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十八(经文卷四之二) (经文卷四之二)5
    征意非推其故。但欲演略成详耳。然彼太虚空一句。即是体非群相。而下即不拒发挥之详也。明等七者为相。日等七者为缘。虚空为亲因。明暗清浊为对。余不必强对。然七相虽不配合七大。而亦略应其数。气凝。如烟雾之聚。霾字从狸。起于山兽腾踏。令土蔽空。或合风雨缤纷而下。谓之霾。水澄成映。如海晴湛之时。虚空交映。朗然澄彻也。

    午二难释相妄喻。上科但双喻性相。而未喻相妄。此科难释。方显相妄。然此妄字。但是无有定实之意。非如妄心妄想。及贪嗔等妄也。又分三。未一总举双征

    于意云何。如是殊方诸有为相。为因彼生。为复空有。

    殊方。且作同时各处而言。盖虚空无量。此方明而彼方暗。乃至霾映。各现不同也。有为者。以其不遍不常。异虚空无为之体故也。彼字。总指日等七缘。对空双诘。正令指陈也。

    未二单举别难

    若彼所生。富楼那。且日照时。既是日明。十方世界同为日色。云何空中更见圆日。若是空明。空应自照。云何中宵云雾之时。不生光耀。

    单举日明以例余六。先缘后空。各别难问也。辞虽难问。意则正明二皆不可指陈。若彼下。明非缘生也。意言既是日明。则当普天共成一日之体。不应更见圆日。若见圆日。则自日之外。云何不是空体之明。而顾独谓明属于日乎。问。此日为例。而云等皆依此成难也。然日有圆体。云等不然。或满虚空。其何成难。答。云等虽无圆相。而有高相。准日当云。既是云暗。则当自地以上。同为云气。不应更见高云。若见高云。则自云以下。云何不是空体之暗。而顾独谓暗属于云乎。若是下。非因定有也。言非虚空一定恒有之相也。其文易知。

    未三直以释难

    当知是明。非日非空。不异空日。

    非日非空者。非因缘也。以双难则互夺无定也。不异空日者。非不因缘也。亦即非自然也。以双离则毕竟无体也。问。虚空譬性。明等七相譬七大。日等七缘譬于何法。答七大循业而发。则日等譬七大各所循之业也。理实亦是众生所惑。生七大之缘也。藏性。即七大亲因也。问。前破七大不由因缘。今何复立。答。今言非日非空。即是双破。岂云立乎。向下自显。问。总标中惟空与相。意取喻于藏性及七大也。征释中。宜只明其非空及不异空足矣。何更加以七缘。而言非日及不异日乎。答。若不加以日等。有二不备。一者显妄不备。盖必二者皆非。二者不异。方显宛转虚妄。无可指陈也。若惟单就空言。是尤有可指陈处也。二者显妙不备。苟若但言非空。而不言非日。则但显性无碍。而不兼显相无碍也。若但言不异空。而不言不异日。则但显不违性。而不兼显不坏相也。又味此乃非一非异之旨。试明之。彼虚空惟是一味。亦遍亦常。七相各自差别。不遍不常。是虚空与七相非一也。又虚空离彼七相。则无自相。七相离彼虚空。则无自体。是虚空与七相非异也。又正由空非群相。方能不拒诸相发挥。是由非一故非异也。又正由不碍诸相。方见虚空体非群相。是由非异故非一也。由是。则帝心理事事事二无碍玄门。及下经文一多大小互现之要枢。皆隐然开发矣。一喻而尽妙如此。学者加意研审可也。举喻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