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卷第一)5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文句(卷第一)5

    戊二、聞音遠集

    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恆沙菩薩來聚道場。文殊師利而為上首。

    ☉迦陵頻伽。鳥名。音聲最妙。以喻佛說法音。更加以仙字者。意顯佛之妙音。僅用迦陵。固不足以喻之。僅用仙字。亦不足以喻之也。又佛名大覺金仙。故稱仙音。佛之音聲。稱性周遍。鐵圍諸山所不能障。但有緣者皆得共聞。今欲覺悟諸菩薩故。所以遍至十方界也。文殊師利。此雲妙吉祥。亦雲妙德。正表眾生根本實智。故下文將咒往護。選擇圓通。請結經名。莫不由之。前舍利弗。表于權智。權實二智。是自利利他之本。故並為二處上首也。通序竟。

    乙二、別序者。發起序也。諸經各各不同。故名為別。以此因緣浚發大教。故名發起。分文為二。初示墮因緣。二神咒護攝。丙初、中三。初佛僧應供。二阿難等乞。三淫室誤墮。丁初、佛僧應供

    時波斯匿王。為其父王諱日。營齋請佛宮掖。自迎如來。廣設珍羞無上妙味。兼復親延諸大菩薩。城中復有長者居士。同時飯僧。佇佛來應。佛敕文殊。分領菩薩及阿羅漢。應諸齋主。

    ☉波斯匿。此雲月光。與佛同時降生。父王見諸光明祥瑞。謂是其子福力所致。故以命名。亦翻勝軍。即舍衛國王也。諱日者。父死之日。人子所不忍言。故名諱日。掖者。宮中左右。名為掖庭。余如文。

    丁二、阿難等乞

    唯有阿難。先受別請。遠游未還。不遑僧次。既無上座及阿梨。途中獨歸。其日無供。即時阿難。執持應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後檀越以為齋主。無問淨穢。剎利尊姓。及旃陀羅。方行等慈。不擇微賤。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阿難已知如來世尊。訶須菩提及大迦葉。為阿羅漢。心不均平。欽仰如來。開闡無遮。度諸疑謗。經彼城隍。徐步郭門。嚴整威儀。肅恭齋法。

    ☉阿難。此雲慶喜。白飯王子。佛之堂弟。成道日生。故名慶喜也。別請者。請有二種。一僧次請。二別請也。大乘律中。戒受別請。戒別請僧。毗尼藏中。不一向戒。于受別請。除病時行時作衣施衣等時無犯。于別請僧。但令僧次通請一人。余皆別請無犯。今時值自恣。即是施衣時到。故阿難得受別請而遠游未還也。遑。及也。不遑者。但是先已出界。今猶未及歸僧伽藍。故不預眾僧受供之次。或是受一日法。乃至受七日法而去。皆不可知。斷斷不可作破夏解。以備考律中。阿難無破夏事故也。上座者。梵名悉替那。此有三種。一生年上座。戒臘最高。二福德上座。大福大慧。眾所推敬。三法性上座。謂阿羅漢。阿梨。此雲軌範師。共有五種。一出家阿梨。授沙彌十戒法者是。二教授阿梨。受具時屏處問遮難。及教令乞戒者是。三羯磨阿梨。受具時當壇白四羯磨者是。四依止阿梨。所從受依止。乃至一夜者是。五教讀阿梨。所從受經若解義。乃至一四句偈者是。律中比丘五夏未滿。不得暫離依止。今阿難十夏已滿。故得無上座阿梨而獨行也。應器者。梵名缽多羅。以體色量三皆應法。故名應器。體則或瓦或鐵。色則燻如鳩鴿。量則隨腹大小。極大不過三升。極小不過升半也。檀越者。檀即是施。由行施故。越貧窮海。故稱檀越。言最後者。以王及長者居士。已先發心遍請佛僧。今若發心請阿難者。即是最後之檀越也。剎利。此雲王種。四姓中尊。是為最淨。旃陀羅。此雲殺者。四姓不齒。是為最穢。舉此二種。以明無簡擇也。發意圓成一切眾生無量功德者。有二意。一謂等心而乞。等心而施。則于食等者。于法亦等。故能圓成無量功德。二謂王及長者居士。如此殷勤設供。假使阿難一日失食。則功德不全。若得最後發心之人。獨供阿難。則並王臣等一切眾生所有功德。皆得圓成也。阿難已知下。正顯所以方行等慈之繇。繇知佛曾訶二尊者。故今欽仰而行無遮大道也。以須菩提舍貧從富。大迦葉舍富從貧。雖復各有所見。總未合于無遮法門。總不免于起人疑謗。今恪遵明訓。攝護威儀。固是乞食常規。比丘正式。阿難誤墮之過。誠不因此。後世講解。遂欲于此吹毛求疵。誣罔尊者。亦太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