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二、正宗分 正宗分 10
    正宗分10

    ‘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是同于大乘菩薩修的福。我們要學大乘菩薩,第一要先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譯成中國語為覺有情,即發上求佛(覺)道,下化眾生(有情)之心,為發菩提心。第二要深信因果,若是錯了因果,背了因果,就造了罪,故當深信因果。深信因果者,在凡夫位,以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為信因果,這是現世因果。能了知因果通三世者為深信因果,故經雲︰‘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若不知道知因果通三世,而只顧現世于因果的話,見行善之人,以因果說應當享福,他卻生活艱苦;有的造惡之人,理當受苦,他卻生活優裕。因此對因果便生懷疑,不敢相信。今示以三世因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當知那行善之人,生活艱苦,是他前世沒有修福,故今生受苦;那個造惡者生活優裕,是他前世修了福,故今生富裕。‘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惡人享福,是他前世修來的,但他今生作惡,來世決定沒有好結果,不但當個貧窮人當不到,還可能墮落到三惡道。那善人生活艱苦,還能行善,來生一定有好結果,因為他雖是貧窮人,還能行善事,來生一定有好的結果,不但生人,還可能生天,一定在人天道享福。這就是今生作的什麼因,來生得的什麼果。講深信因果之‘深’義,以能相信因果通三世,可算是深了。但是這在凡夫位上,可謂深信因果,若較諸二乘因果,則凡夫位的三世因果是世間因果,為淺位因果。能相信修四諦、十二因緣法,可超出三界,了脫六道輪回,證得阿羅漢、闢支佛果,這個信心就深了,叫深位因果。這里講到第三種福業,發菩提心以後的因果,是大乘的因果。和二乘因果比較起來,那是淺信,一定要相信大乘因果,才得名為深信因果。大乘因果,就是因位作菩薩,果位能以成佛。作菩薩修的什麼因?六度萬行是也。修六度法門,開為萬種行門,這就是成佛之因,將來必定得成佛之果,能相信此等因果,才可謂深信因果。大乘又分權教大乘和實教大乘。權教大乘是權巧方便,為二乘人令回小向大,說的權巧方便大乘法,他們修的六度法,是依事相修的;而實教大乘是真實的大乘,他修六度是按理性修的。所以相信修六度之因,可以成佛,若是著了事相,非深信因果,要相信修六度,而依著六度的理性起修,亦即依自己本具之佛性起修,那才是真正成佛之因,真能證得到成佛之果,要相信這個道理,才是深信因果。楞嚴經里佛和阿難尊者,辯論成佛之真因,不厭其繁,為什麼要那樣辯?因為‘因地不真,果招迂曲。’因地若是差了,絕對得不到正果。修行是因,而權教大乘人修的大乘之因,是權巧方便法,不是真實的大乘之因,這就是因地不真,因地既然不真,欲想得到真實之果,必定‘迂曲’--繞的彎子,得不到真實之果。譬喻‘蒸沙作飯’,飯的真因是米而非沙,蒸沙欲想作成飯,蒸到盡未來際,還是沙子,不會成飯,因為沙子不是飯的真因。這第三種福是大乘福,先發菩提心,次要信因果,而要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大乘的工夫,自利利他,發了菩提心,信了因果,那只是個信心,要怎麼樣修行,怎麼樣了解呢?學佛法有四個步驟--信、解、行、證。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是屬‘信’;還得了解甚深的佛理,要求解。求解從那里求?‘讀誦大乘’。對本曰讀,背本曰誦。先對著大乘經典讀,讀熟了再背誦。有人說︰大乘不是不著相嗎,為什麼還要讀誦經典?須知大乘不著相,是用功用到不著相的時候,才能夠不著相。大乘不著相,尤其是不著文字相,今者‘讀誦大乘’,拼命的讀,拼命的背,若認為是著文字相,那是不懂佛法不著文字相的道理。佛法說不著文字相,是即文字而離文字,不是根本不讀大乘經為不著相,為離文字相,這樣就和那些不學佛法者一般愚痴,怎能叫做大乘的不著相,應叫做愚痴。所謂不著相者,是即文字而離文字,先當努力讀,讀熟了再背誦,足踏實地的用工夫。讀時和誦時,隨文作觀,要了解它的道理,先是依文解義的了解,再進一步大開圓解,將經中圓滿的道理,統統解悟出來,到那時候,才能說不著相,因為他已經開悟了,這叫做即文字而離文字;若是最初下手,經還沒有看,就要不著相,那是十足的愚痴。‘讀誦大乘’是自利的行門,大乘經要利他,以下‘勸進行者’這一句,是利他的行門。勸是勸導、勸誘。眾生不信大乘法,我要勸他信,這叫勸導;勸導他不听,必須用方便引誘他信,就叫勸誘。進者將眾生接引到佛門里來,叫做引進,再進一步,勸他努力修行,叫做精進。行者就是修行的人,此指新學的菩薩。先進的老菩薩,對未信大乘佛法的眾生,勸導他信仰大乘,既信之後,再勸勉他努力修行,這就叫做‘勸進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