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著、世親菩薩傳
公元第五世紀,中期大乘佛學出了兩個了不起人物,是兄弟二人,均名婆藪盤豆(譯為無親),以後兄改為無著,弟獨名天親,後來改為世親,二人對發展大乘佛學起了巨大的作用。他們是北印度犍陀國人,原從父信婆羅門教,後歸依沙門,均在有部(小乘之一)出家。不久二人就分開傳道去了。
無著天資獨厚,具有甚深夙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潛修禪定,而得離欲,曾反復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辯忻,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聞知此事,特來找他,給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
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一日,他在定中用神通力上升到兜率天,見到了彌勒菩薩,于是虔誠求教。彌勒甚是歡喜,給他講解大乘空觀,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彌勒菩薩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天,向菩薩頂禮請教。彌勒一一為他開示,還給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听隨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認為是他胡編自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夠,發願要讓人家深信不疑,就再升到兜率天,力懇菩薩下界宣講。彌勒為了開導眾生,立即同意了。
自此,每到黃昏過後天空黑下來時,只見天上大放光明,彌勒菩薩腳踏五彩蓮華,冉冉而下。菩薩來到說法堂上,每夜開講《十七地經》。連續講了四個多月,沒有中斷,奇怪的是只有無著可以接近菩薩,其他人只能听到菩薩的聲音,偶而也可見到一下菩薩慈容。晚上由菩薩開講,白天則有無著再為大家解釋不明白的地方,數月之後,終于使廣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學說。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日光三摩地”,經刻苦地修學,終于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釋迦佛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了的,經彌勒在兜率天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完全了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義。
話說佛滅度後五百年,有個阿羅漢名迦旃延子,先在“有部”出家,本是天竺人,後往北印度 賓國傳道,集五百羅漢及五百菩薩合造有部《阿毗達磨》(譯為“對法”,以智慧對觀諸法真理的意思)。造論時曾宣告遠近佛徒,凡有人听聞過《佛說阿毗達磨》者,不管記得多少,即使是一言半語,都請記了送來。並且只要義理與有部精神不違背,即可采納,凡所采納的文句根據其內容分類,若是闡述意義的,則列入慧的結目中,若是闡述定義的,則歸入定的結目中。化了很長時間,共造了八結,有五萬偈。此項工作完成後,又想另造《毗婆沙》釋文。
當時有位馬鳴大師,是中印度舍衛國人,精通《八分毗伽羅論》(“毗伽羅”譯為“聲明”,是言語文字之學)及《四皮陀六論》(皮陀譯為明智),能解十八部三藏,文才甚好,是位德高望重的聖僧。迦旃延子竭誠請他主持撰寫。馬鳴到了 賓國,被迦旃延子等禮為上賓,依次由他解釋先前所造的《八結》。之後便與各位大師共同研討釋文,只要達成結論,便由馬鳴撰寫成文。如此經歷了十二年,完成了《毗婆沙論》,(“毗婆沙”譯為廣解),約百萬偈。論著完成後,迦旃延子即命刻上石碑。訂出制度,凡學得此法之人,就不得離開 賓國;凡《八結》及《毗婆沙論》,乃至每一部分摘錄,均不得流傳到國外,以免被其它部派與大乘學派歪曲損壞。制度訂立後,就奏明國王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