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正文】96
為佛弟子,居常除懼地獄苦,念無常迅速外,‘又’得更‘須’常‘以佛法’作‘為’自己的‘鞭策’,鞭策自己無時無刻不沐浴在佛法中以求進步。當知佛法在人生的價值中,佔著最高的地位,如能經常的或閱讀或听聞,使自己的身心,受佛法的薰陶,就可獲得改善。經中常說︰佛法猶如一面潔淨的明鏡,如常為佛法的明鏡所攝照,不但能照見我們處世為人的一切得失,且能照見我無始為貪嗔痴三毒所浸蝕,而已失去原來面目的心性,使能脫離涸轍之困,而得解脫自在。因為日常與法為伍,等于依法為師,以法自勵。所以真正說來,我們為佛子者,應該‘造次弗離’于佛法,‘終身依賴’于佛法,果能這樣的以佛法鞭策自己,‘則自然無退失之虞矣’!
除此以外,我們應該還要‘善友’常‘為提攜’,俾使自己在佛道的修學旅程上,得有照顧而不至于退墮。這里說的善友,有的說為善知識,這有教授善知識與同行善知識的兩類。就修學佛法說,這兩類善知識,都缺少不得的。教授善知識,可以開導我們,指示我們,怎樣向佛道前進,如發現我們走錯了方向,可以改正我們,重行走上正道。同行善知識,可以互相策勵,互相切磋,不使我們稍生退志,如發現我們一有了退意,立刻提醒我們,繼續精進不懈。是以佛法行者,在修道過程中,善友的提攜,的確很重要,而且必須‘造次不離’善友,‘終身依賴’善友,永遠互相依賴,彼此親近不離,果能得到善友的提攜,‘則’自然就‘無退失’菩提心‘之虞矣’!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為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
一念菩提心的生起,就是將來成佛的種子,將來能不能成佛,全看現在這一念的菩提心是否生起,所以發心的行人,千萬‘勿言’這‘一念’心是很‘輕微’,而不予以重視。‘萬丈高樓從地起’,當知無上菩提,是從一念得的。開始發願的時候,沒有實質的內容,一般看來,似乎是虛願,沒有什麼實益的。殊不知一切佛法的利益,都是從最初發願來的,假定沒有願力的推動,哪里會去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所以發願的行人,千萬‘勿謂’這是‘虛願’而‘無’實‘益’。學佛樹立高尚的志願,實為起行的始點,所以本文前說︰‘修行急務,立願居先’。
發菩提心,是依真心而修行的,如果發‘心真’切,‘則’未來必定付諸于‘事實’,唯有從事實上表現,才能顯示你的發心,是真實不虛的。可見為人發心,定要真實,絕對不可有所邪曲。經說︰‘因地不真,果招紆曲’,這是值得每個發心者的注視。立願,要立廣大願,如一般所知的四弘誓願,就屬廣大願。如果發‘願廣’大,‘則’依大願所修的‘行’必然是很‘深’的,唯有深行的修習,才能填滿廣大的心願。佛法常說︰‘行山願海’,大願猶如大海一樣的寬廣無涯,沒有如山那樣的深行,怎能充實廣大的願海?什麼行是深行?唯有菩薩的六度萬行,才夠資格稱為深行。是以每個發廣大願的菩薩,沒有不修六度萬行,理由亦即在此。一般說來,世間虛空,是廣大無邊的,不是我人所能測其邊際的,然而如佛經說︰‘虛空’雖大而‘非’真‘大’,因它遠還不及‘心王為大’。這里說的心王,是指的菩提心,此心為心中王,所以稱為心王。心王所以大過虛空,因為此心,‘豎窮三際,橫遍十方’;‘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可見心王之大,大得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