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
    7

    修行人要自覺,要時時自覺,然後事事心安,做每一件事心安無愧,沒有後遺癥,不怕人知道,不可告人之事斷然不做,說了不能做的事不要想,都不要去想它。活在責任義務里,將來見了羅王理直氣壯,但鐵定你見不到羅王,王是陰間,你充滿了光明,佛光普照,你的心就是一個太陽,羅王不歡迎你,老遠就會擋駕,然後你能夠前三句是因,因就是條件,後面一句是果,果是什麼?秒秒安祥,每一秒鐘都很安祥,這個安祥不是個名詞的安祥,安祥它有很多的內涵,有很多的覺受,當中有很多的變化,但是一直到成佛,都只是安祥。

    你們剛才唱了安祥歌,安祥就是摩訶般若,安祥就是實際理地、本地風光;實際理地是真理的體現;本地風光就是金剛不壞,也即是淨土的風光,淨土就是安祥,心淨土淨,心安祥就是淨土。

    摩訶般若的發露,就是大智若愚的顯示;摩訶般若就是大智慧,為什麼不翻譯為大智慧?因為大智能跟小聰明是相對的,其實他的涵意不只是大聰明,他是一個沒有內涵的大聰明。他是一個供你書寫的一張白紙,而且其大無際,這叫摩訶般若。

    大家從自我反省到實踐,不是以知道為滿足,而是知道了要做到這四句話,你這一生不成佛,我下地獄,你這一生絕對成佛,為什麼說得這麼輕松呢?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因為你迷失了。佛是什麼?佛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中國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簡單的說,佛者覺也,眾生都是有知覺,如果沒有知覺,那叫眾死,不叫眾生了。所以眾生皆有佛性,就是眾生皆有知覺。人為萬物之靈,人人可以成佛;但眾生不一定能成佛(不是說一定不成佛),一般眾生雖然也是生命,與人的生命一樣,無欠無余,不多也不少,但是一般眾生的表層意識結構不健全。我們的腦子有自律神經,自律神經運用後變成運動功能,什麼是運動功能?騎腳踏車本來不會,學學就會了。外國人使用筷子夾吃的很好笑,但是熟練了以後他也會,這就是運動功能。第二學習記憶。第三感情領域,第四理智領域,第五思惟領域,這些,人都有。一般動物它沒有思惟,沒有理性,雖有感情,但很薄弱,它的感情不能由小變大,發展成慈悲,但是人有;人可以由小愛變成大愛,人可以由理性變成智性,由智慧產生思惟,由思惟產生抉擇,由抉擇產生決心意志,決定人生奮斗的方向,所以人是萬物之靈。

    眾生皆有佛性,唯獨人能修成佛,而且人本來是佛,只要你把多余的去掉,因為我們不比佛缺少什麼,而是比佛多了很多,佛沒有我執,我們有;佛沒有貪心,我們有;佛不討厭別人,我們討厭;佛能包容,我們不肯包容。所以說佛沒有的,我們有,佛有的我們卻沒有。佛與我們不同的不是智慧聰明,而且佛有大慈悲,佛有四無量心;慈、悲、喜、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