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4
    第一日觀示令系心。佛告下。略明系念總勸修觀。雲何下。正明作日觀。一切有目皆見。日沒下。舉所觀境。當起想下。正教觀察。是為下結也。教令正觀為除疑心。大本所明。以疑惑心修諸功德。生彼國者。落在邊地。復受胎生。故作此觀令除疑惑也。障者。大本言。唯除五逆誹謗正法。故須作觀。五逆重罪除六十劫生死罪等下輩自論。

    第二水觀初作水想者。舉所觀境界。從見水澄清下。正起觀行。是為水想下。結觀也。一作水想。二變水成冰。三變冰為琉璃。四觀琉璃以成大地內外映徹。地下寶柱承擎地上諸相莊嚴。以眾寶間錯其地。一一寶出雜色光明。光明成諸樓觀。樓觀兩邊有華幢。幢上多有樂器。宣說妙音也。八種清風者。彼處實無時節。若寄此八。謂除上下余四方四維。故雲八。亦可用對八卦也。

    第三地觀。文有四。一漸想觀。從若得三昧下。第二實觀。佛告下。明利益。作是觀下。顯觀邪正。前水是想不能滅罪。地觀是實。故能除斷也。

    第四樹觀。文三。初明結前生後。次觀寶樹下。正明觀行。是為下結。正觀中有五。一明樹體。二明莊嚴相。三明生法。四有大光明下。現佛國土。五見樹睫葉下。結觀也。

    第五池觀。中有五。一明池體。二明池相。三明隨心適意。四明利益。第五結觀。摩尼者。如意珠也。八功德者。輕清冷軟美不臭。飲時調適飲已無患。清是色入。不臭香入。輕冷軟是觸入。美是味入。調適無患是法入。

    第六總觀中有四。眾寶國土下。明總觀。初寶樓。二樹。三地。四池。觀樓中初正觀樓。次觀上及虛空中。諸音樂聲。結成觀想名為粗見。從是為下。二結。從若見下。第三利益。作是觀下。第四顯觀邪正。

    第七明佛身中有四。第一佛告下。敕听許說。第二從說是語時下。明佛現身相。第三從時韋提下。為未來請。第四佛告下。酬請廣明佛身。五種觀門。第一觀華座。第二觀像。第三觀佛身。第四觀觀音。第五觀勢至。初華座中有五。一明成座法用並辯其相。二一一金色下。明能隨機利物。三是為華想下結觀。四阿難如此華下。明由願力所成。五若欲念彼佛下。明觀未來有利益。

    第八明像想中有三。初泛明諸佛法身自在從心想生。二是故應當下。遍觀彼彌陀。並示觀行。三作是觀者下。明修觀獲利也。法界身者。報佛法性身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故言入眾生心想中。如似白日升天影現百川。即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明佛身自在。能隨物現前。明佛菩薩此顯能隨也。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界為體。入一切眾生心想中者。得此觀佛三昧解入相應。故言入心想中也。是心作佛者。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亦因此三昧。心終成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向聞佛本是無心淨故有。便謂條然有異。故言即是。心外無佛亦無佛之因也。始學名作。終成即是佛。若當現分別諸佛。法身與己同體。現觀佛時心中現者。即是諸佛法身之體。名心是佛。望己當果由觀生彼。名心作佛也。正遍知海從心想生者。以心淨故諸佛即現。故雲生也。亦因此觀佛三昧出生作佛。多陀阿伽度。或明十號。無量名號等。此中略舉三號。即如來應供正遍知。天竺三名相近。阿羅訶翻應供。阿羅漢翻無生。阿盧漢翻殺賊。令與修多羅合者。觀行之時。令與教法相應。故言合也又解。與十二部經教合。入定是修多羅出定之時心與定合。故雲與修多羅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