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緣起8
佛教的根本是大乘教義,不是小乘教。小乘教是為自己,大乘教是為大家。‘願眾生先我成佛’,是大心菩薩。你們大家都先成佛,我最後成佛。就要這樣發心。現在的人不是這樣想,別說成佛了,就是一點小利益,都爭先恐後往前搶,哎喲!我第一個,我第一個,排隊我站第一個,他要捷足先登,這就是凡夫心。所以學佛心量要大,越大越先成佛。要發大心,才合乎佛教為法為人的精神。
前面這些道理,都是佛教徒容易知道的,但是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呢?學佛從何處下手呢?使很多學佛人都感到茫然。有一些老太公、老太太只知道念佛燒香,對這個問題並不知道。還有一些人用功打坐得到點境界和消息,去向某些大師請教,大師說︰‘抱歉,我不知道,不敢瞎說’。他不敢講,因為他自己未修法,沒有功夫,怎麼知道生死問題如何解決呢?實際上佛教把這些道理講的很清楚。一個是豎出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就是通過學禪、學密,把我們執著的習氣,貪、嗔、痴都消了,就出去了。一個是橫超三界,就是學淨土宗—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很多人學禪、學淨、學密等,這些人知道從何處入手,但對于成佛有什麼把握?他們沒有深入理解佛教的深懊道理,當然就不知道了。至于有沒有把握,其實是有辦法測驗的,就是兩頭取證︰一個是順境得意頭,一切都順當符合自己心意的時候;另一個是逆境煩惱頭,任何事情都不遂心,處處倒霉、失敗。順境時,心能不動,不喜而忘形,還是佛念當前;逆境煩惱時,也不憂忿難當,仍是佛念當前。這兩樣能做到,念佛人臨命終時,往生西方就有十足把握。假如處順境就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佛號一點也提不起,只知道開心、快活;處逆境煩惱時,又是痛苦不堪,提不起佛號,那麼生西就沒有把握了。可能有人會問︰‘恐怕不對吧!我們死後中陰身出來,佛要接引我們的,不是就有把握了嗎?’唉!要知道佛是不說謊話、假話、不打妄語的。佛是一定要來接引我們的。但是由于我們顛倒煩惱執著的緣故,就像喝醉了老酒,昏昏迷迷的,佛來接引我們,我們卻看不見,那我們怎麼去呢?所以蓮池大師說︰‘念佛者多,生西者少’。蓮池大師是淨土宗的大德,他是不會說謊話嚇人的。為什麼‘念佛者多,生西者少’呢?就是念佛心不痛切故。嘴上念佛,腦筋、思想卻在不斷地亂轉,想這想那,我們看見很多老太太、老太公一面念佛,一面還在說張家長,李家短,這樣念佛能起什麼作用?沒有一心念佛,思想還很亂。所以,釋迦牟尼佛教導我們︰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乃至七日,一心不亂,彼佛現前。我們若能一心不亂,就看見佛現在我們面前了,我們心亂糟糟的,佛即使來了也看不見哪!永明壽禪師說得很清楚︰‘念佛人的心,好比一盆水,佛就等于天上的月亮。水清淨了,月亮就現在里面了。我們心亂,即如這盆水渾濁,月亮就現不出來。我們也看不見佛。佛是無所從來,亦無所從去的,只不過在我們心中現出形像叫如來。淨土宗的行人,淨業成熟,快要往生時,佛就在他心中現起形像,我們念阿彌陀佛,佛就在西方現形應我們,故名感應道交。說到佛現像接引眾生也有等級,因為功夫不同,所見相就不同。所以往生西方分九品。下品人只能見到化身佛,中品人看見報身佛,上品人才能見到法身佛,也就是常寂光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