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解釋正文】37
    【解釋正文】37

    念師長恩發菩提心

    【雲何念師長恩?父母雖能生育我身,若無世間師長,則不知禮義;若無出世師長,則不解佛法。不知禮義,則同于異類;不解佛法,則何異俗人?】

    這是發菩提心的第三種因緣,就是念師長恩發菩提心。師長的恩德,以佛法來說,僅次于父母。不錯,我們這個生命肉體,是由父母的辛勞撫養,然後才得逐漸長大成人的。可是,‘父母雖能生育我身’,但當我們成長到學齡階段時,必須接受知識或技能的教育。而教育就得依賴師長的指導與灌輸,沒有師長的教導,是不可能得到知識與技能的。所以現在進一步的說到師長所有的恩德。

    在今日,隨著潮流的演進,國家有強迫教育,使每個適齡兒童,都入國民學校就讀,進步的國家,中學亦是屬于義務教育。在過去的舊時代,國民教育程度的高低,端視其父母的如何培植。沒有一個為人父母的,不希望子女具有廣博的知識與特殊的技能,因為唯有這樣,才有美好的前途,才能光宗耀祖。因此,人生世間,良師的指引與教導,是就更加不能缺少。今日這個世界,可說是個知識競爭的時代,試看那諾貝爾獎金(NobelPrizes),沒有一個國家,不以其國民能得此獎金為榮,亦沒有一個科學家或文學家,不夙夜匪懈的勤懇努力,以求得這舉世矚目的獎金,為畢生的大榮幸。這也就證明了今日世界人類,對于學識的重視,是到達了怎樣的程度。

    不論是教授學識,或者是傳授技能,統可稱為師長,但在這里特別側重教育而論。師者,我國有句老話,所謂傳道授業者是。站在佛法的立場說,師長是有兩類的︰一是世間的師長,一是出世間師長。世間師長,是教導我人知諸禮義的,‘若無世間師長’教育我們,‘則’我們就成了個沒有學識修養、粗俗而‘不知禮義’的人。出世師長,是開示我們了解佛法的,‘若無出世師長’開示我們,‘則’我們就‘不’了‘解佛法’是什麼了。這是針對佛教徒說,特別是側重出家人說。出家人的師長亦有多種︰如剃度時的剃度師、受戒時的說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等,還有依之修學佛法的依止師。雖有多種不同,但都能夠使我們對佛法有所了解的。

    人之所以不同于異類,就在人有能力和智力,接受文明的教化。在文化的不斷燻陶中,而能知禮達義。做人如果‘不知禮義’,老實不客氣的說,‘則同于異類’是一樣的了,還有什麼人的尊嚴可言?在禮記哀公問中,孔子曾這樣的論禮︰‘孔子曰︰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之變也’。世間的上下尊卑之分,可說完全是由禮來區別的。禮記仲尼燕居又這樣的說︰‘子曰︰敬而不中禮,謂之野;恭而不中禮,謂之給;勇而不中禮,謂之逆’。論語泰伯佾篇亦說︰‘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之于人的重要,于此已全透露出來。再以人禽之辨來說,更可看出禮的重要。‘禮記曰︰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于禽獸’。孟子又說︰‘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人義也’。做人一定要知禮與仁義,假定不知禮與仁義,則人倫道德毀滅,其與禽獸又有何異?即或其貌是人,其心已為禽獸,哪里還可稱之為人?‘人倫道德,非禮無以使其增進親義序別信之關系;朝野社會,非禮莫由成其吉凶軍賓嘉之儀文,故定親疏,決嫌疑,辨同異以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役嗣亦以禮。所謂禮者,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國之干也,身之基也,政之輿也’。禮有這樣的重要,做人怎可不明禮?又怎能忽略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