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 【解釋正文】73
    【解釋正文】73

    懺悔,不是隨便可得的,要有適當的處所,而最理想的懺悔處,則莫過于依法性處,這是最妙最上的懺悔處,是高出一切的懺悔處。懺悔業障的行人,假定真了解這意思,先當求覓法性道理為懺悔處。覓得此處又當怎樣?普賢觀說︰‘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我心自空,罪福無主,是名大懺悔,是名莊嚴懺悔,是名無相懺悔’。依法性處行實相懺,則你所觀的罪惡,就不復成為罪惡,罪惡當下就是實相,而所觀的福德,亦不復成為福德,福德當下就是實相。觀諸罪福純是實相,離實相外更無罪福,是名真實懺悔。通常說的‘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亦是這一懺悔精神的表現。

    ‘經言︰犯一吉羅,如四天王壽五百歲墮泥犁中’。講到罪惡,不用說,是有輕重之分的︰最重的罪是四波羅夷罪,最輕的罪是突吉羅罪,亦即文中說的吉羅。突吉羅是印度話,中國譯為惡作惡說。惡作,是指身所犯的罪,惡說,是指口所犯的罪,不論身犯口犯,只要是屬吉羅之罪,都是極輕微的。以比丘言︰當披衣時,應小心的披上身去,如將衣纏在頸項上,或將衣覆在頭面上,是即犯突吉羅罪。又如行路不留意自己的威儀而顯得輕浮時,是亦犯突吉羅罪。雖說行路不致影響他人,但以比丘身份來說,是不能不顧及的。還有比丘坐的姿態不端莊,同樣是犯突吉羅罪。以上所說的,都屬于身犯。至于口犯,例如比丘言談,不可輕浮戲笑,當進食時,不可含食而言,或以不如法的言語與人談笑等,都犯突吉羅罪。

    犯了突吉羅罪,是容易懺悔的,只要在犯後不久,立刻向人發露,表示懺悔一下,其罪就可消除;如果犯了而不懺悔,即以所犯吉羅小罪,將于死後墮泥犁地獄中。一旦墮入泥犁,時間是漫長的,不是短時期,出離得了的。前曾講過,四天王天的天人壽命,與人間的人壽相比較,真是難以計算。四天王天的一晝夜,等于人間的五十年。照三十日為一月計算,四天王天的一月,等于人間一千五百年。復以十二月為一年計算,四天王天的一年,等于人間一萬八千年。四天王天的壽命是五百歲,如是這樣加上去,五百年即等于人間九百萬年。諸位請想一想︰犯一突吉羅罪,要受這麼長久的苦果,可不可怕?

    突吉羅罪是屬輕罪,亦是平時容易忽略的,犯一‘吉羅小罪,尚獲’如此苦‘報’,‘何況’是犯‘重罪’?‘其’所得的苦‘報’,自是更加‘難言’。

    講到這里,有一問題,不妨提出討論一下︰犯了吉羅小罪可以懺悔,犯了波羅重罪,是否亦可懺悔?關于這一問題,部派說法不同︰有的部派認為犯了重罪不可懺悔,因為犯了重罪已失戒體,失去戒體的比丘,已失比丘的資格。有的部派認為雖犯重罪,亦可依法懺悔清淨,而成為一如法比丘。這兩種說法,在經中亦可找到根據︰有的經中說是不通懺悔的,有的經中說是可以懺悔的。前者是一般所了解的,後者或不以為然。現在據經說明如下︰一次,佛告舍利弗說︰過去有一比丘,名叫欣慶,曾犯四根本戒,後來到僧團中,向眾發露懺悔,經過九十九夜的不休不眠,至誠懇切的求哀懺悔,于是‘戒根還生,如初受戒’時一樣。由此可以證明,犯了四根本戒,仍然是可懺除的,不過要至誠真切的發露懺悔,才得懺悔清淨,不是馬馬虎虎可以還生戒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