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实践之道 实践之道8
    实践之道8

    见有乞者到来,施与小惠,不能算是最上乘的布施;敞开心怀,把自己精进的过程,用以劝进别人,才是最上乘的布施。偶尔一为的布施,也不能算布施的上乘;发心经常布施,才是最上乘的布施。

    布施之后,有了悔意,或是兼有夸耀布施的想法,也不是最上乘的布施。欢喜的布施是:忘却布施的自己,以及接受布施的人,乃至布施的物体。致心于这三种境界,才算是最上乘的布施。

    正当的布施必须是不求得到回报,以清净的慈悲心,求愿自己和所有的人,同入觉悟之境。

    ——大般涅槃经

    (八)从前,有位叫萨埵Sattva的王子,有一天,同两位哥哥到森林中游玩,遇见一只母虎产下七只小虎,但却陷入饥饿之境,甚至到了眼睁睁地要吃掉自己孩子果腹的程度。

    两位哥哥惊惧之下,逃离现场。萨埵太子当下发心,愿意舍身以救饿虎,于是攀上绝壁,纵身投向饿虎。母虎因而得以填饥,同时也挽救了七条虎子的性命。

    萨埵太子的心,只是一心一意地布施求得觉道,他的决心是:‘此身易碎也多变,以往不知布施,只晓得对自己的身体爱护备至,到现在才有机缘布施,因而献身以求觉道。’所以布施自己的身体以救饿虎。

    ——金光明经第二六·舍身品

    (九)上求觉道的人必须修持慈、悲、喜、舍四种伟大的心——四无量心。

    修慈是断除贪心;修悲是断除嗔心;修喜是断苦;修舍是对恩与怨都一视同仁。

    为多数人施予幸福和快乐,就是大慈;为多数人消除痛苦和悲伤,就是大悲;对多数人,总以欢喜心相向,就是大喜;以平等心对待一切,没有分别,就是大舍。

    培育这四种慈、悲、喜、舍伟大的心,祛除贪、嗔、苦恼和爱憎之心。恶心的难祛,犹如饲犬;善心易失,则有如树林中的驰鹿。恶心也像刻在岩石的文字,甚难消除;善心亦如水面上写字,一瞬即逝。因此,修行觉道,实在困难重重。

    ——大般涅槃经

    (十)释尊的弟子须罗那Srona生于富豪之家,素来体弱多病,后来邂逅到释尊而为佛弟子,奋励修行以致脚底出血,痛苦异常,但仍不断地精进;虽专心修持,依然不得觉悟。

    释尊怜悯地向他说:‘须罗那!你在家的时候,曾学过琴吧?琴弦绷得太紧或放得太松,都奏不出和谐的声音,只有松紧适宜,才会弹出美妙的音响。求得觉道亦同一情理,怠惰固然不能得道,过分紧张努力于道,亦同样不得成就。准此,人的努力向道,必须慎重衡量程度。’须罗那接受这项教示,颇有领会,不久即证得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