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经文卷五之二) (经文卷五之二)1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三(经文卷五之二)

    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

    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

    壬二佛敕诸圣各说。此固顺前意请。然必令各说者。一显二十五门遍该诸法头头可入。但取一门当此方机。非谓圣性惟通一门也。二取诸圣各皆亲修现证。非空谈无验之法也。分三科。癸一佛问诸圣为二。子一标所告之众。

    尔时世尊。普告众中诸大菩萨。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惟凭后文佛言彼等修行无优劣差别。则此诸圣名位大小。法门偏圆。皆同一味圆实。更不须疑。何劳多辩。若仍有大小偏圆。则佛之后言乃成诳妄。安有此理。当知此经实在法华之后。故经中直许二乘修于菩提。而曾无惊怪。若在法华之前。则此经已谈实相及佛知见。而听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乃至获心常住。是其二执荡然。成佛无疑。法华更何开显。纵令重说。又何惊怪之甚哉。且孤山谓教已开显。又云既经发迹。皆指法华佛所显发。而吴兴谬辩其非。似谓孤山说诸圣各自开显冤哉斯言。孤山之屈。何所伸乎。且吴兴执拗。强引不了义经横分大小。而优劣差别宛然不混。是已公抗佛旨。末却又引佛言并偈。乃谓开权显实之正文。殊不知汝分优劣差别若是。佛言则非。佛言若是。则汝分优劣差别则非。岂得二俱成是乎。是始而横说人非。终亦自无决定。其言类多如此。智者当察孤山之言。元顺佛旨本无过差也。

    子二述告敕之言。又分二。丑一先按所成之果。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生我法中。得成无学。

    菩萨罗汉并称无学者。正以地上既通罗汉之名。菩萨岂避无学之号。何况达真了妄。修即无修。永嘉云。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志公云。不起丝毫修学心。无相光中常自在。是菩萨无学之明证也。

    丑二后问入圆方便。

    吾今问汝最初发心。悟十八界谁为圆通。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显然不问现今深果。但问最初方便。不言七大。摄入十八界中。六尘摄前五大。根识摄后二大。

    癸二众说本因。二。子一众圣略说。以其均是入圆方便。故须遍说。可以扩人圆融见解。又以其不当此方根性。故但略说。不欲行人乱修也。分四。丑一六尘圆通。相宗谓尘是赖耶相分。斯经谓是如来藏心。行人能于一尘发悟。则藏性现前。故即六尘圆通。问。此与宗门见色闻声入道者。同耶异耶。答。不尽同而亦不尽异也。宗门人据现生悟处。未必是彼修习法门。如灵云岂以桃花为修门耶。但是参究疑情。逼拶功极。忽于见色处瞥的透露而已。今四谛。不净。尝药。观法多是所修法门功久证入。若此。则未敢言同也。然宗门人亦有差别因缘。具眼师家能预知之。如缘在声处。决不于色处悟。乃至于人于经棒喝言句等。皆各一定。不得错乱。推其过去。未必不是彼熟习使然也。不然。则师家何预知之。若此。则与诸圣亦未敢言异也。惟香严跋陀等闻香觉触等似一时忽然之事。则与宗门现生之悟相似耳。智者审之。就分六。寅一陈那声尘。分三科。卯一作礼陈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