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如何保侍安祥?
    我們既然了解安祥是這麼好,安祥又可以求之有其道,而失落了安祥的人是這麼悲慘,我們就應該拚命追求,並保持安祥才對。至于如何保持安祥呢?

    (一)反觀自心正確認知安祥是一種調和、統一、自在、自覺的心靈狀態。你們各位花幾秒鐘反觀自己的心︰是不是感覺得很安祥?是不是沒有雜念?是不是空空朗朗?是不是沒有煩惱?是不是沒有興奮?是不是沒有過去、未來?如果是的話,這個就是安祥的心態,也是你原本的心態。只要你能保持它,就節省了你十萬年修行的努力。我們為什麼不說是三昧耶?不說是正受?不說是正覺?不說是摩訶般若?不說是真如、自性?不說是本心?而說是安祥?因為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世,作為一個文化的時區,也就是文化時間的區分。每一個時代有它自己的語言,如果我們現在用一、兩千年前的語言,我們就感覺得有點兒晦澀,不夠明朗,而且它障礙了我們察覺真相,障礙了我們體會真實。所以我們如果用一、兩千年以前的名相,不如采用現在的語言。我們說是三昧耶,大家感覺有點兒陌生;若說安祥,大家在感覺上會親切些。

    (二)停止尋覓守本真心禪既然是以安祥為內涵,那我們就不要去東尋西覓,任你找來找去,也不可能找到什麼,不如「歸來偶對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用不著「芒鞋踏破嶺頭雲」了。只要秒秒守本真心,只要努力瞬有存、息有養,保任此事就夠了。而保任此事是跟錯誤、罪惡不並存的,一定要痛改前非、揚棄自己的罪惡,才能擁有並保持安祥。安祥,有的是從修行而得,修行而得,要經過三大阿僧劫。這個不是夸張的話,生生不退轉,也要個十萬八萬年,所以修而得很難,而別人傳心給你很容易。但是難得的能夠保持,容易得的不知珍惜反而容易退失。因此大家如果掉以輕心,就辜負這一段法緣。大家要努力保持,不要隨便把它遺忘、失才好。雖然安祥可以由修行而得、可以由傳心而得,但是不管你是怎麼得來的,都要不斷地修行。修行不是個神秘的名詞,不是出家人專用的名詞,而是人人應該做的課題。

    (三)揚棄錯誤不斷修正修行就是修正你的思想、行為。常常觀心,對于不正、錯誤、罪惡、黯淡、虛偽的念頭,要批判自己、懲罰自己、警惕自己、告誡自己,使它不再重復。人多半是或濃或淡的活在錯誤當中,人不能夠免于錯誤,但是不要把錯誤重復下去,重復下去,那就永遠活在黑暗中。也不要把罪惡重復下去,若重復下去,最後得到的一定是毀滅。我們必須確知︰人只要是活在錯誤當中,他也不得不活在煩惱當中。而人最大的弱點是姑息自己、苛求別人。我請各位記住一句話︰最會原諒自己的人,最得不到別人的諒解和佛天的原諒;最肯責備自己的人,最容易得到別人的原諒和佛天的寬恕。我們不要長著眼晴光看別人,不看自己。不要活在放縱、任性、自我寬恕當中,這樣會形成惡性循環,使生命一天比一天萎縮。現在講你不相信,等惡果成熟的時候,你求老師,老師也愛莫能助。偉大的釋迦牟尼、真主耶穌,並不能救他釋迦族人跟猶太人。人,只能自救。而自救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修行──不斷的修正自己的想念和行為。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應最後告訴各位要力行,要即知即行,做到解行相應。坐在這里,光知不行,這種知就變成了廢知識,跟酒精的廢卡洛里一樣,它對你沒有幫助。而且沒有用的知識裝得越多,對你的人生、對你的智能障礙越大。你知道那些名相,背熟那些名詞,對你有什麼用?有很多修行人,泥跡失神,抱了幾本經去啃,希望能得道。結果最後臨死的時候,證明只是被經所轉,並沒有轉經。七、結語總而言之︰離開安祥,就沒有修行者的真實受用;離開安祥,就沒有禪的真生命、真血脈;離開安祥,也沒有真實的法。所有的法都是在日常生活和人的內心生根的。如果我們不下反省懺悔的工夫,不毅然決然揚棄所有的錯誤;如果我們甘願被官能擺布、操縱、牽制;如果我們以聯想、冥想、幻想為享受;如果我們對外在的事物慣于認同;如果我們習慣于發露破壞性的、消極性的情緒────不滿、抱怨、憤怒、嫉妒、毀謗;我們將永遠得不到安祥。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