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二十四(经文卷五之三) (经文卷五之三)11
    辰三得补处记。

    今得授记。次补佛处。

    夫穷极唯识。圆证法界。既见诸佛依正皆是自心。而自心岂不成佛。故得授补处记。即补释迦佛位。次当作佛也。

    卯三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我以谛观十方惟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远离依他及遍计执。得无生忍。斯为第一。

    清凉引护法释三性云。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皆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资中引喻圆成如麻。依他如绳。遍计如蛇。○遍计有名无体。依他有相无性。惟圆成实是彼体性。今言入后一者。悟证真实体性也。远离前二者。不复为名相所迷也。此经圆成实性即如来藏心。所以结入圆通。弥勒识大已竟。

    寅七势至根大。又复分为三。卯一作礼陈白。

    大势至法王子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

    温陵曰。观经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名大势至。○又言此菩萨举足下足皆动一切世界。震荡三途。令成解脱。凡入诸佛会中必先震动。故得是名。且悲华经言往昔因中。弥陀作轮王时。观音为长子。势至乃其次子。今在极乐。居于弥陀左右。伦者。类也。

    卯二陈白之言。分四。辰一古佛亲授念佛。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大本弥陀自具十三号中。有斯二名。详弥陀势至同时发心所师佛号乃古如来。非即弥陀。二号既同。余十佛名或亦多同十三佛号。以师资一道。不异古今。如释迦观音之类。念佛三昧。据下文。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也。

    辰二详喻感应道交。此取天台观经疏科名。以众生对佛。此感彼应。不同解入相应。生佛一体也。分二。巳一先以二人为喻。又分二。午一单忆无益。

    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

    一专为忆。喻佛念众生也。佛作菩萨时。自果未圆。尚于念念不舍众生。何况果后。更无余事。惟念众生。岂非专忆之至乎。一人专忘。喻众生不念佛者也。以如来专念众生之力。故若逢或见。如诸圣不违本愿。游化娑婆。故令众生偶逢偶见之类是也。以众生无心念佛之力。则虽逢不逢。如佛在世时。亦来此国住七日。而众生冥然不知。良由不念业障。佛亦无奈何矣。是冥中或逢。而显中实不逢也。虽见不见。如见文殊者。但睹老人贫婆之类是也。是圣岂作意诈隐。实由业覆而妄见劣相耳。如薄福见宝为蛇为蛙。岂彼无情之宝亦能变化。诈隐其本相耶。吴兴引舍卫九亿家证此。略而未详。尝闻九亿分三。三亿见佛闻法。三亿但闻名字。三亿名亦不闻。不闻名者不与此例。其但闻名字者。即逢而不逢者也。以但逢佛在世。与之同国。而未遭遇形声也。其前三亿。若更分之。当亦有见佛而不闻法者。即是或见不见。以徒见不蒙法利故也。诸义皆通。取要言之。以如来专忆。故或逢若见。以众生专忘。故不逢不见。不能成决定逢。决定见。正意示人不想念佛者。决无见佛往生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