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正文】 【解釋正文】12
    【解釋正文】12

    【既不求利養名聞,又不貪欲樂果報,唯為生死,為菩提。如是發心,名之為正。】

    邪相發心已經講完,現在續講正確發心。這所講的發心與上所講的發心,剛剛相反︰前者以貪求利養,好樂名聞為出發,後者‘既不’貪‘求利養’,又不好樂‘名聞’;前者以求現世欲樂及未來果報為出發,後者既‘不貪’求現世‘欲樂’,又不希求未來‘果報’,一心一意的,‘唯為生死,為菩提’而發心修行。‘如是發心,名之為正’。為了生脫死而發心,粗看起來,好似但為個己的解脫,然而切實說來,學佛的唯一目的,確是為了解決生死這一大問題。我們應當知道︰在生死狂流中,一個生命接著一個生命,形成一相續不斷的生命之流,而這生命流浮沉在生死海中,是一極大痛苦的事!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絕大不同處,就在這個大問題上。任何其他宗教,在其教義中,從來不曾指示人們如何解決生死的,甚至教人求長生,如我國的道教,或者教人求永生,如現在的基督教等。根據佛法正義說︰眾生在這世間,除非你不生,生了就不能不死。如果想要不死,首先必須不生。所謂長生永生,老實不客氣說,只是騙騙一些愚人而已。自古以來,我們何嘗見有一人長生或永生的?總是生而死、死而生,死生不息的。所以真正學佛的人,絕對不求長生或永生,唯以了生脫死而發心,唯以求證無上菩提而發心。一天沒有達到這個目的,一天不停止向這目標前進。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觀眾生難度,不生厭倦。如登萬仞之山,必窮其頂;如上九層之塔,必造其巔。如是發心,名之為真。】

    發心,的確有真發心和假發心的不同,現在先說什麼是真正的發心︰‘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就是前面說過的,發菩提心有兩大任務︰一是上求佛道以自利,一是下化眾生以利他。念念上求佛道,即屬第一任務。當我們要想完成這一任務時,必須前念後念之間,沒有其他任何意念,唯一是以佛道為念,沒有一念一剎那的忘記,更不會從半途中退失下來。心心下化眾生,即屬第二任務。當我們要去完成這一任務時,必須前心後心之間,一心無二用的,唯以度化為心,決不有一念心是為己的。

    不過這一心念發起,還要進而使之堅強,就是有時听‘聞佛道長遠,不生退怯’之心。首先必須承認自己目前還是一個苦惱凡夫,由凡夫的起點到佛果的終點,其間是有一段遙遠而艱苦的道路的,所謂‘菩提路長’,就是指此。根據法華經比較二乘與菩薩所走的道路說︰二乘所走的只三百由旬,菩薩所走的卻五百由旬。不用說,五百由旬是遠過三百由旬的,但這還只不過是相對的形容,實際上,由凡夫到佛果所走的菩提道路,是很長很長的,不是短時間所能走到的。發菩提心人,不能因听佛道這麼長遠,而就生起退怯之心,必須懷著無比的勇氣,奮起勇猛無畏的精神,克服種種的困難,排除重重的障礙,以不達目的誓不休的意志,走完這條長遠的菩提大道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