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講)8
‘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這句講得更好。什麼叫諱?人起名字有避諱,比如皇帝的名字有個‘正’,那麼你們的名字就不能用這個‘正’字,要避諱的,不能跟皇帝的名字一樣。另如你們的父親,你們爺爺名字當中有‘明’,那你的名字就不能用‘明’,要避諱一下,不好和長輩同名。‘不觸當今’,當今就是皇帝也,這是比仿我們的佛性,意即時時地不觸犯它。比如我的拳頭,說是拳頭就觸犯它,它是拳頭,你不稱它為拳頭,就違背它。觸犯它不對,違背它也不對。所謂不能觸犯,就是說真的用功夫,用到識得自己的佛性了,也不能時時念叨︰這是我的佛性。住在佛性上,也是不行的。即使功夫做到覺也沒有了,也不要住在上面。是故曰︰有覺有照,還是生死,不得解脫;住于聖境,亦是有為,不得究竟。凡夫固是無覺無照,整日昏昏噩噩,如做夢相似。老子曾說過︰‘世人察察,唯我昏昏。’世上人都是昏昏沉沈的,怎麼說察察呢?所謂察察者,是耍聰明圖名利;而老子所謂昏昏者,是功夫用到究竟處,大智若愚,絲毫無住了。所以做功夫,既要認識本性,又不要住在上面,以為有所得,即‘不觸當今’也。《圓覺經》雲︰‘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之,于無了知,不辨真實。’功夫至此,方為究竟。是故到最後,連佛也不可得。不可得,不是不成佛,而是正成佛。因佛亦假名,無一絲可得。你假若有個佛可成,就是還沒有成佛。正如前面公案講的洞山禪師的師父所說︰我若聞無情說法,我就齊于諸聖了。與諸聖一齊,就是我心中有個佛了,有個佛就不是真佛了。所以,見與佛齊,亦有佛地障。因此,要你連佛的知見也沒有,都光淨了,才是真淨,故雲‘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這里有一個典故,從前有個人,忘記他的名字了,其人智慧大的不得了,皇帝、奸臣把他的舌頭割斷,他就用割斷舌的血,寫出字來。我們成道比斷舌的大才還要勝過多多。斷舌才不過是個世智辯聰,是小智慧,般若是大智慧。這是講做功夫——第三個位置。
第四個位置︰‘兼中至。兩刃交鋒不須避,好手猶如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志。’有人說本來不叫兼中至,洞山良價禪師說兼中至,恐怕是印錯了,應該是偏中至。我認為這種講法是對的。兼中至是正偏合體,即兼並之意;而第三位正中來,是表從正位的理體當中,來起作用;第四位應該是接著講,在偏位上的日用事情當中能作到理事無礙了;所以偏中至是正確的。偏中至,即一天到晚在作事情當中,不離正位,能作到理事無礙,不怕一切逆境煩惱,起妙用,這也是修道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