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解釋正文】15
    【解釋正文】15

    以上說的存好心做好事而為名利之所夾雜,那還僅是內心的動念,沒有通過身口而表現到實際的行動上,自亦未能完成善事的功德。現在說的‘雖有善法,復為罪業之所染污’,是約已經通過身口而完成善法功德說。當知此中所說的善法,包括五戒、十善、四禪、四空、四無量心等。這些善法,如果不被罪業之所染污,那這一切善法功德,就都成為無漏,也就成為成佛的資糧。然而,可惜的是,雖修習了種種善法,但因過去與現生的罪過沒有懺除,再加以貪嗔等的煩惱未斷,致使一切所修的善法,為諸煩惱及諸罪業之所染污,都成為有漏的,不得成為無漏清淨。有些人不了解這個道理,以為自己這樣的用功修行,為什麼還這樣的心地不淨?殊不知這是受到惑業的染污。

    有漏善與無漏善的差別何在?不清淨的,為煩惱罪業之所染污的,是有漏善;清淨的,不為煩惱罪業之所染污的,是無漏善。學佛的人,無可否認的,多少都有修些功德善法,其之所以不能了生死得解脫,病在所作的一切功德善法,為諸煩惱及諸罪業之所染污。假定不是這個原因,緣此所修功德善法,自然可得了生脫死。

    一個學佛的人,假定以虛偽不實的心,發菩提心立菩提願,那不但是不真切不誠懇,且還含有諂曲假冒的成份在內。‘如是發心’,自然‘名之為偽’。以此發心而想完成最高無上的大菩提果,當是絕對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不想發心則已,如果想要發心,就得發真切的心。先將自己所有的罪惡過失,用一番工夫加以懺除。

    【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這是第五發心的相狀,亦即是發廣大心。在怎樣的情況下,才能顯示是發的廣大心?這幾句文中為我們指示出來,如能依著這個指示去做,是就名為發廣大心。

    前已一再講過,所謂發菩提心,不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兩大任務。講到所要下化的眾生,真是所謂芸芸眾生,其數多得不可思量。如普賢行願品第九恆順眾生願中說︰‘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換句話說︰虛空無有窮盡,眾生亦是無盡。眾生雖是無窮無盡的那麼多,但都是發菩提心的行者所應化度的物件,是以菩薩所要化度的眾生是很多很多的。

    前亦說過︰一個真正發廣大心的行人,絕對不可局促在一個很小的範圍里以度化眾生,必須擴展自己的心胸,不分種族、親疏、敵友、難易,普遍的去救度一切。不但全世界的人類需要去度化,乃至三界五趣中的一切眾生亦應去度化;不但娑婆世界的眾生需要度化,乃至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眾生都誓必度化。要願無量無數的眾生都度盡了,然後自己這一度生之願才盡。地藏大士本願中的‘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固是等于這里說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阿難尊者在楞嚴會上發的‘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亦是等于這里說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反過來說︰如果眾生界不盡,而我的願心也隨之不盡,必仍本著所發的菩提大願勇猛前進,時刻以度眾生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