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x慢不听正法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聞說正法論議決擇。x慢所制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往听。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而不往听。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不覺知。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知倒說。若為護彼說法者心。若正了知彼所說義。是數所聞所持所了。若已多聞具足聞持其聞積集。若欲無間于境住心。若勤引發菩薩勝定。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不往听者。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如果以驕慢心對正法論義進行決擇,不去听聞,也是有染違犯。我們要知道,每個法師或學者都有各自的專長,我們要善于學習,包括對世間的觀察,接觸各種層次的人,都能學到很多東西,這就是“世事洞明皆學問”的道理。學習從哪里著手?一是要謙虛,一是要打開自己的心胸,這是學習的基本要點。有了這兩點,隨時都能學到知識,古人在那麼艱難的條件下尚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現在的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已經不夠了,隨便一走就是幾萬里,有條件接觸不同的文化,更要善加利用。我自己感覺,我的很多知識就是這樣來的。有時接觸一些學者,也使我得到不少啟發,我們習慣從書本尋求知識,其實書是人寫的,有時一次談話就概括了幾本書的思想內容,這是獲得知識的輕松方法,正所謂“听君一席言,勝讀十年書”。還有很多知識是來自于生活,信徒中各種類型的人都有,有些是從商的,有些是從政的,听他們訴說人生的悲歡喜樂,從政的談政界情況,從商的談商業情況,也可以從側面來觀察人生。有了佛法的指導,就有能力將這些生活中的素材轉化為人生智慧,佛法是人本的,它的土壤還是在現實人生。
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知道有善知識說法,但因為懶惰,覺得少听一點也沒關系,不是對善知識瞧不起,那就是非染違犯。
32、輕毀法師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說法師故思輕毀。不深恭敬嗤笑調弄。但依于文不依于義。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
作為菩薩,對法師故意毀謗,缺乏恭敬心,“但依于文,不依于義”,也是屬于染違犯。
剛才講到的幾條是關于般若方面的,比如“棄大學小戒”告訴我們應如何處理大乘和小乘的關系;“舍內學外戒”有告訴我們如何處理佛法與世間法、內學與外學的關系。如果沒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就會影響到般若智慧的開發。我們對每一條菩薩戒的學習,都應對照自己的生活,對照平常的習氣,按菩薩戒來要求自己,而不應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學習上。
第一部分為障同事戒,有兩條。
33、不為助伴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諸有情所應作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助伴。謂于能辦所應作事。或于道路若往若來。或于正說事業加行。或于掌護所有財寶。或于和好乖離諍訟。或于吉會或于福業不為助伴。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為助伴。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有疹疾若無氣力。若了知彼自能成辦。若知求者自有依怙。若知所作能引非義能引非法。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先許余為作助伴。若轉請他有力者助。若于善品正勤修習不欲暫廢。若性愚鈍于所聞法難受難持。如前廣說。若為將護多有情意。若護僧制不為助伴。皆無違犯。
佛教所說的同事有兩層含義︰首先,積極參與他人所從事的正當事業,比如弘法事業,教育事業,都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我們要發心去做,積極促成這些善業的成就,不但西園寺的事業要參與,對所有的佛教事業,都要盡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如果覺得和自己無關,或不希望對方的影響超過自己,就不是菩薩所為。其次,要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否則,一廂情願地幫助他人,有時反而會成為對方的負擔。許多父母對子女的愛護就存在這種情況,希望兒女將來讀什麼樣的大學,找到什麼樣的工作,成立什麼樣的家庭,也許他們希望的正是兒女不喜歡的,結果將兒女逼上絕路,這就是不懂得同事法門。
作為菩薩,對于他人所從事的正當事業,如果懷著嫌恨恚惱之心,在別人需要幫助時袖手旁觀,不假援手,不為助伴,也是有染違犯。
如果因為懶惰懈怠的關系而沒有去參與,就是非染違犯。
還有些情況是屬于無違犯︰或者患病乏力;或者自己的修行不能間斷;或者知道對方有能力獨立完成;或者知道這件事會帶來不好的結果;或者“若知求者自有依怙”,也就是你的參與反而會引起另外的矛盾,會引起對方父母師長的不悅,就要三思而行,因為菩薩要讓眾生歡喜,不能顧此失彼;或者從慈悲心出發,覺得對方需要冷落後才會反省,因為有人習慣于他人的幫助,反而養成驕慢的習氣,適當的拒絕也是教化的方式。
34、不往事病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遭重疾病。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往供事。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往供事。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有病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隨順令往供事。若知病者有依有怙。若知病者自有勢力能自供事。若了知彼長病所觸堪自支持。若為勤修廣大無上殊勝善品。若欲護持所修善品令無間缺。若自了知上品愚鈍其慧鈍濁于所聞法難受難持。難于所緣攝心令定。若先許余為作供事。如于病者。于有苦者為作助伴。欲除其苦當知亦爾。
作為菩薩,看到有情患病不起,懷著嫌恨恚惱心不往共事,也屬于有染違犯。比如同在一個僧團,知道了有人生病後也不去照顧,就違背了菩薩的慈悲精神。
如果因為懈怠而沒有去照顧,就是非染違犯。
還有一些情況是屬于不犯︰或者自己也有病;或者已經請別人去幫忙照顧了;或者知道病人有人照顧;或者知道病人自己能夠料理等等。
“瑜伽菩薩戒”的犯與不犯非常微妙。究竟是犯還是不犯,主要是依靠自覺來判斷,不然,你也可以找到很多借口,但要找借口就不是菩薩了。是不是菩薩,不是資格的問題,而是建立在當下的心念,當下的所作所為。所以說,問題的關鍵不在于你是什麼身份,而在于你所想所做的是什麼。也許你認為自己現在“是什麼”,但表現不好,隨時都可能不再“是什麼”,這就是因果的法則。
這兩天,有個走掉的同學給我打電話,說他師傅不讓他到北京佛學院讀書了,要他做事。于是他又想回來學習,我告訴他︰最好還是去做事,不要再來學習。如果是一貫表現比較好的學生,走了之後想回來,我們也還是會要的;如果是一貫表現不好的學生,走了是求之不得的事情,不走也會想辦法讓他走。從佛法的角度來說,世事無常,有錢也好,有地位也好,是學生也好,是法師也好,現在擁有的一切,隨時都在你的所想所作中變化著。不要以為擁有了就可任意揮霍,如果不珍惜自己的身份,失去時再後悔就來不及了。如果懂得珍惜,不斷地種下善因,才可能繼續保有這種身份。如果所種的因有長久性,得到的果才能延續;如果所種的因很短暫,果也就一閃而逝,接著就會被其他緣所替代。
第二部分是障愛語戒,有一條。
35、不為宣說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為求現法後法事故廣行非理。懷嫌恨心懷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所蔽不為宣說。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自無知若無氣力。若轉請他有力者說。若即彼人自有智力。若彼有余善友攝受。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知為說如實正理起嫌恨心若發惡言若顛倒受若無愛敬。若復知彼性弊。不為宣說。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見到眾生為現實利益,做了很多不應做的事情,就應及時去幫助開導他,如果懷著嫌恨恚惱心,“不為宣說如實正理”,听之任之,也是有染違犯。
那什麼情況是無違犯呢?如果知道自己無知,沒有能力幫助對方;或者請別人去開導;或者對方有能力慢慢醒悟過來;或者知道其他人會去開導;或者知道對方根性極鈍、頑固不化等等。
第三部分是障礙布施的,也有四條。在六度中,已經出現過有關布施的戒律,但這兒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六度側重從攝善法戒的角度來修布施;而四攝是側重從饒益有情的角度來修布施。
36、有恩不報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于先有恩諸有情所。不知恩惠不了恩惠。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現酬報。非染違犯。無違犯者。勤加功用無力無能不獲酬報。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欲報恩而彼不受。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對有恩于自己的眾生,完全沒有感恩之心,不但如此,還“懷嫌恨心,不欲現前如應酬報”,比如對社會及父母師長為我們創造的一切條件不知感恩,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享受,不懂得“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道理,就屬于有染違犯。
如果因為懶惰、懈怠而暫時沒有酬報,則屬于非染違犯。
還有一些情況屬于不犯︰雖然努力了,但現在還沒有能力報答;或者你想到要報恩,但對方不肯接受。
37、患難不慰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墮在喪失財寶眷屬祿位難處。多生愁惱。懷嫌恨心不往開解。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為懶惰懈怠所蔽不往開解。非染違犯。無違犯者。應知如前。于他事業不為助伴。
作為菩薩,看到別人因破財、丟官、失去親人而苦惱不已時,不去安慰開導對方,也是有染違犯。當然,這麼做還是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不是任何人有苦惱都去開導,因為有人自尊心很強,經受挫折也不願為他人所知,明明不幸福,還是希望表現出幸福的樣子,去開導反而使他難堪。
佛經中講到四種朋友︰有友有如山,有友有如地,有友有如秤,有友有如花。有的朋友像山一樣可靠,能夠給你提供一切利益,給你帶來無盡受用。有的朋友就象地一樣堅實,有無盡的寶藏供給,還有博大的心胸可承載一切,任勞任怨地擔負你。有的朋友就象秤一樣,當你分量重的時候,他的頭就往下低,可你分量輕的時候,他的頭就抬得高高不再理你。有的朋友像花一樣,當你風光榮耀像鮮花盛開之時,就虛浮地捧著你,當你已經枯萎,就把你棄之一邊不聞不問。作為菩薩,就要像山那樣可靠、像地那樣堅實,方可為眾生之依怙。
台灣有位淨妙法師,專門到監獄為罪犯講佛法,類似的工作大陸還沒有人開始做。事實上,這對社會安定非常重要,因為罪犯最大的問題是心靈不健康,而佛法正可對癥下藥。據說英國有個特殊的監獄,那里的罪犯都非常老道,無法通過法律手段使他們招供罪行,因此就讓他們生活在教堂,每天听教堂的鐘聲,每天祈禱,使這些罪犯承受不住良心的譴責而招認罪行。這就是宗教的力量,有些人看起來已經喪盡天良,但通過感化,還是有可能將內心潛在的道德發掘出來。
我們要認識到佛法對安定社會、淨化人心的獨到作用,繼承佛教的優良傳統,為建設社會主義兩個文明服務。我一向覺得自己是很愛國的,雖然有時也對時弊作些議論,但我的用心天地可鑒!因為我是以社會大眾的利益為前提,國家也應為人民服務,而不僅僅是人民為為國家服務,彼此的關系是相互的。作為學佛的人來說,所作所為應從多數眾生的利益出發,而不是以狹隘的民族觀念、國家觀念,甚至黨派觀念作為指導思想。共產主義就是要為全人類謀求幸福,我們要幫助國家早日實現共產主義目標,因為共產主義理想也接近于人間淨土。
38、希求不給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有飲食等資生眾具。見有求者來正求飲食等事。懷嫌恨心懷恚惱心而不給施。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能施與。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現無有可施財物。若彼求不如法物所不宜物。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來求者王所不宜將護王意。若護僧制而不惠施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如果有豐厚的物質條件,當有人來請求援助,而你懷著嫌恨恚惱之心不予布施,也是有染違犯。
如果因為懶惰、懈怠、放逸而沒有布施,則屬于非染違犯。
什麼情況下是不犯呢?或者暫時還沒什麼東西可布施;或者對方索取的是不如法的東西,布施後會增加他的放逸,使他產生犯罪行為。比如對方人家要尋短見,請你布施刀子、繩子;又比如對方要吸毒,請你布施毒品,這都屬于“不如法物,所不宜物”。所以有人來希求布施,是不是要給?給什麼?給多少?都要把握好分寸,不是一味恆順眾生。現在有些福利比較好的國家,甚至為吸毒者提供吸毒站點,讓他們定期去那里吸幾次。因為吸毒者在戒毒之前,很難擺脫毒癮,一旦發作就痛苦難當,這種煩惱的力量非常大,沒有堅定的意志是無法對治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種做法也有慈悲的成分,並緩解了因吸毒帶來的犯罪現象和社會問題。但我們要知道,這種方式的幫助要有相當的智慧來指導,如果無條件地滿足對方,只會使他越陷越深。究竟的方法是既能幫助他們解決吸毒帶來的困擾,又能逐漸幫助他們徹底戒毒。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事情都會有,需要我們以佛法的智慧去處理,所以,“不要學教理,有修行就好”只是片面的說法,否則,遇到復雜的情況往往會處理不當,不知道自己的行為究竟是否如法。
39、攝眾不施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攝受徒眾懷嫌恨心。而不隨時無倒教授無倒教誡。知眾匱乏。而不為彼從諸淨信長者居士婆羅門等。如法追求衣服飲食諸坐臥具病緣醫藥資身什物隨時供給。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往教授。不往教誠。不為追求如法眾具。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有疹疾。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轉請余有勢力者。若知徒眾世所共知有大福德。各自有力求衣服等資身眾具。若隨所應教授教誡。皆已無倒教授教誡。若知眾內有本外道為竊法故。來入眾中無所堪能不可調伏。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如果懷著嫌恨心對徒眾不加管理和關懷,不進行法布施和財布施,也屬于有染違犯。這樣的情況在僧團中的確存在,有人喜歡的只是名利、地位,將管理寺院作為自己追名逐利的資本,自然無暇顧及手下的徒眾。
如果因為懶惰懈怠而沒有對徒眾進行教誡,沒有為他們提供相應的生活條件,則屬于非染違犯。
還有些情況屬于不犯︰或者自己身體不好;或者沒有能力給大眾說法;或者“轉請余有勢力者”;或者徒眾們有能力解決自己的資身眾具,等等。
第三部分為障礙利行的內容,共有四條。
40、不隨心轉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于他有情不隨心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隨其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彼所愛非彼所宜。若有疾病若無氣力不任加行。若護僧制。若彼所愛雖彼所宜。而于多眾非宜非愛。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不隨心轉。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如果懷著嫌恨心,總喜歡和他人對著干,無論對方說什麼、做什麼,都不願隨順,也屬于有染違犯。因為菩薩對他人的正確觀點或正當事業,應該無條件地隨喜贊嘆。隨喜有層次的不同,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或身體力行地積極參與,或以語言表示認同支持,不是非要親自參與才算隨喜。很多人做事缺乏自信,習慣于多方征求意見,而你的認同就是一種精神上的支持,能夠給對方增加信心。
什麼樣的情況是無違犯呢?或者對方的做法是錯誤的;或者對方所做的事情對他來說固然合適,但對多數人來說卻是不合適的;或者為了“伏諸惡外道”,對治那些邪知邪見。
41、不隨喜贊揚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懷嫌恨心。他實有德不欲顯揚。他實有譽不欲稱美。他實妙說不贊善哉。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不顯揚等。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其人性好少欲。將護彼意。若有疾病若無氣力。若欲方便調彼伏彼。廣說如前。若護僧制。若知由此顯揚等緣起彼雜染x舉無義。為遮此過。若知彼德雖似功德而非實德。若知彼譽雖似善譽而非實譽。若知彼說雖似妙說而實非妙。若為降伏諸惡外道。若為待他言論究竟。不顯揚等。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如果知道他人確實有道德而不肯說出稱揚贊嘆的話,那也是屬于有染違犯。
如果因為懶惰的關系沒有稱贊,就是非染違犯。
還有些情況屬于無違犯,比如知道對方一向自負,稱贊只會增加他的我慢,可能澆點冷水更適合。我們要知道戒律的精神,該澆水時澆水,該點火時點火,該添柴時添柴,有些人一向自以為是,你還繼續將他越捧越高,就不是贊嘆而是捧殺了。又比如,知道對方的道德並不真實,動機也不純正,那稱贊就是為虎作倀,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為了沽名釣譽,幫他到處宣傳,會給社會造成誤導,結果貽害蒼生。
菩薩行中有愛語法門,這里所講的是利行,是“他實有德不欲顯揚”,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在有些人眼中,只能看到他人的缺點,永遠看不到他人的優點。從普遍的心理來說,每個人都容易自以為是,但“謙受益,滿招損”,所以做人一定要謙下,要開闊自己的胸懷,要學會稱贊別人,這都是四攝法門的要領。弘法尤其要具備這種能力,如果沒有能力攝受眾生,你說法時,對方抱著對立的情緒,講再好的佛法也沒用。人總是感性的較多,理性的較少,能夠做到“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人畢竟是少數,因人廢言的情況卻非常普遍,所以要讓對方在心理上認同你。怎麼才能做到這一點呢?就是說話要有平常心、柔和心、慈悲心和愛心。慈悲心是戰無不勝的,當然慈悲心也不只是說好話,有的時候打罵一樣是出于慈悲。菩薩要懂得觀機,知道這個對象需要什麼方式來調教,如果是甜東西吃多了,就要來點辣的、酸的、苦的;如果苦東西吃多了,再來一點甜的,味道要調好。好話听多了就象好東西吃多了一樣,也會感覺膩味。同樣是稱贊,到底是煩惱的行為,是凡夫的行為,還是菩薩的行為,就看自己是什麼心態。
有時我們進入特定的情緒里,雖想稱贊對方,可別人听起來覺得比罵他還難受,這就是情緒所產生的力量,類似氣功所說的氣場。每個人都會有特定的氣息,我這次到新加坡,有些居士來見我,其中有個人酒肉味很重,他走之後,我的整個房間還充滿酒肉之氣。那天他問了很多問題,我也作了回答,他覺得挺有啟發,又打電話說改日再來請教,我說︰你身上酒肉之氣太重,要齋戒七天才可以再來。天人為什麼不到人間?就是覺得人間濁氣沖天。不要說天人,我自己就感覺很明顯。我平時住在山上,往山下走的時候,經常感覺那些游客散發的味道很渾濁,這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俗氣,俗氣不僅可以感覺,還可以聞到。大家在寺院過著清淨的生活,氣息相對就比較清淨。心也是同樣,我們會有這樣的經驗,和有些人在一起就感覺不舒服,和有些人在一起心就能靜下來,這就是心靈所傳達的氣息和力量。學佛不僅要讓身體變得清淨,更要心靈變得清淨。如果心態不健康,只知道沒完沒了地發牢騷,發出的氣息就不正,使人一接觸就頭疼,再吃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使身體產生異味,就更讓人避之惟恐不及了。
學會恰倒好處地贊嘆別人,是為人處世最好的敲門磚,但不要贊嘆得對方不自在,更不能以諂曲之心去討好巴結。稱贊有兩種︰一種是有相的,一種是無相的。所謂無相就是不露痕跡,不讓對方感覺你在稱贊他,是“潤物細無聲式”的;而有相的稱贊往往顯得唐突,使人感覺不舒服。我也經常踫到這種情形,有人當面來歌功頌德,不停地說了又說,以前听到這些也會感覺不自在,現在定力慢慢培養出來,就沒有表情地听著,感覺說的是別人。所以說,要適當地、如實地稱贊他人的功德,這也是菩薩的修行方式之一,因為你的贊嘆能給他人帶來歡喜,帶來信心。而恰倒好處地贊嘆他人,還會使你學到很多知識,因為對方會因你這番誠意而將自身所學談出來,這也是求學的竅門。
別人有道德,我們要稱揚;別人有榮譽,我們要贊嘆。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就是從贊嘆開始的︰某某菩薩有什麼什麼功德,使閻浮提的眾生得到什麼什麼利益,所以現在要求教于你。學佛就是這樣學的,如果做到這一點,就會受益無盡。知道這個菩薩怎麼做,那個菩薩怎麼做,然後一點一點落實在自己的行為中。佛菩薩的境界說起來很遙遠,但只要做起來就近在眼前。正因為你做得好,人家看到你才歡喜,使你到處遇到的都是綠燈,然後才能在社會上立于不敗之地。否則人見人厭,自己還不知反省,只覺得懷才不遇,只覺得天下人都有負于你,使心態落入惡性循環中。
所以說,種因是非常重要,不要總想著能得到什麼,只要努力,將來自然有結果。現在教界人才這麼缺乏,到處都在請法師,真正學好還會沒有出路嗎?既有信仰,又有研究教理的基礎,在教界就是寶貝。曾經有人戲言︰“職工下崗,干部分流,法師供不應求”。這說明什麼?學佛沒有競爭,是一條光明大道,是一項朝陽產業。有同學在擔心出路問題,我實在不理解這樣的想法,就像“天堂有路你不走”,又怨得了誰呢?海外的弘法事業早已開展得如火如荼,從傳統講經到多媒體弘法,從文化教育到慈善救濟,從心靈環保到人生關懷,涉及了社會的各個層面。相比之下,中國的弘法事業還剛剛起步,很多事情都等著我們去推動。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發心,或是出家,或是以居士身份護法,都是當今教界所需要的。只要發心純正,路就會越走越寬,相應的利益自然也會有,“君子憂道不憂貧”,不必擔心利益,更不可刻意追逐,如果有人感覺前途迷茫,這只是心念的問題,不是現實的問題。
42、不隨行威折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見諸有情應可訶責。應可治罰應可驅擯。懷染污心而不訶責。或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是名有犯有所違越。是染違犯。若由懶惰懈怠放逸。而不訶責乃至驅擯。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了知彼不可療治。不可與語。出粗言多生嫌恨。故應棄舍。若觀待時。若觀因此斗訟諍競。若觀因此令僧 雜令僧破壞。知彼有情不懷諂曲成就增上猛利慚愧。疾疾還淨。而不訶責乃至驅擯。皆無違犯。
作為菩薩,面對應該訶責的眾生,就要毫不留情地訶責;應該驅擯的眾生,就要毫不遲疑地趕走,如果不這樣做,“雖訶責而不治罰如法教誡,或雖治罰如法教誡而不驅擯”,也是屬于有染違犯。因為幫助一個人要達到相應的效果,對有些人而言,輕描淡寫地說一說根本不起作用,對應該開除的人只是記過,對應該記大過的只是記個小過,也是不行的。所以說,對有情的治罰和折服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該用重藥時就用重藥,不能心慈手軟。
當然,這麼做應對事不對人。比如有的人不講究因果,只在研究所混日子,不珍惜常住提供的條件,覺得享用三寶物理所當然,作為法師來說,遷就他就是害了他。因為他享受十方信施而不好好學修,是要背因果的。有多少人想學佛卻沒有條件成就,既沒有善知識指導,又要為生存奔波,沒有時間用來學習。研究所為大家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請了這麼多老師,結果使一些發心不正的人在這里放逸,作為你們的師長,也是有責任的,因為十方財物必須發揮應有的作用。如果放縱了那些不是真正想學的人,不僅他們要下地獄,我們也是要下地獄的。之所以要辦教育,無非是想成就更多的人,無非是為了佛教事業發展的需要,因為教界太需要人才了。否則我在山里過著自在的日子,來做這些干什麼?辦學的困難是眾所周知的,搞一班人來,為他們創造條件,還要每天為他們操心,投入了無數精力還不見得有多少效果。對社會上那些信徒,用一點點時間去指導,他們都感恩戴德。難怪從前有人說︰想和哪位法師過不去,就叫他去辦學,這是最賣力不討好的事精。
盡管這樣,還是要當菩薩,要學菩薩道。人難免會進入一種誤區,這時候還要有耐心、要有慈悲心。我平時在山里閑散慣了,說話也比較隨便,有時說過就忘了,可能就因此引來了一些不良效果。每次我來這里,大和尚都會向我反映一些情況,頭幾回,說之前要先打預防針︰你听了不能生氣,要有耐心。開始听到的時候,的確會覺得氣憤,現在就耐心多了,也知道以後怎麼改正。所以,我自己也是在調整的過程中,因為在山里住慣的人,做什麼就是憑直心去做,但處理人際關系就不同了,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
大家在知見上還不太成熟,容易為一些小事引起思想波動。但你們應該知道︰研究所辦學的發心是什麼?我的用心又是什麼?不要因為一句話就跟自己的利益掛鉤,一會兒情緒不穩定,一會兒不安心,實在太不應該了。大丈夫要胸懷坦蕩,時時保有平常心。無論我說什麼,目的是為了對你們負責,你們听了之後︰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作為研究所的領導,作為你們的師長,不說是我的責任,沒听是你們的責任。所以你們要慢慢適應我的觀念,不要總讓我來適應你們,還要看學生的臉色行事,那有這樣顛倒的事情?如果遷就對你們有好處,我是可以遷就你們,問題是對你們有沒有好處。
43、不隨現神力折攝戒
若諸菩薩安住菩薩淨戒律儀。具足成就種種神通變現威力。于諸有情應恐怖者能恐怖之。應引攝者能引攝之。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是名有犯有所違越。非染違犯。無違犯者。若知此中諸有情類多著僻執。是惡外道誹謗賢聖。成就邪見。不現神通恐怖引攝。無有違犯。
作為菩薩來講,應該要采取各種手段,去折服有情。該嚇唬的時候就要嚇唬,該震撼的時候就要震撼,該引攝就要引攝。菩薩的度眾生有兩種方式,一是折,一是攝。折就好比是用拳頭說話,包括開除記過等處罰手段;攝就好比是撫慰,用柔軟的語言進行開導。所以,“避信施故,不現神通恐怖、引攝”,有時為了怕麻煩,怕自己顯神通之後引起一些困擾,而“不顯種種神通變現威力”,也是屬于犯戒的。
通過對“瑜伽菩薩戒”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犯戒往往是分二種類型︰一是有染違犯;一是無染違犯。而每一戒的染違犯,都是以貪、嗔、痴煩惱為前提,所以說,菩薩戒對行為的判攝,是取決于動機,這也正體現了菩薩戒制心的特點。只要有煩惱心所在其中作用,且樂此不疲,就屬于有染違犯,罪加一等;如果是無心造作,雖然對戒律也有所違犯,但屬于無染違犯。判攝罪業的輕重也是如此。從主導思想來說,同樣是貪心,有強烈的貪心和輕微的貪心,它所造成的過錯也就不同;從數量來說,偶而為之和屢錯屢犯,性質也有很大的不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偶而有不如法的行為,也在所難免,一旦意識到就應及時懺悔,而不是放任自流。因為我們的每一次過錯都是在培養煩惱的種子,如果不斷地貪,就是在給貪心的種子澆水,使它的勢力日益壯大,最終成為修行上的重大障礙。
這兩點充分體現了“瑜伽菩薩戒”的方便善巧,但我們要知道,菩薩戒看起來容易做到,真正要做好卻並非易事。就象禪者的修行,似乎不那麼重視形式,但對心念的要求極其嚴格,這種嚴格是綿綿密密的,在每個念頭生起之時,都要保有智慧的觀照和清明的狀態。如果起心動念都清清明明,還會犯戒嗎?所以禪宗的修行表面上很隨便,饑來吃飯,困來即眠,但只要對心念始終保有正確的觀照,行住坐臥就自然在戒律的規範中。而其它法門的修行,雖然有很多形式,但形式只是用來幫助自己建立如法的情境,相對而言,還是容易操作的。聲聞戒和菩薩戒的區別也在于此,聲聞戒規定的幾緣成犯都相當明確,但菩薩戒是建立在每個念頭的當下,這一刻是否起了貪心?是否起了嗔心?同樣的行為,因為心態和動機的不同,性質可能就完全不同。
“瑜伽菩薩戒”的開遮非常適度,這是公認的。菩薩戒並不難懂,因為它很生活化,要探討戒律的現代意義,完全可以根據“瑜伽菩薩戒”來進行。我們在學習戒律的過程中會發現,“瑜伽菩薩戒”和“梵網菩薩戒”,對同樣的問題會有不同的說法,聲聞的律藏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就涉及到兩個問題︰是不是有必要對戒律進行會通?如何作出取舍?其實,不同的戒本只是代表著佛法不同的思想體系︰“梵網菩薩戒”代表著《華嚴經》的思想;“瑜伽菩薩戒”代表著瑜伽系的思想。聲聞的律藏也是同樣,在聲聞的眾多部派中,有著不同的律藏,正因為他們對某些問題認識和詮釋不同,才形成了各部派的特色,從教理到戒律都有所體現。所以,面對不同的戒本,我們不必去進行會通,只需選擇一種適合自己根基的戒本即可。如果覺得“梵網菩薩戒”對自己比較契機,受持起來效果比較好,就可將“梵網菩薩戒”作為修學規範;如果覺得“瑜伽菩薩戒”對自己更適合,就可將“瑜伽菩薩戒”作為修學規範。學習唯識的人,通常對“瑜伽菩薩戒”感覺更為親切。太虛大師就非常推崇“瑜伽菩薩戒”,自稱︰“教學法相唯識,行在《瑜伽菩薩戒本》”,他還專門制定了一套修學“瑜伽菩薩戒”的儀軌。將來我們這個研究所的學生,最好也受一受“瑜伽菩薩戒”。
關于菩薩戒,還有受戒和舍戒的問題,這部分內容還沒有講,大家先自己去看。然後我們再坐在一起來進行討論,大家在學習戒律的過程中,還有哪些問題沒有解決,都可以提出來共同探討,我也可以作些引導性的發言。然後,每個人還要寫篇作業,總題目是《戒律的現代意義》,具體是寫在家戒、出家戒或菩薩戒都可以。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從宏觀上,要對戒律有比較明確的把握;在微觀上,可以找出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問題,做點深入的思考。
戒律就是生活的準則,所以關鍵在于對這些戒條的實行,能夠將每一條應用在生活中,我們就是菩薩了。高尚人格的養成,對我們生命的延續具有重大的意義,是我們永遠受用不盡的。這次給你們講課,我自己也受益非淺。雖然很多年前就講過“瑜伽菩薩戒”,但平時也沒有經常讀誦,通過這次講課,再次感覺到“瑜伽菩薩戒”的殊勝,既契理又契機。弘法就有這樣的利益,因為是以佛法對人生進行思考,所以講的過程中就是提升自己的過程,自己首先就是受益者。你們將來出去弘法,一樣也能達到這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