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三(经文卷八之三) (经文卷八之三)12
    上句喻能感恶因。下句喻所感恶境。盖谗贼逼枉良善。如恶业必招恶境。且感应相似也。

    寅三所感苦事。

    二习相排。故有押捺槌按蹙漉衡度诸事。

    排。挤挫也。相排者。业习排人。种习排己。押捺。压伏。槌按。打扑也。蹙漉。榨淋出血。衡度。以迫窄孔中衡度其身如拔丝之状也。

    寅四引圣示戒。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怨谤。同名谗虎。菩萨见枉。如遭霹雳。

    温陵曰。谗能伤人。故名谗虎。以可惊怖。故名霹雳。

    丑十讼习。上习诬人本无。此习诘人所覆。然以奏于君告于官为大讼。而私下表扬于众。亦讼之类而已。旧说反言非讼于官。岂彼官讼反非地狱之业哉。分四。寅一正明感招。

    十者讼习交諠。发于藏覆。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諠。诤也。藏覆者。人阴私隐暗恶事也。鉴等。即所谓业镜台前。盖好发人之隐恶。而感招阴府。乃照出己私。正感应之妙也。

    寅二即喻验知。

    如于日中。不能藏影。

    我发人覆。如好立于日中。神照我私。如不能藏身影也。今现见攻人之恶者人亦攻其恶。此必然之理也。

    寅三所感苦事。

    二习相陈。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对验诸事。

    陈。献白也。业习中献白人事。种习中献白己事。故曰二习交陈。恶友。冤家执对也。火珠照同业镜。

    寅四引圣示戒。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覆藏。同名阴贼。菩萨观覆。如戴高山履于巨海。

    惟此习示戒不同。诸文皆戒本习。此文本是讼习。讼乃发人之覆也。今不戒讼而戒覆。意欲拔惹讼之根本。故自在变其文耳。温陵曰。阴贼发则自害。覆罪适足以自压自坠。故如戴山履海也。○问。总标十习。而文中各言二习。环师释为能所。一向宗之。今言业习与种习。虽亦稍明。似未极显。请更详之。答。诸文首二句。即业习所为之实事。是招果之因也。第二句不休不止等。积熏成种也。如是下。即命终之初种习所发之境。是引果之缘也。如人下取喻令验其妄理相应耳。二习下方言果中所受实事。故皆结以诸事。良以业习具因。种习发缘。众生平日既以恣造业因而不知能招后苦。命终复以领著境缘而不达妄发。由是因缘具足。岂不成办地狱种种苦事。所以文中至此皆承上而言二习相然相陵等。以显由因缘而后事办耳。故知下品往生者。虽具苦因。而火车相现。急急念佛。是但不领种习所发之境缘。遂坏苦事。不成狱果。此所谓有因无缘即不生也。但彼仗凭佛力。非己智分。则夫悟心之人。不但地狱一切系缚事业平日固当努力突绝其因。更记临终勿领其缘。有转身处则阴境现前。不随他去。方于生死少分得其自在。切须自忖。若也道力未充。未能作主。则念佛往生。更仗他力。万无一失矣。生死要关。故此详叙。智者宜究心焉。列十习因以明感招科已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