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講6修持作功夫,身心絕對可以分離。但是,做得到身心分離,也不過是能夠解脫而已,至于悟道了沒有,答案是不一定。功夫要到可以坐脫立亡的境界,雖然不容易,但比悟道就容易多了。過去這一種方法,視為秘密不肯講,其實佛經上都有。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講太清楚了會有後遺癥。因為人們知道了會去試一試,反而試出毛病。又有些人知道了這種法門,可以借此自殺,可以借此逃避。為此之故,才為大乘密乘戒律所禁止。但若作科學研究來講,可以知道肉體與精神如何分離,如果光憑我們自己修持,去磨練,幾十年中會不會摸得到,還是一個問題。
現在我們所要講的重點是三個,就是見地、修證與行願。
什麼是見地?
拿中國禪宗的術語來說,見地就是見道。見道以後,怎樣去修證?比如說,大家都知道緣起性空,性空緣起,知道以後要如何去實證呢?幾十年前我還年輕的時候,開始學佛,當時有一個老牌的心理學教授,他說︰非常佩服佛學的理論,但是認為佛學的理論沒辦法證明。因為佛學說一切唯心,如果現在要心理造出一個金鵝,而且會生金蛋,照理說一切唯心,應該可以造得出來,但是事實上卻不可能。見地就是理;行願同修證是事,照佛學的成語來說︰就是“事相”,以禪宗的講法,就是功用,普通叫功夫。
大家學佛,首先提到定。能不能定,不去管它,先問能不能盤腿?盤腿不是定,只是習定的最基本方法。你腿都不能盤,還談什麼呢?理到了,事做不到是不行的。事相做得到,行願做不到也不行。
現在我們先解釋這三件事,並且要確確實實很老實的來討論。講修證,這些經、律、論,就包括在修證里面。修證不離禪定,這點是很重要的。
關于“定”,最初譯為禪那,是梵語的譯音。以後借用中國文化里的觀念——“大學”里“知止而後有定”,故稱“禪定”。後期翻譯的經典。認為禪那不能完全表達它所涵的意義,于是又翻成思維修。後來又發現這個名詞易被誤解成心理的思想,所以玄奘法師又譯成靜慮。不論靜慮也好,定也好,都出自“大學”。事實上,這個名詞的定義很難下,彌勒菩薩一派,干脆不講這些,就稱“瑜珈”。後來瑜珈是指修這一套功夫的人,而“瑜伽”則是這一套功夫的總名稱。
在印度,瑜伽與瑜珈,本是一個東西的兩個定義。如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就是指修持有成就的人,地是次地,論是論述,所以書名的意思就是對修持一步一步境界的討論。佛法所有的經、律、論,都是告訴我們修證的方法。可是我們現在他是他,我是我,完全合不攏來,理與事兩個配不起來。尤其是身與心不能合一,腦子知道這個道理,事情配合起來就做不到,這正是修證功夫的問題。