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解釋正文】53
    【解釋正文】53

    大乘經中所說發菩提心的教言是很多的。省庵大師在本文中,雖亦開示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但通常說發菩提心,主要有兩種因緣︰就是念生死苦發菩提心與觀佛法衰發菩提心。後者,在下講到第十令正法久住因緣會講到,現在先講念生死苦發菩提心的因緣。

    ‘謂我’的我,站在省庵大師的立場,是即代表他自己,站在我們各自的立場,是即代表我們每個人。除了我們之外,‘與’我們相對的,不論是人類、畜類以及其他種類的一切有情,都包括在‘眾生’之類。‘從曠劫來’,可以說為久遠劫來,亦可說為無始以來。如懺悔文說︰‘從于無始,以至今日’,在這漫長的時間里,我們與一切眾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的生生不已,形成了一個生命長流,‘常在生死’中受諸痛苦包圍,而‘未’能夠‘得’到‘解脫’。解脫是對系縛說的。在生死苦海中流轉不息的眾生,所以不能得到解脫,原因在于兩條無形的繩索,把我們系縛得緊緊的,使我們在生死牢獄中動彈不得,那就是無明與貪愛。這兩條無形而堅固的繩索,不是世間任何鋒利的鋼刀所能割斷的,只有運用吾人所有的智慧刀,能把它割除。

    因此,我們每個修學佛法的行人,必須不斷的修習智慧。在座諸位也許常听人強調︰戒與定,在佛法修持上的重要性。不錯,戒定的確是很重要的,一個佛法行者,不持戒不修定,還成什麼樣子?但據佛經所示,敢向諸位斷言,戒定不能割斷系縛生死的繩索,能夠割斷系縛生死繩索的,唯有清淨的無漏智慧。佛法行者,如一味的重視戒定而忽略智慧的修習,那所收到的成效,充其量不過是享受人天福樂而已,要想了生脫死,是決不可能的。可是學佛,無非是為解決生死大事,因而非修學智慧不可。

    我們從無始以來,所以一直沉淪生死苦海,原因就在還未將我們本具智慧開發出來,以致無法沖破生死的網羅。再進一步說︰我們學佛的目的,除了解決個己的生死大事,還希望度脫眾生而達到成佛的目的。既然如此,就得精進勇猛的修學智慧,以期完成學佛的最高目的。不然,不但成佛的希望會落空,而了生死亦不可能。

    輪轉在生死中的眾生,未必固定的生于人間,而是隨著善惡業力的差別,或在‘人間天上’,或在‘此界他方’,是沒有一定的。天人等五趣,是約豎貫說的;此界與他方,是約橫遍說的。

    此界,是指我們現在所居住的世界;他方,是指此界以外的他方世界。據佛經說︰像我們所居的這樣世界,有無量無邊那麼的多。這句話,在過去,特別是在天文學未發明前,是難以令人置信的。自從天文學家在天文方面的觀察上,發現有無量無數的恆星後,已證明佛經所說的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