能破一切塵勞境界。

    升第一義天。正會大仙之日。登普光明殿。當朝法界之時。

    教中有第一義天。故號佛為天中天。又號佛為大仙。普光明殿者。華嚴經中。佛登普光明殿。說華嚴經。華嚴經以法界為宗。如法華經雲。以禪定智慧力。得法國土。王于三界。又普光明智者。若說等覺說妙覺是約位。普光明智不屬因果。該通因果。其由自覺聖智超絕因果故。七卷楞伽。妙覺位外。更立自覺聖智之位。亦猶佛性。有因有果。有因因。有果果。以因取之。是因佛性。以果取之。是果佛性。然則佛性非因非果。普光明智亦復如是。體絕因果。為因果依。果方究竟。故雲如來普光明智。

    冥真寂照。含虛吐耀。

    肇論雲。玄道在乎妙悟。妙悟在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同我則非復有無。異我則乖于會通。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中。又雲。至人虛心冥照。理無不統。懷六合于胸中。而靈鑒有余。鏡萬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虛。

    罔象兮獲明珠。

    黃帝于赤水求玄珠。有臣離婁。百步能觀毫末。求之不得。乃罔象而得之。罔象即無心也。故弄珠吟雲。罔象無心卻得珠。能見能聞是虛偽。

    希夷兮宗法要。

    眼不見謂之希。耳不聞謂之夷。故雲無心道現。又真心無形。非見聞覺知之所能解。

    恩覆群生而無得。不作不為。

    肇論雲。夫聖人功高二儀而不仁。明逾日月而彌昏。注雲。是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芻者。無吠守之功也。不仁者。施恩不望報。彌昏者。照而無照也。即無心矣。

    光含萬象而絕思。忘知忘照。

    永嘉集雲。若以知知寂。此非無緣知。如手執如意。非無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無緣知。如手自作拳。非是不拳手。亦不知知寂。亦不自知知。不可為無知。以性了然故。不同于木石。如手不執物。亦不自作拳。不可為無手。以手安然故。不同于兔角。斯為禪宗之妙。故今用之。而復小異。以彼但顯無緣真智。以為真道。若奪之者。但顯本心。不隨妄心。未有智慧照了心原。故雲直須能所平等。等不失照。為無知之知。此知知于空寂無生如來藏性。方為妙耳。

    如是則塵成佛國。念契圓音。

    心要箋雲。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又唯心訣雲。岩樹庭莎。各挺無邊之妙相。猿吟鳥噪。皆談不二之圓音。又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猶如滿月唯一圓形。隨器差別而現多影。謂多即是一。若多不即一。則非一音。一復即多。若一不即多。即非圓音矣。

    但顯金色之世界。

    華嚴經雲。一切處文殊師利。從金色世界來。金色者。即一切眾生自心白淨之色。文殊者。即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若人若法。皆是自心所表之法。如法華經雲。入如來室者。即眾生大慈悲心是。豈可入于有相屋宅乎。所以牛頭第一祖融大師。天台智者大師。所釋佛經。皆作觀心之釋。如是即深契祖佛之本懷矣。

    唯聞卜之園林。

    如淨名經雲。方丈之內。唯談大乘一心之旨。故雲。唯聞卜之香。不嗅余香三乘之氣。

    莫比商人之寶。

    任商人采寶。設獲驪珠。皆是世珍。徒勞功力。如管子雲。利之所在。雖千仞之山。無所不上。深源之下。無所不入。商人通賈。倍道兼行。夜以續日。千里不遠。利在前也。漁人入海。海水百仞。沖波逆流。宿夜不出。利在水也。此乃世間勤苦求利之耳。如或堅求志道。曉夕忘疲。不向外求。虛襟澄慮。密室靜坐。端拱寧神。利在心也。如利之所在。求無不獲。況道之在心。信無不得矣。故知訓格之言。不得暫舍。可以鏤于骨。書于紳。染于神。燻于識。所以楚莊輕千乘之國。而重申叔一言。範獻賤萬畝之田。以貴舟人片說。此乃成家立國。尚輕珍重言。況稱揚心地法門。諸佛秘密。言下契無生。聞之成大道。寧容輕慢乎。

    寧齊樵客之金。

    如采樵人。負薪而歸。路逢黃金。即棄薪拾金。價逾萬倍。況舍偽歸真。不依權漸不了義教。直入一心實教之門。則所學功程。日劫相倍。如孤寂吟雲。不迷須有不迷心。看時淺淺用時深。此個真珠若采得。豈同樵客負黃金。黃金烹煉轉為新。此珠含光未示人。了則毛端吞巨海。始知大地一微塵。一滴一塵並舉喻一心包含廣大矣。豈比人間之寶。此乃出世之珍。標萬化之原。統一真之本。隨緣應用。猶如意珠。對物現形。若大圓鏡。是以能包萬象。是大法藏。出生無盡。是無盡藏。妙慧無窮。是大智藏。法法恆如。是如來藏。本性無形。是淨法身。體合真空。是虛空身。相好虛玄。是妙色身。妙辯無窮。是智慧身。隱顯無礙。是應化身。萬行莊嚴。是功德身。念念無滯。是入解脫法門。心心寥廓。是入空寂法門。六根自在。是入無礙法門。一念不生。是入無相法門。又此中旨趣。若相資。則唯廣唯大。演之無際。若相奪。則唯微唯細。究之無蹤。斯乃離有無而不壞有無。標一異而非一異。則四邊之火莫能燒。百非之垢焉能染。但隨緣顯現。如空谷響。故大涅經雲。譬如一人。多有所能。若其走時。則名走者。若收刈時。復名刈者。若作飲食。名作食者。若治材木。則名工匠。鍛金銀時。言金銀師。如是一人。有多名字。法亦如是。其實是一。而有多名。故知約用分多。體恆冥一。廬山遠大師雲。唯一知心隨用分多。非全心外別有諸數。譬如一金作種種器。非是金外別有器體。

    厭異忻同而情自隔。

    摩訶衍釋論雲。厭異舍別。唯一真如。譬如有人避影畏空。終不得離。任九十六種外道。常合圓宗。縱八萬四千塵勞。恆當正位。以各不離心故。

    舍此取彼而理恆任。

    任背覺合塵。遺心驟境。且一心真如之理。未嘗移易。如釋摩訶衍論雲。一心真如體大。通于五人。平等平等。無差別故。雲何名為五種假人。一者凡夫。二者聲聞。三者緣覺。四者菩薩。五者如來。是名為五。如是五人。名自是五。真自唯一。所以者何。真如自體。無有增減。亦無大小。亦無有無。亦無中邊。亦無去來。從本已來。一自成一。同自作同。厭異舍別。唯一真如。是故諸法。真如一相。三昧契經中作如是說。譬如金剛作五趣像。五人平等亦復如是。于諸人中無有增減。故起信論雲。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相。一切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

    繩上生蛇而驚悸。

    論頌雲。白日看繩繩是麻。夜里看繩繩是蛇。麻上生繩猶是妄。豈堪繩上更生蛇。此況迷心作境之人。如繩上生蛇。若麻上生繩。是依他起性。若繩上生蛇。是遍計所執性。無名無體。情有理無。例觀萬境。亦復如是。悉落周遍計度之心。

    杌中見鬼而沉吟。

    如夜看杌。疑為是鬼。雖無真實。而起怖心。亦如夢中所見。以萬法體虛成事。此亦喻迷心作境。自起怖心。若了一心。無境作對。自然忻厭不生。

    痴猿捉月而費力。渴鹿逐𦦨而虛尋。

    並喻心外取法。無有得理。故證道歌雲。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寶藏論雲。察察精勤。徒興夢慮。遑遑外覓。轉失玄路。

    飲狂藥而情隨轉日。食蒗蕩而眼布華針。

    大涅經雲。如人醉時。見有轉日。此況妄心才動。幻境旋生。又經雲。如人服蒗蕩子。眼見針華。並況不達一心。妄生境界。

    皆自想生。萬品而始終常寂。盡因念起。一真而境界恆深。

    經雲。一切國土。皆想持之。若無想。即無法。又一切境界。隨念而至。若無念。諸境不生。如還源觀雲。攝境歸心真空觀者。謂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無一法可得。故曰歸心。謂一切分別。但由自心。曾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論雲。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

    法內規模。人間軌則。

    此一心法門。可謂盡善盡美。何者。體含虛寂。不能贊其美。理絕見聞。不能書其過。降茲已下。皆墮形名。則難逃毀贊矣。如昔人雲。夫大道混然無形。寂爾無聲。視之不見。听之不聞。非可以影響知。不得以毀譽稱也。降此以往。則事不雙美。名不並盛矣。雖天地之大。三光之明。聖賢之智。猶未免于毀譽也。故天有拆之象。地有裂之形。日月有謫蝕之變。五星有勃彗之妖。堯有不慈之誹。舜有謫父之謗。湯主有放君之稱。武王有弒主之譏。齊桓有貪淫之目。晉文有不臣之聲。伊尹有誣君之跡。管仲有僭上之名。以夫二儀七曜之靈。不能無虧彌。堯舜湯武之聖。也不能免嫌謗。桓文伊管之賢。也不能遺縴過。由此觀之。宇宙庸流。奚能得免怨謗。而無悔吝也。若以心智通靈。成無為之化。則萬累不能干矣。又真俗二諦。並從心起。第八識心是持種依。真如心是迷悟依。如華嚴記雲。依生滅八識辯二所由。顯法相但是心境依持。而即如來藏。辯其二所以。于中先總。後以會緣入實。下別示二相。即以起信真如生滅二門為二義耳。存壞不二。唯一緣起。結歸華嚴會緣入實。言二門無礙。唯是一心者。結歸起信依一心法立二種門。故須具足二義。方名具分唯識。問。唯識第九。亦說其所轉依有其二種。一持種依。謂第八識。二迷悟依。謂即真如。何以說。言然依生滅八識。唯有心境依持。答。彼雖說迷悟依。非即心境依持。以真如不變。不隨于心變萬境故。但是所迷耳。後還淨時。非是攝相即真如故。但是所悟耳。今乃心境依持。即是真妄非有二體。故說一。約義不同。分成兩義。說二門別。故論雲。然此二門。皆各總攝一切法。以此二門不相離故。

    願無不從。信無不克。見萬像于掌中。收十方于座側。

    華嚴策林雲。全色為眼。恆見色而無緣者。色是所緣之境。眼是能緣之根。今即是眼。故無緣也。言全眼為色。恆稱見而非我者。眼是我能見。今全為色。正見之時。即非我也。非我離于情想。無緣絕于貪求。收萬像于目前。全十方于眼際。是以緣義無盡。隨見見而不窮。物性叵思。應法法而難準。法普即眼普。義通乃見通。體之自隱隱。照之遂重重。然後窮十方于眼際。鏡空有而皎明。收萬像以成身。顯事理而通徹。

    感現而唯徇吾心。美惡而咸歸我識。

    此明具分唯識者。以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即是具分。以具有生滅不生滅故。不生滅即如來藏。即通真心也。若不全依真心。事不依理。故唯約生滅。便非具分。有雲影外有質。為半頭唯識。質影俱影。為具分者。此乃唯識宗中之具分耳。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唯心法總有四義。一是事。隨境分別。見聞覺知。二是法。論體唯是生滅法數。此二義。論俗故有。約真故無。三是理。窮之空寂。四是實。論其本性。唯是真實如來藏法。又如進趣大乘方便經雲。佛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已來。不生不滅。乃至一切眾生心。一切二乘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真如相故。乃至盡于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痴燻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相。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了不知。內自無故。為有前外所知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好謂惡。謂是謂非。謂得謂失。乃至生于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雖俱相依。起無前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無明。以一切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已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而有。

    手出金毛師子。皆籍善根。城變七寶華池。盡承慈力。

    大涅經雲。阿世王欲害如來。放護財狂醉之象。佛即舒手示之。即于五指出五師子。是象見已。投地敬禮。佛言。我于爾時手五指頭實無師子。乃是修慈善根力故。令彼見如斯事。又雲。南天竺國有一大城。名首波羅。城中有一長者。名曰盧至。為眾導首。佛欲至彼城邑。化度彼人。彼眾尼干。聞佛欲至。遂破壞林泉。堅閉城壁。各嚴器仗。防護固守。設彼來者。莫令得前。佛言。我于爾時至彼城已。不見一切樹木叢林。唯見諸人莊嚴器仗當壁自守。見是事已。尋生憐愍。慈心向之。所有樹木還生如本。河池泉井清淨盈滿。如清淨池生眾雜華。變其城壁為紺琉璃。我于爾時實不化作種種樹木清淨華池。當知皆是慈善根力。能令彼見如是事。故知凡有一切苦樂境界。仗佛力為增上緣。但是自心感現。例見目前實境。悉是想生。心外實無一法。但從識變耳。

    卷舒不定。隱顯千端。或闃爾無跡。或爛然可觀。處繁而不亂。履險而常安。

    心境諸法。互奪互資。相泯相入。若相資相入。則性相俱存。爛然可見。若互奪互泯。則理事俱空。闃爾無跡。以萬法從心。隨緣建立。以無性從緣故有。以從緣無性故空。如寶印重玄序雲。蘊大千之經卷。不出情塵。布極淨之身雲。常居穢土。會寂滅于因緣之際。得圓常于生死之輪。理事雙現而兩亡。性相共成而互奪。一真湛爾而非寂。萬化紛然而匪繁。頓虛諸相而不空。遍興多事而非有。不得一法而密傳心要。不演一字而恆轉圓音。一體遍多。猶朗月而影分千水。多身入一。若明鏡而光寫萬形。

    醍醐之海泓深。橫吞眾派。法性之山挺出。高落群巒。

    法華經雲。譬如一切川流江河。諸水之中。海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于諸如來所說經中最為深大。又雲。及十寶山眾山之中。須彌山為第一。此法華經亦復如是。于諸經中最為其上。此經是醍醐之教。為第一心宗。故經雲。十方諸國土。唯有一乘法。

    理體融通。芳名震烈。瞻時而別相難窮。入處而一門深徹。

    若以事相觀。隨差別而迷旨。若以一心照。隨平等而歸根。所以首楞嚴經雲。但于一門深入。則六知根一時清淨。又雲。入一無妄。李長者論雲。一入全真。如新豐和尚悟道頌雲。向前物物上求通。為從前不悟宗。如今悟了渾無事。方知萬法本來空。

    服善見王之藥餌。眾病咸消。奏師子筋之琴弦。群音頓絕。

    善見王藥。能治眾病。心之妙藥亦復如是。能治諸法。故偈雲。一丸療萬病。不假藥方多。又雲。以師子筋為琴弦。其音一奏。群音斷絕。況說一心能收萬法。

    爾乃明逾皎日。德越太清。隨機起用。順物無生。

    問。初心學人。悟入此宗。信解圓通。有何勝力。答。若正解圓明。決定信入。有超劫之功。獲頓成之力。雖在生死。常入涅。恆處塵勞。長居淨剎。現具肉眼。而開慧眼之光明。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見。則煩惱塵勞。不待斷而自滅。菩提妙果。弗假修而自圓。乃至等冤親。和諍論。齊凡聖。泯自他。一去來。印同異。融延促。混中邊。世出世間。不可稱不可量不可說不可說之力。莫能過者。亦名佛力。亦名般若力。亦名大乘力。亦名法力。亦名無住力。所以先德釋雲。無住力持者。則大劫不離一念。又雲。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則唯心義成。故知觀心之門。理無過者。最尊最貴。絕妙絕倫。剎那成佛之功。頓截苦輪之力。大涅經雲。譬如藥樹。名曰藥王。于諸藥中。最為殊勝。能滅諸病。樹不作念。若取枝葉及皮身等。雖不作念。能愈諸病。涅亦爾。是以若于一心。有圓信圓修。乃至見聞隨喜。一念發心者。無不除八萬塵勞三障二死之病。大品經雲。如摩尼珠。所在住處。一切非人不得其便。以珠著身。中得明。熱時得涼。寒時得溫。若在水中。隨物現色。即況識此自心如意靈珠。圓信堅固。一切時處。不為無明塵勞非人之所侵害。則處繁不亂。履險恆安。高而不危。滿而不溢。

    非異非同。盈剎而坦然平現。不大不小。遍空而法爾圓成。

    此一心法。是大真理。不假有緣生。亦非無緣生。以法體故。為萬法之性。遍一切處。隨人所感。應現無盡。異而非異。同而非同。大而非大。小而非小。如華嚴經頌雲。一一微塵中。能證一切法。一切眾生心。普在三世中。如來于一念。一切悉明達。

    神靈之台。秘密之府。

    此一心法。是神解之性。能通靈通聖。故曰靈台。又萬法之指歸。千途之通體。故雲秘府。

    病遇良醫。民逢聖主。

    法華經雲。如商人得主。如子得母。如渡得船。如病得醫。如得燈。如貧得寶。如民得王。如賈客得海。此況人間所遇。若于佛法中。直了心人。可以永脫塵勞。長居聖地。治煩惱之重病。成無上之法王。校量得失。天地懸殊矣。

    以本攝末。駕智海之津梁。

    一心為本。諸法為末。欲渡生死海。應以心智而度之。

    舉一蔽諸。闢玄關之規矩。

    舉一心法。攝盡無余。此一法門。能建立凡聖境界。攝生化門。六度萬行。無不具足。如還源觀雲。從一心體。出生二用。三遍。四德。五止。六觀。一體者。即自性清淨圓明體。即通為十定之體。言二用者。一海印森羅常住用。即海印三昧。二法界圓明自在用。即華嚴三昧。言三遍者。一者一塵普周法界遍。二一塵出生無盡遍。三一塵含容空有遍。此三並是因陀羅網三昧門。言四德者。一隨緣妙用無方德。二威儀住持有則德。三柔和質直攝生德。四普代眾生受苦德。言五止者。一照法清虛離緣止。二觀人寂泊絕欲止。三性起繁興法爾止。四錠光顯現無念止。五事理玄通非相止。言六觀者。一攝境歸心真空觀。二從心現境妙有觀。三心境秘密圓融觀。四智身影現眾緣觀。五多身入一鏡像觀。六主伴互現帝網觀。上之止觀。並是寂用無涯三昧門也。

    匡時龜鏡。為物權衡。

    此一心法。能考古推今。窮凡達聖。如秤知輕重。似鏡鑒妍媸。但了一心。無不知諸法根源巨細矣。

    相奪則境智互泯。相資則彼我俱生。

    以境奪智則智泯。以智奪境則境亡。以彼資我則我立。以我資彼則彼生。

    無明樹上而覺華頓發。八苦海內而一味恆清。

    經雲。煩惱大悔中。有圓滿如來。宣說實相常住之理。本覺實性中。有無明眾生。起無量無邊煩惱之波。論雲。唯真不立。單妄不成。真妄相成。方能建立。如水因風而起波。風水不相舍離故。

    全體現前。豈用更思于妙悟。本來具足。何須苦待于功成。

    諸佛將眾生心為佛。眾生將佛心為眾生。一體無差。但隔迷悟。以即心是佛故。雖分三身之異。終無別體。故雲。法身相好。一際無差。又古德雲。新佛舊成。曾無二體。以報身就法身。如出模之像。像本舊成。故無二體。新成舊佛。法報似分。以法身就報身。如金成像。金像似分。以有未成像金故。今成像竟。似分于二。諸佛如已成像之金。眾生如未成像之金。成與未成。似分前後。則金體始終。更無別異。

    顯異標奇。精明究竟。如舒杲日之光。似布勾芒之令。

    此一心法。如日照天下。無法而不明。猶春遍寰中。無物而不發。

    三毒四倒而非凡。八解六通而非聖。

    在凡非凡。處聖非聖。以但是自心故。終無別理。寶藏論雲。如實際中。無毫厘凡聖可得。

    至寶居懷兮終不他求。靈珠在握兮應須自慶。

    肇論雲。聖遠乎哉。體之即神。何者。為眾生自心。皆是般若。但能體悟至理。即心是佛。即今日靈覺之真性。即是般若聖智也。此明真智。斯乃悟理之聖。非神通果證也。又所雲般若聖智者。若正智即觀照般若。如如即實相般若。此正智如如。即是圓成實性。圓成實性。即是如來藏心。如來藏心。即是眾生靈覺之性。眾生靈覺之性。即是般若真智。

    愍同體兮起無緣。

    菩薩觀一切眾生。同一體性。愍彼不達。而行大悲。無緣者。即無緣慈。如石吸鐵。任運吸取一切眾生。而無度想。

    溢法財兮資慧命。

    法財者有七。一聞。二信。三戒。四定。五進。六舍。七慚愧。慧命者。即自心無盡真如之性。此七種法財。乃至恆沙智德。皆是心所有法。悟入之者。資益無窮。

    履得一之旨。豁爾消疑。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而道成。經雲。若得一。萬邪滅矣。又雲。若得一。萬事畢。若了一真心。何理而不圓。何事而不畢也。如古德問雲。所言心性是一者。何得眾生界見有種種。答。以真如心性是一。隨緣生滅而成種種。又第八識。正是所燻心體。含多種子。燻成種種。即是真如隨緣義。又心性是一者。古釋有二義。一者妄心之性。成心之性。以性相不同故。真心之性。真心即性故。二者通成。謂此二性。別明二藏。前之二性。皆具二藏。但為妄覆。名如來藏。直語藏體。即自性心故。此自性清淨真心。不與妄合。名為空藏。具恆沙德。名不空藏。前明即離。此明空有。故重出也。言皆平等無二者。上二即離不同。由心之性故不即。由心即性故不離。不即不離。為心之性。後二即空之實為不空。即實之空為空藏。空有不二。為心之性。然空有無二之性。即是不即不離之性。故但雲一也。

    入不二之門。廓然無諍。

    心外有法。即見有二。便有對治。即乃成諍。若了境即心。能所冥一。即無諍矣。既不涉能所。即非情無情。但直論見性之門。匪落是非之道。是以能所不同。不可執一。心境一味。不可稱異。若以性從緣。則情非情異。為性亦殊。若泯緣從性。則非覺不覺。若二性互融。則無非覺悟。華嚴經雲。真如無少分非覺悟者。則真如遍一切有情無情之處。若無少分非覺悟者。豈無情非佛性乎。又經意但除執瓦礫無情之見。非除佛性。則性無不在。量出虛空。寧可除乎。又古德雲。覺性是理。覺了屬事。如無情中。但有覺性。而無覺了。如木中但有火性。亦無火照。今言性者。但據理本。誰論枝末。又覺智緣慮名情。自性不改名性。愚人迷性生情。故境智不一。智者了情成性。故物我無二。

    大理齊平。不虧不盈。道性如是。無送無迎。千潯海底而孤峻。萬仞峰頭而坦平。

    傅大士行路易雲。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來煮茶。

    竹祖搖風而自長。桐孫向日而潛榮。數朵之青山長在。一片之閑雲忽生。

    丹霞和尚忘己吟雲。青山不用白雲朝。白雲不用青山管。雲常在山山在雲。青山自閑雲自緩。皆比一心之道性。智境閑閑。

    意地頓空。如兔角之利。解心全息。猶𦦨水之澄清。

    新豐和尚頌雲。井底猿舊8呱狡鴆 恕J  枚9昝 ス傘H粲 刑帷Sπ 創搜br />
    大建法幢。深提寶印。居下恆高。處違常順。

    此一心法門。是高建法幢。又是祖佛之心印。乃平等門。為一際地。高下自相傾。順逆自違諍。若入真智。必無差別。如華嚴經雲。智入三世悉皆平等。此明俗體本真。故雲平等。以六相該之。即總而全別。即別而全總。即同而俱異。即異而恆同。即成而俱壞。即壞而俱成。

    握王庫刀之真形。撫修羅琴之正韻。

    涅經中。況眾生佛性。昧者不見。如王庫中。有真寶刀。群臣無能識者。又經雲。阿修羅王琴。不撫而韻。此況眾生心。恆轉根本法輪。未嘗間斷。如華嚴經雲。剎說眾生說。三世一時說。

    得趣而幽途大闢。胡用多求。了一而萬事齊休。但生深信。

    信心銘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慮不畢。華嚴經頌雲。種種變化無量身。一切世界微塵等。欲悉了達從心起。菩薩以此初發心。

    自在無礙。超古絕倫。荊棘變為行樹。梟獍啼或梵輪。

    高僧傳雲。釋智通雲。若夫尋近大乘修正觀者。察微塵之本際。識一念之初原。便可荊棘播無常之音。梟獍說甚深之法。十方淨土。未必過此矣。凡言唯心淨土者。則一淨一切淨。可謂即塵勞而成佛國也。

    似毛端之頭含于寶月。

    龐居士偈雲。毛頭含寶月。徹底見真源。

    如琉璃之內現出金身。

    法華經偈雲。如淨琉璃中。內現真金像。

    若暢斯宗。發明妙慧。剔摩訶衍之骨髓。摘優曇華之根蒂。

    摩訶衍。即大乘心。優曇華。是靈瑞華。表說心時。難遇難解。

    任聚須彌之筆。未寫縴毫。縱饒樂說之門。難敷一偈。

    華嚴經雲。聚須彌山為筆。未寫普眼經之一句一偈。

    印同異。泯中邊。等來去。絕偏圓。

    以自心之體。非同異中邊之見。如太虛空。更無異相。故經雲。菩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起信論雲。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恆。無始已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自在義。

    水朝東而星拱北。

    水朝東者。尚書雲。江漢朝宗于海。宗者尊也。有似于朝。如心為萬法宗。未有一法而不歸心者。星拱北者。論語雲。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以德者。無為之德也。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拱之。如一心不動。眾行歸之。

    谷孕風而海納川。

    斯皆法爾如是。道性自然。如寶藏論雲。谷風無絕。泉水無竭。亦比道性無有間絕。則道不離心。心不離道。故先德雲。至妙靈通。目之曰道。又楞嚴經雲。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豈非真道耶。

    寂爾無聲。眾響群音而吼地。蕩然無相。奇形異狀而參天。

    即相無相。無相即相。以是一心之境界故。如華嚴經中。境界重重。佛身無盡。互相徹入。能同能別。全異全同。淨穢國土。無障無礙。不論有情無情之異。皆為一心真智之境界。

    約理而分。稱真而說。蜜齊海內之甜。火均天下之熱。

    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熱。盡寰中之火皆熱。此況若此一法是心。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即是心矣。

    當正位之發揚。因法性之施設。

    此心賦者有二觀。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先觀唯心。次入真如。楞伽經雲。自覺聖智者。令覺自心耳。攝論雲。通達唯是意言分別。無有實法。即為入唯識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佔察經雲。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唯心觀淺。真如觀深。能入法性。法性即真如異名。如起信論雲。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住正念。其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此即唯心識觀。次雲。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此即真如實觀。若了唯心。成唯心識觀。若了無性。成真如實觀。心境兩亡。則成無分別智。

    弗從事而失體。非一非多。不守己而任緣。亦同亦別。

    如前雲正位發揚者。未曾有一法。出心之正位。如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前雲法性施設者。般若經雲。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真如一心。不守自性。隨事建立。故雲亦同亦別。雖隨事建立。不失自體。故雲非一非多。

    本跡雙舉。權實俱存。

    肇論雲。非本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本跡雖殊。不思議一也。心即是本。法即是末。

    言中而盡提綱要。指下而全見根源。

    萬法雖殊。一言而無不該盡。千月不等。一指而各見根源。如錦冠雲。一一事中。皆具如是無盡之德。如海一滴。即具百川。又一一事。不壞本相。不離本位。而圓融即入。謂欲言相用。即同體寂。欲謂之寂。相用紛然。故華嚴疏序雲。超言思而迥出。匪但超言思。抑亦出于超言思。超與不超俱出。華嚴經雲。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但即言亡言。即思忘思。以契超出之旨。

    如一金分眾器之形。不變隨緣之道。猶千波含濕性之理。隨緣不變之門。

    金是不變。器是隨緣。波是隨緣。濕是不變。則一心門。具隨緣不變二義。如演義記雲。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于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

    若達斯宗。無在不在。

    淨名經雲。佛說一切法。皆無在無不在。約理實而隱。雲無在。約相虛而現。雲無不在。斯即一心隱顯。無礙自在也。

    入聖體而靡高。居凡身而弗改。即狹而廣。毫端遍于十方。以短攝長。剎那包于劫海。

    先德雲。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即是一心開合。以彰殊勝。如朝菌之類。夕死之徒。豈等大椿之歲耶。此是世間人物。延促之情見耳。如華嚴經。明毗目仙人執善財手。時經多劫。處歷無邊。故不可以長短思也。若顯超勝。一生頓圓。若約甚深。多劫莫究。延促不可定執。貴在入玄。即權機淺學。罔測津涯矣。如華嚴經頌雲。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釋曰。一方便者。即是自心。延促由心定量。若了一心。長短之劫自盡。故雲皆清淨。華嚴經頌雲。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

    一葉落時天下秋。一塵起處厚地收。向空門而及第。

    龐居士偈雲。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于禪苑而封侯。

    世間以成功立德。以為封侯。出世悟心得記。以為封候。

    敵生死軍之甲冑。戰煩惱陣之戈矛。

    唯識疏雲。心外有法。生死輪回。心外無法。生死永絕。

    得大總持。可作超塵之本。

    心是總持都院。無法不收。

    具王三昧。堪為入道之由。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此心是真如三昧。一切三昧之根本。故心為三昧之王。名王三昧。是以悟心成道。萬行俱成。夫若了即心是佛者。自然謙下。何以故。信自心故。知一切眾生皆有心。悉即是佛故。既不自x。亦不輕慢他。以知一心平等故。經雲。柔和之行。以順法界。謙下是忍辱之本。周易雲。謙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以于自于他。不贊不毀。若自贊非大人之相。是炫惑人。若自毀。是妖諂之人。若毀他。是讒賊之人。若贊他。是諂諛之人。是以傅大士雲。見好見惡但低頭。有底因緣得成病。故知得地萬物皆生。得理萬行皆成。唯心之理。不可忘也。迄至成佛。無有增減。

    學問宗師。菩提榜樣。功德叢林。真如庫藏。

    一切眾生第八識心。名含藏識。亦名宅識。如華嚴經雲。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示現涅。為度眾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顛倒。亦非虛誑。何以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動。實際無住。不見有一眾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亦自了知無所修行。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可得者。而依于一切法。令所願不空。是為第九如實住。

    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虛。寂滅靈空。寄千門而顯相。

    一性是萬法之性。千門是萬法之相。性相分二。融之歸一。如涅經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二不二。以為佛性。然第一義空。是佛性。名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牆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若以相從性。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則牆壁等。皆是第一義空。如何非性。故經雲。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論雲。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其體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義。

    妙跡無等。寰中最親。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以一切法從心所生。離心則無一法。所以華嚴經雲。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蓋。于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等。

    小器出無邊之嘉饌。

    華嚴經雲。有具足優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于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以此小器。能于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諸佛聲聞羅漢及遍鬼趣等。乃至雲。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善財則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皆是優婆夷本願所請。既來集已。敷座令坐。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皆充足。于小器中者。即是心器。心為無盡藏。隨念出生一切世出世間珍寶法門。有何窮盡。

    仰空雨莫測之殊珍。

    華嚴經中。明智居士雲。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凡有所須。悉滿其願。所謂衣服瓔珞。象馬車乘。華香幢蓋。飲食湯藥等。乃至爾時居士知會眾普集。須臾系念。仰視虛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然後為說種種法。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等。釋曰。空中雨物者。一是居士心中出。故雲隨意出生。又雲須臾系念。二是所化眾生自心感現。機應冥合。非一非異。成就斯事。仰視虛空者。即是法空中現。故法句經雲。菩薩于畢竟空中。熾然建立。

    仙人執手之時。動經塵劫。

    如華嚴經中。毗目仙人執善財手。即時善財自見其身。往十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中。到十佛剎微塵數諸佛所。見彼佛剎及其眾會。諸佛相好種種莊嚴。乃至經百千億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乃至時彼仙人放善財手。善財童子即自見身還在本處。是知不動本位之地。身遍十方。未離一念之中。時經塵劫。古釋雲。善財隨事差別。皆入法界。若圓融門。才舉一門。即融諸門。然以理融事。令事如理。以理顯事。令理如事。故雲理非無分。謂理即事。事既有分。理亦有分。不爾。真理不即事故。理既如事。隨舉一法。即一法界。若舉多法。即多法界。如善財親證。暫時執手。便經多劫。明一切時圓融。後入樓閣。普見無邊。明一切處圓融。是以善財一生能辦多劫之行者。既善友力。瞬息之間。或有佛所。見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修行。何得一生不經多劫。仙人之力長短自在故。如世王質遇仙之棋。令斧柯爛。三世尚謂食頓。既然以長為短。亦能以短為長。如周穆隨于幻人。雖經多年。實唯瞬息。故結雲。不應以長短之時。廣狹之處。定其旨也。

    童子登樓之日。倏見前因。

    善財童子登彌勒樓閣。見彌勒三生之事。

    成現而雖圓至道。弘闡而全在當人。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十方三世諸佛。皆是了心成佛。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所以由人信故。乃能弘之。又人即是法。法即是人。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故雲此法先佛已說。後佛隨順不加一字。故雲佛以法為師。如燕公張悅問水南善知識雲。法在前耶。佛在前耶。答雲。法在前。諸佛所師所謂法故。便被難雲。若爾。最初成佛。前無佛說。何由悟法。答雲。自然而悟。如月令中。獺乃祭天。豈有人教。燕公大伏也。

    殊功警世。大用通神。樂蘊奇音。指妙而宮商應節。心懷覺性。智巧而動用冥真。

    首楞嚴經雲。譬如琴瑟箜篌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汝與眾生亦復如是。寶覺真心各各圓滿。如我按指海印發光。汝暫舉心塵勞先起。是知指不妙故。五音不成。智不巧故。一心不現。如藏教是拙度。通教是巧度。又但了諸法實相。不須勤苦而修。是名巧度。

    十力功高。上賢能踐。日月潛光。山川回轉。

    龐居士偈雲。劫火燃天天不熱。嵐風吹動不聞聲。百川競注海之溢。五岳名山不見形。澄清靜慮無蹤跡。千途盡總入無生。故知無有一法不入一心無生之旨。

    摧慢峰兮涸愛河。拆疑城兮截魔。

    若了一心。悟法空理。則入平等際。住實相門。乃能倒慢山。㧞愛箭。裂疑網。突魔圍。何者。以達魔界即佛界。歸一實心故。如論有喻雲。譬如蠅能緣一切物。唯不能緣火𦦨。緣火𦦨即為燒故。魔亦如是。能緣一切法。唯不能緣諸法實相。若入實相。魔即實相。何所惑耶。故論雲。魔界如佛界如。一如無二如。皆法界印。豈以法界印。更壞法界印。又論雲。絕見解般若菩薩。如捕魚人。見一大魚入深大水。鉤網所不及。則絕望憂愁。以離六十二見網故。

    明之而法法在我。巨岳可移。昧之而事事隨他。縴毫莫辯。

    還源觀雲。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絕于多生。又李長者論雲。迷之者歷劫浪修。悟之者當體凝寂。皆是一心迷悟。致茲得失。

    法無難易。轉變由人。

    迷時人逐法。悟了法由人。迷時執心為境。被境所轉。悟時了境即心。一切由我。

    促多生于一念。化寒谷為芳春。

    一念證真。功超累劫。如寒谷遇春。萌芽頓發。故華嚴論雲。不如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如華嚴䇿林問雲。成功立德。三教修同。如何此經。贊無功用。答。緣修積行。即說立功。造極體真。須忘功用。無功即功。流未來際。無用之用。用周十方。無功之功。曰真功矣。如乘舟入海。頓息篙橈。而舉帆隨風。萬里非遠。功用行息。是止篙橈。無相智圓。即錦帆高舉。無依無住。既無功用。則處法流。長游智海。

    秉大矩而燭幽關。炳然見旨。駕迅航而渡深濟。倏爾登真。

    若直了一心。菩提易辦。如登車立屆于遐方。似乘船坐至于千里。

    生如來家之要。

    若心外行法。是生世俗家。若了心即佛。是生如來家。此一心法。諸佛本宗。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治生產業。不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未離法界。行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信之人。對面千里。如寒山子詩雲。可貴天然物。獨一無伴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汝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達之者。寓目關懷。悉能先覺。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舉動施為。未嘗間斷。如蔡順字君仲。順少孤。養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嚙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來。吾嚙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彝時在城。忽自覺流涕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乃歸覲。父果已死。又唐張志安。居鄉閭稱孝。差為里尹。在縣。忽稱母疾急縣令問。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病。志安適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因之差人覆之。果如所說。尋奏高表門閭。拜為散騎常侍。

    行菩薩道之因。

    法華經雲。若未聞法華經者。當知是人未善行菩薩道。若有得聞是經典者。乃能善行菩薩之道。又菩薩所修萬行。皆是不空如來藏真心不變性起功德。如起信論雲。復次真如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雲何為二。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華嚴記雲。自性清淨心。不與妄合。則名為空。性具萬德。即名不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則顯空藏因妄而顯。不空藏要由翻染。方顯不空。如本有檀德。今為慳貪。本有尸德。今隨五欲。本有寂定。今為亂想。本有大智。今為愚痴。是則慳藏于施。乃至愚藏于慧。故論雲。以知法性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蜜等。萬行例然。故本有真實識知義。雲若心有動。非真識知。明妄心之動。藏其真如。是以即妄之空。藏不空之萬德。故經雲。知妄本自真。見佛則清淨。以能究竟顯實。故名為空。故知空藏。能藏不空。能藏既空。則顯不空藏之本來具矣。又普賢行。游入十方。略有十門。一入世界。法界緣起于即入故。二入眾生界。生界佛界無二體故。三供養。一一供具皆稱真故。四明請法。窮法界智。無時不請諸佛無時不雨法故。五大智攝生。了生迷倒。而無眾生。不礙化故。六明現通。十方塵剎互入重重。震動現相而無息故。七常寂定。未曾一念有起動故。八廣出生。念念毛孔出現諸境無窮盡故。九者說法。念念常雨無邊法雨。雨一切故。十明總說。上之九義。舉一全收。無前後故。

    萬別千差。靡出虛空之性。尊高卑下。難逃平等之津。

    一切法性。即是眾生心性。眾生心性。即是虛空性。問。真妄相乖。其猶水火。雲何此二得交徹耶。答。真妄二法同一心故而得交徹。若演若達多。狂故失頭卻復本心。頭不曾失。設爾狂時。頭亦不失。狂情才歇。歇即菩提。性淨明心不從人得。如迷真執妄。迷情才悟。即復真心。設正迷時。真亦不失。

    剪惑裁疑。標真顯正。使佛法之穹崇。致宗門之昌盛。類秋江萬影而交羅。

    經明十喻中。一如影喻。一喻體虛無實。二喻有用能蔭覆義。故華嚴記雲。如明淨物。得日光曜。于屋壁上有光影現。如來應機現身亦爾。謂曰喻如來。身樹等質以喻眾生。日無異體。質有萬差。樹側影邪。形端影正。影不現于日內。但有質邊弄影多端。隨心萬品。

    狀寒室千燈而互映。

    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一心萬境。萬境一心。如光無礙。

    若鳥戛以翱翔。似魚沉淵而游泳。

    入楞伽經雲。若一切唯心。世間何處住。去來依何法。雲何見地中。如鳥虛空中。依心風而去。不住不觀察。于地上而去。如是諸眾生。依分別心動。自心中來去。如空中飛鳥。見是資生器。佛說心如是。故知舉足下足。不離自心。如鳥若離空。何以騫翥。魚若離水。豈得浮沉。故祖師彌遮迦。問祖師婆須蜜曰。何方而來。復往何許。答曰。從自心來。復往無處。

    啼笑而佛慧分明。行坐而覺源清淨。

    長者論雲。不乖當念。蘊功即佛。都無時分遷轉之相。應真自性。常轉法輪。又雲。縴塵不隔于十方。毛孔詎妨于剎海。又雲。三世一念。古今咸即。過去未來無盡之劫。同時無礙。一念成正覺時也。三賢菩薩。念念入法流水中。任運至佛。初水後水。一性水故。因佛果佛。一性佛故。于其中間無初中後。不隔念故。依本法故。無念可隔。因果便終。一念相應一念佛。不論相好及與神通。相好神通。從此正覺中得。若證正覺。即不著諸相。但以覺道相應故。神通相好不求自至。又雲。明眾生世間即法界故。眾生性即不思議故。眾生分別即如來智故。又如來根本智。是眾生分別心。契同無二故。法界自在。

    妙解而唯應我是。列祖襟喉。

    此心賦者。但說真心。不言妄識。以真心妄心。各有性相。且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緣思慮為相。此緣慮覺了能知之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性。唯是因緣。故法句經雲。𦦨光無水。但陽氣耳。陰中無色。但緣氣耳。以熱時炎氣。因日光爍。遠看似水。但從想生。唯陽氣耳。此虛妄色心亦復如是。以自業為因。父母外塵為緣。和合似現色心。唯緣氣耳。故圓覺經雲。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里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所以慶喜執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了而不生。一言契道。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一切處。悟此為宗。遂乃最初紹于祖位。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乃至于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細窮詰。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自他和合而有。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言識想分別。因茲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遍一切處。即與大眾俱達此心。同聲贊佛雲。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獲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一真心。則列祖之襟喉也。

    通心而莫更余思。群賢性命。

    如不增不減經雲。甚深義者。即第一義諦。第一義諦者。即眾生界。眾生界者。即如來藏。如來藏者。即法身。釋曰。夫心者。為諸法總持之門。作萬有真實之性。故稱第一義諦。雜雜心念。故號眾生。是心之界。即眾生界。從真如性起。名曰如來。無所缺減。乃目為藏。能積聚恆沙功德。故名法身。是以仁王經雲。最初一念。具足八萬四千波羅蜜。諸身分中。命根為上。諸法門中心。為其上。

    注心賦卷第一

    d新纂續藏經第63冊No.1231心賦注

    注心賦卷第二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逆順同歸。行住不離。雨寶而摩尼絕意。演教而天鼓無私。

    摩尼天鼓。皆無功用。無私成事。並況真心寂用無滯也。如還源觀雲。定光顯現無念觀者。謂一乘教中。白淨寶網。萬字輪王之寶珠。此珠體性明徹。十方齊照。無私成事。念者皆從。雖現奇功。心無念慮。若人入此大妙止觀門中。無思念慮。任運成事。如彼寶珠。遠近齊照。分明顯現。廓徹虛空。如華嚴經雲。時天鼓中出聲告言。諸天子。菩薩摩訶薩。非此命終而生彼間。但以神通。隨諸眾生心之所宜。令其得見。諸天子。如我今者非眼所見。而能出聲。如普賢行願序雲。圓音非扣而長演。果海離念而心傳。萬行忘照而齊修。漸頓無礙而雙入。

    重重而理事相須。恆體恆用。一一而有空齊現。常寂常知。

    理因心成。事從理顯。體冥于理。用興于事。即體之用體不失。即用之體用不亡。故雲恆體恆用。又有從心作。空從心現。空故常寂。有故常知。即寂而知。知不失寂。即知而寂。寂不失知。故雲常寂常知。所以雲。有為法從心生。無為法從心現。

    迎之弗前。隨之不後。匿縴芥而非無。展十方而曷有。旋轉陀羅之內。常當大士之心。

    法華經雲。爾時受持讀誦法華經者。得見我身。甚大歡喜。轉復精進。以見我故。即得三昧。名為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此法華經。是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直于眾生心中。開佛知見。佛知見者。即是一切眾生真心。若持此經。即大心菩薩。故雲常當大士之心。

    顰呻三昧之中。不墮二乘之手。

    師子顰呻三昧者。此明如來以即用之體。無非法界。即體之用。緣起萬差。其理事皆無障礙。名師子顰呻。如華嚴經雲。爾時世尊。知諸菩薩心之所念。大悲為首。入師子顰呻三昧。時逝多林菩薩大眾悉見一切盡法界虛空界一切佛剎。乃至或入佛所住三昧無差別大神變。即頓證逝多林中。而諸聲聞等。不知不見。如聾如盲。

    一理當鋒。萬境皆融。囊括智源之底。冠擎法海之宗。

    諦了一心。無事不達。無理不通。該古括今。收無不盡。如寶藏論中。本際虛玄品雲。經雲。佛性平等。廣大難量。凡聖不二。一切圓滿。咸備草木。周遍螻蟻。乃至微塵毛發。莫不含一而有。故雲能了知一。萬事畢也。是以一切眾生。皆乘一而生。故為一乘。若迷故則異。覺故則一。故雲前念是凡。後念即聖。又雲一念知一切法也。是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知以一知法。功成萬像。故經雲。一切若有心即迷。一切若無心即遍十方。故真一萬差。萬差真一。譬如海涌千波。千波即海。一切皆無有異也。夫言一者。對彼異情。情既非異。一亦非一。非一不一。假號真一。夫言一者。非名字所統也。是以一非見一。若有所見。則有二也。不得名為真一也。

    如睹鏡中。現千重之影像。猶窺牖隙。見無際之虛。

    此並況一心具斯大用。如見波諳海。見土知山。

    萬匯雖分。還歸一總。

    此一心法。舒遍法界。卷入一塵。則心賦指歸。至萬法源底。一切智慧之本。無邊行願之宗。不達斯文。無路成佛。出必由戶。斯之謂歟。諸大乘詮。證明非一。皆雲。鏡一心之玄極。囊萬法之根由。如華嚴經雲。菩薩知一切法皆是自心。又雲。解了世間皆如變化。明達眾生唯是一法。又頌雲。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于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又頌雲。諸佛隨宜所作業。無量無邊等法界。智者能以一方便。一切了知無不盡。

    渤手 笸 孽J 街 掌虢嬋住br />
    濕性與空性。俱無大小。盡況平等真心。無有勝劣。

    其猶今古之日。照無異明。仍侔過現之風。鼓無二動。

    日光無私。動性不二。皆表真心之德也。

    履實際地。沖涅天。掘眾生之干土。涌善逝之智泉。

    法華經雲。譬如有人渴乏須水。于彼高原穿鑿求之。猶見干土。知水尚遠。施功不已。轉見濕土。遂漸至泥。其心決定知水必近。眾生如干土。聲聞如濕土。菩薩如泥。諸佛如水。

    聲聞之焦芽蕊綻。

    淨名經雲。二乘如焦芽敗種。不能發無上道心。後于法華會中。深入一乘。得受真記。重發圓信之芽。結菩提之果。

    華王之極果功圓。

    眾生之心。是諸佛果源。故華嚴疏雲。十方諸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又經雲。十方諸佛。于一小眾生心念中。念念成正覺。轉法輪。而眾生不覺不知。

    如得返魂之香。枯再發。似服還丹之藥。寒焰重燃。

    如返魂之香。力善起死尸。猶還丹之藥。功能換凡骨。況一心之功力。處凡身而成聖體。即生死而入涅。亦如枯樹生華。寒灰發𦦨矣。如聲聞于法華會上。見如來性。得受佛記。則如焦谷生芽。盲聾視听。死尸再起。寒𦦨重燃。

    了達無疑。何勞科判。駕牛車而立至林。乘慈舟而坐升彼岸。

    但信自心。他疑頓斷。故信心銘雲。狐疑淨盡。正信調直。又若信心。即不信一切法。如古德雲。謂自心智信。還信自心。的非心外別有能信之者。又信若不信自心。不名正信。心即體也。此則體信不二。故起信論雲。自信己心。知心妄動。修遠離法。是知所說一切理智等事。並不離心。是故我等悉皆有分。

    千年室而破在一燈。無始樊籠而唯憑妙觀。

    千年室。一燈能破。無始結業。實觀能消。實觀者即是正觀。正觀者即是觀心。故雲。若自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臨法國土。無小境而不降。靜佛邊疆。豈一塵而作亂。

    華嚴經雲。三界唯心。三世唯心。則豈有一境一塵而相違背。又如華嚴經頌雲。覺悟法王真實法。于中無著亦無縛。如是自在心無礙。未曾見有一法起。

    超情絕解。對此無言。旨冥真極。道契玄源。

    夫直了一心。非真非妄。不即不離。何者。真妄無性。常契一源。豈有二心。而互相即。以性源無染。妄不可得。如勾刀不能斫石。若霧不能染空。為不了一心之人。所以說即。如台教問雲。無明即法性。無復無明。與誰相即。答。為不識冰人。指水是冰。指水是冰。但有名字。寧復有二物相即耶。是知時節有異。融結隨緣。濕性常在。未曾變動。乃至即凡即聖。亦復如是。凡聖但名。一體無異。故先德釋華嚴經雲。一世界盡法界亦如是者。知一眼如。一切眼如皆然。舉譬如一人身有手足。一切人皆有手足。是知不了此一心。皆成二見。若凡夫執著此心。造輪回業。二乘厭棄此心。求灰斷果。又凡夫無眼。將菩提智照。成煩惱火燒。如大富盲兒。坐寶藏中。舉動𦊱礙。為寶所傷。二乘將如來四德秘藏。為無常五陰。謂是賊虎龍蛇。怕怖馳走。縛脫雖殊。取舍俱失。若諦了通達之者。不起不滅。無得無生。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念念自離。不須斷滅。尚不得一。何況二乎。故知諸法順如證圓成。而情無理有。群情違旨執遍計。而情有理無。順常在違。一道而何曾失體。情不乖理。千途而未暫分岐。洞之而情理絕名。了之而順違無地。是以法法盡合無言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天真自然。非干造作。

    二諦推而莫知。理中第一。三際求而罔得。法內稱尊。

    此一心法。非俗不離俗。非真不離真。又雖非真非俗。而能真能俗。即不可以俗諦求。真諦取。故雲二諦推而莫知。又此一心。非過去法。不住前際。非未來法。不住後際。非現在法。不住中際。故雲三際求而罔得。若不信心。萬行虛設。故大智度論雲。若不知諸法無差別相。至于三歸五戒亦不成就。為不了諸行根本故。不知諸法體性故。不明諸境真實故。是以先德雲。菩薩初悟一切法自性平等。雲何平等。入于諸法真實性故。謂真實性中。無差別相。無種種相。無無量相。萬法一如。何有不等。此真實性依何立故。復次明證無依法。所謂不依于色。不依于空。若萬法依空。空無所依。今萬法依真。真無所依。即無依印法門故。舍離世間。世間即有種種差別。斯則性常不立。何況于相。亦不依空立色。亦不依色立空。亦無異無不異。無即無不即斯見即絕。強名內證。所以華嚴頌雲。設于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又頌雲。雖盡未來際。遍游諸佛剎。不求此妙法。終不成菩提。又頌雲。設于無數劫。財寶施于佛。不知佛實相。此亦不名施。故知六度萬行。若不直了一心。無一行門而得成就。

    覺樹根株。教門頭首。

    此一心法。諸佛成道之本。菩薩悟入之初。如大集經雲。佛告賢護。我念往昔有佛世尊。號須波日。時有一人行值曠野。饑渴困苦。遂即睡眠。夢中具得諸種上妙美食。食之既飽。無復饑虛。從是寤已。還復饑渴。是人因此即自思惟。如是諸法。皆空無實。猶夢所見。本自非真。如是觀時。悟無生忍。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如人以寶倚琉璃上。影現其中。亦如比丘觀骨。起種種光。此無持來者。無有是骨。是意作耳。又大方等大集經雲。復次賢護。譬如比丘修不淨觀。見新死尸形色始變。或青或黃或黑或赤。乃至觀骨離散。而彼骨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唯心所作。還見自心。又如鏡中像。不外來。不中生。以鏡淨故。自見其形。行人色清淨。所見者清淨。欲見佛。即見佛。見即問。問即報。聞經大歡喜。自念佛從何所來。我亦無所至。我所念即見。心作佛。心自見。心見佛。心是佛。心是我。心不自知心。心不自見心。心有想為痴。心無想是泥洹。是法無可示者。皆念所為。設有其念。亦了無所有空耳。是名佛印。

    安詳作象王之行。決定成師之吼。

    象王行威儀安詳。表普賢之行。師子吼者。師子吼有四義。一百獸腦裂。喻菩薩說法百法俱破。二香象降伏。喻菩薩說法天魔降伏。三飛鳥墮落。喻外道邪見墮落。四水族潛藏。喻煩惱潛藏。又涅經雲。師子吼者決定說。一切眾生有佛性。又雲。但有心者。皆得成佛。又雲。有所得。野干鳴。無所得。師子吼。以心外無法。即無所得。

    欲薦默傳之法。合在言前。將陳秘密之。門寧思機後。

    達磨西來。默傳心印。唯默知之一字。若機緣不逗。終不顯揚。直候親承。爾乃印可。此是自證法門。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言說。又悟落第二頭。機前無教。教後無實矣。

    圓宗𦦨火。手觸應難。

    論雲。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四面不可觸。觸即燒手。若說有。說無。說亦有亦無。說非有非無四句。乃至復四句。具足四句。及絕言等。皆謗般若。如觸火四邊。皆燒著手。故雲離四句絕百非。若得四悉檀意。了之如清涼池。四門可入。皆總得道。

    驅四句于虛無之外。殄百非于寂寞之間。

    墮落四句。皆成邊見。若見一法。盡處百非。若能頓了心宗。見網自然迥出。隨處得道。舉念皆宗。故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華嚴經雲。遠離二邊。契于中道。古釋雲。二邊有四。一染淨。二約惑縛脫。通惑業。三有無。通事理。四一異。約心境。何以有此。謂成菩提。既離細念。妄惑盡已。顯現法身。智慧純淨。若為是見。未免是邊。故經雲。若有見正覺。解脫離諸漏。不著一切世。此非證道眼。今了于惑體性本空。後無所淨。故離二邊。又染淨交徹。故無住著。是曰離邊。縛脫者。謂昔常被惑業系縛。流轉無窮。今得菩提。釋然解脫。若謂此見。即是住邊。菩薩智了本自無縛。于何有解。無縛無解則無著。故得離耳。有無通事理者。若昔謂或有。今了或空。二謂以空。今知妙有。又真樂本有。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覺。今日始知。若如是知。並未離邊。又煩惱業苦。本有今無。菩提佛身。本無今有等。皆三世有法。菩提之性。不屬三世故。三世有無。皆是邊攝。真智契理。絕于三世。故離有無之二邊等。一異有二。一者心境不了則二。契合則一。亦成于邊。二者生佛有異。今了一性。亦名為邊。今正覺了此中有無無二。無二亦復無。大智善見者。如理安住。故離此邊。而言昔者。謂斷常來去生滅依正。雖是二法。皆攝為邊。又二與不二。亦名為邊。今一契菩提。一切都寂。故雲遠離。

    如那羅箭之功。勢穿鐵鼓。

    那羅延箭。能穿鐵鼓。

    似金剛錘之力。擬碎邪山。

    金剛之錘。能碎金山。

    成七辯才。

    有七辯才者。一捷疾辯。卒答不思。二利辯。音聲清巧。三無盡辯。問答無窮。四無斷辯。流注相續。五隨應辯。對機授藥。六第一義辯。善說實相。七世間最上辯。超出群類。已上七辯。皆從心慧而發。

    具四無畏。

    四無畏者。一一切智無畏。二漏盡無畏。三說障道無畏。四說盡苦道無畏。華嚴經頌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即是了心成佛。心外無法對待。故一切處無畏。

    人中日用之韜鈐。世上時機之經緯。

    眾生日用而不知。如魚在水不見水。鳥處空不見空。人在道不識道。

    若森羅之吐孕。總攝地輪。

    一切萬物。從大地而生。一切萬法。從心地而出。

    猶萬物之發生。皆含一氣。

    易鉤命訣雲。天地未分之前。謂之一氣。于中則有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極。為五運也。運即是運數。謂時改易。初取易義也。元氣始散。謂之太初。氣形之端。謂之太始。形變有質。謂之太素。質形已具。謂之轉變。五氣故稱五運。皆是天道已分也。

    玄邈甚深。力自堪任。

    一切眾生。皆自有真心之力。如起信論雲。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等也。

    月渚煙林而常談妙旨。雲台寶網而盡演圓音。

    華嚴經雲。大光明網雲台中。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盡空。十方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于彼。又雲。一切供養具雲中。自然出音而說頌曰。神通力用不可量。願隨眾生心樂說。又雲佛光明中。于一切菩薩眾會之前。而說頌言。神通自在無邊量。一念皆令得解脫。長者論。問曰。大眾何不以言自問。因何默念致疑。何不自以言贊勸請。雲何供具雲出音請佛。答曰。明佛得法界心。與一切眾生同心故。以心不異故。知彼心疑。供具說頌者。明一切法。總法界體也。法界不思議。一切法不思議故。明聖眾心境無二故。凡夫迷法界。自見心境有二。故顛倒生也。

    餐香積之廚。真堪入律。

    淨名經雲。香積世界。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即獲一切功德藏三昧。若從香入法界者。自身即是香眾世界。自心即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心圓滿。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棲神之地。皆為得道之場。

    听風柯之響。密可傳心。

    阿彌陀經雲。水鳥樹林。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知境是即心之境。心是即境之心。能所似分。一體無異。若能見境識心。便是密傳之旨。終無一法與人。

    莫尚他宗。須遵此令。出世之大事功終。入禪之本參學竟。

    釋迦出世。為一大事因緣。開眾生心中佛之知見。達磨西來。唯以心傳心。今但悟一心。自覺覺他。已諧本願。如高僧釋曇遂。每言三界虛妄。但是一心。追求外境。未悟難息。又高僧解脫和尚。依華嚴作佛光觀。于清宵月夜。光中忽見化佛說偈雲。諸佛秘密甚深法。曠劫修行今乃得。若人開明此法門。一切諸佛皆隨喜。解脫和尚乃禮拜問雲。此法門如何開示于人。化佛遂隱身不現。空中偈答雲。方便智為燈。照見心境界。欲知真實法。一切無所見。

    直言不謬。指南之車轍非虛。

    若以心示人。皆歸正法。不落邪見。如指南之車。皆歸正道。

    的示無疑。雞犀之枕紋常正。

    有駭雞犀枕。四面觀之。其形常正。正法觀心之人。一切皆正。如雲邪人觀正法。正法亦隨邪。正人觀邪法。邪法亦隨正。有學人問新豐價和尚。如何是佛法大意。答雲。大似駭雞犀。

    絕待英靈。一念齊成。轉變天地。撼動神明。孰見不喜。誰聞弗驚。普現心光。標人間之萬號。

    萬法無體。因心得名。乃至觀于他心。微細可鑒。皆是以心知心。似分能所。四祖雲。一切神通作用。皆是自心。所以經雲。諸佛于不二法中。現大神變。華嚴記雲。釋他心通者。攝境從心不壞境者。即示心境有無。護法雲。若得本質。恐壞唯心。既不壞境。得之何妨。壞有何失。以無心于萬物。萬物未嘗無。此得在于神靜。失在于物虛。謂物實有故。若唯心壞境。則得在于境空。失在于心有。故以境由心變。故說唯心所變不無。何必須壞。若以緣生無性。則心境兩亡。故雲借心以遣境而心亡。非獨存心矣。二雲能所兩亡不獨存故者。上不壞境。且遣懼質之病。今遣空有之理。故心境並許存亡。心境相籍故空。相依緣生故有。有即存也。空即亡也。空有交徹存亡兩全。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者。正出具分唯心之理。雖有唯心之義。尚通生滅唯心。雖兩亡不羈。而未言心境相攝。今分明具唯識故。故雲第一義唯心。同第一義故非異。不壞能所故非一。非一故有能所。緣他義成矣。非異故能所平等。唯心義成矣。雲正緣他時即是自故者。結成得于本質。無心外過。以即自故。不失唯識。是以即佛心之眾生心下。第二正示法性他心之相。此有兩對語。前對明所緣。後對明能緣。今初言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所緣眾生心即是佛心。此明不異。次雲非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眾生心與佛心非即。非即于有所緣。非異故不壞唯心義。言為所緣者。結成所緣。簡非能緣也。次下辯能緣雲。以即眾生心之佛心者。此句明能緣佛心即是眾生心。明非異次雲非即佛心之眾生心者。此明佛心與眾生心有非一義。非一故為能緣。非異故不壞唯識之義。言為能緣者。結成能緣。簡非所緣也。更以喻況。如水和乳。乳為所和。喻眾生心是所緣。水為能和。喻佛心為能緣。以此二和合。如似一味。鵝王之乳盡水存。則知非一。然此水名即乳之水。此乳名即水之乳。二雖相似。而有不一之義。故應喻之。以即水之乳。非即乳之水。為所和。以即乳之水。非即水之乳。為能和。義可知矣。

    遍該識性。猶帝釋之千名。

    天帝釋有千種名。一名帝釋。二名喬尸迦等。如雲菩提。涅。真如。解脫。玄珠。靈性等。皆是心之別稱。

    妙覺非遙。當人不遠。

    心證菩提。即心而已。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了了識心。惺惺見佛。如大集經雲。復次賢護。如人盛壯。容貌端嚴。欲觀己形美惡好丑。即便取器盛彼清油。或時淨水。或取水精。或執明鏡。用是四物觀己面像。善惡妍丑顯現分明。賢護。于意雲何。彼所見像。于此油水水精明鏡四處現時。是為先有耶。賢護答言。不也。曰。是豈本無耶。答言。不也。曰。是為在內耶。答言。不也。曰。是豈在外耶。答言。不也。世尊。唯彼油水水精鏡。諸物清朗。無濁無滓。其形在前。彼像隨現。而彼現像。不從四物出。亦非余處來。非自然有。非人造作。當知彼像。無所從來。亦無所去。無生無滅。無有住所。時彼賢護如是答已。佛言。賢護如是如是。如汝所說。諸物清淨。彼色明朗。影像自現。不用多功。菩薩亦爾。一心善思。見諸如來。見已即住。住已問義。解釋歡喜。即復思惟。今此佛者從何所來。而我是身復從何出。觀彼如來。竟無來處。及以去處。我身亦爾。本無出趣。豈有轉還。彼復應作如是思惟。今此三界唯自心有。何以故。隨彼心念。還自見心。今我從心見佛。我心作佛。我心是佛。我心是如來。我心是我身。我心見佛。心不知心。心不見心。心有想念。則成生死。心無想念。即是涅。諸法不真。思想緣起。所思既寂。能想亦空。賢護當知。諸菩薩等。因此三昧。證大菩提。

    隨法性而雲散晴空。任智用而華開媚苑。

    長者論雲。隨法性則萬法俱寂。隨智用則萬法俱生。不離一真。化儀儀百變。

    攀覺樹而不榮。陷鐵圍而非損。冒境而朝宗悟旨。諸佛果源。拶目而得意真真。群生理本。

    真俗之法。邪正之門。皆是一心以為根本。如安心法門雲。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則識攝色。迷則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校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問雲。何自心現。答。見一切法有。有自不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自不無。自心計作無。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踉癲蹶。悉不出法界。亦不入法界。若以界入界。即是痴人。凡有所施為。終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又非獨群生理本。亦是山河大地之本。人我眾生之本。如宗密禪師原人論。明窮人之本原。如儒宗命由于天。關于時運。道教生于元氣。小乘教我為其本。權教但說空為本。儒道二教原人之本。人畜等類皆是虛無天道生成養育。謂道法自然。生于元氣。元氣生天地。天地生萬物。故愚智皆稟于天。由于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虛無。若佛權教說。如中觀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若約此原身。心境皆空。身原是空。空即是本者。若心境皆無。知無者誰。又若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虛妄。且現見世間虛妄之物。未有不依實法而能起者。如無濕性不變之水。何有假相虛妄之波。若無淨明不變之鏡。何有青黃長短之影。故知空教。但破執情。如法鼓經雲。一切空經。是有余說。有余者余義未了也。大品經雲。空是大乘之初門。未是究竟之說。今依性教佛了義經說。直顯真源。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已來。常住清淨。昭昭不昧。了了能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從無始際。妄想翳之。不自覺知。但認凡質。故耽著結業。受生死苦。大覺愍之。說一切皆空。又開示靈覺真心清淨。全同諸佛。故華嚴經雲。佛子。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即得現前。便舉一塵含大千經卷之喻。塵況眾生。經況佛智。次後又雲。爾時如來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雲何具有如來智慧。迷惑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于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評曰。我等多劫。未遇真宗。不解反自原身。但執虛妄之相。甘認凡下。或畜或人。今約至教原之。方覺本來是佛。故須行依佛行。心契佛心。反本還源。斷除凡習。損之又損。以至無為。自然應用恆沙。名之曰佛。當知迷悟同一真心。大哉妙門。原人至此。今會通本末者。且真心之性。雖為身本。生起蓋有因由。但緣前宗未了。所以破之。今將本末會通。乃至儒道亦是。何者。總不出一心故。謂初唯是一心真靈之性。不生不滅。眾生迷睡。不自覺知。由隱覆故。名如來藏。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相。所謂不生滅真心。與生滅妄想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賴耶識。此識有覺不覺二義。依不覺故。最初動念。名為業相。又不覺此念本無故。轉成能見之識。及所見境界相現。又不覺此境從自心妄現。執為定有。名為法執。執此等故。遂見自他之殊。便成我執。執我相故。違順情生。憎愛業起。隨善惡業。運于中陰。入母胎中。稟氣受質。此會儒道說以氣為本。氣則頓具四大。漸成諸根。心則頓具四蘊。漸成諸識。十月滿足。生來名人。即我等身心是也。然所稟之氣。展轉推本。即混一之元氣也。所起之心。展轉窮源。即真一之靈心也。究實言之。心外的無別法。元氣亦從心之所變。屬前轉識所見之境。是阿賴耶相分所攝。從初一念業相。分為心境之二。心既從細至粗。展轉妄計。乃至造業。成六粗之相。受苦無窮。境亦從微至著。展轉變起。乃至天地。成住壞空。周而復始。又業既成熟。即從父母稟受二氣。與業識和合。成就人身。據此則心識所變之境。乃成二分。一分卻與心識和合成人。一分不與心合。即是天地山河國邑。三才中唯人靈者。由與心神合也。佛說內四大與外四大不同。正是此也。但能反照心源。靈性顯現。無法不達。名法報身。自然應現無窮。名化身佛。是知若了一心。三身頓現。故般若吟雲。悟則三身佛。迷疑萬卷經。即知三教皆一真心。為原人之本。

    祖佛不道。父母非親。

    第八祖佛陀難提。問佛䭾密多曰。父母非我親。誰為最親者。諸佛非我道。誰為最道者。偈答雲。汝言與心親。父母非可比。汝行與道合。諸佛心即是。外求有相佛。與汝不相似。欲識汝本心。非合亦非離。

    知三有異我而明佛性。

    大涅經雲。迦葉菩薩問二十五有有我不。答曰。有我。即佛性此是真我。具八大自在義。即是常樂我淨四德涅。非外道凡夫所執之我。如華嚴記雲。佛性之體。體非因果。因中取之。名為因性。果中取之。名為果性。非是佛性分成因果。如瓶取空。是瓶中空。世界取空。是世界中空。空無有異。故言眾生智慧。是佛性因。菩提涅。是佛性果。非是佛性分成因果。故結示雲。然則佛性非因非果。若以無障礙法界為宗。則法性即佛性。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若以心性為佛性者。無法非心性。則不隔內外。而體非內外。內外屬相。性不同相。何有內外。然迷一性而變成外。外既唯心。何有非佛。所變無實。故說牆壁言無佛性。以性該相。無非性矣。如煙因火。煙即是火。而煙郁火。依性起相。相翳于性。如即水成波。波即是水。境因心變。境不異心。心若有性。境寧非有。況心與境。皆即真性。真性不二。心境豈乖。若以性從相。不妨內外境。而例于心今有覺知。修行作佛。即是邪見外道之法。故須常照。不即不離。不一不異。無所惑矣。故雲則非內非外。隨物迷悟。強說升沉。又華嚴策林問。眾生與佛。迷悟不同。眾生則六道循環。佛則萬德圓滿。如何有即眾生即佛二互相收。混亂因緣。全乖法界。答。夫真元莫二。妙旨常均。特由迷悟不同。遂有眾生與佛。迷真起妄。假號眾生。體妄即真。故稱為佛。妄則全迷真理。雖真無迷。悟即迷本是真。非是新有。迷因橫起。若執東為西。悟解理生。如東本不易。就相假稱生佛。約體故得相收。不見此源。迷由未醒。了斯玄妙。成佛須臾。經雲。法界眾生界。究竟無差別。一切悉了知。此是如來境。如來才成正覺。普見眾生已成正覺。眾生向佛心中。自受其苦。冀希玄之士。無舍妄以求真。

    會萬物為己而成聖人。

    肇法師雲。會萬物為自己者。其唯聖人乎。又雲。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夫雲聖人者。聖即正也。了心悟道。即是正人。迷心背道。即是邪人。邪正由心。淨穢在我。

    一兩真金。勝芻ㄇP鎦 壑怠br />
    高僧釋道世雲。勤勇懺悔者。雖知依理。須知心妄動。若真悟心遠離前境者。如經雲。譬如芻ㄇP鎩2蝗繒娼鷚渙健S髂芄坌氖ゃ<疵 鍇俊S只 喜摺N省6銑舊成蟹撬鰲0か o劫未得斷名。十地聖人分分漸損。如何一斷一切斷耶。既越常規。難以取信。答。惑本無從。迷真忽起。迷而不返。瀾漫無涯。若縴雲布空。其來無所。須臾彌滿。六合黯然。長風忽來。倏爾雲盡。千里無點。萬像歷然。方便風生。照惑無性。本空顯現。眾德本圓。八萬塵勞皆波羅蜜。恆沙惑障並是真源。眼翳未除。空華亂起。但淨法眼。何惑不除。滯執堅牢。居然多劫。

    半株檀樹。改伊蘭四十之由旬。

    經雲。一株檀樹。能改四十由旬之伊蘭林。況一真心法。能破一切染法。如台教立無生一法。為破一切法遍。

    上上真機。滔滔法海。墮無明而不可隳。縱神力而焉能改。

    此一心法。是普眼門。唯對上機。方能信入。淪五趣而不墜。登一相而非升。以是不變易之法故。

    設戴角披毛之者。本性非殊。任形消骨散之人。至靈常在。

    如般若吟雲。百骸雖潰散。一物鎮長靈。又首楞嚴經雲。縱汝形銷命光遷謝。此性雲何為汝銷滅。

    等覺不遷。隨物周旋。

    經雲。不動等覺而建立諸法。不壞假名而談實相。若等覺之心即不動。以染淨之覺隨緣而作諸法。亦不壞諸法而談實相。以諸法無體不可壞。若壞即失諸法本空故。

    為出世真慈之父。作歸宗所敬之天。

    如宗鏡錄中。立真心為宗。祖佛同證。即不立眾生緣慮妄心。此心無體。諸經所破。然此妄心無體即真。故不用破。以眾生執實。故須破之。宗鏡錄雲。心有二種。一隨染緣所起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逐境有無。隨塵生滅。唯破此心。雖法可破。而無所破。以無性故。百論破情品雲。譬如愚人見熟時𦦨。妄生水想。逐之疲勞。智者告言。此非水也。為斷彼想。不為破水。如是諸法自性空。眾生取相故著。為破是顛倒故。言破。實無所破。二常住真心。無有變異。即立此心以為宗鏡。識論雲。心有二種。一相應心。謂無常妄識虛妄分別。與煩惱結便相應。二不相應心。所謂常住第一義諦。古今一相。自性清淨心。今言破者是相應心。不相應心立為宗本。

    一雨無私。群木而自分甘苦。太虛絕量。眾器而各現方圓。

    法華經明三草二木。一雨而受潤不同。楞嚴經明方現方空。圓現圓空。若除器方圓。則空無所在。

    既在正觀。須當神听。

    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神听入玄。能契心性。

    扣寂寂之玄門。躡如如之道徑。若玻璃隨物而現色。于自體而匪亡。

    如玻璨珠。雖現外色青黃赤白。不失珠體。

    猶金剛對日而分形。逐前塵而不定。

    如金剛珠。于日中而色不定。此皆表心隨緣不變。不變隨緣。雖不守自性。亦不失自性。不守性是隨緣。不失性是不變。

    菩提窟宅。解脫叢林。澹泊而慧眼何見。杳靄而大智難尋。五岳崢嶸而不峻。四溟浩渺而非深。

    一心高廣。橫豎難量。山未為高。海未為深。又遍界盈空。無法可現。山非是山。海非是海。以唯心故。如華嚴經頌雲。了知非一二。非染亦非淨。亦復無雜亂。皆從自想起。

    輪王坐妙寶床時。方能入定。

    輪王坐妙寶床時。入四禪而心離五欲。

    菩薩戴法性冠處。始得明心。

    菩薩著法性冠處。見一切法悉現在心。

    滯念才通。幽襟頓適。成現而可以坐參。周遍而徒煩游歷。

    此一心成現法門。不用一點身心之力。坦然明白。先德雲。沙門采寶。不動神情。其寶自現。又雲。虛明自照。不勞心力。又雲。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知君不可見。如瑜伽儀軌釋雲。夫欲頓入三業。修習毗盧遮那法身觀。瑜伽儀軌釋。如來法身觀者。先觀發起普賢菩薩微妙行願。復應以三密加持身心。則能入文殊師利大智慧海。然修行最初。于空閑處。攝念安心。閉目端身。結跏趺坐。運心普緣無邊剎海。諦觀三世一切如來。遍于一一佛菩薩前。殷勤恭敬禮拜旋繞。又以種種供具雲海。奉獻如是等一切聖眾。廣大供養已。復應觀自心。心本不生。自性成就。光明遍照。猶如虛空。復應深起悲念。哀愍眾生不悟自心。輪回諸趣。我當普化拔濟。令其開悟。盡無有余。復應觀察自心。諸眾生心。及諸佛心。本無有異。平等一相。成大菩提心。瑩徹清淨。廓然周遍。圓明皎潔。成大月輪。量等虛空。無有邊際。

    達無不是。統法界以為家。

    心為法界之家。亦為涅之宅。如法集經雲。能知一切唯是一心。名為心自在。于其掌中出諸珍寶。亦以虛空而為庫藏。名為物自在。一切身口意業以智為本。名智自在。又雲。觀世音白佛言。菩薩若受持一法。一切諸佛法自然如在掌中。何者是一法。所謂大悲。釋曰。此是同體大悲。此悲性遍一切眾生界。故能一雨普潤。蘭艾齊榮。一念咸收。邪正俱濟。寶雲經雲。一切諸法。心為上首。若知于心。則能得知一切諸法。大灌頂經雲。禪思比丘無他想念。唯守一法。然後見真。釋曰。一法為宗。諸塵無寄。他緣自絕。妙性顯然。志當歸一。而何智不明。尋流得源。而何疑不釋。撮要之旨。斯莫大焉。又如世尊最後垂示。應盡還原品三告之文。經雲。爾時世尊如是逆順入諸禪已。普告大眾。我以甚深般若。遍觀三界一切六道。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離。畢竟寂滅同虛空相。無名無識。永斷諸有。本來平等。無高下想。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不可系縛。不可解脫。無眾生無壽命。不生不起不盡不滅。非世間非非世間。涅生死皆不可得。二際平等。等諸法故。閑居靜住。無所施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從無住法。法性施為。斷一切相。一無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眾。應斷無明。滅生死始。又復告大眾。我以摩訶般若。遍觀三界有情無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無系縛者。無解脫者。無主無依。不可攝持。不出三界。不入諸有。本來清淨。無垢無煩惱。與虛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盡諸動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真見此法。名為解脫。凡夫不知。名曰無明。作是語已。復入超禪。從初禪出。乃至入滅盡定。從滅盡定出。乃至入初禪。如是逆順入超禪已。復告大眾。我以佛眼遍觀三界一切諸法。無明本際性本解脫。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無故。所因枝葉皆悉解脫。無明解脫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脫。以是因緣。我今安住常寂滅光。名大涅。如上真實慈父廣大悲心不可思議三告之文。或有遇斯教者。可以析骨為筆。剝皮為紙。刺血為墨。而書寫之。不可頃刻暫忘。剎那失照。

    用而靡虛。將大地為標的。

    如與大地為的。所射無不中者。如觀心人。所見無不是心。終無一塵有隔。如入楞伽經偈雲。無地及諸諦。無國土及化。佛闢支聲聞。唯是心分別。人體及五陰。諸緣及微塵。勝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以心不善觀。心性無諸相。

    至道無隔。唯理堪親。

    若洞達一心。能通萬匯。如牖隙之內。觀無際之空。似徑尺鏡中。見千里之影。

    抉目而金快利。

    大涅經雲。初一說。名一指示。中間重說。名二指示。經末復說。名三指示。下合中末。未見佛性。並如于盲。華嚴疏釋。以三諦為指。指為旨趣。義甚分明。一時橫觀。皆觀三諦。豎亙十地。亦證三諦。第一指者即示俗諦。言凡是有心。定當作佛。皆有佛性。二者示真諦為第二指。雲佛性者。名第一義空。三示中道為三指。經雲佛性即是無上菩提道種子故。非有如虛空。非無如兔角。故知三諦。喻于三指。

    霪頂而甘露光新。

    頓悟一心之時。如醍醐入心。甘露頂。

    寂默無言。因居士而薦旨。

    文殊問維摩居士。如何是真入不二法門。居士默然。斯乃顯一心不二之妙旨。

    虛空絕相。化王而悟真。

    文殊菩薩化阿世王。王以袈裟親自掛文殊身上。而不見文殊身。及掛大眾。亦不見身。返掛自身。亦不見身及衣。但見虛空相。因茲悟道。

    慧日晶明。信心調直。被大乘衣而坐正覺床。飲菩提漿而䬸禪悅食。

    大涅經雲。汝等雖染衣出家。未披如來大乘法衣。法華經雲。如來座者。一切法空是。夫出家人。識心達本。故號沙門。舉足下足。乃至著僧伽梨。念念皆與摩訶衍相應。飲正法味。䬸涅食。所以阿難為不了心宗。懺悔雲。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如黃檗和尚雲。達磨西來。唯傳一心法。直下指一切眾生心。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令識取自心。見自本性。莫別求法。雲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猶如虛空相似。實無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祗是有而不見。又雲。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心。更無有異。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又仰山和尚雲。頓悟自心無相。猶若虛空。寄根發明。即本心具恆沙妙用。無別所持。無別安立。即本地。即本土。

    善財知見。舉目而皆入法門。華藏山河。立相而無非具德。

    善財童子。登山入閣。皆證法門。以真心遍一切處故。隨處發明。咸得見道。所以還源觀雲。華藏海內。其中莫問若山若河。皆具如來時智德。

    群蒙盡正。一概齊平。跡分塵界而不濁。性合真空而靡清。體凝一味而匪縮。用周萬物而非盈。

    此一心法。湛然不動。雖隨事開合。任物卷舒。其體未曾增減。設對機說法。廣略開遮。不可執方便之言。迷于宗旨。如華嚴經頌雲。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是故生障礙。不了于自心。不能了自心。雲何知正道。彼由顛倒慧。增長一切惡。

    似天中意樹之林。常隨天轉。

    天中有如意樹。常隨諸天意轉。

    若人間心想之處。還逐人成。

    一切境界。因想而生。故經雲。一切國土。唯想持之。華嚴經頌雲。一切諸國土。想網之所現。幻網方便故。一念悉能入。又論雲。離人無有法。離法無有人。

    貧濟驪珠。幽冥玉燭。如來寶眼而自絕縴毫。

    佛眼無外。豈立縴毫。

    金沙大河而更無回曲。

    金沙大河。直入大海。以表正見直入心海。

    若海中之咸味。物物圓通。猶色里之膠青。門門具足。

    如傅大士心王銘雲。無形無相。有大神力。能滅千災。成就萬德。體性雖空。能施法則。觀之無形。呼之有聲。為大法將。持戒傳經。水中鹽味。色里膠青。決定是有。不見其形。心王亦爾。身內居停。面門出入。應物隨情。自在無礙。所作皆成。色里膠青者。書雲。青出于藍。而青于藍。冰結于水。而寒于水。又一切法中。皆有安樂性。則是色總持門。如大般若經雲。一切法趣色。色尚不可得。雲何當有趣非趣。如是具歷諸法皆然。般若意似當諸法之性。不異色性。故皆趣色。色不可得。當法性空。既無所趣。安有能趣。若智者意。一切法趣色。假觀。色尚不可得。空觀。雲何當有趣非趣。即中道觀。今但要初句。以取色性。為諸法依。以性普收。故皆趣色。則一色中具一切法。是事事無礙之義。故隨一法皆收法界故。

    孤高獨步。瑩徹攄情。意根淨而寶坊淨。

    淨名經雲。心淨即佛土淨。又雲。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如一切垢淨世界。及台教四土。祗是一自性清淨心。此心若淨。一切佛土皆悉淨也。如鏡明則照遠。鈴響則聲高。是以華嚴經頌雲。佛剎無分別。無憎無有愛。但隨眾生心。如是見有殊。又攝論雲。一切淨土。是諸佛及菩薩唯識智為體。即金剛般若論雲。智習唯識通。如是取淨土。若佛地論。以佛自在無漏心為體。非離佛淨心外。別有實等淨心色也。又雲。色等即是佛淨心所感。離佛自心之外。別無能感。如是假實之色。皆不離佛淨心。即此淨心。能顯假實之色。故經雲。青色青光。黃色黃光等是也。

    心地平而世界平。

    首楞嚴經雲。毗舍如來摩持地菩薩頂言。當平心地。則世界地一切皆平。

    若拂霧以披天。神襟頓爽。似撥雲而見日。法眼恆清。

    悟心之時。頓消積滯。如彌勒成道偈雲。久欲度眾生。欲㧞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

    一道逍遙。群心仰慕。保證而猶玉璽之真文。

    一切萬法。皆為心之所印。如王寶印。無前後際。故法句經雲。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雲何一法中。而見有種種矣。

    包藏而若瓊林之寶庫。

    第八識包含。猶如庫藏。含藏十法界種子。無法不足。

    久行方了。具遍吉之明宗。

    遍吉是普賢菩薩。首楞嚴經頌雲。心聞洞十方。生于大因力。初心不能入。雲何獲圓通。

    初學易親。成慈氏之入路。

    首楞嚴經雲。彌勒菩薩雲。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乃至盡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我了如是唯心識故。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正念才發。狐疑自惺。匪五目之可鑒。豈二耳之能听。

    五眼者。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佛言。我以五眼尚不見。雲何無目凡夫而稱見乎。二耳者。一凡耳。二天耳。道書雲。上士神听。中士心听。下士耳听。

    非有而非空。故稱卓絕。不出而不在。實謂通靈。

    首楞嚴經雲。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是知性自神解。寂照泠然。如靈辯和尚雲。夫一心不思議。妙義無定相。應時而用。不可定執。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用有差別。隨處得名。究竟不離自心。此心能壞一切。能成一切。故雲一切法皆是佛法。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獄。皆心所為。好惡皆由心。要生亦得。要不生亦得。即是無礙義。祗今一切施為。行住坐臥。即是心相。心相無相。故名實相。體無變動。亦名如來。如者不變不異也。無中現有。有中現無。亦名神變。亦曰神通。總是一心之用。隨處差別即多義。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東方入正定。西方從定出。若了心外無法。一切唯心。即無一法當情。無有好惡是非。即不怖生死。一分處皆是。故雲當成無所畏。無所畏即佛。佛具四無畏也。

    塵思俱逃。煩機頓洗。

    未悟道時。多興妄慮。才了心日。想念不生。故經雲。識停閑靜。想滅無為。又首楞嚴經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又大乘理觀。不念諸佛。即是念覺。故昔人雲。真如無念。非念法能階。實相無生。豈生心能至。無念念者。則念真如。無生生者。生乎實相。故起信雲。若知雖念無有能念所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為得入。淨名雲。常求無念實相智慧。故般若雲。若念一切法。不念般若波羅蜜。不念一切法。則念般若波羅蜜。

    迥超萬行之先。深徹法源之底。月光大士。變清水于自心。

    首楞嚴經雲。月光童子初習水定。弟子窺觀室。唯見清水。取一瓦礫投于水內。出定之後頓覺心痛故知定果色。皆是定中意識所變。

    空藏高人。現太虛于本體。

    首楞嚴經雲。虛空藏菩薩雲。我得無邊身。爾時手執四大寶珠。照明十方微塵佛剎。化成虛空。又于自心現大圓鏡。內放十種微妙寶光。流灌十方盡虛空際。

    甄明暢志。悟入怡神。若旱天而遍甘澤。猶萎草而頓遇陽春。

    涅經雲。純陀白佛言。世尊。唯願世尊。甘露雨。灑我心田。又如大地。得遇春雨。草木㵒發。故雲。萬物得地而生。萬行得理而成。所以般若經雲。一心具足萬行。

    翠羽紅鱗。普現色身之三昧。霞峰霧b。同轉根本之法輪。

    一切聲是佛聲。一切色是佛色。又山河大地。一一皆宗。

    智朗昏衢。夢驚長夜。

    識論雲。一切眾生。以第七識為長夜。如夢時不知是夢。覺時方悟。如迷時不了自心是佛。悟時方知。故經雲。佛者覺也。如睡夢覺。如蓮華開。

    貧室之金藏全開。

    大涅經雲。如貧女人。舍內多真金之藏。家人大小無有知者。時有異人善知方便。乃至即于其家。掘出真金之藏。女人見已。心生歡喜。生奇特想。眾生佛性亦復如是。若遇善友開發。明見佛性。心開意解。生大歡喜。

    𦦨宅之牛車盡駕。

    法華經明等賜一大車而出火宅。若了一切處唯是一心實相之旨。即是出宅義。

    紛然起作。冥冥而弗改真如。豁爾虛凝。歷歷而常隨物化。

    肇論雲。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此四不遷。即萬物皆不遷矣。則離動而無靜。離靜而無動。以一心動靜。豈有離也。

    大象無形。洪音絕聲。三光匿曜。河岳齊平。

    肇論雲。大象隱于無形。大音匿于希聲。此一心光橫吞萬象。更無縴毫于中發現。故傅大士頌曰。須彌芥子父。芥子須彌爺。山海坦然平。敲冰來煮茶。故知萬法盡入不二法門。一際平等。更不俟夷岳盈壑。續鳧截鶴。然後方平。

    向九居六合之中。隨作色空明之體。

    六合者。四維上下。九居者。一欲界天。二初禪天。三二禪天。四三禪天。五四禪天。六空處天。七識處天。八無所有處天。九非想非非想天。廣則二十五有四十二居處。並是有情受生居住之處。此皆因情想結成生死之身。業系二十五有之處。悉從心出。所以楞伽經雲。三界上下法。我說皆是心。又雲。心遍一切處。一切處遍心。法華經雲。三方及四維。上下亦復爾。如首楞嚴經雲。妙覺明心。先非水火。乃至汝以空明。則有空現。地水火風各各發明。則各各現。若俱發明。則有俱現。故知萬法但心為體。循業發現。所見不同。隨自想念而生差別。故雲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是以離自真心。更無一法。所有境界。皆是心光。

    于七大四微之內。分為色香味觸之名。

    七大者。一地大。二水大。三火大。四風大。五空大。六見大。七識大。如首楞嚴經雲。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淨本然。周遍法界。乃至推七大。皆無自性他性共性無因性。所以佛告阿難。若汝識性生于見中。如無明及與色空。四種必無。元無汝見。見性尚無。從何發識。若汝識性生于相中。不從見生。既不見明。亦不見。明一矚。即無色空。彼相尚無。識從何發。若生于空。非相非見。非見無辯。自不能知明色空。非相滅緣。見聞覺知無處安立。處此二非。空則同無。有非同物。縱發汝識。欲何分別。若無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別識明月。汝更細詳微細詳審。見托汝楮。相推前境。可狀成有。不相成無。如是識緣因何所出。識動見澄非和非合。聞听覺知亦復如是。不應識緣無從自出。若此識心本無所從。當知了別見聞覺知。圓滿湛然。性非從所。兼彼虛空地水火風。均名七大。性真圓融。皆如來藏。本無生滅。阿難。汝心粗浮。不悟見聞發明了知。本如來藏。汝應觀此六處識心。為同為異。為空為有。為非異同。為非空有。汝元不知如來藏中。性識明知。覺明真識。妙覺湛然。周遍法界。含吐十虛。寧有方所。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又本是一真心。分成六和合。如眼見之為色。耳聞之為聲。鼻嗅之為香。舌嘗之為味。身受之為觸。意知之為法。又祖師雲。處胎曰身。出世為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曰嗅香。在舌曰談論。在手曰執捉。在腳曰運奔。變現俱該法界。收攝不出微塵。識者喚作佛性。不識者喚作精魄。故雲一色一香。無非中道。

    德御神州。威靈法宇。通智海之宏津。立吾宗之正主。

    心為萬法之宗。宗者尊也主也。如楞伽經中。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不退轉法輪經雲。善知一切眾生無相。悉同法界。非見非不見。何以故。法界即是一切眾生心界。是名信行。南岳思大和尚雲。若學者先須通心。心若得通。一切法一時盡通。

    違情難信。如藕絲懸須彌之山。

    涅經雲。佛言。若有人能以藕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死。有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而已。不能一念即如來藏。故非圓意。

    入悟能談。似一手接四天之雨。

    如佛藏經雲。無名相中。假名相說。皆是如來不思議力。譬如有人。嚼須彌山。飛行虛空。石筏渡海。負四天下及須彌山。蚊腳為梯。登至梵宮。劫盡燒時。一唾劫火即滅。一吹世界即成。以藕絲懸須彌山。手接四天下雨。如來所說一切諸法。無相無為無生無滅。令人信解。甚為難有。甚為希有。又經雲。奇哉世尊。于無異法中。而說諸法異。故雲說法是大神變。無中說有。有中說無。豈非神變耶。

    居混沌之始。出恍惚之間。

    混沌之始者。以不知無始無明。最初一念。不覺而起。第八藏識。一半不執受。為無情世間山河大地等。一半有執受。為有情世間眾生五陰身等。皆從一心所造。不達此理者。此間周禮。或稱混沌。西天外道。或說冥初。老十雲。杳杳冥冥。其中有精。恍恍惚惚。其中有物。

    法雷震四生之幽蟄。慧日燭三界之重關。

    此一心宗。當悟之時。如迅雷震于長空。似千日照于曠野。能令墮業系之人。出三界之牢獄。溺生死之者。脫六趣之樊籠。

    不世之珍。抱玄門而寂寂。非常之道。任法性以閑閑。

    不世之珍者。以此心寶。非世之珍。非常之道者。此一心大道。非常情之所解。

    發覺根苗。胤靈筋骨。

    因心悟道。發心之初。即坐道場。便登祖位。

    若谷神之安靜。似幻雲之出沒。

    肇論雲。法身無像。應物以形。般若無知。對緣而照。萬機煩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干其慮。動若行雲。止猶谷神。豈有心于彼此。情系于動靜者乎。注雲。法身無形。能現眾像。聖智無知。能照萬機。無心應物。雖O而不撓其神。有難皆通。雖通而不干其慮。無心而動。動若行雲。心無定方。猶谷神之不死。絕彼此動靜之心也。老聃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注雲。谷者養也。人能養神則不死。神即五藏之神也。若五藏盡傷。則五神去矣。是謂玄牝者。注雲。玄者天也。牝者地也。主出入于鼻與天通。故鼻為玄也。主出入于口與地通。故口為牝也。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者。根者元也。言鼻口之門。是乃通天地之元氣。

    事因理顯。猶金烏照萬里之程。

    華嚴疏雲。理隨事變。一多緣起之無邊。事得理融。千差涉入而無礙。

    用就體施。如玉兔攝千江之月。

    證道歌雲。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一法遍含一切法。我性常與如來合。

    非相非名。孤寂幽清。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非異盈。

    一言者。約略說。約理說。殊說者。約廣說。約事說。故不動一心而演諸義。不壞諸義而顯一心。即卷常舒。如來于一言語中。演說無邊契經海。即舒常卷。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草木四微。從地而生。還歸地滅。猶波浪鼓動。依水而起。還復水源。如法從心生。還歸心滅。故經雲。當處生。當處滅。又華嚴經頌雲。佛智通達淨無礙。一念普知三世法。皆從心識因緣起。生滅無常無自性。所以清涼疏雲。華嚴經者。統唯一真法界。謂總該萬有。即是一心也。

    吞苦霧而浸邪峰。須澄性海。

    性海泓澄。湛然明淨。當悟心之時。能盡苦源。頓消邪見。故般若心經雲。行深般若之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降四魔而夷六賊。應固心城。

    四魔者。一天魔。二陰魔。三死魔。四煩惱魔。首楞嚴經雲。六為賊媒。自劫家寶。心城者。華嚴經入法界品中。寶眼主城神為善財言。應守護心城。謂畢竟斷除慳嫉諂誑。應清涼心城。謂思唯一切諸法實性。應增長心城。謂成辦一切助道之法。應嚴飾心城。謂造立諸禪解脫宮殿。應照耀心城。謂普入一切諸佛道場。听受般若波羅蜜法。應增益心城。謂普攝一切佛方便道。應堅固心城。謂恆勤修習普賢行願。應防護心城。謂常專御捍惡友魔軍。應廓徹心城。謂開引一切諸佛智光明。應善補心城。謂听受一切佛所說法。應扶助心城。謂深信一切佛功德海。釋曰。夫城者。能防外寇。護國安人。堅密牢強即無眾患。況心城須護。密守關津。無令外緣六塵魔賊所侵。內結煩惱奸臣所亂。防非禁惡。常施瑩淨之功。立德運慈。廣備莊嚴之事。遂得四門無滯。一道常通。力敵大千。威臨法界。可以撫提弱喪。攝化無遺。伏外降魔。永固真基者矣。

    廣演玄風。長施法利。

    沙門唯以弘教說法。能報佛恩。首楞嚴經頌雲。將此深心奉塵剎。是則名為報佛恩。又證道歌雲。默時說。說時默。大施門開無擁塞。

    諸聖不改其儀。

    此一心法。是古今千聖不易之道。

    萬邪莫回其致。

    邪不干正。天魔不能壞。外道不能亂。故雲。天魔外道皆法印。魔界即佛界。外道經書皆是佛說。既同輪並駕。焉能壞乎。

    十軍三惑。消影響于幻場。

    十軍者。佛偈雲。欲是汝初軍。憂愁為第二。饑渴第三軍。渴愛為第四。第五睡眠軍怖。畏為第六。疑為第七軍。含毒為第八。第九利養軍。著虛狂名聞。第十軍自高。輕慢出家人。諸天世間人。無能破之者。我以智慧力。摧伏汝軍眾。汝雖不欲放。到汝不到處。是知戰魔軍者。即是自心魔。終無心外境。能與心為緣。但是自心生。還以心為相。三惑者。一見思惑。二塵沙惑。三無明惑。若直了心者。不唯十軍三惑。乃至八萬四千塵勞門。悉皆殞滅。故偈雲到汝不到處。消影響于幻場者。如寶積經雲。爾時世尊告幻師言。一切眾生及諸資具皆是幻化。謂由于業之所幻故。諸比丘眾亦是幻化。謂由于法之所幻故。我身亦幻。智所幻故。三千大千一切世界亦皆是幻。一切眾生共所幻故。凡所有法無非是幻。因緣和合之所幻故。但了一心。諸幻自息。故寶藏論雲。一切皆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智刃慧刀。利鋒芒于實地。

    以智慧劍。殺煩惱賊。

    一言合理。天下同歸。

    一言契理。天下知音。故雲。名無翼而長飛。道無根而永固。

    體標奇而顯妙。用含虛而洞微。可謂鎮敵國之寶珠。千金罕易。挺驚人之法將。萬古傳輝。

    敵國之寶珠者。此心或為無價之寶。或在輪王頂上。或處貧子衣中。龍女親獻而成佛剎那。善友求之而利濟無盡。驚人之法將者。說心地法門之時。天魔膽落。外道魂驚。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為釋迦右面弟子。稱為法將。

    動而無為。寂而常照。立佛道之垣牆。樹修行之大要。

    大約修行。不出定慧一心。真如妙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觀。非能所觀而分二法。

    畫出山河國土。意筆縱橫。分開赤白青黃。心燈照耀。

    華嚴經頌雲。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陰悉從生。無法而不造。心光照耀者。大般若經雲。若幽冥世界。及于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般若者即心智之光。華嚴論雲光明覺品者。為令信心。自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

    性自神解。不同虛空。或垂本以顯跡。或居邊而即中。猶師子就人之機理標徑直。

    痴狗逐塊。師子就人。此喻上機聞法。直了心宗。不隨問答。逐語生解。

    如王索一錘之器。言下全通。

    王索寶器。須是一錘便成。第二第三錘成。皆不中進。此喻一言之下。便契無生。不須再問。落于陰界。

    慧海關防。靈園苗裔。遍滋廣攝而不揀高低。豎徹橫該而混同粗細。

    一心廣備。不擇上中下機。以是一際平等法門。故豎徹三際。橫亙十方。覽而不遺。收無不盡。粗處粗現。細處細現。粗細隨緣。法體恆寂。唯心之旨。常無變易。

    作一種之光輝。為萬途之津濟。

    大莊嚴經論。說求唯識人頌雲。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貪光及信光。二光無二體。釋曰。求唯識人。應知能取所取。此之二種。唯是心光。如是貪等煩惱光。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無染淨二法。何以故。不離心光別有貪等信等染淨法故。二光亦無相。偈曰。種種心光起。如是種種相。光體非體故。不得彼法實。釋曰。種種心光。即是種種事相。或異時起。或同時起。異時起者。謂貪光光等。同時起者。謂信光進光等。光體非體等者。如是染位心數淨位心數。唯有光相。而無光體。是故或世尊不說彼為真實之法。

    鬼沒于明燈。

    如人中疑鬼。以燭照之。豁然疑解。況心外見法。了心即無境。

    毛輪消于厚翳。

    如人目有翳。空中見毛輪。況不識心人。妄見心外之境。如密嚴經頌雲。幻事毛輪等。在在諸物相。此。皆心變異。無體亦無名。

    確乎不拔。高超變易之門。

    萬法不遷。一心常住。但當見性。自斷狐疑。余曾親推。似見斯旨。如宗鏡中引不遷論雲。旋嵐偃岳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歷天而不周。疏雲。前風非後風。故偃岳而常靜。前水非後水。故競注而不流。前氣非後氣。故飄鼓而不動。前日非後日。故歷天而不周。鈔雲。然自體念念不同。則初一念起時。非第二念時。乃至最後吹著山時。非初起時。則無前念風體。定從彼來。吹其山也。且山從初動時。以至倒臥地時。其山自體念念不同。則初一念動時。非第二念動時。乃至最後著地時。非初動時。則無初動山體。定從彼來。至著地時。斯皆風不至山。岳不著地。雖旋嵐偃岳。未曾動也。以此四物。世為遷動。然雖則倒岳歷天。皆不相知。各不相到。念念自住。各各不遷。且如世間稱大。莫遇四大。四大中動。莫越風輪。以性推之。本實不動。如義海雲。鑒動寂者為塵。隨風飄是動。寂然不起是靜。而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今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成。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本不動。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今觀此風周遍法界。湛然不動。寂爾無形。推此動由。皆從緣起。且如密室之中。若雲有風。風何不動。若雲無風。遇緣即起。或遍法界拂。則滿法界生。故知風大不動。動屬諸緣。若于外十方虛空中。設不因人拂。或自起時。亦是龍蜃鬼神所作。以鬼神屬陰。至晚則風多故。乃至劫初劫末成壞之風。並因眾生業感。世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緣會則生。緣散則滅。若執自然生者。合常生。何得緊縵不定。動靜無恆。故知悉從緣起。又推諸緣和合成事。各各不有。和合亦無。緣緣之中。俱無自性。但是心動。反推自心。心亦不動。以心無形故。起處不可得。即知皆從真性起。真性即不起。方見心性。遍四大性。體合真空。性無動靜。以因相彰動。因動對靜。動相既無。靜塵亦滅。故首楞嚴經雲。性風真空。性空真風。即斯旨矣。

    湛爾唯堅。永出輪回之際。

    此心前際不生。中際不住。後際不滅。故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世間相者。即眾生五陰心。離五陰無世間。何者。無情世間。即眾生心變。既從心變。一一隨心。常住真如之法位。

    妙極眾象。理統諸方。如積海而含萬水。猶聚日而放千光。

    此一點靈台自性光明。遍照法界。無法不收。故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現處即心。更無別體。如圓覺疏序雲。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所謂真淨明妙。虛徹靈通。卓然而獨存者也。眾生之本原。故曰心地。諸佛之所得。故曰菩提。交徹融攝。故曰法界。寂靜常樂。故曰涅。不濁不漏。故曰清淨。不妄不變。故曰真如。離過絕非。故曰佛性。護善遮惡。故曰總持。隱覆含攝。故曰如來藏。超越玄秘。故曰密嚴國。統眾德而大備。鑠群昏而獨照故曰圓覺。其實皆一心也。背之則凡。順之則聖。迷之則生死始。悟之則輪回息。親而求之。則止觀定慧。推而廣之。則六度萬行。引而為智。然後為正智。依而為因。然後為正因。其實皆一法也。終日圓覺而未嘗圓覺者凡夫也。欲證圓覺而未極圓覺者菩薩也。住持圓覺而具足圓覺者如來也。離圓覺無六道。舍圓覺無三乘。非圓覺無如來。泯圓覺無真法。其實皆一道也。三世諸佛之所證。蓋證此也。如來為大事出現。蓋為此事也。三藏十二部一切修多羅蓋詮此也。釋曰。心之一法。名為普法。欲照此心。應須普眼虛鑒。寂照靈知。非偏小而可窮。以圓滿而能覺。故曰圓覺。此約能證也。真如妙性。寂滅無為。具足周遍。無有缺減。故曰圓覺。此約所證也。能所冥合。唯是一心。此一心能為一切萬法之性。又能現三乘六道之相。攝相歸性。曾無異轍。則世間出世間升降雖殊。凡有種種施為莫不皆為此也。離此。則上無三寶一乘。下無四生九有。

    文圃義圍。言將發而詞喪。清神靜思。意欲緣而慮亡。

    言將發而詞喪者。首楞嚴經雲。用世語言。入佛知見。如將手掌捉摩虛空。徒益自勞。虛空雲何隨汝執捉。意欲緣而慮亡者。般若經雲。如𧉑𧉿蟲。處處能泊。而不能泊火𦦨之上。如意根遍緣一切境。而不能緣般若。以心智路絕故。

    處眾不群。居尊匪獨。

    志公和尚歌雲。處眾不見嘩。獨自亦無寂寞。

    闡大道之基s。布教海之漩骸A吮縟櫓 婊br />
    大涅經雲。如盲問乳。不知乳之正色。如無己眼。隨他問答。不達自心。若上上機人。一聞千悟。獲大總持。

    達觀象之明目。

    大涅經。明眾盲摸象。各說異端。不見象之真體。亦況錯會般若之人。依通見解。說相似般若。九十六種外道。及三乘學者。禪宗不得旨人。並是不見象之真體。唯直下見心性之人。如晝見色。分明無惑。具己眼者。可相應矣。

    躡薩雲路兮非近非遠。詣清涼池兮不遲不速。

    薩雲路者。即眾生心。了之即是。非論近遠。清涼池者。即一心圓明。無塵垢熱惱。故雲清涼。智論雲。有目無足。不到清涼池。有足無目。亦不到清涼池。目足更資。方能得到。頓悟自心為目。如說修行為足。故須理事齊運。定慧雙修。方入一心之智海也。

    出一語兮海竭山崩。提妙旨兮天翻地覆。舉圓宗兮敷至理。法界橫關。括眾義兮掩群詮。禪門嚙鏃。

    宗門中有嚙鏃句。不通問答。

    念念而靈山出世。步步而兜率下生。

    華嚴論雲。一念相應一念佛。大集經雲。貪痴出。即是佛出。又如來藏經雲。我以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痴諸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結加趺坐。儼然不動。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備足。如我無異。及經頌雲。我今解了如來性。如來今在我身中。我與如來無差別。如來即是我真如。又成佛之義。隨門不同。古釋有四。一約性。即一真法界。二約相。即無盡事法。三性相交徹。顯此二門不即不離。四以性融相。德用重重。初約體門者。問。體是佛不。答。是約無礙。應成四句。一是佛。法性身無所不至故。經雲性空即是佛故。二非佛。絕能所覺為其性。平等真法界。非佛非眾生故。三亦佛亦非佛。以法性無自性故。四雙非。性與無性雙泯絕故。經雲。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世一切空。是則諸佛見。二就相門有二。一情。二非情。真心隨緣變能所故。然此二門。各皆染淨。謂無明燻真如。成染緣起。真如燻無明。成淨緣起。染成萬類。淨至成佛。以修淨緣斷彼染緣。方得成佛。依此二義。則生佛不同。于淨緣中。復有因有果有純有雜。若約純門。隨一菩薩盡未來際唯修一行。一一皆然。若約雜門。萬行齊修盡未來際。若約因門。盡未來際常是菩薩。若約果門。盡未來際常是如來。經雲。為眾生故。念念新新成等正覺。若雙辯門。盡未來際修因得果。若約雙非。盡未來際非因非果。便同真性。今正約以性融相。一成一切成。成與不成。情與無情。無二性故。法界無限故。佛體普周故。色空無二故。法無定性故。十身圓融故。緣起相由故。生界無盡故。因果周遍故。遠離斷常故。萬法虛融故。故說一成一切成也。非謂無情亦有覺性。同情成佛。若許成佛。此成則能修因。無情變情。情變無情。便同邪見。又此眾生乃是像上之摸者。以見自成。即見他成。如雲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此有三意。一雲同一無性故得現成者。謂既無二性佛證一性得成佛故。生隨一性皆成佛矣。二雲妄性本虛生元是佛者。生自有妄。見生非佛。佛了妄虛。生何非佛。三真性叵得非今始成者。若有可得。今得成佛。證性叵得。佛非始成佛本是佛。佛之本佛。何異生佛。是故一成一切皆成。亦可說言。若一不成一切不成。同一性故。今是成佛門故。故一切皆成佛也。

    娑婆現華藏之海。

    還源觀雲。是以大智圓明。睹縴塵而觀性海。真源朗現。一塵之處現全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華嚴記雲。華藏淨緣熟。娑婆為華藏。娑婆染緣熟。華藏現娑婆。此皆轉名不轉體。但隨心現。如法華經三變淨土。變心耳。又雲。華藏世界海者。以無盡大願風輪。持大悲水。生無邊行華。以法性虛空。能容萬境。重疊無礙。于其水上生一大蓮華。周法空界。名種種蕊香幢。明根本智。起差別智。行差別行。名蕊。如經頌雲。譬如心王寶。隨心現眾色。眾生心淨故。得見清淨剎。又雲。譬如眾繢像。畫師之所作。如是一切剎。心畫師所成。又雲。無量諸剎種。隨眾生心起。又雲。一一心念中。出生無量剎。

    園林為王舍之城。見聞覺知。運普賢無盡之行。周旋俯仰。具文殊本智之名。

    先德雲。文殊即是眾生現行分別心。普賢即是眾生塵勞業惑行。又普賢身同虛空性。一切眾生以為生死。是以能對現色身。以同是虛空性故。又雲。六根三業。並是文殊實相。體周萬象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普賢耶。

    從實分權。

    從一乘實。分出三乘權。從三乘權。會歸一乘實。即是從心而開三。從心而合一。又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體無別。

    因別顯總。擲大千于方外。吸海水于毛孔。

    因別顯總者。以用彰體。因境識心。非總無以出別。非別無以顯總。如淨名經雲。擲娑婆于界外。移妙喜于此方者。是明即近即遠。即穢即淨。不出一心矣。又雲海水入毛孔者。台教雲。識得海水真性。即是毛孔真性。故雲海水入毛孔。又雲芥納須彌者。一切眾生無明心。即是佛心。是名須彌入芥。設有無邊不可思議神變之事。皆同此釋。華嚴記雲。佛智平等如虛空。則眾生之界。皆是如來智中之物。二者智能包納。猶是智類。今毛孔頓現。則細巨頓收。良以色性融無礙故。以性融相。為本真心之力也。

    妙位初成之際。天雨四華。無明欲破之時。地搖六動。

    天雨四華者。台教雲。表菩薩四位。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回向位。四十地位。華是柔軟義。亦表于行。亦表于善根。菩薩以行入位。故天雨華。然皆是心華。般若經雲。此非天華。亦非意樹華。乃是無生華。地搖六動者。是破無明。動六根之堅執。執從心生。亦是動于心地。

    理事無礙。

    理能成事。事能顯理。有理事無礙。有事事無礙。華嚴記雲。周遍含容觀中。有事事無礙者。菩薩雖復看事。即是觀理。然說此事為不即理者。以事虛無體。而不壞相。所以觀眾生。見諸佛。觀生死。見涅。以全理之事。恆常顯現。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若也即理。是不全矣。如金鑄十法界像。一一像全體是金。不可更言即金也。

    本末同歧。

    因本示末。末還歸本。如心無自性。因境而生。境無自性。因心而現。能所互成。一體無異。如百門義海雲。若以塵唯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泯。泯者泯其體外之見。存者存其全理之事。即泯常存。即存常泯。

    橫吞五乘之粹。

    五乘者。一人乘。二天乘。三聲聞乘。四緣覺乘。五菩薩乘。持五戒。得人乘。持十善。得天乘。修四諦法。得聲聞乘。修十二因緣法。得緣覺乘。修六度行。得菩薩乘。乃至三乘四乘一乘。皆從一心而出。所以楞伽經頌雲。諸天及人乘。聲聞緣覺乘。諸佛如來乘。我說此諸乘。乃至有心轉。諸乘非究竟。若彼心滅盡。無乘及乘者。故知三乘五性。皆自心生。若無于心。既無能乘之人。亦無所乘之法。故雲無乘及乘者也。

    圓舒八藏之奇。

    八藏者。一漸教。二頓教。三不定教。四秘密教。五藏教。六通教。七別教。八圓教。如經雲。十二分教。于真如法界流出。以心為體。演出無窮。何者。若心空。演出聲聞藏。若心假。演出菩薩藏。若心中。演出佛藏。

    從心而出心。猶蘭生蘭葉。因意而發意。似檀孕檀枝。

    境從心變。變是自心。從心現心。更無異物。如寶積經偈雲。如鑽木出火。要假眾緣力。若緣不和合。火終不得生。是不悅意聲。畢竟無所有。知聲性空故。亦不復生。不在于聲。亦不身中住。因緣和合起。離緣緣不生。如因乳等緣。和合生酥酪。自性無起。因于粗惡事。愚者不能了。熱惱自燒燃。應當如是知。究竟無所有。性本寂靜。但有于假名。恚即實際。以依真如起。了知如法界。是名三昧。又偈雲。是大夜叉身。從于自心起。是中無有實。妄生于恐怖。亦無有怖心。而生于怖畏。觀法非實故。無相無所得。空無寂靜處。現此夜叉身。如是知虛妄。是夜叉三昧。且夜叉一身。于外相分甚為粗惡。令人怖畏。之門。是根本煩惱。最能煩亂。此內外二法。尚成三昧。舉一例諸。可為一心龜鏡。則若境若心。皆成正受。如華嚴經偈雲。禪定持心常一緣。智慧了境同三昧。

    不空之空。非有之有。

    心空。則無性而空。空而不空。心有。則無性而有。有而不有。不有之有。有顯一如。不空之空。空成萬德。可謂摧萬有于性空。蕩一無于畢竟矣。則張心無心外之境。張境無境外之心。若互奪兩亡。心境俱泯。若相資並立。心境宛然。又二而不二。心境冥一。不二而二。心境歷然。又心外無境故難入。境外無心故甚深。

    如外無智而可知。智外無如而可守。

    華嚴經雲。智外無如為智所入。如外無智能證于如。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豈離寂外別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則收法不盡。若如外有智。真如則不遍智中。舉一全收。不容相並。如經雲。無有少法與法同住。則顯法性無容並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斷證。唯實教宗。又如是所證。智是能證。能所冥合。心境一如。

    帝網而重重交映。非一非多。

    此是十玄門中。第七因陀羅綱境界門。如天帝殿。珠綱覆上。一明珠內。萬象俱現。諸珠盡然。又互相現影。影復現影。重重無盡。故千光萬色。雖重重交映。而歷歷驅分。亦如兩鏡互照。重重涉入。傳輝相寫。遞出無窮。此況一心真如無盡之性。流出萬法。影現法界。無盡無窮。

    芥瓶而歷歷分明。不前不後。

    華嚴疏雲。炳然齊現。猶彼芥瓶。即十玄門中。第三微細相容安立門。一能含多。即曰相容。一多不雜。故雲安立。炳者明也。一者是所合微細。如琉璃瓶盛多芥子。炳然齊現。不相妨礙。非前非後。此況一心能含萬法。性相歷然。

    注心賦卷第二

    d新纂續藏經第63冊No.1231心賦注

    注心賦卷第三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忘心而照。無念而知。若瑞草生于嘉運。如林華結于盛時。

    忘心而照者。寶藏論雲。唯道無根。靈固常存。唯道無體。微妙恆真。唯道無事。古今同貴。唯道無心。萬物圓備。無念而知者。眾生有念而知。聲聞無念無知。菩薩無念而知。如書雲。天何言哉。四時行焉。春生夏長。應不失時。

    頓息疑情。現額珠于明鏡。

    大涅經雲。王家有力士。眉間有金剛珠。因斗而沒。後有良醫。執鏡以照其額。珠陷入膚中。分明顯現。此況一切眾生身中佛性。無智照之力。隱而不現。後遇善友。得悟心鏡。了了見性。亦復如是。余曾集心鏡錄一百卷。以心為鏡。洞徹十方。一法相宗。以第八識為鏡。二法性宗。以如來藏性為鏡。如楞伽經雲。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言如來藏為鏡者。起信論雲。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雲何為四。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二者因燻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燻眾生故。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離和合相。純淨明故。四者緣燻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釋曰。四鏡之名者。一空鏡。謂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故。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四中。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為二。後二約體用為二。又前二體。後二相。

    全澄亂想。獲真寶于春池。

    大涅經雲。如人游春池。失琉璃寶。諍競入水。取瓦礫而歸。有一智人。安徐入水。乃獲真寶。故雲。探珠宜靜浪。動水取應難。定水澄清。心珠自現。又莊嚴經論說。有人見雹謂是琉璃。收之瓶內皆悉成水。後見真琉璃。亦謂為雹。棄而不取。世人皆是不應取而取。應取而不取也。不應取而取者。如但隨外境。不向內觀。應取而不取者。如不信自心。反求他學。

    體廣用深。

    如龍以一滴水。可浸陵谷。人以一燼火。可夷阿房。皆是現前唯心所變。日用而不知者。自稱眇劣。不逮聖人。一何悲哉。志公和尚偈雲。法性量同太虛。眾生發心自小。

    文豐理詣。攀覺樹以分枝。受輪王之解髻。

    法華經雲。譬如強力轉輪聖王。兵戰有功。賞賜諸物。如有勇健能為難事。王解髻中明珠賜之。能戰心魔。心珠自現。故融大師雲。若能強戰有功勛。髻中明珠終不惜。

    初終交徹。即凡心而見佛心。理事該羅。當世諦而明真諦。

    即凡心而見佛心者。如華嚴經頌雲。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雲。假使百千劫。常見于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痴惑網。系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雲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于本覺。諸佛之果顯于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則眾生之佛。故雲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又華嚴演義雲。謂真該妄末。妄徹真源。如波與濕。無有不濕之波。無有不波之濕。其真妄所以交徹者。不離一心故。妄攬真成。無別妄故。真隨事顯。無別真故。真妄名異。無二體故。真外有妄。理不遍故。妄外有真。事無依故。若約涅生死說者。生死即涅。妄徹真也。如波徹水源。涅即生死。真徹妄也。如水窮波末。故中論雲。生死實際。即涅際。涅實際。即生死際。如是二際者。無毫𨤲差別。即是交徹也。生死涅際既爾。乃至心境。能所。染淨。自他。一切萬法。皆同一際。一際者。即無際也。實際也。一切諸法。皆與實際為定量。今古凡聖不可易也。所以雲。道俗之不夷。二際之不泯。菩薩之憂也。又一切法皆如。豈妄外有真。又真如遍一切處。豈真外有妄。是知真妄常交徹。亦不壞真妄之相。則該妄之真。真非真而湛寂。徹真之妄。妄非妄而雲興。故雲當世諦而明真諦也。

    龍宮詮奧。海藏抽奇。空里披文之際。

    寶性論雲。有一智人。恐如來教法將滅。遂仰書一藏經文于空中。莫有知者。況心中具一切法門。此約空門顯心。

    塵中剖卷之時。

    華嚴經雲。一微塵中有大千經卷。有一明眼人。破塵出經卷。亦況眾生情塵中。具無量教法。此約有門顯心。如台教雲。破塵出卷者。恆沙法門。一心中曉。

    覺華枝秀。忍草苗垂。臨太華之猶低。機前鵬翥。

    大鵬翼翥九萬九千里。豈黃雀能及乎。此況直了自心圓信成就。豈小機劣解而能逮乎。機前者。本心成現。意在言前。不涉迷悟。不待問答。經雲。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又祖師雲。虛明自照。不勞心力。

    比毗嵐之未速。言外鷹馳。

    目擊道存。不待言說。如法華經雲。其疾如風。又雲疾走往捉。又雲乘此寶乘直至道場等。皆喻識心見道疾矣。祖師雲。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者遲也。

    身泛禪河。手開玄鑰。執石為珍。

    阿那律執瓦礫皆變珠珍。又如福德人捉石成金。如了妄心無體。即是真心。達煩惱性空。成菩提大道。如執毒成藥。變石為金矣。

    攬草成藥。

    耆婆攬草無非是藥。達士見境無非是心。

    傳智𦦨兮胡假世燈。

    經雲。有光能照法界。豈須冥處燃燈。以智慧光破愚痴暗。此心燈者。亦雲無盡燈。有何盡耶。

    受佛職兮寧齊天爵。

    十地菩薩示受佛職位。如來十號是佛職。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此一真心。可謂富貴。可謂尊極。故雲無等等。天爵者。即仁義也。

    貿內珠而自省。不探驪龍。

    法華經雲。譬如有人至親友家。醉酒而臥。是時親友官事當行。以無價寶珠系其衣里。其人醉臥都不覺知。乃至親友會遇見之。示以寶珠。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故劍南和尚歌雲。自從識得此明珠。釋梵輪王俱不要。

    受密印而明知。靡求干鵲。

    佛佛授手。祖祖相傳。皆默傳心印。又華嚴經說海印三昧印。即是喻香海澄停。湛然不動。四天下中色身形像。皆于其中而有印文。如印印物。亦猶澄波萬頃。晴天無雲。列宿星月。朗然齊現。無來無去。非有非無。不一不異。當知如來智海亦復如是。識浪不生。至明至靜。無心頓現。一切眾生心念根本。並在智中。如海含像。如經頌雲。如海普現眾生身。以此說名為大海。菩提普印諸心行。是故正覺名無量。靡求干鵲者。書雲。張顥因睹墮鵲。視眾人爭取之。乃化為石。錘破。其文有印雲。張顥忠孝侯印。後顥乃仕晉封侯。此是世間行忠孝獲斯符印。豈同祖佛所傳心印耶。

    迷時徒昧。諦處非難。念想而如山不動。襟懷而似海常安。

    迷時心外見境。寓目生情。取舍萬端。無時暫暇。若知心是境。見無心外法。逢緣自寂。身心坦然。

    實際無差。與三世佛而一時成道。真空平等。共十類生而同日涅。

    如台教雲。如過去有佛。號住無住。發願使己國眾生同日同時成佛。即日涅。又賢劫前。有佛號平等。亦願己國及十方眾生亦同日成佛。即日滅度。故淨名經雲。觀一切眾生即菩提相。不復更得。一切眾生即涅相。不復更滅。華嚴經雲。如來初成正覺時。于自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以無性故。悉皆平等。隨染緣時成眾生亦無性。隨淨緣時成佛亦無性。以皆從緣生故。無性理同。故雲實際無差。真空平等者。經中頌雲。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則不生。既達境唯心。便舍外塵相。從此息分別。悟平等真空。問。如上所說。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竟。則何用諸佛出世。答。為劣解眾生。母胎出現。上上根人。諸佛不出不沒。又為一切眾生不知如是事故。諸佛出世說此實法。如淨名雲。說眾生空。是真實慈。又約化門。說成佛度眾生之義。即化辯真。亦非二見。如有難雲。諸佛有誓願。度盡一切眾生。方成正覺。如今眾生未度。何得先成。有違本願。如古師雲。如實義者。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昔度盡誠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生而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心若不分。法終無咎。是之而六蔭七情。非之而二頭三手。

    于一心真境之上。說是說非。皆是情生意解。無有實義。故信心銘雲。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如大集經雲。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

    從因緣而生起。

    三教所宗。儒則宗于五常。道宗自然。佛宗因緣。然老子雖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似有因緣。而非正因緣。言道生一者。道即虛無自然。故彼又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謂虛通曰道。即自然而然。是雖有因緣。亦成自然之義耳。佛法雖有無師智。自然智。而是常住真理。要假緣顯。則亦因緣矣。故教說三世修因契果。非無善因惡因。故楞伽經。大慧白佛。佛說常不思議。彼諸外道亦有常不思議。以無因故。我說常不思議有因。因于內證。豈得同耶。是則真常。亦因緣顯。淨名雲。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法華雲。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經雲。一切諸法。因緣為本。中論雲。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者。則真空中道。亦因緣矣。若爾。涅十六雲。我觀諸行悉皆無常。雲何知耶。以因緣故。若一切法從緣生者。則知無常。是諸外道。無有一法不從緣生。是故無常。則外道有因緣矣。釋曰。此明外道在因緣內。執于緣相。以為常住。是故破之言無常耳。今明教詮因緣妙理。具常無常。豈得同耶。況復宗者從多分說。所以因緣是所宗尚。不應致疑。

    不同兔角之無。向正法而施為。豈類干城之有。

    真空是不空之空。空該有表。妙有是不有之有。有徹真源。一切正法從因緣而生。是依他起性。不同兔角斷滅之無。乾闥婆城日光暫現。是眾生遍計性所執之有。夫有無難解。多落斷常。如華嚴記雲。一者或說妄空真有。如涅經雲。空者所謂生死。不空者所謂大般涅。二者妄有真空。真空即是性。俗有即是相。三者俱空。相待無性故。四者俱有。性相不壞故。于諦常自二。于解常自一故。

    德業無盡。至理難論。恆一恆異。常泯常存。

    此一心法。是無盡之藏。大法之源。若悟入之人。功齊妙覺。不可以一異斷常情見之解矣。

    說證說知。背天真而永沈有海。無照無悟。失圓修而常鎖空門。

    若于真心執有修有證。違背天真之佛故。若執無修無照。又失圓修。李長者論雲。策修而至無修。方知萬法無修。又雲。忻寂不當。放逸還非。以有作者故。所以若執有滯空。皆不達自心一色一香中道之旨。如華嚴疏雲。事理雙修。依本智而求佛智者。若執禪者。則依本智性。無作無修。鏡常自明。不拂不瑩。若執法者。須起事行。當求如來依他勝緣。以成己德。並為偏執。故辯雙行。若言依本智者。約理無偏。智性本具足故。若言而求佛智者。約事無所求中。吾故求之。所以心鏡本自久翳塵勞。恆沙性德並埋煩惱。是故須隨順法性。修證波羅蜜。以助顯故。諸佛已證。我未證故。又理不礙事不妙理故。事不礙理。求即無求故。若此之修。修即無修。為真修矣。

    大體焉分。隨機自別。萬派而豈有殊源。千車而終無異轍。

    心為萬法根源。如六妙門雲。此為大根人善識法要。不由次第。懸照諸法之原。所謂眾生心也。一切法由心而起。若能反觀心性。不得心原。即知萬法皆無根本。

    不隱不顯。四聰而莫認真歸。

    四聰而莫認真歸者。絕觀論雲。夫道者。若言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言眾人得之。道即有窮。若言各各有之。道即有數。若言總共有之。方便即空。若言修行得之。造作非真。若言本來有之。萬行虛設。何以故。非限量之所分別故。

    無性無形。

    無性無形者。華嚴經雲。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又雲。以佛眼觀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竟。皆同一性。所謂無性。乃至大悲之體。故得起悲。二由眾生不知無性。佛證無性。故化令得知。如淨名雲。說眾生空。是真實慈。

    妙辯而難窮實說。

    肇論雲。釋迦掩室于摩竭。淨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听而雨華。此則理為神御。口以之默。豈曰無辯。辯而不能言也。

    冥心合道。意解難明。了達而尚非于智。參詳而豈在于情。

    此一心法門。是諸佛秘藏。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唯應親省。莫能知之。故祖師傳法偈雲。認得心性時。可說不思議。了了無所得。得時不說知。如般若無知論雲。直言以真諦之所征求般若之智。即般若之智非是有知。何者。為真諦之緣。唯是中道第一義空無相之理。所知之緣。既是無相。能知之智。安得有知耶。故不然也。惑人皆緣色生識者。當對色時。率爾眼識同時意識剎那起時見色。此色即是第八識中相分依他似有境之色。此色當現時。未有一切相。由此色境為緣。引生第二念尋求心。此尋求心。即是第六意識。故雲緣色生識。是名見色者。由有尋求心生故。即此尋求心。緣本色境不著。便即變影而緣。即變出一切森羅萬像之相。遂于此影像相上。起其現量之心。不了本空。執為實有。取色分劑。計從外來。故雲是識見色。此即惑境有相。惑智有知也。反此真智即不緣者。此明悟人。不緣色生識也。何者。由其悟之人。達其諸法本體皆空。猶如幻夢。無有真實。但從自識所變。畢竟無前境界可得。故起信雲。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即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諸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為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當知萬法。唯是自心現量見。妄計為有。若能心無妄念。了法本空。即無一切境界之相。何有于色可緣。既無有色可緣。即不緣色生識。故即無取相。無色可緣。故即無有相。既無有相之惑境。即是無相之真境。既無取相之惑智。即是無知之真智。此乃真境無相。真智無知。為斯義故。以緣求智。智即非知也。

    化人舞而幻士歌。誰當斷送。木馬奔而泥牛斗。孰定輸贏。

    有學人問新豐價和尚。得何道理。便住此山。答曰。見兩泥牛斗入海。直至如今無消息。木馬泥牛。此非心識思量之境界。

    故知唯識唯心。無二無別。

    般若經雲。一切智智清淨。乃至一切法清淨。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故。是知諸法與心。全同非分同。體用無別。相連不斷。似分能所。徹底無差。

    一旨而已絕詮量。

    萬法浩然。皆宗無相。舉一例諸。言思頓絕。

    萬法而但空施設。

    諸法無體。但空生空滅。設標名立體。皆是眾生想成。故經雲。若知一切國土皆想持之。如是得名初發心菩薩。何者。悟心為入道之始。又融大師雲。擾擾萬物空生死。如先德雲。安立水月道場。修習空華萬行。降伏鏡像魔軍。成就夢中佛事。

    虛生虛滅。唯情想而成持。

    首楞嚴經雲。想相為塵。識情為垢。二俱遠離。則汝法眼應時清明。雲何不成無上知覺。是知一切生死。皆從情想而生。情想若無。心道自現。故經雲。識停閑靜。想滅無為。

    似義似名。但意言而分別。

    如金剛三昧經雲。佛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一切境界。意言分別。制之一處。眾緣斷滅。何以故。一本不起。三用無施。住于如理。六道門杜。又攝論雲。從願樂位。乃至究竟位。若欲入唯識觀修如行。緣何境界。緣意言分別為境。離此無別外境。何以故。此意言分別。似文字言說及義顯現。唯有意言分別。無別有名言。菩薩能通達名無所有。則離外塵邪執。又此義依名言。唯意言分別。前以遣名。此下依名遣義。義者即六識所緣境。離名無別此境。名言既唯意分別。故義亦無別體。菩薩通達無所有。亦離外塵邪執。又此名義自性差別。唯假說為量。前已遣名義。名義既無。自性及差別雲何可立。若離假說。無別名義自性及名義差別。由證見此二法不可得故。名為通達。又六行集引識論雲。凡夫從本來意言分別有二種。一似名。二似義。名義攝一切法皆盡。此名義俱是意言分別所作。離此無別余法。以此文證。故知凡夫妄見境界。或名或義。皆是當時意言分別。如食浪蕩。妄見針火。據彼妄情。意謂是實。不知妄見。謂有外火。據實唯是意作火解。火則唯是意言分別。謂有火名。名是意言。謂有火事。事是意言。眾生妄見自身他身地水火風等。皆亦似彼。雖復就實唯識無外。據凡妄情。謂有能所。如古德雲。謂色等五塵界。是現量境。五識親證。都無塵相。如來藏中頓現身器無塵相。六七妄想謂有我法。想所現相。是分別變。分別變相。但可為境。而無實用。如日發𦦨。帶微塵而共紅。非實紅也。如水澄清。含輕雲而俱綠。非實綠也。如觀知畫像而非真。若了藏性。了塵境而為妄。故經雲。非不證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

    于一圓湛。折出根塵。外摶地水而成境。內聚風火而為身。

    首楞嚴經雲。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內外四大。合成其身。眾生第八藏識相分之中。半為外器。不執受故。半為內身。執為自性生覺受故。如來藏識何緣如此。法如是故。行業引故。如雲想澄成國土。知覺乃眾生。楞嚴經鈔雲。且妄見心動故外感風輪。由愛心發故外感水輪。由堅執心故外感地輪。由研求ㄐ墓釋飧謝鷳幀S傷拇蠊勢鵒F鵒始盡9手 繢胗星樾母薇 濉H裊宋廾韝疽荒鍆奈尢濉T蛑 有乃綾暇刮抻小br />
    持種之門。

    第八識。亦名本識。一切有為法種子所依止。亦名宅識。一切種子之所棲處。亦名藏識。一切種子隱伏之處。

    作生死之元始。

    顯揚論雲。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上業煩惱為緣。無始時來戲論燻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為體。此識能執受了別色根。根所依處及戲論燻習。于一切時。一類生死不可了知。

    總報之主。

    第八識為一切眾生總報之主。此識相及境不可分報。一體無異。此識能生一切煩惱業果報事。又總報業者。如受戒招得人身。是總報業。由于因中有有忍等。于人總報中而有妍丑。名別報業。

    為涅之正因。

    阿毗達經頌雲。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證傳。

    標實慧宗。

    法華經雲。于眾生心中開佛知見。古釋雲。佛知見者。即眾生真心。此心亦名實慧。亦名佛慧。

    成真性軌。

    台教于一心說三軌。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即是一心三德。以真性軌為一乘體。即是法身。觀照軌為般若。點真性寂而常照。名為報身。以資成軌為解脫。點真性法界含藏無量眾善。名為應身。

    具體而有法皆宗。

    真心為湛然常住不空之體。與萬法為宗。故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

    絕待而無塵可比。

    神性獨立。絕待無比。

    高高法座。非聲聞矬短之能升。

    淨名經雲。須彌燈王師子座。高八萬四千由旬。入居士室。諸新發意菩薩。及大弟子。皆不能升。況悟一乘圓教。非淺根所解。

    赫赫日輪。豈外道嬰兒之所視。

    經雲。如朝日初生。七日嬰兒若視。即失眼光。況外道無目。不能見如來智日。失正見之光。

    無偏無黨。至極至尊。總千岐而得旨。搜一切而歸根。

    絕觀論雲。雲何為宗。答。心為宗。雲何為本。答。心為本。雲何為體。雲何為用。答。虛空為法體。森羅為法用。如頓教五位門雲。第一識心者。語是心。見是心。聞是心。覺是心。知是心。此是第一悟。一一能知。如許多心皆是一心。一心能遍一切處。第二知身同無情身。不知痛癢好惡。一切皆是心。不干身事。心能作人。心能作畜。心能作魚。心能作鳥。第三破四大身。身即是空。空即是無生。空無內外中間。離一切相。第四破五陰。色陰若有。四陰不虛。色陰若無。四陰何有。第五見性成佛。湛然常住。

    眼底放光。照破十方之剎土。

    法華經雲。放一淨光。照無量國。心光普照。寧有邊耶。

    意根演教。碾開一代之法門。

    如來一代時教。並按眾生心說。離心更無一字可說。故金剛經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

    觸目相應。盈懷周匝。清白混同。水乳無雜。理從事變。存泯而盡逐緣分。事得理融。一多而常隨性合。意網彌布。心輪遍生。

    意網彌布者。一切諸法從意生形。則知意如密網。一切眾生不能出故。如經頌雲。諸法不牢固。但立在于念。善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若了法空。意地亦寂。則妄心幻境既虛。一道真心自現。心輪遍生者。上塵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三見。四等尋求。五等觀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一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于境轉。名有分。二心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三其心覺已。于此境上轉。見照屬彼。四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其善惡。五既察彼已。遂等觀徹。六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語其善惡。七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八動作既興。善惡而廢。遂更返緣前所作事。九既返緣已。退歸有分。任運緣故。名為九心。方成輪義。

    與群徒而作體。向萬物以安名。初居圓成現量之中。浮塵未起。

    前五轉識。及第八識。俱在現量。現量者。得法自性。不帶名言。無籌度心。是圓成語。不作外解。不落比非之量。媚慈又論雲。五識現量。總無二種顛倒。猶如明鏡現眾色相。第七染識。有想倒見倒。第六意識。具有三倒。取我法相。名為想倒。于想愛樂。復名心倒。于想計著建立。名見倒。

    後落明了意根之地。外狀潛呈。

    眼識與同時明了意識緣時。起分別心。作外量解。便成比量。則心外見法。

    原夫業識之宗。何成教訓。能所不分。是非焉運。

    三細識中。第一業識。未分能所。智解不生。如起信論雲。第一業識。以最微細作諸識本故。如是業識。見相未分。然諸菩薩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了一切法唯是識量。舍前外執。順業識義。說名業識。心不見心無相可得者。是明諸法非有之義。又楞伽經偈雲。身資生住持。若如夢中生。應有二種心。而心無二相。如刀不自割。如指不自觸。如心不自見。其事亦如是。若如夢中所見諸事是實有者。即有能見所見二相。而其夢中實無二法。三界諸心皆如此夢。離心之外無可分別。故言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而就自心不能自見。如刀指等。故言心不見心。既無他可見。亦不能自見。所見無故。能見不成。能所二相皆無所得。故言無相可得。

    因依轉相之內。倏起見心。

    于此第二轉識中。初起見分。

    俄關現識之間。忽陳相分。

    至第三現識。便立相分。如境現像。諸師所明一心法中。總有四分義。一相分。二見分。三自證分。四證自證分。相分有四。一實相名相。體即真如。是真實相故。二境相名相。為能與根心而為境故。三相狀名相。此唯有為法有相狀故。通影及質。唯是識之所變。四義相名相。即能詮下所詮義相分是。于上四種相中。唯取後三相而為相分相。又相分有二。一識所頓變。即是本質。二識等緣境。唯變影緣。不得本質。二見分者。唯識論雲。于自所緣有了別用。此見分有五類。一證見名見。即三根本智見分是。二照燭名見。此通根心俱有照燭義故。三能緣名見。即通內三分俱能緣故。四念解名見。以念解所詮義故。五推度名見。即比量心推度一切境故。于此五種見中。除五色根及內二分。余皆見分所攝。三自證分。為能親證自見分緣相分不謬。能作證故。四證自證分。謂能親證第三自證分緣見分不謬故。從所證處得名。此四分義。總以鏡喻。鏡如自證分。鏡明如見分。鏡像如相分。鏡後y如證自證分。故雲四分成心。

    光消積恕S吧渲鞀琛br />
    今所悟者頓豁自心。方省其所知境各從心現者。如翳目見明珠有。今淨眼觀瑩淨無瑕。美惡唯自見殊。珠體本末如一。當悟之時。如開藏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

    徹古而真源不散。該今而妙用常存。八萬四千之教乘。苗抽性地。三十七品之道樹。果秀靈根。

    三十七品法者。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此是一切菩薩助道之法。一一修習並從心起。何者。夫身受心法。俱無自性。了不可得。即四念處。觀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即四正勤。心性靈通。隱顯自在。即四神足。信心堅固。湛若虛空。即五根五力。覺心不起。即七覺支。直了心性。邪正不干。即八正道。不唯三十七品助道之法。塵沙佛法悉從心起。如入楞伽經偈雲。爾時佛神力。復化作山城。所有諸眾等。皆悉見自身。入化楞伽中。如來神力作。亦同彼楞伽。諸山及園林。寶莊嚴亦爾。一一山中佛。皆有大慧問。如來悉為說。內身所證法。出百千妙聲。說此經法已。佛及諸佛子。一切隱不現。羅婆那夜叉。忽然見自身。在己本宮殿。更不見余物。而作是思惟。向見者誰作。說法者為誰。是誰而听聞。我所見何法。而有此等事。彼諸佛國土。及諸如來身。如此諸妙事。今皆何處去。為是夢所憶。為是幻所作。為是實城邑。為乾闥婆城。為是翳妄見。為是陽𦦨起。為夢石女生。為我見火輪。為見火輪煙。我所見雲何。復自深思惟。諸法體如是。唯自心境界。內心能證知。而諸凡夫等。無明所覆障。虛妄心分別。而不能覺知。能見及所見。一切不可得。說者及所說。如是等亦無。佛法真實體。非有亦非無。法相恆如是。唯自心分別。

    出迷之津。履玄之始。

    因心而迷。因心而悟。因心而生。因心而滅。如因地而倒。因地而起。不唯迷悟之始。自行化他。須明此旨。如古德雲。求大乘者。所疑有二。夫大乘法體。為一為多。如其是一。即無異法。無異法故。無諸眾生。菩薩為誰發弘誓願。若是多法。即非一體。非一體故。物我各別。如何得起同體大悲。由是疑惑。不能發心。今為遣此二疑。立一心法者。遣彼初疑。明大乘法唯有一心。一心之外更無別法。但有無明迷自一心。起諸波浪流轉六道。雖起六道之浪。不出一心之海。良由一心動作六道。故得發弘誓之願。六道不出一心。故能起同體大悲。如是依于一心。能遣二疑。得發大心。具足佛道。

    義似華開。行同雲起。

    一心無盡之義。如華開錦上。一心真如之行。猶雲起長空。如華嚴錦冠雲。法界功德大悲雲者。法喻雙舉也。然大悲十義。故同于雲。一從法性起。如雲起于空。二感應而生。如龍吟雲起。三性相體離。如雲無心。四充法界。如雲滿空。五用無盡。如雲不竭。六能密。如雲高覆。七動地警物。如雲震雷。八放光明。如雲發電。若以三昧為雷。智慧為電亦得。九普宣大法。如雲注雨。十用罷即寂。如雲無依。具此十義。故喻于雲。

    當覆一簣之日。山聳千尋。元行初步之時。程通萬里。

    百尺之山。起于累土。千里之程。起于初步。合抱之樹。生于毫末。滔滔之水。起于濫觴。如一念心生。若善若惡。善則遠期佛果。惡則永劫沉淪。應須護于初念。

    真俗無礙。其道在中。非即非離。常泯常通。應用恆沙。求之而奚窮秘跡。含容百巧。窺之而靡炫殊功。

    維摩經雲。夫求法者。應無所求。以足跡不可尋。又一心具足。若向外求。即內不足也。此一心妙道。是無功之功。非有為所作。故不可夸炫其功矣。

    易辯邪途。難探正穴。听之者無得無聞。演之者非示非說。

    諸佛無有色聲功德。唯有如如及如如智獨存。凡有見聞。皆是眾生自心影像。則說唯心說。听唯心听。離心之外。何處有法。古德雲。如來演出八辨洪音。聞者托起自心所現。如依狀貌變起毫端。本質已無。影像如在。群賢結集自隨見聞。依所聞見結集自語。良以離自心原無有外境。離境亦無內心可得。諸傳法者非授與他。但為勝緣。令自得法。自解未起。無以悟他。自解不從他來。他解寧非自起。是故結集及傳授者。皆得影像。不得本質。無有自心得他境故。是知結集。乃是自心所變之經。至傳授者。傳授自心所變之法。得影非質。思而可知。若能常善分別自心所現。能知一切外性非性。此人知見可與佛同。所說之法與佛無異。悟入自覺信智樂故。

    妙峰聳于性地。仰之彌高。

    華嚴經雲。善財南行。向勝樂國。登妙峰山。參德雲比丘。妙峰者。心為絕待之妙。高顯如山。故稱妙峰。德雲語善財言。我住自在心念佛門。知隨自心所有欲樂。一切諸佛現其像故。

    法水涌于真源。酌而何竭。

    此一心常住之法。用而無盡。體不可窮。一得永得。盡未來際。

    包空而遍。匝界而周。是以大忘天下。方能萬事無求。火災欲壞之時。一吹頓滅。

    般若經雲。三千大千世界劫火洞然時。菩薩能與一氣。欲令頓滅。應學般若。

    世界將成之際。舉念全收。

    問。三界初因。四生元始。莫窮本末。罔辯根由。莊老指之為自然。周孔之為渾沌。最初起處。如何指南。答。欲知有情身土真實。端由無先我心。更無余法。謂心法剎那自類相續。無始時界。展轉流來。不斷不常。憑綠憑對。非氣非稟。唯識唯心。肇論鈔雲。老子雲。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若佛教意。則以如來藏性。轉變為識藏。從識藏變出根身器世間一切種子。推其化本。即以如來藏性。為物始也。無生無始。物之性也。生始不能動于性。即法性也。南齊沈約均聖論雲。然則有此天地以來。猶一念也。融大師問雲。三界四生。以何為道本。以何為法用。答。虛空為道本。森羅為法用。問。于中誰為造作者。答。此中實無造作者。法界性自然生。可謂總持之門。萬法之都矣。光未發處。尚無其名。念欲生時。似分其影。初因強覺。漸起了知。見相才分。心境頓現。首楞嚴經雲。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次第遷流。因此虛妄。終而復始。釋曰。此皆最初因迷一法界故。不覺念起。念起即是動相。動相即是第一業識。未分能所。乃覺明之咎也。從此變作能緣。流成了相。即明了知性。為第二見分轉識。後因見分而生相分。即因了發相。為第三相分現識。能所才分。盡成虛妄。何者。見分生于翳眼。相分現于幻形。于是密對根塵。堅生情執。從此隔開真性。分出湛圓。于內執受知覺。作有識之身。于外離執想澄。成無情之土。遂使鏡中之形影。滅而又生。夢里之山河。終而復始。但以本源性海。不從能所而生。湛爾圓明。照而常寂。為眾生違性不了。背本圓明。執有所明。成于妄見。因明立所觀之境。因所起能觀之心。能所相生。心境對待。隨緣失性。莫反初原。不覺不知。以歷塵劫。所以首楞嚴經雲。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R允且騫省1舜蠛V小;鴯獬F稹1酥小= 映W K 屏踴稹=崳 呱健J槍噬絞 ;髟虺#158120;。融則成水。土勢劣水。抽為草木。是故林藪。遇燒成土。因絞成水。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釋曰。此二覺義。幽旨難明。若欲指陳。須分皂白。大約經論。有二種覺。一性覺。二本覺。有二種般若。一本覺般若。二始覺般若。有二種心。一自性清淨心。二離垢清淨心。有二種真如。一在纏真如。二出纏真如。此八種名。隨義分異。體即常同。今一切眾生。具性覺。本覺般若。自性清淨心。在纏真如等。于清淨本然中。妄忽生于山河大地。以在纏未離障故。未得出纏真如等。若十方諸佛。二覺俱圓。已具出纏真如等。無有妄想塵勞。永合清淨本然。則不更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如金出礦。終不更染塵泥。似木成灰。豈有再生枝葉。將此二覺。已豁疑情。如疏釋雲。世界相續文中有三。一先辯二真。二明其三相。三明其四輪。且第一先辯二真者。經曰。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雲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釋曰。言二真者。一性覺妙明。二本覺明妙也。性覺妙明者。是自性清淨心。即如來藏性。在纏真如等。本性清淨。不為煩惱所染。名為性覺。本覺明妙者。出纏真如也。從無分別智。覺盡無始妄念。名究竟覺。始覺即本覺。悟本之覺。名為本覺。故起信論。于真如門。名為性覺。于生滅門。名為本覺。由迷此性覺。而有妄念。妄念若盡。而立本覺。以性覺。不從能所而生。非假修證而得。本自妙而常明。以真如之性。性自了故。故雲性覺妙明。以始覺般若。明性覺之妙。故雲本覺明妙。又以始覺之智。了本性故。則本覺明妙。故經中常說真如。為迷悟依。故言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以本性清淨。是性覺義。但以性中說覺。如木中火性。非是悟己。而更起迷。故悟時始立本覺之號。悟本覺己。更不復迷。故將二覺之名。以答富樓那難訖。上來雖于迷悟二門。說二覺相。而未廣辯起妄因由。先真後妄。故次下明。即當第二明三相門。文分為二。初立因相。次立果相。即起信論三細義。初立因相。文又分三。第一總問覺明之號。第二別答能所斯分。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且初總問覺明之號者。經曰。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釋曰。何故作此問耶。謂前標二覺之號。性體即是覺明。妄起必托于真。故使依真起問。且佛問意。汝稱覺明。為復覺性自明。名為覺明。為復覺體不明。能覺于明。故稱覺明是明之覺。第二別答能所斯分者。經曰。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釋曰。準富樓那答意。必有所明當情。為其所覺。若無覺之明。則無覺明之號。但可稱覺。而無所明。故雲則無所明。據佛本意。性覺體性自明。不因能覺所明。方稱覺明。以真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緣迷一法界。強分能所。故成于妄。第三同異發明。結成三相者。經曰。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釋曰。此文正釋迷真起妄之相也。若無所明。則無明覺者。牒富樓那語也。有所非覺。無所非明者。正破也。若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此乃因他而立。非自性覺。故言有所非覺。如緣塵分別。而有妄心。離塵則無有體。豈成真覺。又釋若以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者。故知覺體。本無明相。佛證真際。實不見明。若見于明。即是所明。既立所明。便有能覺。但除能所之明。方稱妙明。此妙之明。是不明之明。不同所明故。華嚴經雲。無見即是見。能見一切法。肇論雲。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矣。若因明起照。則隨照失宗。此則元因覺明起照生所。所立照性遂亡。則是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乃是但隨能緣之相。覆真唯識性。一向能所相生。如風鼓水。波浪相續。澄湛之性。隱而不現。後此迷妄生虛空之相。復因虛空成立世界之形。于真空一心。畢竟無同異中。熾然建立。成諸法究竟之異。皆因情想擾亂。勞發世界之塵。迷妄昏沉。引起虛空之界。分世界差別為異。立虛空清淨為同。于分別識中。又立無同無異。皆是有為之法。盡成生滅之緣。未洞本心。終成戲論。無所非明者。若能覺之體。要因所明。方稱覺明者。若無所覺之明。則能覺之體。便非是明。故雲無所非明。故知覺之與明。互相假立。本無自體。豈成自性覺。故雲有所非覺。無所非明。此文雖簡約。道理昭然。無明又非覺湛明性者。縱破也。顯妄覺之體。無湛明之用。若言但覺于明。何須覺體自明者。則自性非明。便無覺湛之用。故雲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者。釋妄覺托真之相也。何以得知妄覺初起。有覺明之相耶。緣性覺必有真明。所以妄覺托此性明。而起影明之覺。執影像之明。起攀緣之覺。迷真認影。見相二分。自此而生。覺明之號。因茲而立。問曰。此之妄覺。為見性明而起。為不見明而起。若見真明。不合成妄。若不見真。則不名為覺明。答曰。本性真明。非妄所見。妄心想像。變影而緣。不了從自影生。妄謂見明之覺。以初無別相。唯有真明。妄心想像此明。故有覺明之號。覺非所明。因明立所者。次下正明三相。相因而起也。夫一真之覺。體性雖明。不分能所。故雲覺非所明。由影明起覺。能所即分。故雲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者。最初立異相也。即如起信雲。由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名為動相。即是業相。既雲不了一法界相。不覺而起。即是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者。即轉相也。異彼動相。故雲異彼所異。初之動相。異一真故。此之同相。異動相故。因異立同者。前之初起。名之為動。動必有靜。相形而立。故雲因異立同。靜相似真。故名同相。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者。即現相也。形前二相而立。故雲同異發明。非前二相。故雲因此復立無同無異。起信即雲。業相。轉相。現相。此經即雲。異相。同相。無同異相。此為無明強覺。能所初分。展轉相形。立此三相。以剎那生住異滅。體雖總是賴耶。約生滅相燻。有其因種。因必有果。約當現行。所感位別。至果相中。當廣料簡。第二果相者。經曰。如是擾亂。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釋曰。彼前三相。互相形待。剎那剎那。生住異滅。動息不住。相待成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者。勞是勞累。塵是塵垢。既迷清淨之體。亂成塵想。塵想相渾。能覆真性。故名為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者。覺明燻習。積妄成塵。擾惱相燻。故名煩惱。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者。果相現前也。起是動相。動即是風。四風動搖。積成世界。故雲起為世界。動息之處。即名為靜。是前同相。結成虛空。故雲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者。彼前無同異相。結成有情含藏識也。此之識體。無分別性。故雲無同無異。而能變起一切之相。故雲真有為法。自後一切諸塵境界。能燻所燻。隨所發現。皆從此識而生。故起信論名為現識。能現六塵境界故。問曰。起信三相。總是賴耶。何故此中。別配現識。答曰。此之三相。總是無明。前後相燻。分能立所。起信攬前因種。總是賴耶。此經以果相現行。分能變所變。即世界為所變。現識為能變。能變既是賴耶。故配現識。又起信論雲。不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梨耶識。即此經無同無異相。名阿賴耶識。起信舉初攝後。此經舉後攝初。因門果門。體亦不別。第三明四輪成世界。即承前三相。起為世界。靜為虛空。彼無同異真有為法。既言世界虛空。及有情相。世界即地水火風四輪。次第從何妄想變此。不同有情。即內根外塵。四生業果。受報輪回。此之分位。即有眾生相續。業果相續。自此已下。一一廣明。今此且辯四輪成世界。文又分二。初明四輪成界。後辯草木山川。且四輪成界者。經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故有風輪執持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有金輪保持國土。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釋曰。覺明空昧。相待成搖者。釋風輪及空界相也。由初妄覺。影明不了。遂成空昧。如障明生暗。二相相形。覺明即是動相。空昧即是靜相。一明一昧。一動一靜。剎那相生。如風激浪。相待不息。于內初起。即名為搖。于外即成風輪世界。是故世界之初。風輪為始。空昧即是虛空。既無形相。不名世界。因空生搖。堅明立礙者。釋地相也。因空異明。相待成搖。搖能堅明。以成于礙。如胎遇風。即成堅礙。亦是執明生礙我。于內即是覺明堅執。于外即成金寶。故雲彼金寶者明覺立堅。故知寶性因覺明有。是故眾寶皆有光明。小乘但知業感。而不知是何因種。堅覺寶成。搖明風出。風金相摩。故有火光為變化性者。釋火性也。堅執覺性。即成于寶。搖動所明。即出于風。動靜不息。即是風金相摩。于外即成火光。能成熟萬物。故言為變化性。寶明生潤。火光上蒸。故有水輪含十方界者。釋水輪也。寶明之體。性有光潤。為火熱蒸。水便流出。又覺明生愛。愛即是潤。于內即是愛明。于外即成寶潤。火性上蒸。融愛成水。一切業種。非愛不生。一切世間。非水不攝。故四大性。互相因籍。體不相離。同一妄心所變起故。如虛空華不離心故。愚人不了。心外執法。顛倒見故。次下辯草木山川之異者。經曰。火騰水降。交發立堅。濕為巨海。干為洲R允且騫省4蠛V 小;鴯獬F稹1酥小= 映W K 屏踴稹=崳 呱健J槍噬絞 ;髟虺裳住H讜虺傷 M潦屏鈾 3槲 菽盡J槍柿洲礎S鏨粘賞痢R蚪食傷 =煌か5菹轡 幀R允且蛟怠J瀾縵嘈J馱弧M圓緩恪G昂蟊湟 K型庀唷S帕硬煌 0 畝嗾摺<闖刪蘚!V蔥畝嗾摺<闖芍7縲隕;鸚隕_。于色起愛。辛魎 Nヲ _。海中火起。水邊平地曰B靄 印=崳 呱健0 雎帷3槲 菽盡;蠆_愛慢三。互相滋蔓。異類成形。草木山川。千差萬品。先從妄想。結成四大。從四大性。愛慢滋生。離有情心。更無別體。故雲交妄發生。遞相為種。以是因緣。世界相續。是以賦雲。世界欲成之際。舉念全收。非唯世界但有成壞。萬法悉從心生。故經雲。成劫之風。壞劫之風。皆是眾生共業所感。業由心造。豈非心耶。

    乘急戒圓。

    乘急者。于一心大乘種性。志力淳熟。解心明利。戒圓者。于大乘戒法。堅持無犯。故瓔珞經雲。一切戒。以心為體。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因成果滿。

    初發菩提心為因。後究竟心為果。故雲。初與實相為因。後以實相為果。

    該括有空。

    有徹空源。空居有表。如波徹水源。水窮波末皆是一心。體用交徹。如色空章十門止觀。第一會相歸性門。于中有二種。一于所緣境會事歸理。二于能緣心攝散歸止也。第二依理起事門者。亦有二種。一者所歸之理非斷空故。不礙事相宛然現前。二由所入之止不滯寂故。復有隨事起于妙觀也。第三理事無礙門者。亦有二種。一由習前理事。融通交徹令無。二雙現前故。遂使止觀同于一念頓照也。第四理事雙絕門者。由理事雙現。互相形奪故。遂使兩相俱盡。非理非事。寂然而絕。是故令止觀雙泯。迥然無寄也。第五心境融通門者。即彼絕理事之無礙境。與彼泯止觀之無礙心。二而不二。故不礙心境而冥然一味。不二而二。故不壞一味而心境兩分也。第六事事相在門者。由理帶諸事全遍一事。是故以即止之觀。于一事中見一切法。而心無散動。如一事。一切亦爾。第七彼此相是門者。由諸事悉不異于理。復不異于一事。是故以不異止之觀。見于一事即是一切。而念不亂。如一事。一切亦爾。第八即入無礙門者。由交參非一。與相含非異。體無二故。是故以止觀無二之智頓見。即入三門同一法界。而心無散動也。第九帝網重現門者。如于一事中具一切故。此一切內復各具一切。如是重重不可窮盡。如一事既爾。余一切事亦然。以止觀心境不異之智。頓見一切。各各重重悉無窮盡。普眼所矚。朗然現前。而無分別。亦無散動。第十主伴圓備門者。菩薩以普門之智。頓照于此普門法界。然舉一門為主。必攝一切為伴。一切亦爾。是故主伴伴主。皆悉無盡。不可稱說。菩薩三昧海門。皆此安立。自在無礙。然無異念也。

    交參主伴。

    以一心為主。萬法為伴。或萬法為主。一心為伴。互為主伴。性相該通。如雲此土文殊說。則十方國土文殊一時同說。

    十玄門之資攝。無盡無窮。

    十玄門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此約諸法相應無前後說。如海一滴。含百川味。二一多相容不同門。此門約理說。如一室千燈。光光涉入。三諸法相即自在門。此門約用說。就三世間圓融即入。而成無盡。如金金色。二不相離。四隱顯秘密俱成門。此門約緣說。如片月澄空。晦明相並。五微細相容安立門。此門約相說。即一時齊現。似束箭齊頭。如琉璃瓶。盛多芥子。六因陀羅網境界門。此門約譬喻說。約法相即互照重現無盡門。如兩鏡互照。傳輝相寫。遞出無窮。七諸藏純雜具德門。此門約諸行說。亦名廣狹門。亦名主伴門。如北辰所居。眾星拱之。八十世隔法異成門。此門約三世說。如一夕之夢。翱翔百年。九唯心回轉善成門。此門約心說。如徑尺之鏡。見千里之像。十托事顯法生解門。此門約智說。如立像豎臂。觸目皆道。此十玄門。法法皆具。悉入一心無盡之旨。如海涌群波。群波即海。金成眾器。眾器皆金。若以平等心是一義。差別心是多義。以一心即一切心。是相即義。是同時相應義。以一切心入一心。是相入義。以一心攝一切心。是隱義。以一切心資一心。是顯義。以不壞差別心而現平等心。是多中一義。以不隱平等心而現差別心。是一中多義。又微細心不礙廣大心。廣大心不礙微細心。是一多不同義。亦是相容義。以一心為主。一切心為伴。是主伴義。以一實心是純義。差別心是雜義。差別心即一實心雜恆純。一實心即差別心純恆雜。即諸藏純雜義。以一心帶一切心還入一心。是帝網義。因心現境。見境識心。是托事顯法義。長劫短劫延促時量。皆從積念而成。一心所現。是十世義。因一心正義。演難思法門。究竟指歸。言亡慮絕。即唯心回轉義。自心既爾。彼心亦然。涉入交羅。重重無盡矣。

    六相義之融通。不常不斷。

    夫一切字一切法。皆有此六相。若善見者。得智無礙總持門。于諸法不滯有無斷常等見。此六字義闕一。即理智不圓。此是初地位中。觀通世間一切法門故。不可廢一取一。雙立雙亡。雖總同時繁興不有。縱各具別冥寂非無。不可以有心知。不可以無心會。此六相義。于一一法上皆具。今于一心上具者。心是總相。能生世間出世間一切法故。于一心中起善惡心。是別相。心王心所皆同真性。同一聚法。是同相。念念互起。各各差別。是異相。諸法由心回轉。心生則種種法生。則是成相。心心不可得。是壞相。

    鷲山正脈。鹿苑鴻基。真風長扇。慧範恆施。

    此一心法。是十方三世諸佛得道之場。說法之本。原始要終。不離此法。該今括古。豈越斯門。如百門義海雲。遠近世界。佛及眾生。一切事物。莫不于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三世一切事物顯現。故知萬法不出一心矣。夫心法者大約有三。一者四分成心。二者心法四緣生。三者三量明心。四分成心者。一自證分。是心體。二見分。是心用。三相分。是心相。四證自證分。是心後邊為量果。八識心王各各具四分義。心法四緣生者。一是因緣。從種子而生。二是所緣緣。境牽生心用。三是等無間緣。念念相續。四是增上緣。不相障礙。若闕一緣。心法即不生。三量明心者。一是現量。得法自性。不帶名言。二是比量。比度而知。三是非量。境不現前。且山河大地。是第八阿賴耶識相分。眼識于第八識相分上。又變起一重相分。同與明了意識初念中率爾心緣時。是現量。後落第二念意識作解之時。便成比量。若境不現前。緣過去獨影境中。是非量。凡一代時教。說心地法門。不出四分三量料簡。廣說在宗鏡錄中。又約妄心。有五種心。一率爾心。謂聞法創初。遇境便起。二尋求心。于境未達。方有尋求。三決定心。審知法體。而起決定。四染淨心。法詮欣厭。而起染淨。五等流心。念念緣境。前後等故。又約境有三。一性境。是現量心得。二帶質境。是比量心現。三獨影境。是非量心緣。

    隱顯無際而晦明相並。

    百門義海雲。若心攝一切法。即彼隱而此顯。若一切法攝心。即彼顯而此隱。由顯時全隱而成顯。亦全顯而成隱。相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如合日月。晦明相並。又十玄門中。秘密隱顯俱成門者。謂諸法相攝之時。能攝則現。名之為顯。所攝不顯。名之為隱。即隱常顯。即顯常隱。名曰俱成。常情不知。名為秘密。次辯相者。且約一多相攝。以明隱顯。有其六句。一一顯多隱。一攝多故。二多顯一隱。多攝一故。三俱上二句。同時無障礙故。四泯約相形。奪俱不立故。五具上四。是解境故。六絕上五。是行境故。然一顯與多顯不俱。一隱與多隱不並。隱顯顯隱。同時無礙。三昧章雲。又事相隨理存亡自在。亦融成十義。一以事全事。故事泯也。二以理全事。故事存也。三以前二不相離故。亦存亦泯也。四以二相奪故。非存非泯也。五以舉體全理。事相方成故。即泯而存也。六以事舉體全成。無不蕩盡故。即存而泯也。七以二義相順故。即存即泯俱存。八以相奪故。即存即泯俱泯也。九以前八義同一事法。存亡自在。無礙俱現。十以同時相奪義。故無不盡。圓融超絕。迥出情表。亦深思可見。

    念劫融通而延促同時。

    百門義海雲。融念劫者。如見塵之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時。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然亦不壞長短之相。故雲。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九世者。過去世中。有現在未來。未來世中。有過去現在。現在世中。有過去未來。三三成九世。

    微妙之境幽深。非從像設。太玄之鄉綿邈。莫可心知。卓爾不群。湛然純一。天成神授而挺生。萬德千珍而共出。

    一切眾生心。本具無漏功德。念念內燻。及至成佛時。便為性起功德。如懶瓚和尚偈雲。我有一語。無過直與。細于毫末。大無方所。本自圓成。不勞機杼。又古德雲。至妙靈通。目之曰道。若不鏡方寸。則虛負性靈矣。

    眾義咸歸于此宗。百華同成于一蜜。獨超紫微之表。教海宏樞。細開虛寂之間。禪傘br />
    問。眾義咸同成一蜜者。即成佛本理但是一心。雲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等。答。此是無名位之名位。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釋論雲。初觀實相名因。觀成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為根機莫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所以華嚴頌雲。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彼不能知最勝法。又頌雲。假使百千劫。常見于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痴惑網。系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雲何不見佛。一者為不識自心。二者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于本覺。諸佛之果顯于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故雲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所雲釋迦牟尼者。釋迦。此雲能仁。牟尼。此雲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雲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雲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曰無量壽。阿者。此雲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滅。文殊即是自心無性之本理。普賢即是自心無盡之妙行。觀音是自心之大悲。勢至是自心之大智。乃至神通變化。皆即一心矣。故般若經雲。一心具足萬行。即斯旨也。

    唯自不動。于彼雲雲。

    肇論雲。既無心于動靜。亦無像于去來。去來不以像。故無器而不形。動靜不以心。故無感而不應。然則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注雲。月若入器則一器有。而眾器無。良由月體不入器中故。則能千器萬器一時遍應。聖人不以像應物。則塵剎普現其身。動靜不慮其心。故有感皆通。周易雲。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心生于有心。像出于有像者。一切聖心及佛像。皆是眾生有心中而現。聖且無心無像。但本願力故為增上緣。各令機熟眾生自見如是事。

    道在心而不在事。法由我而不由君。

    萬法唯識者。總有四種意識。一者明了意識。境現在前。二者獨散意識境不在前。獨頭而起。如緣過去境等。又不在定。但是散心所緣。故雲獨散意識。三夢中意識。此三種意識。皆是眾生自心業之影像色。四定中意識。所現境界。即是坐禪人定中所現。名定果色。如攝論雲。如觀行人。定中所見色相境界。識所顯現。定無境界。此于九想中。所變青黃等色相。是定境。非所憶持識。憶持識有染污。此境現前所見分明清淨。則唯識之旨。于此彌彰。如依鏡面。但有自面。無有別影。何以故。諸法和合道理難可思議。不可見法。而令得見。定心亦爾。定心有二分。一分似識。一分似塵。此二種實唯是識。若憶持識是過去色。此定中色。若在散心五識。可言緣現在外塵起。若散意識。緣過去塵起。若在觀中。必不得緣外色為境。色在現前。又非緣過去境。當知定心所緣色。即見自心。不見別境。以定中色。此定外色。應知亦無別境。是知一心即萬法。萬法即一心。何者。以一心不動。舉體為萬法故。如起信鈔雲。舉體者。謂真如舉體成生滅。生滅無性即是真如。不曾有真如處不生滅。未曾有生滅處不真如。唯我不動。于彼雲雲者。如長者論雲。以一切眾生根器為明鏡。佛于一切眾生心海。任物自見。各得自法。皆令向善及得菩提。

    真性與緣起同壽。不思議而可思議。有量共無量平運。居見聞而非見聞。

    一切染淨諸法。是真性中緣起。一心。是緣起中真性。真性則不思議無量。緣起則可思議有量。以皆是一心同時故。不思議即可思議。無量即有量。究竟論之。二俱寂滅。如華嚴經頌雲。菩薩入是不思議。于中思議不可盡。入是不可思議處。思與非思俱寂滅。又雲。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物外祥雲。法中間氣。奇絕而異代殊珍。廣大而宗徒富貴。

    古雲。不讀華嚴經。焉知佛富貴者。以華嚴以心為宗。故稱無盡宗趣。如經雲。知一切法在一念。又如大莊嚴法門經雲。復次長者子。菩薩不應覺于余事。但覺自心。何以故。覺自心者。即覺一切眾生心故。若自心清淨。即是一切眾生心清淨故。如自心體性。即是一切眾生心體性。如自心離垢。即是一切眾生心離垢。如自心離貪。即是一切眾生心離貪。如自心離。即是一切眾生心離。如自心離痴。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痴。如自心離煩惱。即是一切眾生心離煩惱。作此覺者。名一切智知覺。又華嚴經頌雲。心集無邊業。莊嚴諸世間。了世皆是心。現身等眾生。

    得初而即得後。猶圓珠無間隔之方。了一而便了余。似海滴總江河之味。

    一是多。一能遍于多。多是一。多能遍于一。亦如毛孔是小。剎土是大。毛因悟顯。剎逐迷生。迷則有分限。悟則無邊際。又若具諸剎毛孔皆有稱性及不壞相義。今毛上取稱性義。故如法性之無外。剎上取不壞相。故不遍稱性之毛。又內外緣起非即離故者。亦有二義。一約內外共為緣起。由不即故。有能所入。由不離故。故得相入。二約內外緣起與真法性不即不離。此復二義。一由內外不即法性。有能所入。不離法性。故毛能包剎遍入。二者毛約不離法性。如理而包。剎約不即法性。不遍毛孔。思之成觀。

    一法才徹。萬匯皆通。直論入道之處。靡離淨意之中。

    經頌雲。迷時三界有。悟即十方空。欲知成道處。在淨心中。

    諸佛不證真門。悟時無得。異生弗沈。死海。迷處全空。

    以凡聖一如。本無迷悟。但了佛是心。萬法如鏡。是以思益經雲。思益菩薩放右掌寶光。一切四眾皆如佛相。各坐寶蓮華座。下方四菩薩踴出。欲禮世尊。乃發願言。今此眾會。其色無異。當知一切諸法亦復如是。此語不虛。願釋迦如來現異相。令我禮敬。即時釋迦如來。踴起七多羅樹坐師子座。

    幽旨罕窮。淺根難信。情見不到而理深。智解莫明而機峻。業果隳于淨地。苦海收波。罪華籍于慈風。刀山落刃。

    業由心造。罪是心生。若了自他唯心。即無逆順對治。無復結業。如阿世王。及央掘魔羅比丘等。遇佛悟罪性空。得入聖位。故雲得道業亡。又雲心生即是罪生時。今若悟境是心。心即不起。心滅即是罪消時。自然罪山摧而業海枯。鑊湯息而銅柱冷矣。

    旨不可見。義不可尋。理短而甘鞭尸吼石。

    鞭尸者。佛滅後八百年。有如意論師出世。善能談論。王禮為師。遂召外道。令如意論師立義。論師立先因後果。集苦道滅。集是有漏因。苦是有漏果。道是無漏因。滅是無漏果。外道遂來出過。外道雲。汝師出世。說苦集滅道四諦。何以弟子說集苦道滅。有違師教過。如意救雲。我不違師教。佛在世日說先果後因者。為對不信因果有情。先說苦果。後說集因。我今順因果說。亦不相違。此時外道朋黨熾盛。眾中無證義人。王賜外道金七十兩。封外道論為金七十論。如意此時墮負。嚼舌而終。至佛滅後九百年。世親出世。披尋外道邪論。果見如意屈負。遂造論軌論式等上王。救如意論師。王加敬仰。賜世親金七十兩。封為勝金七十論。王令縛草鞭尸。表外道邪宗。鞭草尸血出。所以雲世親有鞭尸之德。故知說須逗機。無證便墮。古人嚼舌。可謂為法忘軀矣。鞭草出血者。是知理為神御。邪法難扶。無情出血。表心境一如矣。吼石者。昔劫初之時。有外道名伽毗羅。修道得五通。造略數論。知世無常。身不久住。恐後有人破我所造之論。遂欲駐身拒來破者。便往自在天所。求延壽法。天雲。我今變汝為一物。最為長壽。其仙人遍報門徒。我今化為石。若有異宗來難我法者。但教書于石上。我自答通。天遂變仙人為一方石。可長一丈余。在頻陀余柑林中。後陳那造因明論成。以宗因喻三支比量。破其數論。弟子莫能通答。將陳那比量。往余柑林。書于石上。尋書出答。後又書比量于石。與弟子同封記之。至明旦往看。石上書答訖。如是陳那又書比量于石上。難彼外道。至二三日方答得。陳那復書。至七日後方答。如是又書其石。並不書出答詞。被陳那難詰。其石汗出。大吼振破。升在空中。所以世雲陳那有吼石之能也。變身為石。而能形文對答者。可謂心境同原。自他一際。有情無情。同一體性。如漩核淘啤H羧擻墩嬋綻懟P哪謖嬡緇貢櫫狻G橛胛耷櫫 惶濉4Υγ 娣 紜S質桌閶暇 啤8就  8客鹽薅J緞孕櫫S倘艨棧 V﹤  <次廾鞅盡V﹤藜K辜茨無漏真淨。雲何是中更容他物。石吼振破者。是知妙理難虧。真心莫易。可以摧邪轉正。去偽存真。且如金石至堅。尚能隳壞。豈況浮言泛解。而能移易乎。

    請說而願捧足傾心。

    西天有陳那菩薩。世稱命世。賢劫千佛之一也。山神捧菩薩足。高數百尺。唱言。佛說因明。玄妙難究。如來滅後。大義淪絕。今幸福智攸邈。深達聖旨。因明論道。願請重弘。因許所請。遂造因明正理門論。又如釋迦如來初得道時。梵王請轉法輪。亦如舍利弗請佛說法華經等。皆是傾心瀝懇。三請方說。

    廣長舌之敷揚。

    佛說法華經。出舌至梵天。說阿彌陀佛經時。舌覆大千世界。以凡夫人舌過鼻尖。表三生不妄語。聖人出舌至發際。以佛說法華一乘等心地法門時。舌出過凡聖之上。以表所說心法真實。起眾生信故。

    暫披而即能燻種。

    法華經雲。須臾聞之。即得阿耨菩提。又雲。一句染神。歷劫不忘。如華嚴䇿林。問。罪有淺深。位有階降。阿鼻地獄極惡罪人。如何頓超便階十地。若言經力。或推佛光。何不獄中談經。何借光明常照。仰申所以。用顯大違。答。圓頓教海。德用難思。諸佛威神。利樂叵測。然其化物。要在有緣。地獄罪人。昔聞圓法。具金剛種。得遇佛光。光流成道之時。則是根機已熟。冥機叩聖。感應道交。亦似芽。久含陽氣。東風一拂。頓示抽條位雖頓圓。久因積善。若非其器。亦不遇斯光。諸地久修。果無頓得。其由影隨質妙。響逐聲倫。理數而然。亦何致惑。善惡之法。皆是燻成矣。

    五實語之剖析。

    五語者。金剛經雲。一真語。二實語。三如語。四不誑語。五不異語。此表所說一心金剛般若之法不虛。以金剛是不可壞義。般若即無二之旨。

    一覽而須納千金。

    因明鈔雲。玄鑒居士。是護法菩薩門徒。護法造得唯識稿本一百卷。臨入滅時。將付玄鑒居士雲。支那菩薩到。為將分付。此土如有人借看。但覓取金一百兩。可借與看一遍。三藏于居士處。得此稿本歸。翻為十卷。即成唯識論是也。又天親菩薩造唯識三十頌。付一居士。亦囑雲。若有要看者。索金一兩。邇後門庭來求觀者。輸金如市。是知古人。重教輕珍。敬人愛法。況聞之入道。便為出世之人。豈世間珍寶而為酬比耶。故法華經偈雲。若有聞法者。無一不成佛。

    舉止施為。現大神變。

    證道歌雲。三身四智體中圓。八解六通心地印。如今眾生身中三身者。寂是法身。智是報身。用是化身。四智者。前眼等五識。是成所作智。第六意識。是妙觀察智。第七末那識。是平等性智。第八阿賴耶識。是大圓鏡智。在眾生時。智劣識強。但名為識。當佛地時。智強識劣。但名為智。轉其名。不轉其體。又歌雲。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又志公和尚歌雲。運用元來聲色中。凡夫不了爭為計。

    理不偏而事不孤。行常順而道常遍。即多用之一體。同時頓具而非分。于一體之多門。前後交羅而齊現。

    出世之道。理由心成。處世之門。事由心造。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舒之無邊。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卷之無跡。因卷而說一。此法未曾一。因舒而說多。此法未曾多。則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無而不無。華嚴記雲。一多十門分別者。一孤標獨立者。即頌雲。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奪故。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雲獨立。二雙現同時。即頌雲。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二角。三兩相俱亡。即前二俱舍也。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多常即。故雲自在。五去來不動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持多。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體性。故不相知。覺首雲。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八力用交徹者。即頌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義。九自性非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空。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徹故。口欲言而辭喪。心將緣而慮亡。唯證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染淨等無不皆然。又如善財遍求遍事。此一乃即多之一。故至普賢一時頓圓。則是即一之多。一多無礙。故曰難思。又三昧章雲。一諸門融合。圓明頓現。具足一切也。二隨舉一門。亦具一切。三隨舉一義。亦具一切。四隨舉一句。亦具一切。五以此圓分。俱是總相。是故融攝一切。六俱是別相。莫不皆是所攝一切。七俱是同相。能所攝義齊均同故。八俱是異相。義各別不相離故。九俱是成相。緣起義門正立俱現故。十俱是壞相。緣起無作同一味故。

    美惡無體。唯想任持。聲響冥合。形影相隨。

    夫十惡業。因從心生。果還心受。于生報。後報。現報。總三報之中。生後二報。事在隔生。于現報之中。見聞親驗。此是增上業果。于總別報中。現身便變。如自鏡錄雲。新羅國大興輪寺。第一老僧。厥名道安。自小出家。即住茲寺。又薄解經論。為少長所宗。然于飲食。偏好簡擇。一味乖心。杖楚交至。朝夕汲汲。略無暇日。眾雖患之。莫能救止。後因抱疾。更劇由來。罵詈打。揮擲器物。內外親鄰。不敢瞻視。經數日。遂生變作蛇。身長百余尺。號吼出房。徑赴林野。道俗見聞。莫不傷心而誡矣。此即火從自心而發。還燒自身。之一法既然。八萬四千煩惱亦爾。

    胎獄華池。受報而自分優劣。瓊林棘樹。稟生而各具榮衰。

    淨名經雲。心淨故眾生淨。心垢故眾生垢。起信論雲。染淨諸法。皆相待而成。故知垢淨由心。更無別體。莊嚴論雲。諸行剎那增上者。如佛說。心將世間去。心牽世間來。由心自在。世間隨轉。識緣名色。此說亦爾。故知諸行是心果。又隨淨者。淨是禪定人心。彼人諸行。隨淨心轉。修禪比丘。具足神通。心得自在。若欲令木為金。則得隨意。故知諸行皆是心果。如作罪眾生。可得外物。一切下劣。作福眾生。可得外物。一切妙好。故知諸行皆是心果。當知一切萬法。既以心為因。亦以心為果。雖然淨穢顯現不同。于心鏡中。如光如影。了不可得。

    明斷由人。斯言可听。運意而須契正宗。舉步而莫行他徑。

    心鏡錄中。問。真心靡易。妙性無生。凡聖同倫。雲何說妄。答。本心湛寂。絕相離言。性雖自爾。以不守性故。隨緣染淨。且如一水。若珠入則清。塵雜則濁。又如一空。若雲遮則昏。月現則淨。故大智度論雲。譬如清淨池水。狂象入中。令其渾濁。若清水珠入。水即清淨。不得言水外無象無珠。心亦如是。煩惱入故。能令心濁。諸慈悲等善法入心。令心清淨。然垢淨不定。真妄從緣。若昧之。則念念輪回。遺失真性。若照之。則心心寂滅。圓證涅。故知真妄無因。空有言說。約真無說。約說無真。皆是狂迷情想建立。千途竟起。空迷演若之頭。一法才生。唯現闥婆之影。

    如急湍之水。逐南北而分流。

    人性如急湍水。決東即東。決西即西。方圓任器。曲直隨形。心之性柔。亦復如是。

    似蠖之身。食青黃而不定。

    如蠖蟲。食蒼而身蒼。食黃而身黃。如雲。心大般若大。心小般若小。則轉變由心矣。

    如來之藏。萬德之林。湛然無際。曷用推尋。木母變色之時。生于孝意。

    如丁蘭至孝。克木為母。晨昏敬養。形喜慍之色。土木不變。唯心感耳。亦如世間致生祠堂。有政德及民。往往有遺愛去思。為立祠宇。中塑像。以四時饗之。其人當饗祭日。則酒氣腹飽。

    金像舒光之日。起自誠心。

    或志心供養尊像。而放光明者。皆是志誠所感。如經雲。一切化佛。從敬心起。又書雲。河岳不靈。唯人所感。

    引喻何窮。證明非一。理理而悉具圓常。事事而皆談真實。

    如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以一心是萬法之實性故。又頌雲。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一乘。是以釋摩訶衍論雲。一切諸法一心量。無心外法。以無心外法故。豈一心法與一心法作障礙事。亦一心法與一心法作解脫事。無有障礙。無有解脫。一心之法。一即是心。心即是一。無一別心。無心別一。一切諸法。平等一味。一相無相。作一種光明心地之海。

    似幻師觀技而無著。了是心生。如調馬見影而弗驚。知從身出。

    幻師幻出男女之形。而心不著。知是自幻術心生。如調馬見影不驚。知影從我形出。則心不見心。無相可得。

    諸塵不隔。此旨堪遵。變化莫測。綿密難論。如善財不出道場。遍歷百城之法。

    李長者論雲。善財遍巡諸友。歷一百十城之法。不出娑羅之林。慈氏受一生成佛之功。不出一念無生性海。

    猶海幢常冥寂定。廣開佛事之門。

    華嚴經雲。海幢比丘。結跏趺坐。入于三昧。離出入息。無別思覺。身安不動。從其足下。出無數百千億長者居士婆羅門眾。皆以種種諸莊嚴具。莊嚴其身。悉著寶冠。頂系明珠。普往十方一切世界。雨一切寶。一切纓絡。一切衣服。一切飲食如法上味。一切華。一切。一切香。一切涂香。一切欲樂資生之具。于一切處。救攝一切貧窮眾生。安慰一切苦惱眾生。皆令歡喜心意清淨。成就無上菩提之道。如金剛三昧經雲。空心不動。足具六波羅蜜。

    最上之宗。第一之說。大悟而豈假他求。內證而應須自決。似冰含水。融通而豈有等倫。

    冬則結水成冰。春則釋冰成水。時節有異。濕性不動。眾生佛性亦爾。在凡身如結冰。居聖體如釋水。但隔迷悟之時。一心不動。

    如金與。展轉而更無差別。

    密嚴經頌雲。如來清淨藏。世間阿賴耶。如金與指。展轉無差別。以如來藏不守自性。隨緣六道。如金逐工匠之緣。造作瓶盤眾器。雖隨緣轉。而不失金體。如來藏亦復如是。雖隨染緣作眾生。是隨緣義。而不失自體。是不變義。

    注心賦卷第三

    d新纂續藏經第63冊No.1231心賦注

    注心賦卷第四

    宋杭州慧日永明寺智覺禪師延壽述

    若空孕色。猶藍出青。馬鳴因茲而制論。

    馬鳴菩薩。是西天第十二祖師。造一千部論。數內有一心遍滿論。乃至諸論。皆研心起。離眾生心。無一字可說。故雲。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又如天親菩薩。造頌及論。成立佛經。令諸學者。了知萬法。皆不離心。故雲。自心起信。還信自心。

    釋迦由此而弘經。

    諸佛證心成佛。從心演教。因心度人。若離于心。亦無三寶四諦。世出世間等法。如肇論雲。為莫之大故。乃反于小成。施莫之廣故。乃歸于無名。何謂小成。通百千恆沙之法門。在毛頭之心地。何謂無名。形教遍于三千。無名相之可得故。以唯是一心故。如傅大士行路難雲。君不見心相微細最奇精。非因非緣非色名。雖復恬然非有相。若凡若聖己之靈。此靈無形而常應。雖復常應實無形。心性無來亦無去。流轉六趣實無停。正覺覺此真常覺。方便鹿苑制尊經。

    外道打髑髏之時。察吉凶之往事。

    增一阿含經雲。佛與鹿頭梵志俱行。至大畏林。取人髑髏。授與鹿頭。此外道善解諸聲。問雲。此是何人髑髏。鹿頭打作一聲。答雲。此是男子。因百節酸疼故命終。今生三惡道。又打一髑髏雲。被人害死。此人持十善。今得生天。佛一一問之。皆答不謬。是以聲中本具諸法。眾生日用不知。故知聲處全耳。法法皆心故。

    相者佔人面之際辯。貴賤之殊形。

    定慧論雲。如人面色。具諸休否。若言有相。問者不知。若言無相。佔者淵解。當隨善相者。信人面上具一切相也。心亦如是。具一切相。眾生相隱。彌勒相顯。如來善知。故遠近皆記。不善觀者。不信心具一切相。當隨如實觀者。信心具一切相也。又如彌勒相骨經雲。一念見色。有三百億五陰生滅。一一五陰。即是眾生。

    大體平分。玄基高峙。十心九識之宗。

    十心者。華嚴疏雲。此一心。約性相體用本末即入等義。有十心門。一假說一心。則二乘人。謂實有外法。但由心變動。故說一心。二相見俱存故說一心。此通八識及諸心所。並所變相分。本影具足。由有支等燻習力故。變現三界依正等報。三攝相歸見故說一心。亦通王數。但所變相分。無別種生。能見識生。帶彼影起。四攝數歸王故說一心。唯通八識。以彼心所依王無體。亦心變故。五以末歸本說一心。謂七轉識。皆是本識差別功能。無別體故。經偈雲。譬如巨海浪。無有若干相。諸識心如是。異亦不可得。六攝相歸性說一心。謂此八識皆無自體。唯如來藏平等顯現。余相皆盡。一切眾生即涅相。經雲。不壞相有八。無相亦無相。七性相俱融說一心。謂如來藏舉體隨緣。成辦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滅。即此理事混融無礙。是故一心二諦。皆無障礙。八融事相入說一心。謂由心性圓融無礙。以性成事。事亦融不相障礙。一入一切。一一塵內。各見法界。天人修羅等。不離一塵。九令事相即說一心。謂依性之事。事無別事。心性既無彼此之異。事亦一切即一。如經偈雲。一即是多。多即一等。十帝網無礙說一心。謂一中有一切。彼一切中復有一切。重重無盡。皆以心識如來藏性圓融無盡。以真如性畢竟無盡故。觀一切法即真如故。一切時處皆帝網故。九識者。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九真識。九識者。以第八染淨別開為二。以有漏為染。無漏為淨。前七識不分染淨。以俱是轉識攝故。第八既非轉識。獨開為二。謂染與淨。合前七種。故成九識。又第九識。亦名阿陀那識。密嚴經說九識為純淨無染識。如瀑流水。生多波浪。諸波浪等以水為依。五六七八等。皆以阿陀那識為依故。

    三細六粗之旨。

    三細者。一者業相。即無明業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二者轉相。即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三者現相。即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離見則無境界。第一業相。未分能所。第二轉相。漸立見分。第三現相。頓現相分。論雲。不覺故心動者。動為業識。理極微細。謂本覺心因無明風。舉體微動。微動之相。未能外緣。即不覺故。為精動隱流之義。精者細也。隱者密也。即是細動密流難覺故。所以雲不覺。謂從本覺有不覺生。即為業相。喻如海微波。從靜微動。而未從此轉移本處。轉相者。假無明力。資助業相。轉成能緣。有能見用。向外回起。即名轉相。雖有轉相。而未能現五塵。所緣境相。喻如海波浪。假于風力。兼資微動。從此擊波轉移而起。現相者。從轉相而成現相。方有色塵山河大地器世間等。如仁王經雲。初剎那識異于木石者。有說初識。隨于何趣續生位中。最初剎那第八識也。識有緣慮。異于木石。有說初識。如楞伽經雲。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言真相者。本覺真心。不籍妄緣。名自真相。業相者。根本無明。起靜令動。動為業識。極微細故。轉相者。是能見相。依前業相轉成能緣。雖有能緣。而未能顯所緣境故。現相者。即境界相。依前轉相。能現境故。又雲。頓分別知自心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如次。即是根身外器色等五境。以一切時任運現故。此是三細。即本識故。最初業識。即為初依生起門為次第故。又遠劫來。時無初始。過未無體。燻習唯心。妄念為初。違真起故。又從靜起動。名之為業。從內趣外。名之為轉。真如之性不可增減。名為真相。亦名真識。此真識。即業轉現等三性。即神解性。不同虛空。通名識。亦名自相。不籍他成故。亦名智相。覺照性故。所以雲。本覺真心。不籍妄緣。以真心之體。即是本覺。非動轉相。是覺性故。又釋雲。初剎那識異于木石者。謂一念識有覺受故。異于木石。即顯前念中有末心所見赤白二穢。即同外器木石種類。此識生時。攬彼為身。故異木石。問。遠劫無始。名初識耶。答。過去未來無體。剎那燻習。唯屬現在。現在正起妄念之時。妄念違真。名為初識。非是過去有識創起。名為初識也。應知橫該一切處。豎通無量時。皆是即今現在一心。決無別法。所以法華經雲。我觀久遠猶若今日。則三世情消。契無時之正軌。一真道現。證唯識之圓宗。已上釋三細相訖。次解六粗相者。論雲。後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故名粗。六粗者。一起計。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二生愛。二者相續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三取著。三者執取相。依于相續。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四立名。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分別假名言相故。五造業。五者起業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故。六受報。六者業系苦相。以住業受報。果不自在故。上三細六粗。總攝一切染法。皆因根本無明。不了真如一心而起。

    根身國土。因本識而先生。

    根身器世間。從第八識而建立。如唯識論雲。一切三界。但唯有識。識有二種。一顯識。即是本識。此本識。轉作五塵四大等。二分別識。即是意識。于顯識中。分別作人天長短大小男女諸佛等。分別一切法。譬如依鏡影色得起。如是緣顯識。分別識得起。又轉識。能回轉造作無量識法。或轉作根。或轉作塵。轉作我。轉作識。如此種種不同。唯識所作。或于自于他。互相隨逐。于自則轉為五陰。于他則轉為怨親中人。一一識中。皆具能所。能分別是識。所分別是境。能即依他性。所即分別性。由如此義。離識之外。更無別境。但唯有識。又轉識論。明所緣識。轉有二種。一轉為眾生。二轉為法。一切所緣。不出此二。此二實無但是識轉作二相貌也。又論雲。雖非無色。而是識變。謂識生時。內因緣力。變似眼等。色等相現。即以此相。為所依緣。然眼等根。非現量得。以能發識。比知是有。此但功能。非外所造。外有對色。理既不成。故應但是內識變現。釋雲。眼等雖有所依所緣之色。而是識所變現。非是心外別有極微以成根境。但八識生時。內因緣種子力等。第八識變似五根五塵。眼等五識。依彼所變根。緣彼本質塵境。雖親不得。要托彼生。實于本識色塵之上。變作五塵相現。即以彼五根為所依。以彼及此二種五塵為所緣緣。五識若不托第八所變。便無所緣緣。所緣緣中。有親疏故。然眼等根非現量者。色等五塵。世間共見。現量所得。眼等五根。非現量得。除第八識緣及如來等緣。是現量得。世不共信余散心中無現量得。此但能有發識之用。比知是有。此但有功能。非是心外別有大種所造之色。此功能言。即是發生五識作用。觀用知體。如觀生芽。比知種體是有。所以密嚴經偈雲。眼色等為緣。而得生于識。猶火因薪熾。識起亦復然。境轉隨妄心。猶鐵逐磁石。如干城陽𦦨。愚渴之所取。中無能造物。但隨心變異。復如干城人。往來皆不實。眾生身亦爾。進止悉非真。亦如夢中見。寤後即非有。妄見蘊等法。覺已本寂然。四大微塵聚。離心無所得。

    妍丑高低。從分別而潛起。

    凡分別。屬第六意識。分別有三。一自性分別。二隨念分別。三計度分別。如祖師偈曰。境緣無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強名。妄心從何起。妄心既不起。真心任遍知。

    矗然端直。靡歷光陰。德用之道恢廓。善巧之門甚深。

    若不先了真如一心。為自行化他之本。曷能酬本願。起化輪。垂善巧權門。備無邊德用。如十住經序雲。以靈照故。統名一心。以所緣故。總號一法。若夫名隨數變。則浩然無際。統以心法。則未始非一。又十二門論序雲。論之者。欲以窮其心源。盡其至理也。若一理之不盡。則眾異紛然。有惑趣之乖。一源之不窮。則眾途扶疏。有殊致之跡。殊致之不夷。乖趣之不泯。大士之憂也。

    金地酥河。匪出化源之意。

    百法鈔雲。十地菩薩。所變大地為黃金。攪長河為酥酪。化肉山魚米等事。令眾生得實用。此皆不離大菩薩之心。然地種不動。但令所度眾生自心感見。乃是菩薩本願力為增上緣。令眾生見如是事。

    人波鬼火。寧離業識之心。

    唯識論雲。且如一水。四見成差。天見是寶嚴地。人見是水。餓鬼見是火。魚見是窟宅。故知前塵無定相。轉變由人。如雲。境隨業識轉。是故說唯心。識論雲。身不定如鬼者。或見猛火。或見膿河等。實是清河。無外異境。然諸餓鬼。悉皆同見膿滿河而流。乃至慳吝業熟同見此。若由昔同業各燻自體。此時異熟皆並現前。彼多有情同見斯事。實無外境。為思憶故。準其道理。世間亦然。共同造作所有燻習成熟之時更無別相。色等相分從識而生。是故定知不由外境。識方得起。現見有良家賤室貧富等異。如是便成見其色等應有差別。同彼餓鬼見成非等。然諸餓鬼雖同一趣。見亦差別。由業異故。所見亦然。彼或有見大熱鐵圍。融煮迸U。或時見有屎尿橫流。非相似故。或有雖同人趣。薄福之人。金帶現時。見為鐵鎖。或見是蛇。吐其毒火。是故定知。雖在人趣。亦非同見。但唯識變。法無差別。如先德雲。人水鬼火。豈在異方。毛海芥山。誰論巨細。一塵一識。萬境萬心矣。又襄邑縣有賴鄉。鄉中有廟。廟有九井。若齋潔入祠者。汲水則溫清。若濫濁入祠者。汲水則混濁。又漢時鄭弘。夜宿郊外一川澤。忽逢故友。四顧荒榛。沽酒無處。因投錢水中。各飲水而醉。故知境隨業識而轉。物逐情感而生。若離于心。萬法何有。

    跡現多門。光韜實地。不用天眼而十方洞明。

    華嚴疏雲。菩薩悟普法故。名為普眼。眼外無法。故名普眼。既心眼之外。無縴毫之法。即知心遍一切處。故楞嚴經雲。十方虛空生汝心中。猶如片雲點太清里。豈空中十方國土。而不明見乎。所以志公和尚偈雲。大士肉眼圓通。二乘天眼有翳。又淨名經雲。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以了一心。無相可得。由無相即無有二。是名真天眼。

    豈運神通而千界飛至。

    不動一心。恆遍十方剎海。無來去之相。是神足通。故經雲。諸佛菩薩。于無二法中。現大神變矣。

    未離兜率。雙林而已般涅。

    華嚴論明如來八相成道。釋天猶未下。母胎猶未出。雙林而已般涅。不出一剎那際三昧。當知降生時。即是說法時。即是涅時。以不出一心故爾。肇論涅論雲。至人空洞無像。而物無非我。會萬物以為己者。其唯聖人乎。何則。非理不聖。非聖不理。理而為聖者。聖不異理也。故天帝曰。般若當于何求。善吉曰。般若不可于色中求。亦不可離色中求。又曰。見因緣起為見法。見法為見佛。斯則物我不異之教。所以至人戢玄機于未兆。藏冥運于即化。總六合以鏡心。一去來以成體。古今通。始終同。窮本極末。莫之與二。浩然大均。乃曰涅。

    不起樹王。六欲而早升忉利。

    華嚴經雲。不離覺樹而升釋天。古釋雲。若約處相入門。以一處中有一切處故。是此天宮等本在樹下。故不須起。然是彼用。故說升也。若約相入門。以一處入一切處故。樹遍天中。亦不須起。欲用天宮表法升進。故雲升也。然佛體無不遍周。但隨眾生心想見。如不思議經雲。以一切佛一切諸法。平等平等皆同一理。如陽𦦨等。一切眾生及諸如來一切佛土。皆不離想。乃至若我分別。佛即現前。若無分別。都無所見。想能作佛。離想無有。如是三界一切諸法。皆不離心。

    堅貞難並。泡沫非同。立絕相之相。

    金剛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以心無形相。故號無相法門。亦名無相道場。若于一切相。見無相之理。即見唯心如來。

    運無功之功。

    向心外有作。皆是有功。若諦了一心本來具足無漏性起功德。則是無功之功。故雲。有功之功。功歸敗壞。無功之功。功不虛棄。

    慈來分明。始因四念之處。

    大涅經最後垂示。總前教跡同此指歸以四念處。即是心賦所明一切眾生身受心法。如經雲。佛告阿難。如汝所問佛涅後依何住者。阿難。依四念處嚴心而住。觀身性相同于虛空。名身念處。觀受不在內外。不住中間。名受念處。觀心但有名字。名字性離。名心念處。觀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處。阿難。一切行者應當依此四念處住。又雲。譬如國王。安住己界。身心安樂。若在他界。則得眾苦。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若能自住于己境界。則得安樂。若至他界。則遇惡魔。受諸苦想。自境界者。謂心四念處。他境界者。謂五欲也。華手經雲。佛告䟦陀婆羅。于爾時世。一切善人應作是念。我等當自依四念處者。于聖法中。一切諸法皆名念處。何以故。一切諸法常住自性。無能壞故。一切諸法皆名念處者。故知即法是心。即心是法。皆同一性。豈能壞乎。若有二法。則有相壞。大寶積經偈雲。得無動處者。常住于無處。無動處者。則自心境界。此境界即無處所。如金剛三昧經雲。心無邊際。不見處所。論釋雲。心無邊際者。歸一心原。心體周遍。遍十方故無邊。周三世故無際。雖周三世。而無古今之殊。雖遍十方。而無此彼之處。故言不見處所。大法炬陀羅尼經雲夫念處者。雲何念義。當知是念。無有違諍。隨順如法。趣向平等。離諸邪念。無有移轉及諸別異。唯是一心。

    教文審的。終歸三點之中。

    三點者。如世∴字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所謂解脫。法身。般若。夫法身即是人人須有。靈智故名般若。若得般若。則一切處無著。不為境縛。即是解脫。又若顯法身而得解脫。則功全由般若。非唯此二法。一切萬行皆因般若成立。故五度如盲。般若如導。若布施無般若。唯得一世榮。後受余殃債。若持戒無般若。暫生上欲界。還墮泥犁中。若忍辱無般若。報得端正形。不證寂滅忍。若精進無般若。徒興生滅功。不趣真常海。若禪定無般若。但行色界禪。不入金剛定。若萬善無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無為果。故知般若。是險惡徑中之導師。迷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煩惱病中之良醫。碎邪山之大風。破魔軍之猛將。照幽途之赫日。警昏識之迅雷。抉愚盲之金。沃渴愛之甘露。截痴網之慧刃。給貧乏之寶珠。若般若不明。萬行虛設。祖師雲。不識玄旨。徒勞念淨。不可剎那忘照。率爾相違。以此三法。不縱不橫。非一非異。能成涅秘藏。如大涅經雲。佛言。我今當令一切眾生。及以我子四部之眾。悉皆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復當安住是中。入于涅。何等名為秘密之藏。猶如∴字。三點若並。則不成∴。縱不成∴如魔醯首羅面上三目。乃得成∴。三點若別。亦不得成。我亦如是。解脫之法亦非涅。如來之身亦非涅。摩訶般若亦非涅。三法各異亦非涅。我今安住如是三法。為眾生故名入涅。所以雲。法身常。種智圓。解脫具一切。皆是佛法。無有優劣。故不縱。三德相冥。同一法界。出法界外。何處別有法。故不橫。能種種建立。故不一。同歸第一義。故不異。雖三而一。雖一而三。一則壞于三諦。異則迷于一實。在境則三諦圓融。在心則三觀俱運。在因則三道相續。在果則三德周圓。如是本末相收。方入大涅秘密之藏。古德雲。此之三德。不離一如。德用分異。即寂之照為般。若。即照之寂為解脫。寂照之體為法身。如一明淨圓珠。明即般若。淨即解脫。圓體即法身。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此三法。不縱不橫。不並不別。如天之目。似世之∴。名秘密藏。為大涅。又台教類通三軌法。一真性軌。二觀照軌。三資成軌。即是三德。以真性軌為一乘體。此為法身。一切眾生悉一乘故。以觀照軌為般若。點真性寂而常照。便是觀照第一義空。以資成軌為解脫。點真性法界含藏諸行。無量眾善即如來藏。三法不一不異如點。如意珠中論光論寶。光寶不與珠一。不與珠異。不縱不橫。三法如是。

    性非造作。

    性地圓成。非干意造。故圓教立無作四諦。

    理實融。

    者銷也。融者和也。理能銷萬事。和百法。終歸一道。

    明之而心何曾動。昧之而路自迷東。

    起信論雲。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任竭海移山。未是無為之力。縱躡虛履水。皆為有漏之通。

    法華經頌雲。若接須彌。擲置他方無數佛土。亦未為難。若以足指動大千界。遠擲他國。亦未為難。乃至若佛滅後。于惡世中能說此經。是則為難。又西天外道。以持咒力。能移山塞海。及得五神通。皆不免生死。但能覺了即心是佛。復能開示自覺覺他。紹隆佛種。此難信之法。淺機難解。故雲能說此經是則為難。是以寶藏論雲。通有五種。一曰道通。二曰神通。三曰依通。四曰報通。五曰妖通。妖通者。狐狸老變。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聰慧奇異。此謂妖通。何謂報通。鬼神逆知。諸天變化。中陰了生。神龍隱變。此謂報通。何謂依通。約法而知。緣身而用。乘符往來。藥餌靈變。此謂依通。何謂神通。靜心照物。宿命記持。種種分別。皆隨定力。此謂神通。何謂道通。無心應物。緣化萬有。水月空華。影像無主。此謂道通矣。

    辯玉須真。探珠宜靜。但向境外而求心。焉知圓光而在眚。

    眚者目病。首楞嚴經雲。如世間人目有赤眚。夜見燈光別有圓影五色重疊。此況迷心為境之人。不知境是自心。如燈上圓光。認為他境。

    捏目之處。飛三有之虛華。

    首楞嚴經雲。三界有法。捏所成故。于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所有之法。皆是捏出。本無來處。徹底唯空。又如捏目生華。有何真實。唯有真心遍一切處。有佛無佛。性相常住。故經雲。眼病見空華。除翳不除華。妄心執有法。遣執不遣法。又一切國土。皆想持之。取像曰想。若無想則無境。如盛熱時。地蒸炎氣。日光爍之。遠望似水。但是心想。世間所見。皆如𦦨水。無有真實。如華嚴經頌雲。勇猛諸佛子。隨順入妙法。善觀一切想。心想方世間。眾想如陽𦦨。令眾生倒解。菩薩善知想。舍離一切倒。眾生各別異。形類非一種。了達皆是想。一切無真實。十方諸眾生。皆為想所覆。若舍顛倒見。則滅世間想。世間如陽𦦨。以想有差別。知世住于想。遠離三顛倒。譬如熱時𦦨。世見謂為水。水實無所有。智者不應求。眾生亦復然。世趣皆無有。如𦦨住于想。無礙心境界。

    迷頭之時。認六塵之幻影。

    首楞嚴經雲。佛言。富樓那。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于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此人何因無故狂走。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是以三界之中。見有見無。盡是心狂。終無外境。

    順法界性。合真如心。智必資理而成照。理不待發而自深。意絕思惟。鑒徹十方之際。佛不說法。聞通無盡之音。

    意絕思惟者。寶雨經雲。如理思惟。是名供養一切如來。如理思惟者。即是絕一切思惟。如六祖雲。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佛不說法者。大涅經雲。若知如來常不說法。是名具足多聞。所以法華玄義雲。手不執卷。常讀是經。口無言音。遍誦眾典。佛不說法。恆聞梵音。心不思惟。普照法界。故知不動真心。獲如是功德。

    莫摘枝苗。須搜祖禰。豁爾而無明頓開。湛然而情塵自洗。惡從心起。如鐵孕垢而自毀鐵形。善逐情生。猶珠現光而還照珠體。

    猶珠現光而還照珠體者。如古釋雲。止觀無所現有三義者。一無心現約止。二所現空約觀。三無別體約止觀契合。又一約心。二約境。三心境兩冥。又一約智。二約理。三理智冥契。就第三義中疏先正釋。後自體顯照故名為覺者。通妨謂有難言。若無別體。何能普現眾生心行。故答雲。自體顯現。如珠有光。自照珠體。珠體喻心。光喻于智。心之體性。即諸法性。照諸法時。是自照故。引起信文甚分明。然論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劑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雲何能了名一切種智。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眾生忘見境界。故心有分劑。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觀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鵠林大意。須歸準憑。

    法華經頌雲。世尊法久後。要當說真實。

    形端影直。風靜波澄。辯偽識真。如試金之美石。除昏鑒物。猶照世之明燈。

    密嚴經頌雲。照耀如明燈。又如試金石。正道之標相。遠離于斷滅。夫世間出世間一切萬法。但以一心驗之。自無差別。似燈破。如石試金。悉皆去偽辯真。破邪歸正。故頌雲正道之標相。自然不落斷常有無之見。故頌雲遠離于斷滅。

    事絕縴毫。本無稱謂。因用之而不窮。從贊之而成貴。

    心本無名。體亦寂滅。因用則無窮。因贊則成德。此皆為傳布故。隨順于世間矣。

    義天行布。重重之星象璨然。法海圓融。浩浩之波瀾一味。

    華嚴有二門。一行布門。二圓融門。若行布。則一中無量。若圓融。則無量中一。如經雲。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了彼互生起。當成無所畏。又約事行布。約理圓融。皆不出心。了之成佛。故雲當成無所畏。

    根塵泯合。能所雙銷。了了而如同眼見。一一而盡是心標。

    若決定信入此唯識正理。速至菩提。如登車而立至遐方。猶乘舟而坐升彼岸。如經所說。言大乘者。謂是菩提薩仕兄 貳<胺鶚エN 麼斯省P尬ㄊ豆邸J俏薇呤J獎閼貳N 死喙省O員朔獎恪S謚罹 兄種中邢嘍閾怠H緄廝 鴟綺き治鎩F防嗄嚴ゃ7醬ξ薇摺S紗松籩 孕南 幀K 謚畬ι崞渫庀唷T獨冑榔蕁8垂塾瀉P參薏睢F誦⊥盡>蟪送<壩謚鈑械 胖 唷9に糲昭隆I釕牢貳N迦ヅ械饋H糝  親孕乃鰲N薇咦柿浮R孜  2淮嗍薄H縞儆霉ΑD蒟誰袪岷袛賵齞gΑS倘粽浦小S傷估砉省K性蓋蟆5蹦茉猜K嬉舛 R粵舜私繅環ㄊ切摹T虼酥 薇叻 緗允俏倚摹9試粕樸渦寫τ倘粽浦小S秩肜闐キ 試啤2簧鐘諫2煌順O滯恕M 比縊 隆M蛞詮良R簧砑拔蘗俊I 鵂半雨。心心體不異。故說但是心。心中但是心。心無心而生。種種色形相。所見唯是心。佛及聲聞身。闢支佛身等。復種種色身。但說是內心。又肇論雲。淨名曰。不離煩惱而得涅。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然則玄道在于妙悟。妙悟在于即真。即真則有無齊觀。有無齊觀則彼己莫二。所以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澄觀和尚雲。實相心界者。依此心所生諸剎。譬如大海所生諸物。皆無不海。一切諸法皆從實相心所生。皆無不心。是故當知眼中所見色。耳中所聞聲。皆真法也。以一切法唯一法故。如經雲。一切法唯一相故。于諸法中。若了觀心。如同眼見。

    照燭森羅。隨念而未曾暫歇。飛穿石壁。舉意而頃克非遙。

    此真心體。寂而常照。猶如鏡光。無有斷絕。如高成和尚歌雲。應眼時。若千日。萬象不能逃影質。凡夫祗是未曾觀。何得退輕而自屈。應耳時。若幽谷。大小音聲無不足。十方鐘鼓一時鳴。靈光運運常相續。應意時。絕分別。照燭森羅終不歇。透過山河石壁間。要且照時常寂滅。

    絕觀通人。破塵上將。作智海之健舟。為法筵之極唱。

    絕觀通人者。若雲菩提涅真如解脫。皆是住觀之語。若親證一心。諸觀並息。又說此唯心法門時。法華經雲。是第一之說。金剛經雲。為最上乘者說。華嚴經雲。不思議說。故雲法筵之極唱。

    如䖟附翔鸞之尾。迥登丹漢之程。猶聲入畫角之中。出透重霄之上。

    如法性論雲。問。本際可得聞乎。答。理妙難觀。故有不知之說。旨微罕見。故發幢英之問。有天名曰幢英。問文殊師利。所言本際。為何謂乎。文殊答曰。眾生之原。名曰本際。又問。眾生之原。為何謂乎。答曰。生死之本。為眾生原。又問。于彼何謂為生死本。答曰。虛空之本。為生死原。幢英于是抱玄旨而輟問。如悟不住之本。若然。則因緣之始。可聞而不可明。可存而不可論。問。虛空有本乎。答無。問。若無有本。何故雲虛空之本為生死原。答。此猶本際之本耳。則于虛空無本。為眾本之宗。化表無化。為萬化之府矣。故知人心為凡聖之本。則凡亦是心。聖亦是心。以所習處下。不能自弘。諸佛將眾生心登妙覺。眾生將佛心溺塵勞。若以心托事則狹劣。若以事從心則廣大。凡世人多外重其事。而內不曉其心。是以所作皆非究竟。以所附處卑故耳。如搏牛之䖟。飛極百步。若附鸞尾。則一翥萬里。非其翼正。所托迅也。亦如牆頭之草。角里之聲。皆能致其高遠者。所托之勝也。如入心法中。一一附于自心。則能毛吞巨海。塵含十方。豈非深廣乎。

    言言合道。法法隨根。對大心之高士。談普眼之法門。

    心本無法。名為普眼。華嚴經雲。海雲比丘語善財言。如來為我演說普眼法門。假使有人。以大海量墨。須彌聚筆。書寫于此普眼法門。一品中一門。一門中一法。一法中一義。一義中一句。不得少分。何況能盡。

    厚地金剛。穿之而始終不壞。

    大涅經雲。譬如有人。善知伏藏。即取利。斫地直下。盤石沙礫。直過無難。唯有金剛。不能穿徹。此況心性堅牢。不從前際生。不于中際住。不隨後際滅。不變不異。性相常存。

    雪山正味。流之而今古恆存。

    大涅經雲。雪山䇶中。藥味常正。此況一切眾生一真之心。隨染緣時流轉五道。其性不減。乃至隨淨緣時成就佛身。性亦不增。隨緣而不失自性。故雲。一切眾生一時成佛。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佛界即眾生故。又同一性故。

    一際無差。隨緣自結。曠代無減。十方咸說。如天寶器。任福而飯色不同。

    如三十三天共食寶器。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似一無為。隨證而三乘有別。

    金剛經雲。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此一心法。隨三賢十聖。約智淺深。證時各別。如大涅經雲。十二因緣是一法。隨智證成四種菩提。上上智觀得諸佛菩提。上智觀得菩薩菩提。中智觀得緣覺菩提。下智觀得聲聞菩提。譬如黃石有金。上上福人烹出金。上福人烹出銀。中福人烹出銅。下福人烹出鐵。

    萬法萬形。皆逐心成。孤光一照。眾慮俱清。如瓶貯醍醐。隨諸器而不等。猶水分江海。逐流處而得名。

    此一心法。是一際門。如醍醐一味無差。諸器自分大小。猶水一味不別。江海自分異名。

    直了無疑。襟懷自豁。非劣解情當。乃上根機奪。猶如庭雀。焉攀鴻鵠之心。還似井蛙。豈測滄溟之闊。

    夫真如一心。圓信難解。且如在家凡夫。出家外道。皆是背覺合塵。不識自心境界。故雲。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若是聲聞緣覺。但證生空。亦執心外有其實境。若藏通二教菩薩。設識自心。皆是緣生無性。徹底餐空。若大乘別教菩薩。雖知常住不空之心。能含十法界性。即今未具。直待燻修。次第生起。唯圓教菩薩。知自心即具十法界。一念圓足。則悟心大士。方了圓宗。高翥義天。深游性海。豈凡小權漸之所建乎。又滄溟者。即況如來智海。如華嚴經雲。佛子。此閻浮提。有二千五百河。流入大海。乃至如是大海。其水無量。眾寶無量。眾生無量。所依大地亦復無量。佛子。于汝意雲何。彼大海為無量不。答言。實為無量。不可為喻。佛子。此大海無量。比如來智海無量。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不及其一。但隨眾生心為作譬喻。而佛境界非譬所及。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如來智海無量。從初發心修一切菩薩行不斷故。應知所住眾生無量。一切學無學聲聞獨覺所受用故。應知住地無量。從初歡喜地乃至究竟無障礙地諸菩薩所居故。

    群經之府。眾義之都。寫西來之的意。脫出世之真模。或徇他求。如鑽冰而覓火。但歸己解。猶向乳以生酥。

    鑽冰覓火者。違法性故。如心外求道。從乳求酥者。順法性故。似背境觀心。如還源觀雲。明者德隆于即日。昧者望絕于多生。會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錙銖難入。又普賢行願疏雲。契文殊之妙智。宛是初心。入普賢之玄門。曾無別體。失其旨也。徒修因于曠劫。得其門也。等諸佛于一朝。

    正業常新。恆居本位。統一心之高廣。

    法華經雲。其車高廣。高則豎徹三際。廣則橫亙十方。攝法無遺。包藏無外。凡有所見。皆是自心。如華嚴經雲。如有人將欲命終。見隨其業所受報相。行惡業者。見于地獄畜生餓鬼。所有一切眾苦境界。或或罵。囚執將去。亦聞嗥叫悲嘆之聲。或見灰河。或見鑊湯。或見刀山。或見劍樹。種種逼迫。受諸苦惱。作善業者。即見一切諸天宮殿。無量天眾天諸彩女。種種衣服具足莊嚴。宮殿園林盡皆妙好。身雖未死。而諸業力見如是事。善財童子亦復如是。以菩薩業不思議力。得見一切莊嚴境界。

    燭微言之周備。

    如首楞嚴經雲。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十地論雲。三界無別法。但是一心造。則一言無不略盡。殊說更無異涂。

    了宗之際。殞十方之虛空。

    首楞嚴經雲。若一人發真歸源。此十方虛空皆悉消殞。

    懺罪之時。翻無邊之大地。

    修一心無生懺。如翻大地。亦雲。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實相者即無相也。亦雲實地。故法華經雲。唯此一事實。余二即非真。

    一華開而海內春。一理現而法界真。

    如陽和發生。無處不春。心為法界之體。無法不心。故經雲。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

    如二乘之蒙佛記。

    台教雲。八千聲聞。于法華會上。見如來性。得授佛記。如秋收冬藏。更無所作。如來性者。即是自心性也。若識心人。萬緣皆辦。故雲己事已辦。梵行已立。

    似窮子之付家珍。

    一念才起。五陰俱生。背覺合塵。即是舍父逃逝。循環五趣。即是五十余年。若頓悟一心。即是定父子。付家財。此是定天性之父子。付一心之法財。故經雲。我實汝父。汝實我子。當了了明心之日。即是歸宗合覺。亦雲返本還源矣。

    水未入海之時。不成咸味。

    百川入海。皆同一味之咸。萬境歸心。盡趣一真之道。

    境若歸心之日。方可言均。

    古德雲。水未入海不咸。薪未入火不燒。境未入心不等。故經頌雲。一切諸法中。皆以等觀入。慧解心寂然。三界無倫疋。

    夢宅虛無。

    三界是夢宅。故雲長眠三界中。所夢之境。皆是夢中意識。如唯識論雲。如夢觸女形。能出不淨。覺時亦爾。未觸女形之時。由極重染愛現前。便致如斯流溢之相。由于夢有等無間緣差別力故。遂便引起非理作意。以此為因。便見遺泄。又如小兒夢遺尿等事。如似夢中雖無實境。能出不淨。又如夢食毒等。應身成病。有悶絕流汗之事。此亦由其唯識有用。又如論雲。諸地獄中所有獄y狗烏等。所有動作。不待外緣。彼地獄受罪眾生。先罪惡業。為任持故。如木影舞。同眾生相。所以首楞嚴經雲。晝則想心。夜成諸夢。以夢覺俱不出心故。夢中無境。唯心成事。與覺無異。如小乘立九難。難大乘師雲。我信夢中唯識。不信覺時。以有實作用故。因以夢喻。如出不淨等亦有實作用。遂破彼疑。應立量雲。覺時境色是有法。定唯識為宗。因雲以有實作用故。同喻如汝夢中境色。是以華嚴經頌雲。菩薩了世法。一切皆如夢。非處非無處。體性恆寂滅。諸法無分別。如夢不異心。三世諸世間。一切悉如是。夢體無生滅。亦無有方所。三世悉如是。見者心解脫。夢不在世間。不在非世間。此二不分別。得入于忍地。又大智度論雲。佛說諸法。無有根本定實如毫厘許所有。欲證明是事。故說夢中受五欲譬。如須菩提意。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性。今何以故現有眼見耳聞法。以是故。佛說夢譬喻。如人夢力故。雖無實事。而有種種聞見處喜處。覺人在傍。則無所見。如是凡夫人。無明顛倒力故。妄有所見。聖人覺悟。則無所見。一切法。若有漏。若無漏。若有為。若無為。皆不實虛妄。故有見聞。如幽冥錄。焦湖廟有一柏杌。或雲玉杌。杌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估客。至廟祈求。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巫即遣林近杌邊。因入坼中。遂見朱門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歷數十年。並無思歸之志。忽如夢覺。猶在杌傍。林愴然久之。又菩薩行者是想念生。此有二意。一要須想念方能起行。如夢從想故。智論之中。所聞見事。多思惟念。故夢見也。二。夫大覺是佛。近而說之。七地已前。猶為夢行。八地為覺。如夢渡河。八地無明未盡。亦是夢境。唯佛一人故稱大覺。如華嚴記雲。覺夢相成。故須說覺。于中初以覺成夢。以未覺時不知是夢故。于中初要在覺時方知是夢者。正辨須覺。所以謂大夢之外。則必有彼大覺之明。謂我世尊方知三界皆如夢故。上引楞伽嘆佛能了于夢。次。正在夢時不知是夢者。謂為實故。為諸凡夫長眠大夜。不生厭求。故睿公雲。夢中瞻夢。純昏心也。次。設知是夢亦未覺故者。此通妨難。謂亦有人夢知是夢。如人重眠。忽有夢生。了知我夢。以睡重故。取覺不能。喻諸菩薩從初發心。即知三界皆夢。豈非是覺。何用更說覺時。故今釋雲亦未見覺。未大覺故。故起信論雲。若人覺知前念起惡。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有生滅故。無明覆心不自存故。次雲。覺時了夢知實無夢者。非唯覺時知夢。亦知無夢。如八地菩薩夢渡河喻。證無生忍。不見生死此岸。涅彼岸。能度所度皆叵得故。況于大覺。故經雲。久念眾生苦。欲㧞無由脫。今日證菩提。豁然無所有。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者。上辨以覺成夢。此辨以夢成覺。對夢說覺。無夢無覺。既了夢無夢。對何說覺。故覺夢斯絕。如無不覺。則無始覺。覺夢雙絕。方為妙覺也。

    化源寂滅。

    凡聖境界。悉從心化。以一切萬法不離心故。如金剛三昧經雲。善不善法。從心化生。又華嚴經十忍品雲。佛子。何為菩薩摩訶薩如化忍。佛子。此菩薩摩訶薩。知一切世間皆悉如化。所謂一切眾生意業化。覺想所起故。一切世間諸行化。分別所起故。一分苦樂顛倒化。妄取所起故。一切世間不實法化。言說所現故。一切煩惱分別化。想念所起故。復有清淨調伏化。無分別現行故。于三世不轉化。無生平等故。菩薩願力化。廣大修行故。如來大悲化。方便示現故。

    破疑情而藤蛇並融。廓智地而形名雙絕。

    論偈雲。于藤生蛇知。見藤即無境。若知藤分已。藤知如蛇知。即藤蛇並空。形名俱絕。是知千聖同證。心外無得。

    心外求悟。望石女而兒生。意上起思。邀空華而果結。本非有作。性自無為。智者莫能運其意。像者何以狀其儀。言語道亡。是得路指歸之曰。

    阿難等于楞嚴會上。蒙如來微細開示。各悟真心遍十方界。遂白佛言。我等今日明識歸家道路。故決定無疑。

    心行處滅。當放身舍命之時。

    若心外緣他境。如魚在陸不得自在。若背境歸自心。似鳥翔空無有隔礙。則念念歸真。心心至道矣。如始教雲。十法界三科十八界如丈。一法界五陰如尺。唯在識心如寸。如今去丈論尺。去尺論寸。若達心具一切法已。方能度入一切色心。如今去色論心。去心所論心王。如一一尺無非是寸。及一一丈無非是尺。是故丈尺全體是寸。故知若真諦。若俗諦。若有為。若無為。一剎一塵。無非是心。既頓悟一心。全成圓信。則心外無一法可解。心內無一法可思。懷抱豁然。永斷縴疑矣。

    執跡多端。窮源孤邁。非世匠之所成。豈劫火之能壞。

    心本圓成。性非造作。不可以功成。不可以行得。論雲。劫火能燒三界。不能燒虛空。故法華經雲。我淨土不毀。而眾見燒盡。以心性常住。非生因之所生。唯了因之所了。

    白毫光里。出莫測之身雲。

    華嚴經雲。如來白毫相中。有菩薩摩訶薩。名一切法勝音。與世界海微塵數諸菩薩眾。俱時而出。右繞如來。經無量匝。又雲。如來師子之座。眾寶妙華。輪台基陛。及諸戶牖。如是一切莊嚴具中。一一各出佛剎微塵數菩薩摩訶薩。釋曰。菩薩是因。諸佛是果。供養具是境。菩薩身是心。即是因果同時。心境互入。如經頌雲。諸佛一似大圓鏡。我身猶若摩尼珠。諸佛法身入我體。我身常入諸佛軀。

    無生蓋中。現大千之世界。

    維摩經雲。長者子寶積。與五百長者子。俱持七寶蓋供養佛。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此世界廣長之相悉于中現。五百蓋者。即是五陰。合成一蓋者。即是一心。華嚴經雲。此寶蓋皆從無生法忍之所起。乃至一切供具。皆是自心表現。心外實無一法建立。若心外見法。是外道經書。非佛法旨趣。

    釋門挺價。法苑垂箴。

    釋門挺價者。如龍女所獻心珠。故雲價直三千大千世界。亦雲無價寶珠。法苑垂箴者。一切諸法。以心為定量。先賢所稟。後學同遵。可為萬代之箴規。十方之龜鏡。

    無聲之樂寂寂。

    以真心大寂滅樂。豈隨喧動耶。故禪門中泥為無弦琴。

    真如之海沉沉。

    一心真如之海。澄之不清。攪之不濁。湛然寂照。瑩淨無瑕。所以眾生因一念無明境界風。鼓動真如海。起種種識浪。相續不斷。故楞伽經頌雲。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應量出生。如龍王之降雨差別。

    如龍王雨。隨人間天上能感之緣。因自業而不同。成異味而有別。如經偈雲。譬如虛空中。雨八功德水。到咸等住處。生種種異味。如來慈悲雲。雨八聖道水。到眾生心處。生種種解味。如華嚴經雲。佛子。譬如海中有大龍王。名大莊嚴。于大海中降雨之時。乃至從他化天至于地上。于一切處所雨不同。所謂于大海中雨清冷水。名無斷絕。于他化自在天雨簫笛等種種樂音。名為美妙。于化樂天雨大摩尼寶。名放大光明。于兜率天雨大莊嚴具。名為垂髻。于夜摩天雨大妙華。名種種莊嚴具。于三十三天雨眾妙香。名為悅意。于四天王天雨天寶衣。名為覆蓋。于龍王宮雨赤真珠。名涌出光明。于阿修羅宮雨諸兵仗。名降伏怨敵。于北郁單越雨種種華。名曰開敷。余三天下悉亦如是。然各隨其處。所雨不同。雖彼龍王其心平等。無有彼此。但以眾生善根異故。雨有差別。佛子。如來應正等覺無上法王亦復如是。欲以正法教化眾生。先布身雲彌覆法界。隨其樂欲。為現不同。

    循業發現。猶人間之隨福淺深。

    如福德人執石為寶。猶業貧者變金為蛇。法無定形。隨心轉變。如迷時菩提為煩惱。悟時煩惱為菩提。但隨迷悟之心。菩提性常不動。夫論一心。獨立絕妙。豈在文賦詞句而廣敷演乎。祗為眾生不了真心。妄起差別。但有一法才生。並為心病。執有成妄。達空成真。如淨名經雲。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則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妙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生法師雲。若投藥失所。則藥反為毒矣。苟曰得愈。毒為藥也。是以大聖為心病之醫王。觸事皆是法之良藥。苟達其一。眾事皆備矣。菩薩既入此門。便知佛土本是就應之義。好惡在彼。于我豈有異哉。

    既達心宗。應當瑩飾。煉善行以扶持。澄法水而潤澤。

    華嚴經雲。解脫長者言。我已入出如來無礙莊嚴解脫門。乃至我見如是等十方各十佛剎微塵數如來。彼諸如來不來至此。我若欲見安樂世界阿彌陀如來。隨意即見。乃至知一切佛及與我心悉皆如夢。知一切佛猶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響。我如是知。如是憶念。所見諸佛。皆由自心。善男子。當知菩薩修諸佛法。淨諸佛剎。積集妙行。調伏眾生。發大誓願。入一切智自在游戲不可思議解脫之門。得佛菩提。現大神通。遍往一切十方法界。以微細智普入諸劫。如是一切悉由自心。是故善男子。應以善法扶助自心。應以法水潤澤自心。應以境界淨治自心。應以精進堅固自心。應以忍辱坦蕩自心。應以智證潔白自心。應以智慧明利自心。應以佛自在開發自心。應以佛平等廣大自心。應以佛十力照察自心。故知摩尼沉泥。焉能雨寶。明鏡匿垢。曷以照人。猶眾生心久積塵勞似障真性。今雖明達。要假真修。故雲設有余習。還以佛知見治之。則成出纏真如。離垢解脫。究竟清淨矣。

    照世行慈而不謬。先洞三明。

    三明者。一過去宿命明。二未來天眼明。三現在漏盡明。雖約三世而立三明。但是心明。故證道歌雲。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

    觀根授道而無差。須憑十力。

    十力者。一是處非處力。三業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處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盡力。此十力者。遍知因果。普照萬法。若窮萬法。根本是心。但了一心。十力如鏡。

    杜源大士。立志高強。

    直了真心實觀之人如杜源。漸教法學之人如尋流。故圓教初心。已超權學之士。如雲。以小乘之極極。不如圓教之初初。故心為源。法如流。心為所現。法依于心。則萬法是心之影故。

    或剝皮出髓而誓思繕寫。

    釋迦如來因地。值無佛世。欲求經法。天帝化為羅剎。言。汝能剝皮為紙。折骨為筆。打骨出髓為墨。我能示汝佛經。菩薩聞之歡喜。遂剝皮折骨。羅剎驚之。遂乃隱身不現。十方有佛現身。為說法要。

    或投岩赴火而志願傳揚。

    大涅經雲。有仙人于羅剎求法。羅剎言。汝能舍身。我當為說。仙人遂上高岩。投身直下。羅剎接得。為說偈言。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則是悟心性之樂。如智度論雲。如犢子啾啾鳴喚。見母即止。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至法性即住。萬法到心。諸緣並絕。

    身燭千燈。瀝懇而唯求半偈。

    大方便佛報恩經雲。昔有轉輪聖王。就婆羅門求法。于身剜成千瘡。注滿膏油。以取上妙細邸2暈 摹5慍汕H啤9┬聳ΑG笥詘胭省S謔欠ㄊξ 跛蒂試弧7蟶饋4嗣鷂﹫幀4死終摺J欠 幀4蠹琶鵠幀l 幀2煌 焐咸炖幀H思涫獨幀L焐俠終摺R遠 晃﹫幀K 富 摹6暈梃現ΑJ僑思涫獨幀9手嵌嚷鬯淘啤6雷質骷洹<湃幻鷸畽瘛怕得一心。此樂非天樂。

    足翹七日。傾心而為贊華王。

    釋迦如來因地。于林中翹足七日。以一偈贊底沙如來。偈雲。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間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故雲。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又雲。此事唯我能知。是以心為秘密門。非佛難證。

    更有念法勤苦。希一言。懸懸而頓忘寢食。而不避寒暄。遍界南求。行菩薩之大道。

    善財童子南行。遍法界參五十三員善知識。得一百十城法門。為求菩薩之道。最先參見文殊初友。已悟自心。後漸至諸善知識。皆雲我已先發菩提心。但求菩薩差別智道。及至彌勒。證一生成佛之果。後彌勒卻指歸再見初友文殊。以表前心後心一等。更無差別。始終不出一心。離此別無奇特矣。

    忘身東請。為般若之真源。

    常啼菩薩東行。于法涌菩薩求學般若。常啼者。常在空閑林。為求般若。未聞般若時。恆常啼泣。故號常啼。及聞空中聲告言。往東行當遇善友開發。遂賣身求供。直至法涌菩薩處。遇菩薩入定。立待定出。仍刺血灑地等。後乃得悟法音。頓明般若心要。

    沖䆳幽奇。舉文難述。任身座與肉燈。用海墨而山筆。

    如法華經中。提婆達多以身為床座。轉輪聖王剜身千燈。華嚴經雲。聚須彌山為筆。以四大海水為墨。不能寫普眼經之一品。斯皆為法忘軀。誓求至道。寧容造次乎。

    藥王燒手。報莫大之深恩。

    法華經雲。藥王菩薩。燃百福莊嚴臂。供養日月淨明德佛。七萬二千歲。乃至雲。我舍兩臂。必當得佛金色之身。若實不虛。令我兩臂還復如故。我舍兩臂者。即是舍斷常二見。便得成佛。如華嚴經頌雲。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不生是不常。不滅是不斷。才離斷常諸見。自然成佛。論雲。見在即凡。情亡即佛。

    普明刎頭。求難思之妙術。

    大方便佛報恩經雲。有婆羅門。于普明王乞頭。王言。我為一切眾生故。願于來世。得大智慧頭。施于汝等。乃至爾時普明王者。即釋迦如來是。佛言。我舍轉輪王頭布施。數滿一千。況余身分。大凡菩薩舍頭目髓腦。皆為求無上正等正覺之心。此無上心。乃是成佛之妙術也。

    能祛冰執。可定行藏。

    心外見法。便成執滯。所以首楞嚴經頌雲。見聞如幻醫。三界若空華。若洞境明心。則無執想。所以經雲。佛言。我于諸法無所執故。得常光一尋。身真金色。

    證自覺之聖智。

    楞伽經雲。佛告大慧。前聖所知。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菩薩摩訶薩。獨一靜處。自覺觀察。不由于他。離見妄想。上上勝進。入如來地。是名自覺聖智相。是以覺自心成聖智。如密嚴經頌雲。如地無分別。萬物依以生。藏識亦復然。眾境之依處。如人以己手。還自捫其身。亦如象與鼻。取水自沾灑。復似諸嬰孩。以口含其指。如是識分別。現境還自緣。是心之境界。普遍于三有。久修觀行者。而能善通達。內外諸世間。一切唯心現。

    入本住之道場。

    楞伽經雲。大慧復白佛言。如世尊所說。我從某夜得最正覺。乃至某夜入般涅。于其中間不說一字。亦不已說當說。無說是佛說。大慧白佛言。何言不說是佛說。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說。一自得法。二本住法。雲何自得法。若彼如來所得。我亦得之。無增無減。緣自得法究竟境界。離言說妄想。離文字二趣。雲何本住法。謂古先聖道。如金銀等性。法界常住。若如來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曠野中。見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隨入城。受如意樂。仁王經觀空品雲。若有修習听說。如虛空同法性。一切法皆如也。又諸佛所說。但是傳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般若論雲。須菩提言。如來無所說。此義雲何。無有一法。唯獨如來說。余佛不說。如密嚴經頌雲。譬如百川流。日夜常歸往。如地有眾寶。種種色相味。諸有情受用。隨福而招感。如是賴耶識。與諸分別俱。增長于生死。轉依成正覺。故知溺生死河。登菩提座。皆是自心致此升降。是以先德雲。智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步步而到泥徹底。

    如香象渡河。步步到底。此喻圓教。不同權漸。如兔馬渡河。故李長者論雲。不如一念圓證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寶積經頌雲。文殊大智人。深達法源底。

    箭箭而破的穿楊。

    如射。若以的為的。多乖少中。若以地為的。無不中者。如以心為的。無不合宗。又養由善射。百發百中。百步穿楊。箭不虛發。故雲。但以大乘理對。萬不失一。

    齊襟而唯思舉領。整綱而要提綱。

    況此一心秘密法門。如提綱舉領。撮要而談。亦雲單刀直入。夫教中。有顯了說。秘密說。有真實說。方便說。有遮詮。表詮。此是顯了說。真實說。是表詮。直表其心體。不是遮非破執方便之言。故法華經頌雲。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顯了說者。如密嚴經頌雲。無心亦無境。能所量俱無。但依于一心。如是而分別。又頌雲。如火輪垂發。乾闥婆之城。不了唯自心。妄起諸分別。

    浴滄溟而已用諸河之水。一塵而皆含眾味之香。

    大涅經雲。如人入海中浴。已用諸河之水。楞嚴三昧經雲。如搗萬種為丸。若一塵。具足眾氣。皆喻若了一心。一切法門悉皆冥合。

    如忉利雜林。靡作差殊之見。

    佛地論雲。三十三天有一雜林。諸天和合福力所感。若諸天眾不在此林。宮殿等事共樂時受。勝劣有異。有我我所差別受用。若在此林。若事若受都無勝劣。皆同上妙。無我我所和合受用。能令平等。故名雜林。此由諸天各修平等和合福業增上力故。令彼諸天阿賴耶識變現此林。同處同時同一相狀。由此雜林增上力故。令彼轉識亦同變現。雖各受用而謂無別。是以若達諸法皆心想生。即從世俗門入聖行處。

    猶須彌南面。純舒金色之光。

    須彌山南面。純現金光。雜色之鳥投入山時。皆同金色。如萬法歸心。皆同心法故。

    作似醉醒。如同夢起。外道授咒于天中。婦人求男于林里。

    西天有外道。供養梵天求咒。遂于夢中見天授咒然梵天實不下。但托天為增上力。皆是夢心所感如斯事耳。又復聞乎為求子息者。密隱林中。夢見有人共為交集。便得其子。此並是夢中意識所變。但是自心。實無外境。

    無為無事。全當實相之門。唯寂唯深。頓悟法空之旨。

    千經萬論。正談人空法空。悟入一心之旨。八識之源。此一心八識。微細難知。唯佛能了。且八識心王。以第八阿賴耶識為根本。能生起前之七識。如起信論雲。生滅與不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古德釋雲。不生滅心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者。以七識染法為生滅。以如來藏淨法為不生滅。不生滅心舉體動故。心不離生滅相。生滅之相莫非神解故。生滅不離心相。如是不相離。故名和合為阿賴耶識。以和合故。非一非異。若一即無和合。若異亦無和合。非一非異。故得和合也。又如來藏清淨心動作生滅不相離。故雲和合。非謂別有生滅。來與真合。如動水作波。波非外合。謂生滅之心。心之生滅。無相故。心之生滅。因無明成。生滅之心。從本覺起。而無二體。不相舍離。故雲和合。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生與無生若是一者。生滅識相滅盡之時。心神之體亦應隨滅。墮于斷邊。若是異者。依無明風燻動之時。靜心之體不應隨緣。即墮常邊。離此二邊。非一非異。又上所說覺與不覺。二法互燻。成其染淨。既無自體。全是一覺。何者。由無明故成不覺。以不覺義燻本覺故。生諸染法。又由本覺燻不覺故。生諸淨法。依此二義。遍生一切。故言識有二義。生一切法。

    百氏冥歸。萬古難移。據前塵之無體。唯自法之施為。若樂工之弄木偶。如戲場之出技兒。

    起信疏雲。經頌雲。佛說如來藏。以為阿賴耶。惡慧不能知。藏即賴耶識。阿賴耶。是梵語。此雲我愛執藏。即是一切眾生第八根本識心。第八識心。即如來藏。以一切外道眾生。不能了達。執為藏識。佛言。大慧。七識不流轉。不受苦樂。非涅因。大慧。如來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解曰。七識念念生滅無常。當起即謝。如何流轉。自體無成。故不受苦樂。既非染依。亦非無漏涅依矣。其如來藏真常普遍。而在六道。迷此能令隨緣成事。受苦樂果。與七識俱。名與因俱。不守自性而成。故七識依此而得生滅。雲若生若滅。此明如來藏。即是真如隨緣。故受苦樂等。又雲。常與無明七識共俱。無有斷絕。意雲。如來藏以隨緣故。名阿賴耶識。故與無明共俱。說大海如阿賴耶。波如無明七識。水即如來藏。雲無斷絕者。無始時來。相續不斷故。如來藏者。即所燻之淨性。隨染緣成虛偽等者。即能燻之染幻。識藏即所成賴耶也。為善不善因者。謂此性隨善緣起諸善法。性即為善因。隨不善緣起諸不善法。性即為不善因。受苦樂與因俱者。隨善受樂。性在其中。隨惡受苦。性亦在其中。若生若滅者。循環諸趣。萬死萬生。如技兒等。如人作戲。變改服章。體是一人。初未曾易。故楞伽經頌雲。心如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如音樂。妄想觀技眾。所以草堂和尚偈雲。樂兒本是一形軀。乍作官人乍作奴。名目服章雖改變。始終奴主了無殊。故知清淨如來藏一點真心。不增不減。湛然常住。以不守自性。隨染淨之緣。遂成凡聖十法界。雖即隨緣。又不失自性。在凡不減。處聖不增。如水隨風作波之時。不失濕性。一切眾生真心亦復如是。隨相轉變。性常不動。故還源觀雲。真如之性。法爾隨緣。隨緣之時。法爾歸性。

    縱淺縱深。靡出一心之際。

    華嚴經雲。佛子。菩薩摩訶薩次第遍往諸佛國土神通三昧。乃至于一念頃。一切佛所勤求妙法。然于諸佛出興于世。入般涅。如是之相。皆無所得。如散動心了別所緣。心起不知何所緣起。心滅不知何所緣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分別如來出世及涅相。佛子。如日中陽𦦨。不從雲生。不從池生。不處于陸。不住于水。非有非無。非善非惡。非清非濁。不堪飲漱。不可穢污。非有體非無體。非有味非無味。以因緣故而現水相。為識所了。遠望似水。而興水想。近之則無。水想自滅。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得如來出興于世及涅相。諸佛有相及以無相。皆是想心之所分別。佛子。此三昧名為清淨深心行。菩薩摩訶薩于此三昧入已而起。起已不失。是知非唯佛教以心為宗。三教所歸。皆雲反己為上。如孔子家語雲。衛靈公問于孔子曰。有語寡人。為國家者。謹之于廟堂之上。則政治矣。何如。子曰。其可也。愛人者則人愛之。惡人者則人惡之。所謂不出圓堵之室而知天下者。知反己之謂也。是知若反己以徇物。則無事而不歸自心。取舍忘懷。美惡齊旨。是知但了一心。無相自顯。則六趣塵牢。自然超越。出必由戶。莫不因斯道矣。如古德雲。六道群蒙自此門出。歷千劫而不返。一何痛矣。所以諸佛驚入火宅。祖師特地西來。乃至千聖悲嗟。皆為不達唯心出要道耳。華嚴經明一念能為無盡之事。故雲一心超勝。如經雲。一者。佛一跏趺坐遍滿十方無量世界。二。一切諸佛說一義句。悉能開示一切佛法。三。放一光明。悉能遍照一切世界。四。一身中悉能示現一切佛身。五。一處中悉能示現一切世界。六。于一智中。悉能決了一切諸法。無所掛礙。七。一念中悉能遍往十方世界。八。一念中悉現如來無量威德。九。一念中普緣三世佛及眾生。心無雜亂。十。于一念中與去來今一切諸佛體同無二。是為十。還源觀引論雲。由依唯識故。境本無體。真空義成故。以塵無有故。本識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現境。由境顯心。心不至境。境不至心。常作此觀。智慧甚深。唯識序雲。離心之境克湮。即識之塵斯在。帶數之名攸顯。唯識之稱兆彰。故得一心之旨。永傳而不窮。八識之燈。恆然而無盡矣。

    任延任促。但當唯識之時。

    如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城等。時即是一心唯識之時。故雲。一念無量劫。無量劫一念。法華玄贊疏雲。如經中說一時者。即是唯識時。說听二徒心識之上。變作三時相狀而起。實是現在隨心分限。變作短長事緒終說。總名一時。如夢所見。謂有多生。覺位唯心。都無實境。听者心變三世亦爾。唯意所緣。是不相應行蘊。法界法處所攝。古德言一時者有四。一則不定約剎𨚗。二則不定約相續。三則不定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四則不定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但是听者根熟。感佛為說。說者慈悲。應機為談。說听事訖。總名為一時。今不定約剎𨚗等者。听法之徒根器或鈍。說時雖短。听解時長。或說者時長。听者亦久。于一剎𨚗。猶未能解。故非剎𨚗。亦不定說。若約相續者。猶能說者得陀羅尼。說一字義。一切皆了。或能听者得淨耳意。聞一字時。一切能解。故非相續。由于一會听者根機有利有鈍。如來神力。或延短念為長劫。或促多劫為短念。亦不定故。總約說听究竟名時。亦不定說。若約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者。一日一月照四天下。長短暄寒。近遠晝夜。諸方不定。恆二天下同起用故。又除已下。上諸天等。無此四時及八時等。經擬上地諸方流通。若說四時等。流行不遍故。亦不定說。若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者。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道已來近遠各不同故。釋曰。上所說不定約剎𨚗時。及相續時。與四時六時八時十二時等。及約成道已後年數時節。名為一時者。以根有利鈍。長短不定。上界下界。時節無憑。但說唯心之一時。可為定量。無諸過失。事理相當。既亡去取之情。又絕斷常之見。不唯一時作唯識解。實乃萬義皆歸一心。則稱可教宗。深諧秘旨。能開正見。永滅群疑。所以經雲。一切諸法。以實際為定量。又雲。但以大乘而為解說。令得一切種智故知但說大無過。夫言大乘者。即是一心之乘。乘是運載義。若論運載。豈越心耶。又夫不識心人。若听法看經。但隨名相。不得經旨。如僧崖雲。今聞經語。句句與心相應。又釋法聰。因听慧敏法師說法。得自于心。蕩然無累。乃至見一切境。亦復如是。若不觀心。盡隨物轉。是故大乘入道安心論雲。若以有是。為是有所不是。若以無是為是。則無所不是。一智慧門。入百千智慧門。見柱作柱解得柱相。不作柱解。觀心是柱法。無柱相。是故見柱即得柱法。一切形色亦得如是。故華嚴經頌雲。世間一切法。但以心為主。隨解取眾相。顛倒不如實。

    大矣圓詮。奇哉正轍。

    如來圓教。正說一心。經雲。三界上下法義唯心。此就世間依報以明心。又雲。如如與真際。涅及法界。種種意生身。我說為心量。此據出世法體以明心。終窮至實。畢到斯原。隨流感果。還宗了義。故經雲。道不離心。心不離道。如十玄門中。由心回轉善成門者。並是如來藏性清淨真心之所建立。若善若惡。隨心所轉。故雲回轉善成。心外無別境。故言唯心也。若順轉即名涅。經雲心造諸如來。若逆轉即是生死。經雲三界虛妄皆一心作。即生死涅。皆不出心矣。

    六神通而焉可變。四辯才而莫能說。

    法華經雲。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以眾生心。是絕待妙。無法可比故。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議。是以達磨西來。默傳心要。為若此。

    攀枝而直到根株。尋水而已窮源穴。

    心為萬法根本。故華嚴經雲。菩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若于心外覓法。便向他求。如但尋枝派。轉失根源。是以永嘉集雲。即心為道者。可謂尋流得源矣。

    傳印而盡繼曹溪。得記而俱成摩竭。

    韶州曹侯溪。是第六祖能大師住處。示眾雲。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故先德雲。不得一法。號曰傳心。釋迦成道于摩竭國中。經雲。菩薩不行見法。不行聞法等。諸佛疾與授記。故華嚴經頌雲。所取不可取。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一心不思議。但直了自心之時。心外了無所得。即便是得記之時矣。

    可謂履道之通衢。悟宗之真訣。

    此一心門。能收一切。故雲。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所以肇論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君王得一以治天下。眾生得一以成道。一者道也。天有道以輕清。地有道以寧靜。谷有道以盈滿。草木有道以生長。鬼神有道以靈聖。君王有道執王天下。故知道不可斯須廢之。道即靈知心也。

    注心賦卷第四(終)

    音釋

    粵音曰語辭也治直之反恢枯回反鍵渠演反門鍵爝音雀炬火也逗都後反住也止也[(ㄇ@(企-止))/卓]即教反迄許訖反至也殆徒解反近也瞬舒閏反目動也㲉苦角反鳥卵筋音斤筋骨也x舉喬反逸怒也熳佑 炱煲怖柯 醴疵矣追炊鏌倉酥  撮z初六切挺徒逞反出也該古來反咸也備也溉古代反灌也壓烏甲反鎮也降也這音者繽疋賓反繽紛也駢部田反瞥篇滅反樞昌朱反本也饉渠刃反饑也跳徒聊反躍也醪音勞濁酒也蘗魚列反曲蘗恃音市依也磁疾之反紇呼吸反又胡吉反駛疏事反疾也剌盧達反僻也揩苦皆反摩揩也鄙邦美反陋也餮他結反貪食也姬與之反王妻別名又居夷反駟音四瓢皮霄反蓽音必遽其據反急疾也撻他達反打也怒乃故反嗔也綰烏板反系也糕音羔脹音帳腹滿也㗖徒濫反啖也食也簽七簾反黲倉敢反揖衣入反讓也方小反袖端蠰音育賣也噪思號反呼噪也嗅許救反以鼻取氣仞而振反七尺曰仞賈音古商賈也格古伯反式也紳音申帶也烹鋪庚反鍛都換反煉也刈魚計反獲也取也繩音乘索也悸甚李反心悸也杌吳鶻反木機也模莫胡反規也謫陟革反蝕音食日月虧芻測隅反訣音決別也勃蒲沒反星名彗祥衛反星名𧦘音𠕀謗也弒施侍反臣殺君曰弒譏居依反排也誣音無枉也僭子念反天命不僭也m郎計反妖氣膚甫無反皮也閉音蔽險和儉反㠁也派疋賣反分派也泓烏橫反水深也坦他但反平也闢皮益反啟也蔽必袂反掩也錠音定錫屬媸初之反妍媸也杲古老反日出明白也芒武芳反草端麥芒厘里之反理也溢盈訖反滿也礫盧的反瓦礫也潯徐林反傍水涯也敲苦交反擊也緩胡管反舒也息廉反利也闃苦臭切寂靜也梟古堯切鳥名獍君命反獸名剔湯力反解骨也摘陟革反手取也蒂音帝草木根也抑于棘反屈也按也濕失入反水沾也狹胡甲反菌渠殞反又求免反冑直反介冑也矛音牟戈矛也

    居于反傲也彖通貫反炫音縣自媒也諂丑𤥎反諂傷也倏音叔走疾也爛盧旦反獺他達反水中獸名涸移各反水竭也姑泫反掛也蠅余凌反青蟲也捕皮布反槁枯老反橈奴巧反亂也炳兵永反炳煥明也嚙魚列反卒粗鶻反暴也彝以脂反常也法也戛居轄反淵于玄反深也泳為命反潛行水中騫音牽詎音巨豈也爍晝樂反灼爍也顰蒲真反笑也呻音申呻吟也隙力反壁縫也諳于含反㴾蒲鶻反觴式羊反侔音牟等也均也音皆草根也驅匡愚反殄徒演反滅也捷慈葉反緯移貴反經緯也猗于離反長也倚也洹胡端反𣛴呼感反所甲反拶資轄反逼拶也踉音良跳踉也癲都連反蹶居月反失腳又走也潰胡對反散也亂也躡尼輒反履也牖胡柳反邊兮反晶音精光也概古代反平㪷斛概縮所六反斂也退也攄良據反木名又初離反璽斯氏反王印曰璽甄居延反又側鄰反萎于為反䔍也怡與之反和也悅也㵒扶沸反水溢也偃于碾反偃仰也鳧音符野鴨也循音巡突徒鶻反御魚舉反禁也恍火廣反惚呼骨切蟄直立反牝扶履反又毗忍反𣷽資任切捍音翰以手捍物滋子之反水名確口角反堅固也圃音布園圃也𧉑音太𧉿音未嚙魚列反鏃作木反箭鏃繢胡對反畫繢也淳之純反又是倫反沃也清也斗都豆反斗競也燼疾刃反燭燼也眇亡沼反逮音代及也奧烏到反深也藏也翥章恕反舉也飛也鑰音藥關也貿莫候反交易市賣顥音皓大也ㄆ叩椒闖忠倉疽詫笞蠔譚達蠖桃慚饕粞ダ饕y音霸弓y也擻詡品匆躋詫K郎對反粗絲也剖普後反判也破也蚌榜反簣求位反土簣也探他含反取也反水中沙堆藪思候反絞古巧反蔓音萬脈牟伯反範扶減反敕角反遠也瓚才但反又才口反#14803;榮反初六反瘀依倨反血瘀也匯音謂類也柑音甘木名泛敷陷反攸音由 呼勞反厥居月反其也湍他端反水湍也音尺蠖烏鑊反慍于閏反怒也峙直里反住基也矗初六切又敕六反直貌迸里更反U音贊水濺也屎式視反尿奴吊反榛側詵反戢阻立反斂也止也楫音接舟楫醯虛兮反眚釋幸反魑丑知反禰奴禮反䖟武康反斫陟莫反礫郎擊反小石曰礫䇶音角竹名貯展呂反蛙烏華反鑽子算反錐鑽也錙子思反銖音殊分銖也嗥胡勞反叫也殞余準反滅也泄思列反巫音無箴知林反規也棟也繕時現反剜烏完反刎無粉反捫音門摸也技其里反漱甦奏反又尸候反漱口也圓音還圓圍徇亂閏反湮音因落也沈也緒徐呂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