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疏钞卷第二 第六节
    ○二示法(二)初总标二别释

    ○初总标(二)初标土显依二标主显正

    ○初标土显依

    【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疏】土是所依。名依报。佛是能依。名正报。今先举依也。是者。指此界言。从此娑婆世界。向西而去。名过。佛土者。一大千界名一佛土。过如是佛土。至十万亿。言去此方远之远也。非坛经十万八千之土也。若据事据理。亦未为远。世以时言。界以处言。极乐者。梵语须摩提。此云安乐。亦云安养。亦云清泰。亦云妙意。名虽小殊。皆极乐义。然土有多种。四土之中。今此极乐是同居土。而亦通前三土。又受用法性变化三土。亦同此意。又十种土。亦同此意。又佛虽无土。为化众生。不妨说土。

    【钞】依报者。身藉土居。故名所依。随所作业。依有胜劣。故名为报。言从是娑婆者。娑婆极乐。在华藏中。二土相望。今云过者。从此西向横亘而过也。一大千者。三千大千世界也。至下六方中辨。十万亿者。从此过西之程。以亿计之。当有十万。谓过一佛土。十佛土。乃至亿佛土。又从一亿佛土。十亿佛土。乃至十万亿佛土。故曰远之远也。然亿有四种。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皆得名亿。今之所指。未可知也。坛经十万八千者。讹指今西域也。亦详辨下六方中。言未为远者。自有二义。一者据事。法华明东方世界之多。而以抹土点尘计之。则十万亿者。特至少耳。华严一世界种。娑婆之外。围绕十三剎尘世界。今极乐止过十万亿土。何足为远。二者据理。则所谓十万亿者。对凡夫生死心量言耳。净业若成。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也。又谓分明在目前是也。亦何尝远。时谓过现未来。处谓四维上下。单时单处。世界不成。合时与处。名世界也。极乐译有多名。而极之为言。显至极之乐。非人天一切诸乐之比。故特标也。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经云。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是极果人所居。二曰实报庄严土。行真实法。感殊胜报。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故。亦云无障碍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断四住惑。属方便道。无明未尽。名曰有余。是三乘圣人所居。四曰凡圣同居土。是四圣六凡之所共居。四土虽胜劣不同。亦可各分净秽。今极乐国。既曰菩萨声闻诸天人民。是与娑婆均名同居。而此方则土石荆棘。四趣纭纭。彼国则八德七珍。人天济济。是同居净也。亦通前三者。随其机异。所见亦异。有于同居见寂光土。有于同居见实报土。有于同居见方便土。有于同居但见本土。如法华云。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像法决疑经云。今日坐中无央数众。或见此处山林地土砂砾。或见七宝。或见是诸佛行处。或见即是不思议诸佛境界。皆随机异见耳。三土同上者。一法性土。即是寂光。二受用土。复分自他。同乎实报。三变化土。同前三四方便同居。则极乐者。虽当变化。亦可受用及法性也。十种土者。枣柏所分十种权实。虽极乐是权非实。然是且据权实对待分别言耳。若论随机。权实无定。所以者何。彼云弥陀佛土。为一分取相凡夫。未信法空实理。以专忆念。其心分净。得生净土。是权非实。则知就取相者。非就入理者。若理一心。即权即实。故云无定。又上四土。亦法尔具足。不可但执寂光。若证寂光。于下三土。随心寄托。自不拨无。未证寂光。拨无下三。则无复所居之土。错之甚矣。故不信他方有金色世界。楞严所深呵也。佛无土者。十四科净土钞云。八地以上。永脱色累。照体独立。神无方所。用土何为。况复诸佛。佛实无土。而言有者。以众生解微惑重。故以福乐引之行善。盖圣人接物之近迹耳。故曰不妨说土。

    【疏】偏指西方者。定趋向故。西方偏指极乐者。如后文无苦有乐。及往生经中说。

    【钞】恐有难言。十方世界皆有净土。何为独示西方。教生彼国。良由道以多歧亡羊。射以专注中鹄。心无二用。功戒杂施。上都仪云。归命三宝。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系心。尚乃不得。况离相耶。若夫遍供十方诸佛。还国犹在食时。是生西方以后事。所谓见卵而求时夜。何太早计乎。又问。然则华严何以普礼剎尘如来。答。华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若知此义。或普或偏。常异常同。无足疑也。无苦有乐。详见后文。又随愿往生经言。佛国无量。专求极乐者何。一以因胜。十念为因。即得往生故。二以缘胜。四十八愿。普度众生故。

    【疏】问。观经云。极乐不远。今言十万亿土。二经远近。何以不同。答。以是即远之近。即近之远故。若依佛地。则净土远近。不可思议。

    【钞,】去此不远者。观经云。尔时佛告韦提希言。汝今知否。阿弥陀佛。去此不远。今谓即远即近者。良以去此不远。是明过十万亿之极乐。去此不远也。过十万亿。是明去此不远之极乐。过十万亿也。心包法界。何近而非远。法界唯心。何远而非近。交互言之。固无碍也。不可思议者。佛地论云。如是净土。超过三界所行之处。为与三界同一处所。为各别耶。答云。有说在净居天。有说在西方等。然亦周圆无际。遍法界故。不可说言离三界处。即三界处。但随菩萨所宜现者。或在净居。或西方等。则知极乐净土。超出常情。非方不方。无在不在。未可概以同居而为定论。

    【疏】称理。则自性坚固清净。是西方义。自性离障绝非。是过十万义。自性横该竖彻。是世界义。

    【钞】坚固者。西属金体。有坚固义。即自性真常不易。万古如如故。清净者。复有二义。西当肃气。有澄清义。即自性诸妄本空。体露金风故。西当白色。有洁净义。即自性诸染不生。本来一色故。离障绝非者。自性本无烦恼。如十苦十恶。十缠十使等。并超越之。有远过义。是知坚净为西。方尽西矣。岂必专标日落。迥绝为过。无弗过矣。谁能更计途程。横亘十方。竖穷三际。非近非远。绝中绝边。则从是过不可说不可说微尘佛土。无世界不名极乐。何但有世界名为极乐也。

    ○二标主显正

    【经】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疏】其者。承上。土必有人。指能依之人曰佛。佛必有号。出本佛之号曰阿弥陀。三世皆有佛。拣过未之佛曰现在佛。佛皆度生。指度生之轨曰说法。现在说法。如大本及大云中说。

    【钞】大本云。彼佛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但以酬其志愿。现在西方。其世界名曰极乐。佛号阿弥陀。大云者。大方等大云经云。尔时世尊。熙怡微笑。从其面门出无量光。大云密藏菩萨问故。佛言西方世界。有国名安乐。佛号无量寿。现在说法。告一菩萨言。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今说大云经。汝可往听。今彼菩萨将来至此。则正当释迦说法时。弥陀亦在彼说法。故知非过非未。现在说法。

    【疏】凡言现在。复有二义。如释迦弥陀。均名现在。而小不同。

    【钞】小不同者。释迦贤劫四佛。是名现在。而双林示灭。相好难亲。徒仰嘉名。仅存像教。阿弥陀佛。则今日今时。正于彼国。现在说法。是释迦现在之过去。弥陀现在之现在也。古人云。佛在世时我沉沦。今得人身佛灭度。懊恼自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感慕伤嗟。一至于此。今释迦虽灭。弥陀现存。但得往生。便能亲炙。而不信不愿。徒为无益之悲。亦惑矣。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当时而言。实则彻于前后。亦复后后无尽。皆名现在。

    【钞】前后者。释迦未出世前。弥陀亦现在说法。释迦既灭度后。弥陀亦现在说法。乃至今日。犹云现在。后后无尽者。以释迦说法。止于四十九年。迦叶而上。弥勒而下。纵年数多。亦有限量。未若弥陀说法。至为久远。诸佛莫及。是故不唯今日犹名现在。后后无尽。皆可名为现在说法也。问。弥陀之后。次补观音。安得无尽。答。弥陀住世几劫。观音补之。曾有数否。彼观音尚云。住无央数劫。无央数劫。不可复计劫。不可复计劫。乃授势至。则弥陀可知矣。岂非亦是有尽之无尽耶。况势至之补观音。永无般泥洹时。虽云势至。实弥陀说法无异也。谓之后后无尽。夫奚不可。

    【疏】又此现在。且据释迦对彼而言。实则弥陀现在。即释迦现在。

    【钞】智觉云。总持教中。说三十七佛。皆毗卢遮那一佛所现。谓遮那内心。证自受用。成于五智。自当中央法界清净智。次从四智。流出四方四如来。其妙观察智。流出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如来。则一佛而双现二土也。故清凉云。即本师也。

    【疏】然诸佛说法。多种不同。今是依正皆说。详如此经。及大本观经中说。

    【钞】多种者。如言说瞻视。乃至香饭等。故极乐世界。不但金口说法。依正悉尔。如大本云。阿弥陀佛。为诸菩萨声闻诸天世人。广宣大教。敷演妙法。莫不欣然悦适。心得解悟。各有所得。又云。东方恒河沙数诸佛。各遣无量菩萨声闻。至阿弥陀佛所。听说妙法。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是正报说法。此经水鸟树林演畅妙法。及大本观经。如后文中详引。是依报说法。又大本云。彼国莲华出无量光。光中出无量佛。一一诸佛。皆说妙法。是依正俱时说也。

    【疏】有谓说法是应身报身。有谓三身齐说。各随机见。

    【钞】应身说者。有云。法身一向不说。报身具说不说。应身定说。则彼佛说法。当是应身。然亦兼报。如大本。高出一切世间之身。观经。六十万亿那由恒沙由旬之身。则岂定丈六。然经云。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何得定言法身不说。当是随机所见。自不同耳。

    【疏】所惜者。万里百城。为参知识。梯山航海。云礼道场。岂可万德如来现在说法。漠然不顾。甘堕城东。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钞】万里者。僧问大随。劫火洞然。未审这个坏不坏。答云。坏。僧曰。恁么则随他去也。答云。随他去。僧疑不决。往还万里。广参知识。始得大悟。百城者。善财南游百一十城。参五十三善知识。引此以况阿弥陀佛。是最上知识也。梯山航海。如峨嵋普陀等。引此以况西方极乐世界。是最胜道场也。然古之跋涉。盖为亲炙圣贤。今日奔驰。只是遥瞻影像。而且备经险阻。不惮劬劳。何得现在慈尊。舍之不往。城东老母。与佛同生而不见佛。非此之流耶。过未之佛。势所难逢。现在空过。故可怜悯。

    【疏】称理。则自性体自灵知。是其土有佛义。自性即今显现。是现在说法义。

    【钞】终朝侍佛侧。不见金容。竟日坐法筵。罔闻妙道。遂使魔王混于佛殿。邪法乱乎真宗。但能返照心源。佛法一时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