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第三明其所攝。攝取十方有緣眾生同往彼國。以法化益。然下所攝。遂上所發四十八願。一一別對。相顯可知。文中有四。一攝下人同生彼國。二無量壽佛威德無極下。攝取上人同往彼國。三彼國菩薩皆當究竟一生已下。重攝下人同生彼國。四彌勒白佛于此世界幾許菩薩生彼已下。重攝上人同生彼國。第一第三有何差別。前初段中具辨生業教修往生。第三段中舉得舉失勸人往生。義有此別。故須分別。第二第四有何差別。前第二中攝人同往。第四段中攝人同生。有斯不同。故須別說。攝取下人。正明所益。攝取上人。顯彼土勝。增人慕求。
初中有三。一彰生彼住正定聚。令人慕求。二十方佛皆共贊下。舉聞名者。皆得往生。增人去心。三佛告阿難下。正辨生業。教修往生。
佛告阿難。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于正定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聚。
〔疏〕初中其有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正明所攝。人有三聚。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小乘法中論說不同。若依毗曇。外凡常沒。名為邪定。五停心觀。總別念處。軟頂二心。名為不定。此等有退。故名不定。忍心已上。堅固不退。名為正定。若依成實。外凡常沒。名為邪定。聞思二慧。行有退轉。說為有退。五停心觀。名為聞慧。總別念處。名為思慧。軟頂已上。說名修慧。現見法空。永不退轉。悉為正定。大乘法中。善趣已前。名為邪定。善趣位中。數進數退。說為不定。習種已去。位分不退。說為正定。莫問大乘小乘眾生。生彼國者皆住正定。所以下釋。彼無邪定及不定聚。故皆正定。
十方恆沙諸佛如來。皆共贊嘆無量壽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議。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願生彼國。即得往生。住不退轉。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疏〕第二段中。初明十方恆沙諸佛。皆共贊嘆無量壽佛。次明眾生聞名信心回向發願皆得往生。下彰分者。唯除五逆誹謗正法。余皆得生。言五逆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出佛身血。此是其五也。此五皆恩。及違福田。故名為逆。前二皆恩。後之三種。違于福田。立邪毀正。名為謗法。此等障重。所以除之。問曰。于彼觀經之中。就說逆等皆得往生。今此經中言不得生。此言何論。釋有兩義。一約人分別。人有二種。一者久發大乘心人。遇緣造逆。如 王等。此雖造逆。必有重悔。發心求出。能滅重罪。為是得生。觀經據此。二者先來不發大心。現造逆罪。多無重悔。不能決定發菩提心。為是不生。此經據此。二約行分別。行有定散。有人雖復造作逆罪。能修十六正觀善根。深觀佛德。除滅重罪。則得往生。觀經據此。若人造逆。不能修習觀佛三昧。雖作余善。不能滅罪。故不往生。此經據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