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論6
三、法制應尊,法乃佛說之言教,即十二部經;制,為佛創定之戒律。聲聞戒,有律之特殊性,故編入律部;菩薩戒,每多附屬于經論中,如梵網瓔珞之稱經,瑜伽菩薩戒,則攝入于論部也。因菩薩戒,為佛對一切眾生人天大眾而言,容納一切而歸于佛教,故所說之戒,稱性而說,期一切眾生,能從心地實行三聚淨戒,此為深廣之殊勝法門也。而聲聞戒,是佛為建立教團而制定,為限定人類中極少數之優秀份子而有資格為佛代表者,始可為其傳授比丘戒,故所制之戒極嚴,期其身體力行攝律儀戒,此示清淨集團之象征也。凡佛所說之法,所制之戒,無不符于理而契于機,以皆從無漏智中所等流也。故本經中,明言比丘應用佔輪求受其戒,聲聞戒中末必從同,比丘當于十師前乞受其戒。驟視之,經律相違太甚,若細而會之,釋尊說法之善巧覓以加矣。因佔輪之自誓而受,乃求其無愧于心,期以獲得真實戒體,不在僧相作想,縱或他人之不認為僧,于我真誠受戒何與?人不知,而不慍也。但若于十師前求受,正能表現僧相,紹隆佛種,作如來之代表,為教門之中樞,尤為所應行之事也。
以從師受而表相,以自誓受而表性,身心俱受,性相互彰,經律非但不相違,而亦相互完成戒之全德。故今日將欲續成七百年來垂危將滅之僧種,除履行‘法制應尊’之原則--于自誓受,從師受,兼為取用--別無他途也。從受戒而明法制應尊已盡,茲將余意附此一言,經律乃佛陀應供正遍知之智慧結晶,允應尊奉無疑,今有人閱及聲聞律,內中所制定之戒條,不免有少數條文,而不適用于中國者,竟然提倡修改。其理由,與其不適用,不如不受,否則,非自欺欺他而何?其說理也頗似,實未加實察也。今人之所見,歷來大德何嘗不知,為何千余年來從無有敢作此說者,中庸雲︰“非天子,不制禮。”佛法中,戒律除佛而外,無復再有制定者。中國叢林,另制清規。即隨順中國國情而編撰者;今人如認為僧制之應如何改良,可另編新作以補救之,又何需修改戒律,清算大藏?而且,佛之戒律,不僅條文之形式,而有其精神之所在。開、遮、持、犯,活潑應用。佛說法,佛制戒,莫不順乎情而應乎時,如經律之所詮,有似相違而實相成,豈可以小智測之?此吾所謂法制應尊者也。
基于以上三種原則,宜從師受以成僧相,更宜自拜受而完成清淨戒體,地藏大士于此經中特闡揚自誓受者,在澄清佛子之罪業,超入自性戒海!
五、根本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