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32
此明隨諸佛學。‘如是’,是推廣之詞,普賢行願,不僅隨娑婆教主本師世尊毗盧遮那佛學,同時隨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學。因為一切如來,亦皆如毗盧遮那佛一樣,發心修行,證菩提,現神變,處眾會,說法利生,成熟有情。是以‘于念念之中,我皆隨學’。
恆以覺悟之心,念覺悟之佛,謂之念念,華嚴經出現品中說︰‘佛子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因此,一念覺悟,即一佛出世,念念覺悟,即諸佛出世,本此念念覺悟之心,常修一切梵行,自利兼他,即是常隨諸佛學。雖然說︰‘佛佛道同’,但這只是就佛所證的真理而言;至于諸佛的願力,諸佛的悲心,諸佛的勝行,諸佛攝取眾生的方便,則各有特色,皆值得學習。
但隨諸佛學,非暫時性或間歇性學,而是盡未來際,念念相續,無有間斷的學。學諸佛的願力與苦行,學諸佛成菩提,現神變,處眾會,成就眾生。這種學習的精神,歷久彌堅,即使‘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不但‘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而且身語意業,無有疲厭。此是總結常隨諸佛學的行願無盡。
9.恆順眾生願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
此是說明第九恆順眾生大願的內容。恆是恆常,隨是隨順,眾生,包括法界六道四生,凡有心者,皆名眾生。眾生的種類無量,眾生的數量無量,眾生的根性,眾生的嗜好亦無量,非佛的大智大悲,如何能恆順一切眾生?普賢菩薩常隨諸佛學,學佛的大智,融通物我一體,自他無隔;深知聖凡雖異,其體實同,故能學佛的大慈,本同體的大悲,恆順眾生。並以其恆順眾生的經驗及方法,開導善財童子,及華嚴海會諸大菩薩,鼓勵大眾,發起恆順眾生的弘願,實行恆順眾生的勝行。故名恆順眾生願。
前常隨佛學,是著重于自利,今恆順眾生,是偏重于利他。實際上,自利與利他,是息息相關,不可分隔的;特別是在菩提路上,往往由利他的行為,來達成自利之目的,也唯有自利成就,方能實行真正利他的弘願。例如︰菩薩發心廣大,恆思饒益一切眾生,自然從利他行為中,使自己增長善根,開發智慧,積聚功德,甚至覺悟成佛。成佛之後,更可以應身無量,盡未來際,度脫眾生,是以自利利他是相因相成,不可或分。故前八願,雖然看似屬于自利,實則內容包括利他;今此大願,恆順眾生,似純屬利他,但因恆順眾生,結果自己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自利。所以一個上求佛道以自利的菩薩,必然與之同時,下化眾生以利他,二利並行,二利究竟,方能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