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經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 觀經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2
    三者欲令眾生識知彌陀依正二報。種種莊嚴光明等相。內外照曜。超過此日百千萬倍。行者等若不識彼境光相者。即看此日輪光明之相。若行住坐臥禮念憶想常作此解。不久之間即得定心。見彼淨土之事快樂莊嚴。為此義故世尊先教作日想觀也。

    三從當起想念下至狀如懸鼓已來。正教觀察。此明正身威儀面向西方。守境住心堅執不移。所期皆應。

    四從既見日已下至明了已來。辯觀成相。此明標心見日。制想除緣。念念不移。淨相了然而現。又行者初在定中見此日時。即得三昧定樂。身心內外融液不可思議。當見此時。好須攝心令定不得上心貪取。若起貪心。心水即動。以心動故淨境即失。或動或或黑或青黃赤白等色不得安定。見此事時。即自念言。此等境相搖動不安者。由我貪心動念。致使淨境動滅。即自安心正念。還從本起。動相即除。靜心還現。既知此過更不得起增上貪心也。已下諸觀邪正得失一同此也。觀日見日。心境相應。名為正觀。觀日不見日。乃見余雜境等。心境不相應。故名邪也。斯乃娑婆之宅觸事無以比方。唯有朗日舒輝。寄想遠標于極樂。

    五從是為已下總結。上來雖有五句不同。廣明日觀竟。

    “次作水想,見水澄清,亦令明了,無分散意。既見水已,當起水想,見水映徹,作琉璇想。此想成已,見琉璃地,內外映徹,下有金剛,七寶金幢,擎琉璃地。其幢八方八楞具足,一一方面,百寶所成。一一寶珠,有千光明。一一光明。八萬四千色,映琉璃地,如億千日,不可具見。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成光明台。”“樓閣千萬,百寶合成,于台兩邊,各有百億華幢,無量樂器,以為莊嚴。八種清風,從光明出,鼓此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是為水想,名第二觀。”

    二就水觀中亦先舉。次辯。後結。即有其六。一從次作水想下至內外映徹已來。總標地體。

    問曰。前教觀日。為知業相等。故令觀日。今此觀中又教觀水。有何所以。答曰。日輪常照。以表極樂之長暉。復恐彼地不平。類此穢國之高下。但以娑婆宅唯日能明。此界丘坑未無高下之處。欲取能平之者。無過于水。示斯可平之相。況彼琉璃之地也。

    又問曰。此界之水濕而且軟。未審彼地亦同此水也。答曰。此界之平水。以對彼地等無高下。又轉水成冰者。對彼琉璃之地內外映徹也。此明彌陀曠劫等行無偏。正習俱亡。能感地輪之映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