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的基礎
    (一)宗教常識

    在世界上,屬于全球性而且歷史悠久的宗教,只有三個︰1.發生于印度的佛教;2.發生

    在中東的基督教;3.回教。基督教和回教的源頭都是猶太教。猶太教是屬于民族性的宗教,

    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改變。東方的中國和印度,也有其民族性的宗教,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

    就是婆羅門或印度教,一直到現在,除了印度人很少有異民族的人能夠接受它。

    中國的道教,分成兩個系統,屬于哲學的系統是老子和莊子,稱為道家;屬于道術的系

    統則有金丹派和符□派。金丹派在于練丹、練氣,又分內丹和外丹。

    內丹是練氣功,外丹是諫金術,也就是把金屬練成丹藥,他們相信人吃了金丹能夠羽化

    升天、長生不死;符錄派則利用符錄的方法,驅遣鬼神的力量來解決人間的問題,這被稱為

    道教。中國的道教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宗教,但在世界性的學術上則有道家

    這麼一門思想。

    佛教在兩千五百年前發生在印度。在釋迦牟尼佛涅盤後約二百五十年左右,就成為世界

    性的宗教了。由于阿育王的緣故,傳播到亞洲各地,甚至于傳播到了歐洲。就東方來講,第

    一個成為世界性的宗教的是佛教,直到現在,東方宗教之被公認為世界性的,尚只有佛教。

    世界性的高級宗教,必定具備三個條件︰教主、教理、教團。以佛教而言,釋迦牟尼佛

    是教主,佛說的經教是教理,一代一代傳承的弟子所組成的僧團是教團。基督教的教主是耶

    穌,教理是聖經,教團是其門徒、信徒。回教的穆罕默德是教主,可蘭經是教理,信徒們是

    教團。

    世界性的宗教歷久而長新,一定有它的原因。可是在歷史的過程中,尚有許多興興滅

    滅、起起落落的宗教不知其數。可以說自有人的歷史以來,就有無量數的人發生無量數宗教

    的要求和現象︰有地區性的、民族性的、部落性的,還有時代性的。那些宗教產生的現象都

    是從神鬼感應的神秘經驗而來,在西方的古代社會,將之視為巫、魔,不許傳播,在東方則

    往往偽稱是佛教,故被正統的佛教稱為附佛法外道,他們沒有本身的理論和制度,所以起起

    沒沒。在今天這個開放的時代,多元的社會中,新興宗教就如雨後春筍了。在歐美、日本、

    台灣、香港,甚至在中國大陸,都有各種新興宗教的蹤跡,從只有幾十人、幾百人、幾十萬

    人,而到幾百萬人的都有。只是過了一段時間,或當其創教者謝世之後,吸引力便漸漸微

    弱,信徒也就慢慢地不見了。像這樣的宗教,在我們美國的華僑社會里也發現不少。

    (二)佛教的歷史及其現勢

    甲、佛教發生在印度

    佛教發生在印度。印度佛教一共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以及釋迦牟

    尼佛入滅以後的一段時間,稱為原始佛教時期。那是非常樸素、樸實的佛教。釋迦牟尼佛反

    對祭祀的迷信,反對偶像的崇拜。他主張人應該依照他的教理去做,依照他制訂的戒律去

    行,而不是把個人當作神來崇拜。他常常說︰「我不領導人,我也是僧中的一份子。」佛是

    用平實的理念和方法,幫助眾生解脫身心的苦難。佛經的對象是人,是為度人。

    佛滅以後三、四百年左右,佛教的思想漸漸產生地域性、思想性的變化。由于印度氣

    候、語言、民族的不同,流傳的佛教在思想形態上便產生了種種變化。

    不同的老師在各化一方的時候,為了適應當時當地社會大眾的需求,就產生了不同的思

    想和不同形態的派別,所謂部派佛教,便因此產生。部派佛教時期注重理論的整理和觀念的

    辨明,有重視個人解脫的傾向,因此部派佛教便被後來的大乘佛教評為小乘。但它本身又分

    兩個大部分︰比較保守的叫上座部,比較開放的叫大眾部。

    小乘的意思就是只求自了、自度自利。不過小乘也同樣勸人家來修行,也同樣傳播佛

    法。就像是自己有一輛小車子,也給別人一輛小車子。他乘了這輛小車子能夠證涅盤、了生

    死,也勸人家乘這樣的一輛小車子去證涅盤、了生死,所以小乘法是大乘法的基礎。

    大乘佛教,是在佛涅盤後五百年到一千年之間漸漸產生的佛教型態。它一開始就強調,

    為了廣度眾生,為了成就佛道,要發廣大的菩提心。大菩提心的意思就是「但願眾生皆離

    苦,不為自身求安樂」。

    印度的大乘佛教又分成三個派系︰根據般若的思想,產生了中觀學派;根據唯識的思

    想,產生了瑜伽學派;根據唯心的思想,產生了如來藏學派。今天只是給諸位一個概念。這

    三大學派又可歸納為二類︰第一是空的,叫中觀派。第二是有的,分為唯識的有和唯心的

    有。唯識的有叫瑜伽派,唯心的有叫如來藏派。

    乙、佛教自印度向北方傳播

    佛教從印度向北方傳播,分成兩個系統。第一個系統是中國的中原漢民族文化圈,第二

    個系統是中國的邊疆西藏蒙古文化圈。

    佛教初傳中國大約是在西元六十七年,由迦葉摩騰及竺法蘭兩位梵僧,以白馬馱經,來

    洛陽。第二部佛經傳到中國,譯成漢文的是《四十二章經》。以漢文經過一千多年的傳譯,

    便形成了中國的漢民族佛教。漢民族的佛教又往外傳,首先傳到韓國,接著又從韓國傳到了

    日本,日本從韓國得到中國的佛教之後,又派留學生到中國來求法。從隋唐迄宋明,日本人

    得天獨厚,把中國佛教的各宗各派都傳了過去。中國的很多佛教經典,在三武一宗等教難之

    後,被毀掉了,可是日本人卻保持得好好的,這點我們應該感謝日本。

    除了韓國、日本以外,還有越南的大乘佛教,也是從中國傳去的。

    中國的佛教,通常號稱大小乘十宗。小乘有俱舍及成實的兩宗。後來俱舍宗並入唯識

    宗,成實宗並入三論宗,只剩大乘八宗,它們是︰天台宗、三論宗、華嚴宗、律宗、淨土

    宗、密宗、禪宗和法相宗。這八個宗派之中到現在為止,以禪宗和淨土宗的勢力最強。實際

    上,中國的寺院多屬禪宗。但只修禪而不念佛的寺院為數很少,故又開出禪淨雙修的法門。

    天台宗、唯識宗、華嚴宗多半是屬于學問的研究,專修的寺院和徒眾不多。所有的出家人統

    統都要受戒,目前已沒有固定于律宗寺院才能傳戒,僅有少數持律、學律的僧侶,並無特定

    不變的律寺。在一九四九年前的中國大陸,真正律宗的寺院大概只有數個。密宗從唐朝傳到

    中國,後來再從中國傳到日本去之後,中國自己的密宗就不見了。中國人為什麼不喜歡密

    宗?這可能跟中國的儒家思想有關系。密宗的加持、神力、咒力等觀念,在中國儒家思想的

    角度看來,是很特異的現象,所以在漢語文化圈的中國不能盛行。

    西元第七世紀,後期的大乘佛教自印度向北傳的另一個系統,便首先傳到西藏,後來傳

    到蒙古,這是屬于蒙藏文化圈的佛教。當時的印度佛教,已是密教盛行期,進入西藏之後,

    漸漸地適應當地人的需求,跟原住民的宗教信仰結合,而變成我們現在所講的西藏密宗。密

    宗在印度本身是屬于唯心系統的一支佛教。

    丙、佛教自印度向南方傳

    西元前二百四十年時,佛教從印度開始向南方傳至錫蘭,成為另外一系。然後傳到緬

    甸,再傳到泰國及現在東南亞地區的寮國、柬埔寨和高棉等地。這是屬于上座部的佛教。因

    為當地原來沒有高級的宗教,也沒有哲學思想的文化背景,所以佛教傳過去之後並沒有多大

    的改變。故我們要了解比較樸素的佛教,可以在南傳地區找到若干痕跡。

    丁、佛教傳向歐美及全世界

    佛教傳到歐美,最早的是屬于南方上座部系的,特別是歐洲基督教的傳教士們,隨著殖

    民主義的政治勢力到了東南亞及西南亞地區,接觸到當地的佛教,並將佛典譯成歐美語文。

    例如有名的《世界佛教聖典》的翻譯,即是以南傳的巴利文三藏為主。諸位可以看一看,那

    是部好書。

    其次,是傳到歐美來的日本系的禪。日本系的佛教也有許多宗派,其中的淨土真宗和日

    蓮宗,已是日本本土文化的宗教。唯有日本的禪宗,還比較保持著由中國傳去的風格。因

    此,歐美人士願意接受的是日本的禪。早期傳到美國的日本禪,其貢獻最大的是鈴木大拙。

    他首先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禪,然後他的禪思想風靡全美、風靡歐洲。漸漸的,日本有許多

    禪師首先登陸三藩市,然後到東部,現在已傳至中西部。目前,日本的禪也到了歐洲。

    第三個傳到歐美的佛教,是屬于西藏系的密教。一九五三至一九五八年間西藏達賴喇嘛

    帶著幾萬人從西藏逃出到印度做了難民。年輕的喇嘛們非常努力地學習英語,並且移民到世

    界各地。因此,歐美的很多地方都有西藏難民的蹤跡。伴著這些移民出來的喇嘛們,多是經

    過長時間修學訓練的優秀份子。他們從七、八歲做小喇嘛開始,就接受規律層次的佛教教

    育。到了二十多歲的喇嘛已經能夠說法利生了。有的是出來之後就參加當地的語文學會,我

    剛來美國,見到那些移民的年輕喇嘛就感到慚愧。因為他們用英語跟我談話,我不及他們。

    西藏的喇嘛適應力非常強。他們出來以後傳教的主要對象是當地人。七○年代之後,西

    藏佛教,漸漸成為世界舞台上極受矚目的一派,到處都可以看到西藏中心。達賴喇嘛的旅游

    世界各地,處處造成轟動。有一位曾在英國留學後到美國的喇嘛,叫Trungpa,他在科羅拉

    多州的丹佛市創立了一個西藏中心叫做NaropaInstitute,四、五年之間,已在美國成立

    了一百三十幾個分支中心。雖然他于前一年(一九八八)過世之後,這些中心漸漸地一個一

    個的萎縮,但他的著作,還有相當大的影響力。

    我們漢語系的佛教,非常慚愧,到現在為止,移民來美的佛教徒,都還僅在華僑社會活

    動,歐洲則尚無人去。其原因是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系統和計劃的教育!沒有基礎教育,沒有

    層次教育,更沒有高等教育。中國的佛教,不是說我們出家人無能,實在是沒有受到好的教

    育!

    所以,我們要辦佛教的教育,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在我們的中華佛學研究所里,日

    語和英語是必修的科目,希望畢業後的佛教人才,不做國際語文的文盲。就世界性的弘傳來

    講,中國佛教尚在起步的階段。

    從歷史看佛教,曾經歷過分宗分派,一分再分的情形,現在,各宗各派的佛教徒,大家

    都試著要走出自己的地域,走向共同的世界,所以漸漸地又要會合成為一家了。過去小乘罵

    大乘,大乘罵小乘。小乘佛教說大乘不是佛教,大乘說小乘是自私鬼。藏傳的佛教罵我們顯

    教不懂修行,沒有修行的方法;漢地的顯教則罵藏傳的佛教都在弄鬼弄神。這樣互相對罵的

    現象,已在改善之中,正在趨向彼此諒解、互相學習。西藏佛教有很多我們所沒有的東西,

    我們的研究所也在訓練專門的藏文人才。計劃將一部一部的藏文佛典翻成漢文。台灣的妙林

    佛學研究所,則已在從事南傳巴利文三藏的漢譯工作。

    (三)佛教及其基本教義

    甲、佛教以三寶為中心

    所謂三寶,即是佛、法、僧。佛教即是因「佛」得名,釋迦牟尼佛經過無量世的修持,

    最後成佛。他將成佛的過程、修行的方法、修行的道理說出來,就是「法」寶。如果沒有佛

    也就沒有法。可是佛只有一人,無法度脫廣大的眾生。而且佛涅盤後,凡夫不知道佛在那

    里,所以要學佛法就得跟「僧」學。僧有聖僧及凡夫僧。初地以上的菩薩及初果以上的出家

    人為聖僧,一般的出家人為凡夫僧,住持佛法,則以凡夫僧為主。聖僧在凡夫群中出現,也

    當以凡夫身、凡夫相來接觸凡夫,化導凡夫。所以佛教史上的人物,凡被稱為菩薩、被稱為

    佛、被稱為聖僧的,都不是他們本人所說,而是他的弟子所說或是後人所說。像印度的馬

    鳴、龍樹、無著、世親都被後人稱為菩薩,他們沒有自稱聖者、菩薩。中國天台宗的智者大

    師,後來有人稱他為東土小釋迦,但他自己說仍是未得六根清淨的凡夫。永明延壽禪師,後

    來有人稱他為阿彌陀佛再來。故將他的生日農歷十一月十七日,當作阿彌陀佛的誕辰。可是

    永明延壽並未自稱是阿彌陀佛。事實上如果有人自稱聖人,自稱是佛,那就有問題了。

    乙、佛教以四聖諦為基本教理

    所謂四聖諦,一是苦的事實,二是苦的原因,三是滅苦的方法,四是滅苦以後所得的結

    果。

    人生在世,從生到死,有苦有樂。不過,樂是苦的代價,也是苦的開始,所謂苦盡甘

    來,所謂良宵苦短,都說明了樂的本身,是用苦換來,樂的情況不能持久,佛法稱為壞苦。

    其他的生老病死等,叫做苦苦。人生的事實,本身就是苦果。苦的種類很多,苦苦一共有八

    種︰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求不得苦、怨憎會苦、五蘊熾盛苦。五蘊熾盛是指身心互

    相交迫而有生死的連續。

    苦的原因稱為「集」,是因為自己不了解世間一切都是假的而厭苦欣樂,求到了樂,還

    得求安全,永遠不覺安全,那就貪得而無厭。迷信有錢能使鬼推磨,那就拼命地賺錢。有了

    錢的不肯用,沒有錢的拚命追。這都是苦的原因。今生為了厭苦而求樂,所以造作殺、盜、

    邪淫、妄語種種業。造種種業,在因緣會合時便受種種報,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是苦的

    原因。下面我們要講滅苦的方法。

    滅苦的基本方法是八正道。我們要離苦應修正道,修正道必須具備正知正見︰深信世間

    一切現象均不離因果的定則︰思惟世間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能相信因果就不會貪

    便宜或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也相信真正的要離苦成佛一定要靠自己的努力。能體驗到世

    間一切現象都是緣起的、無常的,就能勝不驕、敗不餒,成功是大家的幫忙,眾緣所成,而

    所成就的事,也是常常在變。比如我們現在是煩惱凡夫,將來可能成佛,佛以大慈悲、大智

    慧,啟發一切眾生自己本身的善因緣、善福德而去度眾生。信因果、明因緣,就是正知正見

    和正思惟。

    有了正知正見之後,要有正確的修行。第一要有正當的職業,凡是跟殺、盜、淫、妄、

    酒五事有關的職業,都應該盡量避免。第二要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不沈迷于吃、喝、嫖、賭

    等靡爛的生活。第三要有正當的言語行為,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

    除此之外還得努力持戒,努力修定,努力求智慧。凡是有損于人的事絕對不做;凡是有

    利于人的事非做不可,算是菩薩戒的精神。持戒清淨,並以禪定的方法,使得身心經常處在

    平衡的狀態,才能使信心堅固,努力讀誦經典,听聞佛法,如法修行,便能開發智慧,有了

    智慧,方能滅苦。

    滅苦以後所得的結果,以小乘來講是解脫生死,從我們這凡夫世界生死之中出離。大乘

    的解脫,則是仍在凡夫的世界度眾生而不為凡夫的煩惱所困擾,這叫做大涅盤。

    《四》佛教的特色

    佛教的特色在于涵容而有層次、正信而不迷信、神聖而非神秘。

    甲、涵容而有層次

    佛教是以「法」為救濟,不是以人或神為救濟。佛法對世間的一切法沒有偏執,所以是

    無我、慈悲、智慧的。因此世間的一切善法,都是佛法,任何對社會人心和生活有幫助的宗

    教、哲學、知識、技能,都不排斥。所以佛教是涵容世間所有善法的。

    佛教把善法,分為五個層次︰人、天、聲聞、緣覺、菩薩。

    人,是指具足完美的人格。盡人的責任和義務,這是最基層的條件,若加上修行利他的

    布施,當然更好。行善的定義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獨善是人的善法,兼善是天

    的善法。具備人天標準,再加上禪定及智慧等的修行,最後得到解脫而進入涅盤的,是聲聞

    及緣覺二乘的層次。以人天善法做基礎,發大菩提心,永無止境地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不

    求回饋地為眾生服務、貢獻,這是自覺覺他,大乘菩薩行的層次,菩薩的最高便是佛,是以

    以上的四個層次為基礎而達到空、無相、無願的境界。

    乙、正信而不迷信

    「迷信」有四項特徵︰盲目崇拜、不合情理、似是而非、邪正不分。

    所謂「盲目崇拜」,就是人雲亦雲,听說某人神通很靈,就不經理性的思辨而趨之若

    □。這好像有事時听說找流氓比警察有效,便找流氓幫忙一樣。流氓可能在一時間比警察管

    用,為你解決了當前的問題,但是它的後遺癥是可想而知的。

    所謂「不合情理」,是指違背因果原則。例如相信「稻無天水不發,人無橫財不富」,

    而不擇手段,大做投機生意,謀取不合理的利益,大放高利貸等,都是不合情理的。帶來的

    後果,很可能是身敗名裂,甚至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又如媚鬼賄神求橫財,或用符咒求橫

    財等,縱然能讓你一時間好像發了財了,可是來得快,去得也快。凡是不合情理的,不論借

    神的力量也好,鬼的力量也好,人的力量也好,因其不合乎因果的道理,所以是迷信。

    所謂「似是而非」,是指任何宗教都有它自己的一套道理。有的說靠神的力量或加持的

    力量,只要信他、依他,一定會靈、一定會驗,可以叫你即身成佛,立刻開悟,或是有病祛

    病,沒病消災。在他們開出的萬靈保單上也有冠冕堂皇、似是而非的理論,但是對真正的原

    因則諱而不談,對這樣的宗教,最好謹慎,以免後患。

    所謂「邪正不分」,是指鬼神現象所制造的迷信,是不分邪正的。鬼神往往通過靈媒及

    乩壇等的工具,以勸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善良姿態,誘人去信從,當你進了他們的門之後,

    則是順之者昌,逆之者死,威脅利誘,使你恐懼,也使你馴服,若要脫離則可能會發生身心

    的障礙及家庭和事業上的困擾了。他們的是非標準與常人不同,他們的因果觀念也曖昧不

    清。

    佛教的「正信」,就是以佛、法、僧三寶為信仰的對象。

    信佛,不是崇拜佛的肉體,而是崇拜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以及佛陀留給我們的恩德。

    信佛陀的教法,使我們依教奉行而達到自利利他的目的。釋迦牟尼佛臨要涅盤之時,有

    弟子問他︰「您老人家入滅後,我們怎麼辦呢?」佛說︰「你們應以法為師,以戒為師。」

    就是依賴佛所說的正法,建立信心,如法修行,就能得解脫,證菩提。

    信教團的比丘比丘尼僧,由僧代代相傳,傳法受戒,以僧代表三寶,住持佛法。以僧寶

    為正信的對象,並不等于把出家人神格化,而是出家人以法為師,依戒而住,以定、慧自

    修,並教他修,即使他們還沒有成佛,也沒有開悟,出家人的形象,已為佛教作了清淨離欲

    的表徵。

    正信是信佛、法、僧三寶,缺一不可。如果只信佛而不信法、不信僧,這等于是信鬼神

    一樣;如果只信法而不信佛、不信僧,這等于是說食數寶的書呆子;如果只信僧而不信佛、

    不信法,這等于是拜了個乾爹娘一樣。一定要佛、法、僧三寶具足,才算是正信的佛教。

    丙、神聖而非神秘

    「神秘」是高不可攀但又可以感覺到他的威力;處處可以控制你但又不知他從何來;隨

    時可給你照顧但又不知是何理由;隨時可給你懲罰而又處處尋他不著;往往表現出超乎常情

    的能力,卻又未必真的對你有用。這些現象,有的是由人操縱的幻術,有的是出于自我的心

    理反常,有些是真的由神鬼的靈力所產生。

    佛、法、僧三寶是神聖的。佛是偉大人格慈悲與智慧的究竟圓滿者︰法是除煩惱證菩提

    的道理和方法;僧是上求無上正覺,下化無邊眾生的修行者。此三者均非一般世間的宗教所

    及,所以是不可思議的神聖而非鬼神技倆的神秘。佛教徒要發無上的大菩提心,學佛、修

    法、行菩薩道,以佛法幫助眾生,使眾生已生之惡速斷、未生之惡不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

    離苦。還要使眾生已生之善增長、未生之善速生,此即令眾生早日得安樂。不為自己求安

    樂,但令眾生得安樂,便是無我的大菩提心。不必用大菩薩及活佛的形象來勸導人,而是顯

    現眾生相來勸化眾生于不著痕跡之中。所以是神聖而非神秘。

    《五》佛教與非佛教的區別

    甲、無神與有神之別

    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但也不是唯物論。佛教主張眾生所接觸到的一切現象,都是因緣

    起、因緣滅。我們這個世界的形成,因為是由生到這世界來的那些眾生,過去所造種種業,

    而感受到的結果,這叫做「業果」,或稱「業報體」。共同的環境是由共業所感;各人的環

    境和身心,是各自所造的別業所感。是由眾生自造而不是神所創造,所以是無神論的宗教。

    但是佛教並不否認各種神鬼。只是佛教所講的神鬼是眾生的類別,而不是宇宙的主宰。

    佛教以外的宗教都是有神論者,有三種類別層次︰1.原始形態的多種信仰。認為宇宙間

    的任何現象,都有各類不同的神在掌管,以水為例,江有江神,海有海神,小溝有小溝的

    神,廚房、廁所、乃至一草、一木都有特定的神明在管理。這些神和神之間,沒有領袖,彼

    此各不相屬。2.中央集權式的多神信仰。例如中國的道教、印度的婆羅門教,都是在眾神之

    上有一個最大的神,統攝所有的神。中國的道教是元始天尊,又叫玉皇大帝,印度的婆羅門

    教是大梵天、又叫濕婆神。3.唯一神論的宗教。相信自己所信的是唯一的創造和毀滅宇宙的

    主宰神,其他一切靈界靈體的神明統統是魔鬼,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回教。

    乙、淨化與神化、俗化之別

    「神化」是除了佛教之外的其他一切宗教所共有的特微。他們相信神明能主宰人間禍

    福,而把自己的命運全部交給不可知、不可測的神明。有的宗教相信神是全知全能的,能使

    我們上天國,也有權使我們下地獄。不因犯過而不升天國,也不因行善而不下地獄,但看是

    否信神信得徹底。信者升天國,不信者不得救而下地獄。這一類的人,如果信心堅定的話,

    雖跟佛教的理論不相同,也往往非常有修養,但難免有點類似澳洲的駝鳥。另有一種信仰,

    是仗神的力量使自己修練成神。附佛法外道便說以他們的加持力,可以即身修練成佛。這些

    神化的宗教,就好像拮據之時向地下錢莊告貸一樣。一時之間錢是有了,但不是自己的。也

    像挖肉補瘡,雖然解決一時的問題,跟著衍生的問題,終究無法解決。

    至于「俗化」的信仰,則是以賄賂神明來祈求神明,賜給世俗之間大家所需要的近利和

    暴富。拜財神求發財、拜注生娘娘求子息、拜媽祖等海神求海上平安、問卜命運求黃石公,

    乃至為了彩券中獎求土地公,過節祭祖、吉慶祭神希望保佑子孫平安。這些就是俗化的信仰

    了。

    佛教不否定俗化的民間信仰和神化的各級宗教,都有其一定的作用。但是肯定淨化的佛

    教,則對世道人心更加有用。佛教以佛、法、僧三寶化導世間,又以不殺生、不偷盜、不邪

    淫、不說謊、不飲酒等五戒來淨化人間的身口行為,再以禪定的功夫淨化我們心理的行為,

    更主張以理性的智慧處理自己,利益他人。若能依教奉行,對自己則身心健康,對他人則家

    庭和樂、社會安寧。佛教的淨化人間,也具足神化的功能和俗化的力量,確不會由于神化、

    俗化的偏頗而造成個人的困擾及社會的失衡。

    《六》基礎的修行方法

    佛教的化世功能,就是以佛法來淨化人間,提升人品,使得眾生,既得現世利益,也得

    後世安樂。如何達成其目的?便是依照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踐、去修行。

    基礎的修行方法,不出福業、定業、慧業。福業是指布施與持戒,定業是指禪定,慧業

    是指智慧。以修「布施」、「持戒」的功德,可得人天福報,也可進而成就佛果,唯有佛陀

    堪稱福智圓滿的人。以修「禪定」的功德,可得現實的生理健康及心理平衡,也可進而于身

    後直升禪天、梵天、更可成就佛果,唯有佛陀的定境最高,故有「如來常在定,無有不定

    時」的功力。有了深定、大定,才能有大慈悲與大智慧。以修「智慧」的功德,可于現世少

    欲知足、少煩惱,進而能得離苦、斷苦得解脫,最後可以大智深慧度無量眾生。

    甲、如何修布施?

    人類為了生活的保障及生命的安全,必須養成隨時儲蓄的觀念和習慣,儲蓄的方式可有

    兩種,一是有限的,一是無限的。有限的是以財產存于銀行,無限的是以財產存于社會。前

    者是為保障個人及家庭的安全,後者是為保障整體社會的安全。個人不離全體,所以兩者的

    儲蓄,都有利于個人。

    儲蓄的時間也有兩種,一是現世的儲蓄,二是永恆的儲蓄。現世是于即身的自我獲得回

    饋,永恆則是于無限的未來享用不盡。一般的銀行存款及現實的社會福利,都能立竿見影,

    所以是為現世利益而儲蓄。佛教的弘化事業,護持三寶,以佛法救濟人心乃是無盡藏的儲

    蓄,因為一個人向十個人弘傳佛法,不僅十人獲益,以十人若各傳十人即成百人,以百人向

    橫面是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傳播佛法,向後世是對無盡的未來社會傳播佛法。只要是佛法

    所到之處,只要有佛法傳流之時,你的功德就跟著傳遍,跟著傳流,那豈不是永恆而普遍的

    儲蓄嗎?

    因此,我們應當努力儲蓄,以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水滴石穿的方式,積少而多,日復

    一日,以我們有限的物力、智力、體力、心力不斷地修行布施功德。為目前固然要布施,為

    永恆更加要布施。唯有布施功德最容易做,隨力隨心。布施貧病是大功德;擁護佛法,培養

    弘法的人才,功德更大。

    乙、如何修持戒?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過遷善。改過為不造一切惡業,可得離苦的果報;遷善為努力一切善

    業,可得幸福的果報。如果只求離苦得樂而不從身心行為方面切實改過遷善,便與常情常理

    的因果定律相違。

    佛法教人持戒的內容,有兩種層次︰一是自利自保的五戒,二是利樂眾生的四種精進。

    前者的五戒是指1.不殺生,主要是不殺人。2.不偷盜,主要是不取非分之物,不收不

    義之財。3.不邪淫,主要是不違社會秩序,不背人間倫理,不妨害家庭,不損傷健康。4.不

    妄語,主要是不以語言使得他人受到損害。5.不飲酒,應包括麻藥在內,主要是不以飲用酒

    精及麻藥,失去自制能力而去做出殺、盜、淫、妄的犯罪行為。

    後者的四種精進,又稱為四正勤。那就是勸導他人除一切惡修一切善,也正是七佛通誡

    偈的頭兩句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已作之惡令中止,未作之惡令不作;已行之善

    令增長,未行之善令修行,努力不懈,修行這四句話,叫做四種精進。前兩句是為眾生拔

    苦,後兩句是給眾生帶來幸福。拔苦與樂,正是大悲心的菩薩行。如何能夠勸導世人,同來

    修行這四句話,那就先要以現世的利益、現前的好處來使他們感動,進而接受你、相信你。

    所以通常要以布施作為入手的方便。

    丙、如何修禪定?

    禪定的意思是心無二念,開始練習時必有方法,方法的作用是使得我們的心念由散亂狀

    態而至集中狀態,再由集中狀態而至統一狀態。到了統一的狀態,便稱為定,但是統一狀態

    也有不同的層次︰由身心的統一,至內心與外境的統一,再進一步,便是前念與後念的統

    一。要想達到前念與後念的統一,必須經過前念與後念的連續如項練,一念扣一念,念念同

    一念一樣的念頭,然後才能把前後念的間隔消化,僅剩下一念的存在,此時即是止于一念,

    名之為定。到了連此一念也不存之時,便是即定即慧。

    初修禪定之時,可有許多方法,舉凡禮拜、誦經、念佛、持咒、梵唄、經行等,都為達

    到安心、靜心和淨心的目的,主要由于修行而使身心平衡,都是定的功效。如果沒有高明專

    長的老師,以上所舉各項,都是佛經中處處可以見到的修定方法,安全可靠而不會產生副作

    用及後遺癥。不過這些均屬于散心修定。

    如果遇到對禪定已有經驗,並對佛法有正知正見的老師,就向他們學習專心修定的方

    法。那是指的禪觀法,或被稱為止觀方法,禪宗則稱為參禪的方法。

    禪觀的方法,一定不離三個原則,那就是調身的姿勢,調息的呼吸,調心的專注。以放

    松身體的肌肉,也放松頭腦的神經為基本的要求。正確的姿勢,包括行、坐、立、臥四種,

    以輕松端正為原則。正確的呼吸,以自然的速度為原則。正確的專注,則以只顧方法不問得

    失為原則。如果企圖心強,急功好利的心旺盛,便會為你帶來魔境的困擾。必須要有佛來佛

    斬、魔來魔斬的心理準備,才會安全。所謂斬佛斬魔的意思是說,不論可喜或是可怖的任何

    景象及感受出現,都把它當作幻景及幻覺處理。否則若遇惡境易生退心,甚至毀謗三寶,指

    為修行不得好報。若遇善境易生慢心,甚至宣稱得大神通,證了聖果成了佛,那就太可憐

    了!

    丁、如何禮拜?讀誦什麼?

    禮拜的方法,與合掌的方法相連。其動作最好請那一位法師或居士給你當面示範。

    至于禮拜什麼?為何禮拜?初入佛門是有求禮拜及有相禮拜。求平安、求智慧、求幸

    福,是正常的心態。所謂有相,是指有對象、有目的。面對佛菩薩聖像,或對特定的佛經,

    每天定時定數禮拜,為己為他,消業障、除煩惱。學佛既久,便知無求無相才是修行的究竟

    目標,所以每天照樣面對佛菩薩的聖像禮拜,只是一種恆課。

    讀誦的佛經,但視為了什麼目的,再看能有多少時間。通常佛教徒們讀誦的經典,不出

    《心經》、〈普門品〉、《阿彌陀經》、《金剛經》、《藥師經》、《地藏經》,一部分有

    較多時間的人,可以讀誦《法華經》、《華嚴經》。誦經的方式,如系一人,可用木魚,也

    可不用木魚,兩人以上同誦,則須用木魚。最好確定一部經,發願在一定的期限內誦完多少

    遍,不要今天誦此經,明天又換另一經。誦經不為求解,只求字音不錯,不用知道經義為

    何。

    至于看經是為知解經義,包括上舉讀誦的諸經,另外有《無量壽經》、《觀無量壽

    經》、《楞嚴經》、《圓覺經》、《勝□經》、《維摩詰經》、《楞伽經》、《解深密

    經》、《大涅盤經》、《大般若經》等。不過我自己是從四種《阿含經》下手的,其先後次

    第是〈雜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要看論典則有《大乘起信

    論》、《寶性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中論》、《大智度論》、《六祖壇

    經》等。看完這些經論時,你已是一位佛學的通家了。

    戊、如何念佛?如何持咒?

    念佛與持咒,本來源于修定的方法之一,然在淨土教及密教獨立成派之後,便與修定的

    方法分了家。如果站在整體佛法的立場來說,仍是彼此呼應的。

    念佛的方法,可以涵蓋念一切佛與一切菩薩的聖號在內,未必單指念的阿彌陀佛。例如

    七天之中單念阿彌陀佛,稱為彌陀七;單念藥師佛,稱為藥師七;此外尚有彌勒七、地藏

    七、觀音七、文殊七、普賢七等。

    如何念佛?有兩大類︰一是散心念,二是專心念。前者可在任何時間的任何場合,以出

    聲念或心中默念,甚至一邊跟人談話一邊照常念佛。至于後者是克期取證的念佛法,在特定

    的專修期間所修的方法,通常用連續念、高聲念,自听其聲念,印光大師則勸人用數數念,

    數數與計數不同,計數是用念珠計算,數數是每念一句佛號默數一個數目,念至十句,數到

    第十,再從第一數起,如是周而復始,便會達到專注的效果。念佛念至「一心不亂」的狀

    況,必定是專心念佛而非散心念佛。

    至于持咒,許多人以為凡是持咒即是修的密法,其實不然。正規的密法,必由上師的師

    師相傳,必有儀軌修法。一般的持咒,則與持名念佛類似,故在顯教各派,乃至明朝以下的

    中國禪宗,也用許多明咒。持咒之法,是口誦、耳听、心惟,身口意三業相應,持咒才真得

    力,那也是定的一種。若以散心持咒,當然也有功德及感應。持何咒文?則端視各人的心向

    習慣及因緣而定。通常的人多持大悲咒、觀音咒、準提咒、吉祥咒、藥師咒、地藏咒、往生

    咒、楞嚴咒等。可以用數珠計數念,也可以計時念。

    己、如何修智慧?

    依據大小乘經論所介紹的智與慧,有所不同。「智」有世間智與出世間智,世間的知識

    以及世間的聰明才智,都以「我」為中心,不論是個體的小我或全體的大我,都未脫離我執

    煩惱,所以名為世間有漏智。唯有超越了自我中心的一切心理或精神的運作稱為出世間的無

    漏智。開悟即是無漏智的功能顯現,開悟時對自己斷煩惱、除執著,開悟後對眾生施法雨,

    濟苦難。自度度人而又自知自覺,無我亦無眾生。

    至于「慧」共有三等,稱為聞、思、修的三慧。1.聞慧是依听聞佛法,閱讀佛教經論,

    理解佛法所說的道理和修行的原則。2.思慧是依所聞的慧解,如法修行,一邊仍依經教,一

    邊已從修行過程獲得體驗。3.修慧是從思慧更進一步,不依經教,大用現前,然其終亦不會

    與經教相違。

    庚、誰有正知正見?

    初學佛法的人,應當多听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說法,多讀本文所舉的佛教經論,

    多閱正統佛教的現代著作,同時加上因解起修,便是入佛門,開啟智慧的最佳途徑。

    至于誰是具有正知正見的法師和居士,當以人的立場及理性的角度來判斷,如果老是說

    神話、說鬼話的人,常常表演神通、蠱弄神秘的人,自稱是聖、是佛、是神、是菩薩的人,

    運用扶乩引鬼、啟靈降神等靈媒型態的人,縱然也用佛經、佛語,實則都是附佛法外道。

    至于現代正統佛教的著作,最好是已經被收集于叢書、套書如《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等

    的作品,那是經過專家過濾好的,可以信賴。

    佛教徒的學佛目的,是在以智慧及慈悲來自利利他,而不是以怪力亂神及稱聖稱佛來迷

    惑眾生。智慧必然是合乎因緣觀念及因果觀念的,必然是合情合理的。慈悲的表現,不在于

    討好殷勤,乃在于感謝恩人,原諒仇人,幫助苦人,救濟窮人,調伏狂人,啟導愚人,感化

    惡人,鼓勵善人,警策懶人,醒覺迷人。那便是以全心關懷一切眾生的菩薩精神。

    一九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講于美國加州南灣華僑文化中心(作者案︰本文講出時的題名

    是「佛教基本大意」,由鄭素珠女士從錄音帶逐字抄下,我再予兩度刪減,並且增加了第六

    項,一九九一年元旦完成此稿,改為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