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
這是表般若的智慧,以般若智慧契入真空。般若智慧就是咱們經常禪宗說是頓證無為,禪門一炷香,立證菩提,這是頓證立悟的含義,頓證無為的含義。那這個福德還有窮盡嗎?這不是有相,也不是有形的福德。佛舉這個福德來顯,來顯什麼?顯性空,把這個福德以聖義的空義來認識這個福德,所以佛說這個福德多,不是世間相,也不是世間所認為的福德,這是說的福德性。咱們一般說的福德都說的相,沒說福德性,如來現在在這說的福德多就直徹空義了,甚深的空理。以空來說福德,空是遍的,遍一切處,那福德也無窮無盡了。非福德而說福德,那這個福德就大了。
我們世間相因為有福德、求福德是把它當成實有的。我們諸位道友可以想想你出家以來,我們每位道友不論出家三年五年、十年八年、二十年三十年,不論出家時間長短,你看看你自己的福德有嗎?當你出家的時候,放下社會的一切,這個福德跟世間的福德不一樣的了,但是你見到了福德相了嗎?證道歌上有兩句話,“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信手打開無盡藏,磚頭瓦塊盡奇珍”,這就是福德相。有的福德是世間可見的,有的福德不是世間可見相,你得這樣認識。我們出家的道友,不論男眾女眾二眾弟子出家道友,你在福德當中,你根本就不認識福德。此話怎麼講?世間上奔波勞碌想掙錢,掙錢為了生活,也就是吃穿而已。好像這人很富有,以為這很有福德了,但是這個不是福德。德是行道有德于心,是心地上的福德,這心地福德不可見相的。你從外相看,咱們一個窮出家人沒有什麼財富的,不論哪一位都如是;但是你的財富很大,你認識到了嗎?這叫性功德,自性所含的福德,但是這個福德沒有窮盡的。
過來古德人講“窮釋子,口稱貧”,說貧僧,有的出家人寫貧僧,口里總說我窮得很,什麼都沒有,窮釋子,口稱貧。“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窮得徹底了,什麼都沒有了,有幾個人能達到。什麼含義呢?真到你徹底窮的時候,那個境界相就不同了,是什麼境界相呢?所以古德說徹底窮來有幾人,真正受窮的,窮的什麼都沒有了,徹底窮的有幾個人?沒有。真正達到徹底窮了,那是個什麼樣呢?那福德無窮無盡,稱性的福德,形容這個福德。我們有一位老道友他跟我說他窮,“去年窮,不算窮,去年尚有立錐地,今年窮得錐也無”,去年窮,我還有插椎子的地方,今年連個錐子都沒有了,什麼含義?去年窮的時候我還有一念,今年窮的把這一念都沒有了,那就是徹底的證得無為了。要證得了無為,還講什麼世間財富?
須菩提,你怎麼樣認識這個問題?假使有人把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都拿來舍了,舍得很多吧?寧為多不,佛又問話,問須菩提這個供養的多不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都拿來作供養了,他得的福德多不多?須菩提就老實答,甚多,世尊,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那這個福德多了。但是他下頭又一句,何以故,這個福德非福德性,福德即非福德,是故如來說福德多,世尊是隨著世間相說的,不是稱性而談的。這個是說般若的妙慧,以般若的智慧徹底三空,我相、人相、眾生相,一切的有為法、無為法頓證得了,那福德還有窮盡嗎?沒有窮盡的。福德即非福德性,這樣的世尊才說福德,拿這是顯意思。
【若復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
完了又舉例子來說,怕這個人還不能懂、不能入。這個福德這麼多,有相的,把它形容如來說的福德多是隨順世間說的,若是依著本經說,依著金剛經上說,這個福德不算大,有形有相。你把金剛經誦它四句,不要多,四句;乃至于把金剛經的四句話向其他的人說,這比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還多得很,功德還大,因為這是無相的、無作的、無為的。
我現在跟大家不是說四句,我跟你講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我這福德大得不得了了吧?沒有福德,不要這樣理解。我說的話意思明白嗎?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供養的這個功德,跟我講金剛經的這個功德,兩個不能比。因為那是有為法,這個是無為法。不但解說,你就自己念,念四句,隨便念哪四句沒有說,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完了再給他人說,把你所念的四句再給他人說;其福勝彼,這個福德比那個供養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功德還大,功德福德勝過那個。怎樣理解?咱們每天道友都念金剛經吧?不是四句吧?你受持就是一部金剛經,你想過我念這金剛經有福德,我看沒有一個人這樣想,念經就是念經,沒有還想福德了。為什麼?因為我們思想沒有求福德念,沒有這個念。那我們念經為什麼?為求解脫,求解脫,求那個性,求福德性,不是求福德相。自己誦,又給別人說,那個福德比那個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給別人的福德還要大。信嗎?
【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
須菩提,一切諸佛,乃至諸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皆從此經出。所以金剛經說你求福德,有些人求福德要念一部金剛經就好了,就是念一遍,還不說你天天念。但是佛恐怕須菩提不理解,說何以故,什麼原因佛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金剛經就是諸佛一切法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一切諸佛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從金剛經出的,所以念一遍金剛經比你拿那個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供養那福德還大的含義就這個意思。你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來供養,這是有相的、有形的、有作用的,不可以說多。若能在金剛經受持四句偈,乃至還能給他人說,這個福德超過以前三千大千世界供養諸佛的功德還要大。
因為我們一切的眾生心,他供養的時候一定要有所得、有所求。我們看見我們在家道友,哪怕買點水果供養什麼,他都還自己嘟嘟囔囔的念個四言八句,完了還求師父你加持我,我這個不好了、那個不好了,或是生意不好了干啥,全是有相的。這個福德很局限,因為我們講的無相法。
【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這個話大家特別要注意,不是說我們講一切佛法所有佛法非佛法,因為你能達到一切佛法非佛法,乃是真正的佛法,還得加一句。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但是這句話是承上頭來的,一切諸佛乃至于諸佛所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都從此經出的,那此經所說的佛所說的法即非佛法,就是讓你千萬莫要執著。你對于佛說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乃至于諸佛,你怎麼樣認識的,就這麼樣一個含義。
金剛經能生諸佛,那金剛經本身是法,所生諸佛即是法。因為它非佛非法,不要在相上取,但是這麼一說怕有人在佛上頭法上頭生起執著。須菩提本來問雲何住、雲何降伏,你不能住在佛法上,你要降伏你的心,你住著在佛和法上,那就把佛說法的含義;含義,令你領悟的意思;那就錯了。所以佛所謂的佛法即非佛法,是名佛法,得加一句話,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所謂佛法者,你不要執著,一執著就不對了。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就是你不要執著,再回來是名佛法。眾生,沒有眾生可度,沒有佛道可成;完了時候眾生可度,有佛道可成。一個是遣,遣是遣除,不要執著。說沒有執著了,隨順世間,那一切法就是一切法,佛法就是佛法。這個意思就說在一切法上頭千萬莫要執著,去執著義。假使說離開迷離開悟、離開染離開淨、離開凡離開聖,那有什麼佛法可說嗎?這樣子沒有佛法可說。離一切相,所以說佛法即非佛法,還得最後加一句解釋的,是名佛法。
所以我們講緣起性空,緣起在前,性空在後;有時候說性空緣起,性空在前,緣起在後,這都是對機的,對眾生的根機而說的。信產生力度這就叫受,你的念(念力)這叫持,你的念力念念不忘、持之不舍,受持佛法,以信力念念不舍持佛法,這在歷史上各種經卷很多的大德祖師爭議非常之多。金剛經是講最空的,受持金剛經的福德無量,空嗎?既然是福德無量,不空!但是你一執著可就沒有了,經的義就不同了,這種含義必須得經過你反反覆覆思考。
佛法,前頭加個所謂的佛法,所謂的佛法不是真實的了。佛法就是佛法,所謂的佛法不是佛法,因為加個“所謂”,什麼事情加個所謂不是的了。但是它隨順世間,在俗諦理上,就在世間法中,世間法叫俗諦;因為俗諦理上在世間法上有迷有悟、有凡有聖、有染法有淨法,這些世間相隨著說佛法。如果是沒有染淨、凡聖了,那麼佛法也不叫佛法了,即非佛法是這個意思;是把這個都空掉了,什麼都沒有,那佛法當然也沒有了,即非佛法。但是一定得分開,是按俗諦說的、按真諦說的。佛在說俗諦的時候,迷悟、凡聖佛法具足的,都是具足的;但是佛有時候說真諦的時候,染淨、凡聖皆沒有了,就是這個含義,看你從哪一方面說。
從空義方面說沒有,你的信力就叫領受的受,你的念力就是持之不舍的持,受持,我只念金剛經受持四句偈,信力受,念力持,就是信念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那是有的,隨順世間;等你離世間來說沒有了,一切文字都沒立了,那就沒有了。受持演說金剛經,或者是一句,或者是四句,或者一卷經,那看你在什麼立場,站在空諦說,站在俗諦說,或站在隨緣說,站在性空上說,這有分別的。隨緣義萬法皆立,佛法就是隨緣義;佛法即非佛法,就是性空義。佛跟須菩提說得很清楚,怎麼樣住心,怎麼樣降伏心,現在你明白了嗎?就是這樣住這樣降。經常經上說的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無住還有心生嗎?無心可生,也無有心。這道理一直演變下去,都是解釋這麼個問題,佛舉很多例子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