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用一個比喻來說,要做一張椅子,要做一張安全,不會跌倒的椅子,最起碼也要有三只腳來支持。三只腳一樣長才會穩,坐下來不會晃來晃去,這連幼稚園的小朋友都知道。這里面也運用到數學上所說三點決定一平面的定律。一位師傅要作一張椅子,如果不按照這個定律,椅子就作不成。每張堅固的椅子都含藏有這個定律于其中。但是會作椅子的師傅不見得說得出這個定律。反過來說,會說這個定律的人,也不一定作得出一張非常堅固的椅子。由這個比喻,我們可以了解,戒律的原則,其實普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如果我們想生活得很好很美滿,一定要遵守這些原則,可能我們每天都在實行這些原則,只是無法具體說出來而已。可以說所有活得很美滿的人都有合乎這個原則,才有可能活得美滿。稍微有一點偏差,就不可活得好。
佛將這些生活原則,很清楚地用語言、文字說出,我們听了這些戒律,當然每個人實行的深淺不同,每個人都有他自己巧妙的地方,就如同剛剛所說,三個點決定一平面這個定律,會說的人不見得會做。即使知道這些原則,每個人作的椅子也不同,有的椅子比較堅固好看,有的椅子一直晃,又不好看。有的椅子坐起來很舒服,有的椅子坐起來很痛苦。椅子要如何釘才會堅固,才會美觀,又很舒適,不會坐到一半傾倒,這種技術是要鍛煉的,要實地去做。
不依戒律,就好比椅子不照規律,坐起來就會傾斜,若是遵守戒律,就如同作一張椅子的藝術一樣。有人持戒很依規矩,態度也很柔軟,讓人很舒坦,好像椅子作得好,讓人坐得舒服。有人持戒雖然也很規矩,但是態度比較硬,比較緊張,也讓旁人很緊張,就好像雖然椅子是很穩,但是讓人坐起來卻不舒服。
一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戒律原則的人,不見得會比不會說的人做得更好。因為實行是要靠實際不斷練習,不斷地在日常生活中磨練。好比一個小學生,剛開始學毛筆字,一定要依格線、依字帖來寫。一筆一畫,慢慢練習。一開始,連想要將字寫在格子里都很困難,連筆都拿不穩,稍不小心就超出格子,更不用說一筆一畫要如何運筆,好不好看。我們初學戒律也一樣,因為我們的心太粗陋,對原則也不夠熟練,好像初學毛筆字,一寫就弄得一大片黑漆漆,要不就是還沒下筆.已經滴得到處都是,整張紙都髒兮兮。
剛開始學練字,感覺寫一個字都很不容易,很困難。同樣地,剛開始學習戒律時,要研究一條戒,要持一條戒,也感到很困難。但是我們千萬不要垂頭喪氣,因為偉大的書法家,也是這樣一個字一個字練來的。當我們練得比較熟之後,自然就會知道,墨要如何磨,墨色才剛好?多大的筆要沾多少墨才好?剛開始練習時,若不依照格線,一定會寫得歪歪斜斜,寫久了之後,心漸漸平靜,漸漸安定,即使沒有格線,也可以寫得很端正。因為熟練之後,就能把握到內心那條無行的直線,紙上雖然沒有線,寫的時候依然可以看到這條直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