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肥料】【火】
    【肥料】

    我們的雜染好似我們修行的肥料。如同我們取一些髒的東西——雞屎、牛糞,灑在我們的果樹上,長出來的果實才會豐碩且香甜。在痛苦之中,有快樂;在煩惱(混亂)之中有寧靜。

    【火】

    世上沒有一朝可成之事,所以剛開始在我們的修行里,是看不到什麼結果的。就像我常告訴你們的譬喻︰一個人試圖磨擦兩根木棍取火,他告訴自己說︰“他們說這里有火。”於是便開始使勁地磨擦。他很性急,不斷地磨擦,就是沒什麼耐性,心想火,卻一直沒有火的影子。他有點灰心,所以就停下來休息一會兒,後來又再開始,但是到了那時候,熱度都已經冷卻,所以進展得很慢。他就是磨擦持續的時間不夠久,以致一再地磨擦又磨擦,直到疲倦了,就將整個工作停頓下來,再說,他不只是疲倦,同時也變得愈來愈灰心,最後完全放棄且很堅決地說︰“這里根本沒有火。”

    事實上,他一直在做,但是卻沒有足夠的熱度可以引火,火一直潛在那兒,只是他沒有持續到最後。除非我們能達到平靜,否則心將依舊如前。因此我們偉大的導師說︰“只要繼續做,繼續修行。”我們可能會認為︰“如果我仍然不懂,我該怎麼辦才好?”但是,除非我們如法修持,否則智慧是不會現前的,所以我們說要持續地修行。只要不停地修行,我們就會開始思索自己的所作所為和修行。

    【魚】

    我們不想要欲望,但是,如果沒有欲望,為何修行呢?我們要有修行的欲望。“想要”與“不想要”,兩者皆是雜染、煩惱、無明和愚痴。佛陀也有欲望。欲望一直存在著,它只是心的一種現象。有智慧的人也有欲望,但是,沒有執著。我們的欲望,就好像在網中抓一條大魚一樣——我們需要等待,直到大魚筋疲力盡之後,便可以輕易的捕獲它。但我們得一直盯著它使它無法逃脫。

    【魚和青蛙】

    如果你執著於感官,就跟上了鉤的魚兒一樣,當漁夫來了盡管你怎樣掙扎,都無法掙脫。事實上,你並不像一只上鉤的魚兒,而更像一只青蛙。青蛙是把整個釣鉤吞進腸子里頭,而魚兒祗是口被鉤住而已!

    【魚籠】

    如果你清楚地看到了事物的利害關系,就不須等到他人來告訴你。回想一下一位在他魚籠里找到東西的漁夫的故事。他知道有東西在里面,也听到它在魚籠里面拍動。他認為是一只魚,於是便將手伸進魚籠里,竟發現是另一類生物。他看不見所以無法確定到底是什麼。可能是修鰻,不過也有可能是條蛇。如果將它扔掉,他也許會後悔……,如果是條鰻,就可以成為晚餐的佳肴。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如果他持續不放,最後竟發覺是條蛇,它可能就會咬他,不過不敢確定。但是,他的欲望卻強烈到不肯放手,只因為那可能就是條鰻。在他抓出的那一刻,霎時見到是條蛇時,不論如何,都會毫不遲疑地馬上扔開它,而不須等到他人喊︰“嘿,那是條蛇趕快扔了它!”親睹蛇時比听人家的警告更清楚地告訴他應該怎麼做。為什麼呢?因為他認識危險——蛇會咬你,並且會導致你死亡。這還需要有人告訴他嗎?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修行直到我們見到事物的本來面目,我們就

    【漁夫】

    我們的禪定(靜慮)的修行可以使我們開解。舉個例子來說吧︰譬如有個正在收網的漁夫,網中有條大魚,你能推想他收網時的心情是如何嗎?如果他深怕大魚跑掉,就會迫不及待地硬扯那網子,在他覺察之前,魚兒已經因為他操之過急而讓它跑掉了。

    古時候,他們會這樣教我們︰你們應該慢慢地來,小小心心地收網,以免讓魚兒脫逃。我們修行也正是如此,慢慢地靠修持來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小心地收網以免遺漏了。有時,我們會遇到不喜歡修行的時候,也許我們不想了解,也不想知道,但是我們卻要繼續修行下去,繼續為修行摸索下去,這就是修行。如果喜歡修行,就去修行;不喜歡修行,也一樣要修行,就是要持之以恆。

    我們若是精進修行,那麼,信心就會給我們的修行帶來力量。不過,在此階段,我們仍然沒有智慧,縱使我們非常精進,也無法從修行中得到多少益處。這種情況會持續一段很長的時間,因而使我們生起一種永遠無法尋到正道的感覺,也或許覺得自己達不到平靜,或覺得自己沒有具備足夠的條件來修行,乃至認為“道”是件不可能的事。於是我們便放棄了!

    說到這點,我們必須非常、非常地小心,我們要以很大的耐心和毅力,猶如網起大魚一樣——逐漸與它探索出自己的方法,然後小心地把魚網收回,扯那網子才不會太困難,所以我們繼續不斷地收網。經過一段時間以後,魚兒累得不能再掙扎時,我們就能輕而易舉地捕獲它了。這些都是修行通常會發生的事,不過我們只須慢慢地修持和小心謹慎地將修行聚集在一起。我們就是用這種方式來禪修的。

    不會去干預對自己有害的事物了。‘

    【手電筒】

    在佛教里,我們不斷地听到放下而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要我們取而不著。就拿這只手電筒做比方吧!我們會想知道︰“這是什麼?”所以我們將它拾起,才發現︰“噢,原來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會放下它。我們以這種方式來取。如果什麼都不取,我們能做什麼呢?行禪或其他的事都不能做了,所以首先我們必須要取。是的,是欲求沒錯,但未來它將導引你到達圓滿。

    到這里來也是一樣。首先你必須想來這里,如果你不想來,今天你們也不會在此地。我們是因欲望而有行動的,但當欲望升起時,不要去執著它,就好像我們不會去執著那只手電筒一樣——“這是什麼?”我們撿起來,“噢,是只手電筒!”於是就放下它。這就是“取而不著”的含義。知道了後,就放下,不要愚痴地執著事物,但要以智慧“取”,然後放下它們。善或惡,兩者皆要全盤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