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從作是觀者下至邪觀已來。辨觀邪正之相。上來雖有十一句不同。廣明寶樓觀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諦听諦听,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除苦惱法;汝等憶持,廣為大眾分別解說。”說是語時,無量壽佛住立空中,觀世音、大勢至、是二大士,侍立左右。光明熾盛,不可具見,百千閻浮檀金色,不得為比。時韋提希,見無量壽佛已,接足作禮,白佛言︰“世尊!我今因佛力故,得見無量壽佛,及二菩薩,未來眾生,當雲何觀無量壽佛及二菩薩”?佛告韋提希︰“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于七寶地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月永,猶如天畫。月永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皆令得見。華葉小者,縱廣二百五十由旬。如是蓮華,具有八萬四千葉;一一葉間,有百億摩尼珠王以為映飾。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其光如蓋,七寶合成,遍覆地上。”“釋迦毗楞伽寶,以為其台,此蓮華台,八萬金剛甄叔迦寶,梵摩尼寶。妙真珠網,以為校飾。”“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寶幢,一一寶幢,如百千萬億須彌山,幢上寶幔,如夜摩天宮,復有五百億微妙寶珠,以為映飾。一一寶珠,有八萬四千光,一一光作八萬四千異種金色。一一金色,遍其寶土,處處變化,各作異相。或為金剛台,或作真珠網,或作雜華雲,于十方面,隨意變現,施作佛事。”“是為華座想,名第七觀。”佛告阿難︰“如此妙華,是本法藏比丘願力所成。若欲念彼佛者,當先作此華座想。作此想時,不得雜觀,皆應一一觀之,一一葉,一一珠,一一光,一一台,一一幢,皆令分明。如于鏡中,自見面像。此想成者,滅除五萬億劫生死之罪,必定當生極樂世界。”“作是觀者,名為正觀;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七就華座觀中。亦先舉。次辨。後結。即有其十九。一從佛告阿難下至除苦惱法已來。正明敕听許說。即有其三。一明告命二人。二明敕听令之諦受正念修行。三明佛為說華座觀法。但能住心緣念。罪苦得除。
二從汝等憶持下至解說已來。正明勸發流通。此明觀法深要。急救常沒眾生妄愛迷心漂流六道。汝持此觀處處勸修。普得知聞同升解脫。
三從說是語時下至不得為比已來。正明娑婆化主為物故住想西方。安樂慈尊知情故則影臨東域。斯乃二尊許應無異。直以隱顯有殊。正由器樸之類萬差。致使互為郢匠。言說是語時者。正明就此意中即有其七。一明告勸二人時也。二明彌陀應聲即現。證得往生也。三明彌陀在空而立者。但使回心正念願生我國。立即得生也。問曰。佛德尊高不可輒然輕舉。既能不舍本願來應大悲者。何故不端坐而赴機也。答曰。此明如來別有密意。但以娑婆苦界。雜惡同居八苦相燒。動成違返。詐親含笑。六賊常隨。三惡火坑臨臨欲入。若不舉足以救迷。業系之牢何由得勉。為斯義故。立撮即行。不及端坐以赴機也。四明觀音勢至以為侍者表無余眾也。五明三尊身心圓淨光明 盛也。六明佛身光明朗照十方。垢障凡夫何能具睹。七明佛身無漏。光亦同然。豈將有漏之天金比方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