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宗分12
以上將修三種福的文消通了,今再把它的玄義加以解釋。為什麼佛叫我們求生西方,先修此三福?福與罪是相對待的,不修福就必造罪,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要轉凡成佛,把凡夫轉變為佛,把凡夫轉變成聖人,若天天造罪,怎能生到西方去?若是修福就不造罪了。造罪則生障礙,不造罪沒有障礙,天天修福,則福報愈修愈大。求生西方要修淨業,要修福,還不要著相,理論愈讀愈高,愈讀愈深,但是下手必須從事相上下手。學佛本為求智慧,而佛號稱兩足尊,即福慧兩足的世尊,足者修行圓滿之意。修福如何修?行布施持戒。布施分財施、法施、無畏施,都是培福。其次持戒修福,分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三皈戒、五戒、八戒,及在家菩薩戒等,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戒、比丘、比丘尼戒、及菩薩戒等都是修福的。戒律雖分多種,功能則統歸一致,防非止惡。我們眾生不知何者為非,何者為惡,佛有大智慧,他為我們抉擇出來,何者不應作,作了就是非,何者不應做,做了就是惡,若是為非作惡,就是造罪。若是持戒清淨,不為非作惡,處處防非止惡,那就修了福。所以在家居士持戒亦修福,出家比丘、比丘尼持戒亦修福。上說行布施持戒以修福,修福又名培福,即以新福培養夙福。修福培福既已得福,還須惜福,惜福即不要舍福,而盡量保存前生前世布施持戒修得來的福,不要濫用。這等于銀行存款,是從前賺得來的錢,現在不要隨便亂用。舍福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奢侈浪費,名為舍福。惜福者愛惜福報也,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儉德。務須明白,儉是節儉,儉非慳吝,節儉在佛教謂之惜福,是對自己的生活,不要奢靡。節儉下來的錢財,拿去布施救濟貧民,並不是慳吝不舍,這道理須了解清楚。現在明佛理的人少了,大家都崇拜新學說,而現在的新學說,要提高生活,提高生活享受,就是要大家舒服舒服,‘人生行樂耳,何必自找苦吃’對這一學說,大家都很容易學,因為這種學說,正合凡夫性,凡夫都有貪心,好好的享受享受,正合凡夫之心,故此學說,大家都樂于接受。這種新學說,還有他的新理論支持著,他說︰過去佛教講惜福的儉德,那是舊道德,現在講提高生活享受,乃是新道德,並不違背道德。此話怎說?因為現在生產過剩,若是大家都節儉惜福,那工廠的貨物銷不出去,都要關門,工廠關了門,工人沒有飯吃,你說你是在惜福,結果是在造罪。若是提高生活享受,工廠可賺錢,工人不失業,這等于救濟工人,此乃是一種新道德。這話乍听起來,似乎有理。但實際其中含有不道德的事,所謂提高生活享受,應打打算盤,量入為出。若不打算盤,光圖生活享受,沒有錢怎辦?沒有錢只好去偷去搶,這樣豈不是造罪業!是故此等新學說,其中實含有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