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能成辦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數決定者。謂初四度是定資糧,以此四種能成不散靜慮度故,依此因緣若修妙觀則能通達真實義故。
隨順成熟有情增上數決定者,與前所說第三義同。此是聖者《無著》所許,如《獅賢論師》所立而說,對于六度引發定解,最為切要。
子二、兼說次第決定
第二、兼說次第決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諸資財不顧不貪,則能受戒。若具尸羅,善防惡行,則于怨害而能堪忍。若有忍耐,不厭難行,退緣微少,能發精進。若能晝夜發勤精進,能發正定;心于善緣堪能安住。若心定者,乃能如實通達真實。勝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後後殊勝。粗細次第者,前較後者易轉易作,故相粗顯;後較前者難轉難作,各較自前,故為微細。莊嚴經論雲︰‘依前而生後,安住勝劣故;粗顯微細故,說如是次第’。
癸三、于此如何學習次第
第三、學此次第分二︰
子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
子二、特于後二波羅蜜多學習道理
子一、初于總行學習道理
初中分二︰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丑二、學習四攝熟他有情
丑一、學習六度熟自佛法
初中分六︰
寅一、學習布施
寅二、持戒
寅三、忍辱
寅四、精進
寅五、靜慮
寅六、般若道理
寅一、學習布施
初中分四︰
卯一、布施度性
卯二、轉趣發起布施方便
卯三、布施差別
卯四、此等略義
卯一、布施度性
菩薩地雲︰‘雲何施自性?謂諸菩薩不顧自身一切資具,所有無貪俱生之思及此所發能舍施物身、語二業。’謂善舍思及此發起身、語諸業,圓滿布施波羅蜜多。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損除眾生所有貧窮。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乏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謂自所有身財根善,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諸舍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如入行論雲︰‘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有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及果,心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于他,當由多門引發舍心,漸令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